• 6.96 MB
  • 2022-06-16 14:20:53 发布

罗汉谚语中的动物词比较分析

  • 1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文摘要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论述众说纷纭,而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语言中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谚语,谚语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的历史积累。本文从动物及其谚语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罗马尼亚、中国文化之间的异同,通过对相关谚语的研究揭示两种文化异同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本文从中罗文化中的动物象征意义及其在谚语中的反映出发,分别列举了牛、马、羊、猪、猫、狗、鼠、兔、熊、龙、虎等动物及其相关谚语在各自国家的认知状况,从而试图从具体动物及谚语表达的异同来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了详细说明两种文化中动物和谚语的异同,本文首先阐释了研究的相关背景,探讨了语言、文化、动物和谚语之间的关系,并在学术的层面考差了罗汉谚语的起源,以做出更原初、更接近各自文化本来面貌的判断。另外,本文在材料的选取上,也更重视中、罗两国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以及相关的谚语,力求使两者之间的对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所得结果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意义及更宽阔的扩展空间。最后,本文运用Hofstede的文化理论来阐释罗汉动物谚语所反映的罗汉两种文化的区别及相似之处,从而分析当前罗马尼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从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重要事件以及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两国关系。【关键词】罗马尼亚、中国、动物、谚语、文化【中图分类号】HO一0 第一章引言动物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特定文化中,动物的生存境遇,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关注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文化的特性。这种对动物的关注除了实际行动的关注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的记叙来呈现的,而文化中最具有活力的语言很大部分来源于有广阔的民俗风情的民间口语。这种朴实、智慧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谚语作为民间语言的一部分占据了民间文化的很大比重,寻求谚语在语言上的意义对文化的交流会产生很大的帮助。汉语中反映动物或者以动物来反映现实的谚语更多地着重于个体精神的舒展与批评,因而与现实中社会力量的直接冲突不是非常凸显,流传也比较长远,这也给相关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汉语谚语远离政治,与中华传统中提倡的政治参与形成对比,这也是让学者对民间语言与权利语言的关系投入很大关注的原因。罗马尼亚谚语中各种动物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区别,比如牛,马,狗,驴,猫,羊和猪出现的次数在所有家畜中名列前茅,狼,熊,狐狸,兔子,狮子和猴子在野生动物中也占有明显的优势。毫无疑问,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体现,文化的价值更是不可忽略。谚语作为一种对民间智慧和经验的忠实记录形式,所反映的往往不仅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还在很大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的痕迹。这种历史可以是情感和态度的历史,也可以是直接反映的真实历史。由此,谚语在文化上,就不仅仅具有语言层面的价值,更具有广阔的历史内涵与社会文化价值,这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谚语比较有了更深的前提。谚语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果要从谚语的各个层面和角度出发寻求研究答案,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研究谚语之间的异同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与动物相关的谚语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知识需求的范围,也可以使研究更深入。而动物在现代社会普遍受到关注,也容易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寻求更多的可以比较的资料,从而获得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对罗马尼亚和中国(主要指汉民族)文化中的动物以及动物性的谚语进行比较,也可以找到推广到普遍意义的可能。 第一节研究目的随着时代发展,中西方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罗马尼亚与中国更是具有长久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对更深入、广泛交流的要求就显得更为紧迫。文化上的异同往往具有普遍、深刻的意义,而富含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的民间语言在交往中也十分密切和重要。可以说,谚语是民间语言的杰出代表。对两国动物以及动物性谚语异同的研究,可以更直接地捕捉到罗马尼亚与汉文化之间的异同,而且这种异同具有推广到一般意义上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可以理所当然地同时被双方所接受。所以对中、罗两种文化之间动物与动物性谚语的对比研究可以促进中罗两国的相互理解,以进行更友好、更普遍的交往。笔者选择分析罗马尼亚和中国的动物及动物的谚语有诸多原因。首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学者研究过此类题目和方向,因而这一选题是很有意义的。这篇文章也将对那些跟中国有关系的人产生一些帮助,因为可以通过文章更深地了解到中罗两国文化和思维的异同。特别是近年来,中罗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必须先了解两个民族人民的文化,而谚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次,这个方向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动物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动物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往往由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产生种种联想,并借动物来表达思想观点,寄托感情和理想,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因此,动物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文化色彩和美学价值,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体现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再次,谚语在语言的运用中,除了可以作比喻意义,使得语言更上一个层次,还能反映文化现象。它可以反映使用此谚语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世界观、思想、信仰等等。所以,研究谚语不仅是研究语言的一个角度,更是研究一个社会文化的一种方式。最后,选谚语而不选中国的成语有很实际的原因。虽然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更丰富地例子和形象,但是在罗马尼亚语中没有这一种修辞手段。罗马尼亚语里面的“proverb"一般代表所有的短语。而且“proverb”的意思和形式跟中国的谚语相同。本文从文化、民俗的层面研究,通过罗马尼亚与中国文化之间动物与动物性谚语的对比研究,寻找两者在文化上的异同及其原因。并从具体的、富有代表性的十多种动物入手,然后对中、罗动物及相关谚语做出研究。 第一节研究目的随着时代发展,中西方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罗马尼亚与中国更是具有长久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对更深入、广泛交流的要求就显得更为紧迫。文化上的异同往往具有普遍、深刻的意义,而富含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的民间语言在交往中也十分密切和重要。可以说,谚语是民间语言的杰出代表。对两国动物以及动物性谚语异同的研究,可以更直接地捕捉到罗马尼亚与汉文化之间的异同,而且这种异同具有推广到一般意义上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可以理所当然地同时被双方所接受。所以对中、罗两种文化之间动物与动物性谚语的对比研究可以促进中罗两国的相互理解,以进行更友好、更普遍的交往。笔者选择分析罗马尼亚和中国的动物及动物的谚语有诸多原因。首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学者研究过此类题目和方向,因而这一选题是很有意义的。这篇文章也将对那些跟中国有关系的人产生一些帮助,因为可以通过文章更深地了解到中罗两国文化和思维的异同。特别是近年来,中罗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必须先了解两个民族人民的文化,而谚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次,这个方向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动物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动物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往往由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产生种种联想,并借动物来表达思想观点,寄托感情和理想,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因此,动物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文化色彩和美学价值,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体现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再次,谚语在语言的运用中,除了可以作比喻意义,使得语言更上一个层次,还能反映文化现象。它可以反映使用此谚语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世界观、思想、信仰等等。所以,研究谚语不仅是研究语言的一个角度,更是研究一个社会文化的一种方式。最后,选谚语而不选中国的成语有很实际的原因。虽然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更丰富地例子和形象,但是在罗马尼亚语中没有这一种修辞手段。罗马尼亚语里面的“proverb"一般代表所有的短语。而且“proverb”的意思和形式跟中国的谚语相同。本文从文化、民俗的层面研究,通过罗马尼亚与中国文化之间动物与动物性谚语的对比研究,寻找两者在文化上的异同及其原因。并从具体的、富有代表性的十多种动物入手,然后对中、罗动物及相关谚语做出研究。 第二节研究方法一语料来源在语言的基础方面,汉语来源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罗马尼亚语:《现代罗马尼亚语大辞典》AcademiaRepubliciiPopulareRomane。谚语方面有:孟守介、邱万紫、鲁启华等编著《汉语谚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分类谚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Zanne,I.{Proverbelero旋nilor}二分析方法因为汉语与罗马尼亚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罗马尼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所以在两国谚语之间的翻译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汉语及罗马尼亚语做出准确的理解是本文研究的基础。而且,文化中的谚语往往含有一定的感情与态度,谚语中文化内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谚语的修辞色彩、感情表现色彩的差异也十分突出,因此对罗、汉两族文化的基本了解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首先,本文对语言、文化、动物和谚语的关系作出界定,并设定本文使用的前提,对相关理论背景进行挖掘。其次,对8种罗汉文化中的一般动物象征和其在谚语的反映做出对比和分析解释。从文化源流以及各自的代表意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比整理出文化(包括语言翻译)之间的异同。再次,对3种分别具有中罗文化的特色动物和其在谚语的反映对比研究,对各自文化的特色做出评估。最后,对文章作出总结,从Hofstede文化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中、罗文化中动物及其谚语的反映对比出发,得出双方文化上的异同以及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指导意义。第三节前人研究成果在研究的逐渐深入中,笔者不断搜集资料,发现前人关于谚语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硕,但是谚语的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3 以汉语谚语为例,学术性的、自觉地对谚语进行研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并在某个特定的视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当属壤一11958年的《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的区别》。但是谚语研究的起步是处于一个狭隘的语言研究前提下进行的——当然谚语的语言研究是必须的,也是基础的——缺少一种广阔的文化层面的视野与展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跳过六十年代整个谚语学术研究的空白之后,学术环境的改变使语言研究再次兴起。而谚语在语言研究的东风中也乘势而起,有关谚语研究的文章对谚语的性质、范围、影响做出了深入的探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探讨有关谚语的文章有宁矩的《谚语、格言、歇后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王谨的《谚语、歇后语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武占坤,马国凡编写的《谚语》(内蒙古出版社,1980年),温端政的《谚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在本世纪初,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分类谚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对谚语进行分类编纂,意义很重大。虽然如此,在中国并没有对动物性的谚语形成大规模的、有意义的、对比性的研究,更没有动物在谚语反映方面的具体性的研究。罗马尼亚也有相关的研究,MihaiComan的Mitologiepopulararomaneasca一书中有对罗马尼亚的神话,以及关于动物的神话有重要的论述。该书中还叙述了传统的罗马尼亚人对动物的看法、对动物的神话的看法。虽然其中并未涉及到谚语,但是却为动物在谚语上的反映的研究做出了良好的开端。在罗马尼亚关于谚语的研究也十分发达。比如SandaGolopentia—Bretescu的“Lastructurelinguistiquedesproverbesequationnels“和"Elementedeanalicitateinproverbeleromanesti"对谚语的形式做出了分析,这样就对我们了解罗马尼亚谚语做出了帮助。Ruxandoiu,Pavel的Aspectulmetaphoricalproverbelor分析了关于罗马尼亚谚语的比喻方式,对动物性的谚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并且对动物在谚语上的反映做出了扩展性的研究。本文研究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扩展的方式,所以本文在论述上强调在文化的高度上寻求异同。VictoriaStroescu的SyntacticstructureofproverbsinEnglishandRomanian着重在谚语的语法角度研究罗马尼亚谚语的性质及范围,对罗马尼亚谚语的语法构成有十分详细的论述,这在研究汉语谚语的语法结构形成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双方的比较也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解前提。ConstantinNegrean的Structuraproverbelorromanesti则更为广泛地从谚语的形式和意义这两个角度分析,这种不限于语法或者意义的研究以更1出自1958年《语文学习》第一期4 全面的角度叙述罗马尼亚谚语,对于异域文化了解罗马尼亚谚语,甚至罗马尼亚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GabrielGheorghe的Proverbeleromane§tiSiproverbelelumiiromanice.Studiucomparativ集中于对罗马尼亚和拉丁语系的谚语的对比分析,这样为汉语谚语与罗马尼亚谚语的比较做出了榜样,也为语言比较的具体化提供了范例。另外,罗马尼亚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为,中国与罗马尼亚分处于遥远的世界两端,虽然两国有比较深厚的传统友谊,但还是因为双方比较大的文化差异而没有形成良性的文化交流,更没有具体的谚语比较,而具体到在谚语中动物方面的比较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对于这种研究,笔者看来应当有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在比较中,应当明确研究对象,这当然是动物以及动物在谚语上的反映。但在动物的选择中,应当兼及两国共有的普遍的各种动物以及各国所特有的动物,这样的话在照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上会更有意义。另外,谚语的选择也应当是集中在口语性与常用性比较凸显的谚语中,这样的比较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与更深入的借鉴。第二,研究中比较方法应当不拘一格,但应当以语言的翻译准确性为基础。这也一直是比较困扰的问题,语言的翻译当然以直译为佳,但在各自语言中特有的文化含义有时候并不能够完全在直译中体现出来,所以辅之以适当的意译是十分必要的,而不应当是一些论者认为的片面强调直译的不能变通。所以,本文在比较中,适当地选择准确的、有意义的翻译。第三,为比较而比较,比较的结论不能只停留在谚语本身的层面上——当然这也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在文化的高度与广阔中得到答案,那么研究的结果就更具有借鉴的意义与传播的必要。所以本文在研究中,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动物在谚语上的反映,并逐步扩大到谚语在语言、言语在文化中的比较的意义,这也就更符合研究的目的了。 第二章相关理论的背景第一节语言,文化,动物和谚语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看出那个民族的文化。一般的想法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文化里的作用很重要。社会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语言文化就不能存在,语言既反映文化又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的表现,因为它包含民族的背景和历史,还有该民族对生命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及思路的概念。Brown2描写文化和语言的时候声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假如把两者分开,我们便失去了两个概念的意义。为了坚持这个观点沃尔夫认为霍皮和欧洲语法的区别不但在思路上出现差异,而且也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些区别主要跟对时间的概念的理解有关。跟沃尔夫的想法一样的美国的人类学者HarryHoijer3发现了Navaho民族的动词和句子的结构跟Navaho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有很多语言学家研究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EugeneNida4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符号系统。我们使用的各种语言的成分都有意义,可是有时候它们本身所有的意义在两个不同的文化里面却有不同的意义,其根源就在于它们的意义和来源的文化内涵不同,而且文化的范围比语言广大。’’不同文化的人用一样的词语,却能表达不一样的内容。比如如果有人说“lunch“一个英国人可能想起汉堡包或者皮萨,可是一个中国人肯定想起馒头或者米饭。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们联想到令人讨厌的东西,象征卑劣的品性。汉语中带狗的词语一般含有贬义,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狗腿子"、“狗胆包天”、“狗改不了吃屎”等。在西方,“dog”被看做家庭成员之一,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英语里有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凡人都有得意日。)不难看出,中西方人对狗的联想有较大区别。在罗马尼亚神话中,狗象征着友谊和奉献。因为代表狼被驯化的状态,其实狗的象征意义更丰富化了。驯化了狗的意思是敌人变成保护者,进攻变成服从,自然变成文化。令人惊讶的是狗以前为了喂饱自己而杀家畜,现在不但保护它们而且服从人。其实是因为狗处在自然和文化之中,它的文化位置很复杂,2Brown,H.D.,”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Regents,19943Hoijer,Harry.(1966).“Navaho.”Lingua17:88—1024Nida,E.(1998).’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ForeignLanguagesJournali15,3:29-33 因而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论点,它可以当朋友也可以当仇敌。在罗马尼亚的传统文化中,狗一般是朋友和保护者,在世界神话里(西方国家),狗是深受人喜爱的保护者,所以从祖先的时代它就是类似门神角色的入口保卫者:平时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世界的入口。阴间的狗Saramaya,Cereber,Orthos,Annubis在保卫阴间的门口,经常收费而且不允许人随便从一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罗马尼亚文化中没有“阴间狗"这个概念。在罗马尼亚文化里,表示“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过渡’’的载体是“水”。然而,狗在罗马尼亚文化中仍然有一种相似的寓意:狗是去往未知地域的向导。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沟通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它也教授我们必须使用的交流方式。我们的世界按照我们给它取的名字而存在。如果我们说:下雪了。一个爱斯基摩人会觉得我们非常含糊;因为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有很多种方法表达下雪的意思。同样,如果我们要和他/她安排聚会的时间,我们会觉得爱斯基摩人非常不清楚,因为他们对时间的看法没有那么仔细。对我们来说可以:wastetime,spendtime,chargefortime,killtime,passtime,selltime,可是爱斯基摩人对未来的看法可能只有“以后"的概念。J.R.Gladstone5提出“blindspots”的概念。按照他的看法我们学习的第一语言的发音或者语言模式造成了这些盲点。我们学习我们母语的时候,不但因为发了应该发的声音而受奖,而且因为不发别的音而受奖。我们长大的环境培养我们忽视一些声音而导致后来我们完全听不见别的语言中独特的声音。中文的声调对一个西方人就代表了这样的盲点。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罗马尼亚人学习英语的时候分别不出来peak和pick,因为罗马尼亚语里面一般没有长短音的区别。如果一个人学习第-f]语言的时候,把母语的语言模式转到第-N语言上,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语言和文化有很紧的关系,所以有文化的盲点也很正常。如果对比的话,语言的盲点是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生产的,而文化的盲点是环境产生的。我们的社会奖励我们的一些行动,并且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错误"行动而奖励我们。我们的教育传授给我们一种文化角度,让我们通过这个角度来判断任何行动。通常文化的盲点就是在这个“过滤器”中无意识地产生。我们发现一个语言盲点的时候,我们会察看我们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区别,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它。当发现一个文化盲点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后退。对我们来说文化的成分和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将是个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很多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有culturalshock的经历。所以外国留学生特别趋向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新的环境。5J.R.Gladstone,’LanguageandCulture*,ELT,XXIII,Jan.1969,PP.114—177 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外国留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有时候为了表达意义会选择母语的语言模式而且不会选别的。本人在中国如果要表示immediately的意思,一直避免使用“马上",因为在中国“马上"有时候可以表达在时间轴上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想表达“immediately”的意思就说清楚“大概几分钟“这样可以避免矛盾的情况。虽然笔者觉得沃尔夫关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很多因素。譬如:语言受到了文化的影响的时间条件,或者文化受到了语言的影响的时间条件,假如考虑罗马尼亚语的语言和罗马尼亚的文化,有的时候它们的同步不是非常顺利的。如果只说法语在罗马尼亚语中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断言罗马尼亚语首先主要是在文学方面或者政治方面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肯定没有突然的转到社会的更深层次,更没有转到农村的文化。人类学家认为在农村人们更坚持原来的文化,而很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特点:不够开放,而且那里缺乏通讯工具和设备。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我们分析罗马尼亚语的语言和罗马尼亚的文化的关系的时候,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词汇在哪一些层次受到了影响,到哪一些社会的层次受到了影响。还有我们要知道各个文化和语言在不停地变化,特别是在我们的交流时代。当然,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语言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大部分的行为就是因我们思想而生产的。可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所有的行为仅仅是我们想法的产品吗?还是我们的想法是一个比较深刻的心理过程的制品?沃尔夫6自己也不确定地说道“thereareconnectionsbutnotcorrelationsordiagnosticcorrespondencesbetweenculturalnormsandlinguisticpatterns”.郭绍虞7先生在<<谚语研究>>一文中说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的结果,用美的言词表现,而于日常谈话中可以公然使用之。”朱介凡8先生在<<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具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谚语是民间语用艺术,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凝聚的智慧结晶。它通常以口碑的形式在民间广泛的流传,持久地沿用,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旨。它是风格通俗,结构凝结,语感生动,语貌定型。在罗马尼亚语中,下面的谚语能生动的表达文化和言语的密切关系。例:6Whorf,B.L.’Language,Thought,andReality’,P.159,MITPress,1956.7郭绍虞。<<谚语研究>>。小说月报.1921年第2卷第2、3、4期8朱介凡。<<中国谚语论>>。P.230,台北新兴书局,1964年8 Apatrecepietreleraman.(水流着石头留着)。Hasdeu9认为这个谚语完全是罗马尼亚的,因为在别的语言里面好像找不到相似的言语。而且他觉得对我们的民族来说,它有很重要的历史内涵,因为只有在山上水会流在石头上而不是在低地,这就是说明罗马尼亚文化是先在山上成型的,然后蔓延到低地。文化内容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和表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动物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动物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往往由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点而产生种种联想,并借动物来表达思想观点,寄托感情和理想,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因此,动物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文化色彩和美学价值,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体现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而谚语在语言的运用中,除了能做比喻意义,使得语言更上一个层次,还能反映文化现象。它可以反映使用此谚语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世界观,思想,信仰等等所以,研究谚语不仅是研究语言的一个角度,更是一种研究一个社会文化的方式。根据调查,在5994条罗马尼亚的谚语中,有ll%是以动物作为比喻的。这足以可见动物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家畜出现地位狗901羊572公牛563马484鸭子465牛446猪437驴308母马229猫1810山羊1511鸡1312公鸡813野生动物9Hasdeu,B.P.’EtymologicumMagnumRomaniae.DictionarullimbeiistoricesipoporaneaRomanilor’editieingrijitadeAndreiRusu,BucharestvolI,1970,PP355—。3569 狼371色272熊233狐狸214蛇214兔子205狮子76’刺猬27蝙蝠27猴子18在这些谚语中,出现率最高的几种动物分别为:牛,马,狗,驴,猫,羊和猪。这些尚可理解,因为在古代,罗马尼亚人多以耕农和养殖家禽为生。而在罗马尼亚的谚语中,出现率最高的野生动物则是狼,熊,狐狸,兔子,狮子和猴子。在这之中,狼是最具代表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或许是因为它最能表现出牧羊人的生活。在5000条中国的谚语中,有7。68%是以动物作为比喻的。地位家畜出现1马732狗403牛204鸡144猫145猪106鸭57驴47羊4野生动物1虎542鸟223囱1910 龙184蛇175兔126虫子1078老鼠98乌鸦9●9麻雀59狐狸510狼411虾312猴子212骆驼212熊213豹l13蝙蝠113狮子1在这些谚语中,出现率最高的几种动物分别为:马,牛,狗,猫和猪。而在中国的谚语中,出现率最高的野生动物则是虎,龙,蛇,兔,鼠和猴子。在这之中,虎和龙是最具代表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作为文化载体的词汇在语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对词汇的含义有很大的影响。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包括罗语和汉语在内的所有语言中都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很多动物成人类的朋友,为人类服务,也有很多动物还成为人们的宠物。可见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动物词汇也逐渐形成特定的涵义,也就是说人们把他们的一些情感,甚至是发生的事件,自然现象都和动物联系起来,认为动物能够表现不同人的个性,或者是表示某些象征。许多动物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体现在语言当中。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人生观,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会因为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节罗汉谚语的起源清人杜文澜说:“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10这就是说,人类在有文字之前,就产生了谚语,谚语的起源形态是“发乎其言"。谚语的思想内容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是非观"“爱憎情"“认知水平"等关系最为密切.英国的约翰水拉塞尔勋爵(1792—1878)¨说:“谚语是一人才华表达万人智慧"。“一人才华”即指语言形式最初总要经过个人的创造,“万人智慧"即指思想内容是来自民族集体各种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谚语的创作很难归功于某个人,只能归功于群体或民族。谚语的来源是多种多样,有的来自民间口语,有的来自书面文献。教训、劝诫的话语,经验、现象的形象描述,故事、语言的概括都可以转化为谚语。人民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谚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谚语主要来自民间,凝结着人民的经验和指挥,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各民族语言的谚语,由于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有相同的规律,所以谚语在表述这些客观事物时往往大同小异。但是,由于语言有民族性,它反映的内容有时有民族特点,所以,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会有民族特色。运动、发展、演变,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现代汉语谚语的形成,不外是继承和创新两个途径。谚语的演变和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的,也和整个语言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联系。谚语主要以口头的形式存在,是和口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口语的发展变化会促使谚语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保持着谚语本身通俗化和口语化的特点。随着社会进步,总是有新的成分不断产生,旧的部分不断消亡。中国的谚语出现了新谚语,新谚语的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了旧的谚语。新生的谚语,从来源上讲,不再单一是本土创造,国家之间也会互相吸收,来丰富自己的谚语园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欧洲的谚语的时候许多学者喜欢探寻谚语的起源。但是这种古老的起源无法在时间上追溯因此我们也就对其起源地区、形成方式及差别等知之甚少。正因如此,这种研究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臆测。显而易见,不同地区居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其需求并无太大差别。10清人杜文澜的《古谣谚·凡例》11BartlettJereWhiting,”EarlyAmericanproverbsandproverbialphrases。,P.XX,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7 人所需者,无非衣、食、住(或豪宅或窝棚)而已。无论贫贱,各人脏器相同功能无异,同食五谷共染恶疾,生活环境亦无不同(我们都知道日月风雨,山川海洋,昼夜更替)。同样道理,不同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求、生活态度、心理活动也没有太大区别。我们都知道嫉妒、愚蠢、聪明、勇敢、胆怯、贫穷、富有,明白蔑视权贵,据理力争的风险,懂得年富力强与年老体衰,以及终有一死。诸如此类,人皆有之。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都会以身体状况及思维活动来构建谚语。比如:a)Batranetelenuvinsingure,ciCUmultenevoi(衰老并非独行,而带来诸多需求。).基于此在欧洲各地诞生了许多谚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拉丁语:Senectusipsaestmorbus.(年老本身就是一种病态)Aetassenilismalamerx.(年龄是一种负担)法语:Lavieillesseestunpesantfardeau.(年龄是一种负担)、意大利语:Lavecchiaiavienecontuttiimalanni.(年老带来所有的坏事)Chihadegliannihademalanni.(谁有很多岁有很多毛病)Iipesodegliannieilmaggiorpesochel’uomapossaportare.(时间是最沉重的东西)西班牙语:Hombreviejo,cadadiaunmalNuevo.(对于一个年老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坏事)b)Boalalunga,moartesigura.(顽疾如同死亡)L:Longavaletudo,certissimamors.(顽疾如同死亡)F:Delonguemaladie,findelavie.(顽疾如同死亡)I:Malattialunga,mortesicura.(顽疾如同死亡)S:Dolencialargaymuerteenzaga.(顽疾如同死亡)C)Moarteanuiartapenimeni.(死神不会放过任何人)L:Lexuniversiestquaeiubetnascietmori.(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的定律。)F:Contrelamortiln’Yapointd’appel.(面对死亡,无法上诉。)Mortn’6pargnenipetitnigrand.(死亡不分高低贵贱。)Lamortn’6pargnepersonne,toutcaquivitestsujetalamort.(死神不会放过任何人,有生必有死。)I:Tuttisiamnatipermorire.(我们生来既是为了死亡。)13 Lamortenonperdonaalforte.(拥有强权的人也须面对死亡。)S:Senasceparamorir.(生既是为了死。)换言之,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能有的态度无非几种,各民族之间并非本质差异。自然而然,谚语也会高度一致,只是因表达的多样性而略有差别。所以可以断言各文化当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表述基本相同的谚语。此外,谚语的出处也十分有限,除了因气候不同略有差异。要形容某物之白,无非如下几种比喻:牛奶、面粉、冰雪,等等。a)albcazapada,albcalaptele,albcafaina(白得像雪,白得像奶,白得像面)b)albastrucacerul(蓝得像天空)C)galbencalamaia,caceara(黄得像柠檬,像石蜡X)d)dulcecamierea,cazaharul(甜得像蜜,像糖)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许多谚语代表了几代人对同样的地理、宇宙、气、象环境的总体理解,而不论其语言还是民族,因为它们表述的是普遍的、自然的发现。既然我们得出结论,同样的谚语来自同样的交流需要,我们可以说,当罗马人讲:a)CandpisicaFlU—iacasasoreciijoacapemas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Cu0randunicaFlUsefaceprimavara(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可以说我们在讲罗马谚语b)当法国人说:Quandlechat13’estpasaulogis,lessourisdansent.(猫不在家时,老鼠就在桌子上跳舞。)Unehirondelleilefaitpasprintemps.(一只松鼠出现并不代表春天的来临。)我们在讲法国谚语C)当葡萄牙人说:QuandoemcasaFlaoesta0gato,folga0rato.(猫不在家时,老鼠就在桌子上跳舞)Umae13dorinhanaofazverao.(一只松鼠出现并不代表春天的来临。)我们在讲葡萄牙谚语。结果我们可以断言,一种文化中的谚语不属于其创造者,而且也无法证明。但是,如果我们无法证明其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借用的,或者无法考证其借用时14 间,那它就属于现在正自然地运用的文化,任何揣测都不能作为反对的论据。在对谚语的比较研究中重要的是其在当代语言中的应用作为其属于该民族的证据,而非其存在于另一民族的文字记载中,而现在已不再使用。它们在当代语言中的出现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无法追寻许多谚语的起源,因为它们的形成早于文字之前,无法记录其形成过程。一些学者,如HenryDavidoff垤在《--十五种语言的谚语宝库》一书中断言,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由特定作家如希腊和拉丁作家创造的谚语,匿名性是一种语言中谚语的主要特征,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由特定作家如希腊和拉丁作家创造的谚语。尽管这一理论今天被广泛接受,有时也并不一定成立,因为一些古代作家用这种说法或者为了表明特定时代的观点,或者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为了表述,但却并非他们的创造。此外,这些作家写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语言的特性,以使后人理解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及其起源。所以,那时的书面证据并不能说明其起源,而是说明在特定的时期它的应用。根据这一理论,Cicer013的”DeSenectute”中的拉丁谚语Parescumparibusfaci11imecongregantur(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可以被理解成属于Cicero的,因为它只出现在他的著作中,尽管本例中Cicero还在autemvetereproverbio(从更久的谚语)中提到过,这清楚地表明它不是由他创造的而是属于古代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也提到过谚语因为其言简意赅,是历经磨难后的古代智慧的碎片。一个著名的例子是Cunoaste—tepetineinsuti(认识自己),许多罗马作者(如MunteanGeorgel4和IonDoduBalan坫)认为它是Socrates所创。首先这一谚语不可能是Socrates(公元前469—399)所创,因为它被刻在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Delphi神殿上。这一错误首先是GeorgeCosbuc所犯,其后被许多其他作家引用。此外,即使是Socrates也在Plato的(Protagoras}中提到这一谚语在他的时代被广泛运用,其起源已不可考。综上所述,欧洲语系中现存的及通过古籍所知的希腊和拉丁谚语是从民间文化中来的,因此起源亦不可知。本文讨论的结果是:当谈及谚语时,最重要12Davidoff,Henry.”AworldtreasuryofProverbsfromtwenty—fivelanguages’.Cassell&CompanyLtd,London,195313Cicero。MartcusTulius.’Desenectute.Deamicitia.Dedivinatione’.London:W.Heinemann,192314MunteanGeorge.。Prefata。在”Proverberomanesti”V-XXXIX,E.P.L.,Bucharest,196115BalanIonDodu.’Carteaintelepciuniipopulare.Proverbe’,Minerva,Bucharest,1974 的不是其起源而是其传播。这种传播证明了其属于某民族的语言宝库。16 第三章罗汉文化中的动物象征和其在谚语的反映对比在本章中,笔者将对在两种文化中,影响人们生活的最普通动物所具有的象征性做尝试性的描述。同时,还会涉及到各自文化中所特有的神兽。笔者将用象征的观点描述这些动物,通过他们在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体现出的寓意,我将勾勒出每种动物在中国和罗曼尼亚文化中各自的形象。第一节马一马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在传统罗马尼亚神话中,马的形象通过其基本特征中深刻而又矛盾的结构标榜体现了自己。作为一种复杂的民间文化语言的标志,该动物常被定义为矛盾对立的概念,时而圣神有福,时而宿命受诅,时而纯洁,时而肮脏,时而实用,时而无用,时而神奇强大,时而普通原始。皆因来自民间思想的不同标准,即:经济的标准伴有用处、效率、采食量等标准以及尺度;神话常涉及神圣、善与恶的标准;而作为保护或强势的形象,魔法的标准则与纯净及魔鬼崇拜同在;史诗则有其叙事标准:助手、参谋、神力拥有者。民间信念主要支持了这种对于马的正反并存的感情。他们主张马是“驯养动物中的中间动物”。“中间动物"意为它不具备如同奶牛或羊之类生产性及实用性,但也不至于如猫狗般毫无生产力。它的主要作用是载人以及为人类载货物,并且帮助人类干一些农活。在这些作用中,马足以击败公牛。在传说中,马原来长有角,后来以之换来了公牛的利齿,因而马拥有更大的牙齿来吃得更快更多。由于在农村,公牛远比马更有用高效,和马相关的词总是贪食和骄傲,甚至它的食量可使农民变得贫穷。对于马的正反并存看似矛盾的感情来源于“illotempore”神学中的馈赠与惩罚。马类异常的饥饿来自于这种神圣的惩罚:马注定永远饥饿,因为它曾经以自己得吃东西所以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帮助神渡河,亦或者是因为它嘎嘎 第三章罗汉文化中的动物象征和其在谚语的反映对比在本章中,笔者将对在两种文化中,影响人们生活的最普通动物所具有的象征性做尝试性的描述。同时,还会涉及到各自文化中所特有的神兽。笔者将用象征的观点描述这些动物,通过他们在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体现出的寓意,我将勾勒出每种动物在中国和罗曼尼亚文化中各自的形象。第一节马一马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在传统罗马尼亚神话中,马的形象通过其基本特征中深刻而又矛盾的结构标榜体现了自己。作为一种复杂的民间文化语言的标志,该动物常被定义为矛盾对立的概念,时而圣神有福,时而宿命受诅,时而纯洁,时而肮脏,时而实用,时而无用,时而神奇强大,时而普通原始。皆因来自民间思想的不同标准,即:经济的标准伴有用处、效率、采食量等标准以及尺度;神话常涉及神圣、善与恶的标准;而作为保护或强势的形象,魔法的标准则与纯净及魔鬼崇拜同在;史诗则有其叙事标准:助手、参谋、神力拥有者。民间信念主要支持了这种对于马的正反并存的感情。他们主张马是“驯养动物中的中间动物”。“中间动物"意为它不具备如同奶牛或羊之类生产性及实用性,但也不至于如猫狗般毫无生产力。它的主要作用是载人以及为人类载货物,并且帮助人类干一些农活。在这些作用中,马足以击败公牛。在传说中,马原来长有角,后来以之换来了公牛的利齿,因而马拥有更大的牙齿来吃得更快更多。由于在农村,公牛远比马更有用高效,和马相关的词总是贪食和骄傲,甚至它的食量可使农民变得贫穷。对于马的正反并存看似矛盾的感情来源于“illotempore”神学中的馈赠与惩罚。马类异常的饥饿来自于这种神圣的惩罚:马注定永远饥饿,因为它曾经以自己得吃东西所以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帮助神渡河,亦或者是因为它嘎嘎 的咀嚼声打扰了MotherMary的休息。由于这惩罚,马吃得很多而且得不停歇地工作,相反,公牛虽然吃得少,但是得以慢慢工作,得到足够的休息。按某些民间信仰的说法,“马被神诅咒;即便死亡,还是不觉饱;嘴中含草而死;恶魔变成了马”。相反,在其他民间信念中马“被神宠爱着’’(I.Muslea,Ov.Birleal6)或者“人们相信和马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魔鬼敢靠近,因为马被圣约翰保佑了,所以你可以骑着马上天入地,它将保护你平安得离开。"因为承载并带领了人类、圣徒和勇士,马是一种纯洁的动物。据说马“由神创造来服务人类的思想”(I.Muslea,Ov.Birlea)那就是为何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杀马与杀人同罪”。在一些其他民间信念中,马能够预言或者感觉到邪恶力量的存在。另一方面,马被认为“肮脏”。“肮脏”一词在这儿有双重意义:不能吃马肉,而第二种解读为邪恶,象征着疯狂的世界,因为在“illotempore”的时期,一名女子试图骑在马上。马是一种英勇的动物,并且是雄性的,排除雌性;故此骑马的女子是两种对立元素的相冲突的形象,并且,据说“骑马的女子等同于承认了犹如杀人般的巨大的罪孽。"(A.Goroveil7)凭借其高品质,马有着这样高的评价“人类将其视为最高尚、美丽和聪明的动物",人类也相信“马理解人类的语言,十分忠诚,并且在主人死去的时候有所感知。”而正因为它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马也被视为邪恶的动物。从这我们得到了人类于马之间矛盾的关系:“马属于恶魔,它想杀人可是畏惧人类的强大;但是它一直想着杀人”(E.Niculita—Voroncal8)一些其他的信念在马的不服从、狡猾的特性下划了下划线:“它一直将人想的很坏”;“它是一种不在乎人类的动物;当它和主人一道出门的时候,它总想着主人不会再带它回家了”(A.F.C)从象征性上讲,罗马尼亚民间文化讲马和年轻男人联系到了一起。它代表了力量和社会威望,而骑马的人代表着勇敢的年轻人的完美形象。这种形象很少出现在诸如童话、歌曲、诗歌、赞美诗等民间表现手法中。在这些创作中,马常常作为一种特别的动物,比如,它能理解并会说人类的语言;以独特的方式出生或者以独特的方式变形;食用特别的食物或者神奇的物质(苹果、牛奶、露水、火炭);能预言未来,给予人类神奇的武器,喷火,比风甚至思维更快;帮助满足英雄的一切需要;公布英雄的死讯并挖掘英雄的坟墓,甚至与英雄同16MusleaI.,BirleaOv.“Tipologiafolclorului’,Bucharest,197017Gorovei,A.’Credintesisuperstitii’,Bucharest,LibrariileSocecsicomp,191518Niculita-VoroncaE.”Datinilepoporuluiroman”,Cernauti,190318 死。在传统歌曲中,一位年轻人威胁他的马说要出售它。出售马匹初看具有创建新家庭的象征,因为出售所获得的钱财可举办婚礼。实际上出售马匹有另一种价值,那就是它标志着从单身汉阶段到已婚男人阶段的通道。这样,马是年轻未婚男性的象征。其实在罗马尼亚的民俗学中,英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给予马自由,那就是婚礼之前以及死亡之前。马还代表着一种太阳的形象,而相反狼代表着冬季。马在天空中负载这太阳,带来了春天和自然的降生,而狼支配着一年中代表着寒冷和死亡的后半部分。马在汉文化中,有着非常褒义的形容。一来,马是常用的骑御,为人们所喜爱,还有就是马的性格温顺,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按照程立和程建华19马在汉文化里是具有双重性的动物,它既代表阳,也代表阴。就其高大雄健、力大无比、以及奔跑迅速的特点来看,它跟男性相类;但从其性格温驯、被人骑御等特点来说,它跟女子相似。历史上有记载的骏马有很多:周穆王的八骏马,骑之以会西王母。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弱"、“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当然,关于马也有负面色彩的描述,最著名的莫过于“拍马屁”。比喻谄媚奉承的行为或话语。早在元朝的时候,牧民们常以养骏马为荣。当人们牵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的马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拍马屁由此闻名。关于马的谚语也不少:人要炼,马要骑。人靠衣裳马靠鞍;小马儿乍行嫌路窄;千里骡马一处牛;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马至滩,不加鞭:马行十步九回头;马屁拍在马腿上;马看牙板,树看年轮;马群奔驰靠头马;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二.关于马的谚语分析罗马尼亚的谚语很明显主要是描写民间对马的感知。例如在下面的谚语:“Potifacecalulsameargadarnu—lpotifacesabeaapa.”(你可以让马走可是不能让它喝水)我们可以注意到马的执拗本性还有它的高尚本性,因为19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9 它不愿意做它不想做做的事情。在中国文化里牛是执拗的形象:牛不喝水难按角/强按牛头不喝水/揿牛头吃不得草。另一个马的特征例示在下面的谚语“Voinicelulfaracalecapestelepemal"(没有马的好汉像鱼在陆地上)。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理解马和青春还有社会地位有关。罗马尼亚文化带马的谚语和中国文化带马的谚语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虽然它们指的都是马的相同部分,但它们包含不一样的意义范畴。譬如罗马尼亚的谚语“Caluldedarnusecautaladinti"(送的马不要看牙)和中国的谚语“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中能明显看出两个文化都习惯于按照它们的牙齿来理解马的价值。罗马尼亚的谚语“Calulsecautaladinti”(马看牙)和中文的“马看牙板,人看言行”的意思一样只是形式有点不同因为中文谚语的后面部分提出人类的情况,而且在罗马尼亚的谚语不提虽然有这种内涵。智慧这个概念在中文中可以用马和牛来表达: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可是在罗马尼亚文化中智慧是用狗来表达的:“Batraniisatului,cacainiilaturma.”因为意义上有些相似,下面的两个谚语可以一起分析:马遇伯乐嘶鸣,人逢喜事泪流Candiidaiiifataiapa,candiiceriiimoaremanzul(给他的时候马生小马,求他给你小马死了)中文谚语和罗马尼亚谚语得第一部分虽然表达方式不一样,但表达意义相同,可是罗马尼亚谚语的第二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意思就是:给人东西的时候他非常高兴,需要他给你的时候他很不高兴。在中国文化用马的时候表达意思在路末年文化用羊和牛:Cineselasasaisepunainspatecapraesilitinscurttimpsaducavaca.(谁愿意背着羊很快会背着马)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第二节狗一狗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在罗马尼亚语里面狗是神话的友谊和热爱的标志。其实狗因为代表狼被驯养的状态,其象征更丰富。驯化了狗的意思是敌人变成保护者,进攻变成服从,自然变成文化。令人惊讶的是以前为了喂饱自己而杀家畜,现在不但保护它们而且服从人。其实因为它的位置从在自然变到了文化之中。狗的文化结构很复杂的,他可以当朋友也可以当仇敌。在罗马尼亚的传统文化中,狗一般是朋友和保护者,可是也可以表达服从和叛逆,攻击和善良,力量和柔弱。在罗马尼亚的传统中是个“Miorita",这只忠实的羊说:“主人,主人,请你也把狗叫过来”这清楚地说明了狗扮演着保卫者的功能。忠实朋友的标志也体现在叙事曲“Costea"中,在窃贼Fulga抢劫了英雄的畜群后,在忠诚的狗的帮助下,Costea成功地找到了窃贼,并展开了报复行动;“Costea还有五十只老狗/能保护牧羊场/五十只小狗/能照顾我的女人/五十只小小狗/能保护房子/还有Costea有/有Doalfa,老母狗。。。“。这只老母狗表示神狗,神话中的生物,这个神话中的动物体现和集中了整个物种的品质和力量。童话故事描绘的是一只神奇的狗,它的出生方式很特别并且它生来拥有特殊能力:可以变形成为其他动物、有钢牙、可以听到遥远的地方、保卫隐秘的宝藏、预知未来、知道世界的奥妙。在许多西方国家的神话里,狗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防卫者,所以从祖先的时代它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看门神。阴间的狗Saramaya,Cereber,Orthos,Annubis在保卫阴间的门口,经常收费而且不允许人随便从一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在罗马尼亚文化里它没有阴间狗的意思,因为在罗马尼亚文化里经过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是和水有关的,可是它仍表现去未知的地方的向导。在罗马尼亚文化中水獭有这个功能可是在罗马尼亚语里也称为“水狗"。主要是,狗是一种积极的动物、受“上帝喜爱”、它为主人祈祷、在上帝面前保护人类,而猫人却指责主人喂养不合理。狗和狼的之间斗争被视为自相残杀,这两种动物之间的差异是:“上帝创造了狗,魔鬼创造了狼”。在罗马尼亚神话中,狗也与小麦联系起来,因为在“那个时候",它被认为负责保护小麦,当火灾来临的时候,狗从火灾中拯救了麦穗,并将其交给人类。因此,它对小麦来说,是如同救星一样的角色。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狗总是与“忠”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意味着“忠"的程度代表了对“狗"的褒扬程度——对狗的评价主要由狗的主人的道德品行决定。所以,确切地讲,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作为人的附庸而存在的——虽然因 第二节狗一狗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在罗马尼亚语里面狗是神话的友谊和热爱的标志。其实狗因为代表狼被驯养的状态,其象征更丰富。驯化了狗的意思是敌人变成保护者,进攻变成服从,自然变成文化。令人惊讶的是以前为了喂饱自己而杀家畜,现在不但保护它们而且服从人。其实因为它的位置从在自然变到了文化之中。狗的文化结构很复杂的,他可以当朋友也可以当仇敌。在罗马尼亚的传统文化中,狗一般是朋友和保护者,可是也可以表达服从和叛逆,攻击和善良,力量和柔弱。在罗马尼亚的传统中是个“Miorita",这只忠实的羊说:“主人,主人,请你也把狗叫过来”这清楚地说明了狗扮演着保卫者的功能。忠实朋友的标志也体现在叙事曲“Costea"中,在窃贼Fulga抢劫了英雄的畜群后,在忠诚的狗的帮助下,Costea成功地找到了窃贼,并展开了报复行动;“Costea还有五十只老狗/能保护牧羊场/五十只小狗/能照顾我的女人/五十只小小狗/能保护房子/还有Costea有/有Doalfa,老母狗。。。“。这只老母狗表示神狗,神话中的生物,这个神话中的动物体现和集中了整个物种的品质和力量。童话故事描绘的是一只神奇的狗,它的出生方式很特别并且它生来拥有特殊能力:可以变形成为其他动物、有钢牙、可以听到遥远的地方、保卫隐秘的宝藏、预知未来、知道世界的奥妙。在许多西方国家的神话里,狗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防卫者,所以从祖先的时代它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看门神。阴间的狗Saramaya,Cereber,Orthos,Annubis在保卫阴间的门口,经常收费而且不允许人随便从一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在罗马尼亚文化里它没有阴间狗的意思,因为在罗马尼亚文化里经过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是和水有关的,可是它仍表现去未知的地方的向导。在罗马尼亚文化中水獭有这个功能可是在罗马尼亚语里也称为“水狗"。主要是,狗是一种积极的动物、受“上帝喜爱”、它为主人祈祷、在上帝面前保护人类,而猫人却指责主人喂养不合理。狗和狼的之间斗争被视为自相残杀,这两种动物之间的差异是:“上帝创造了狗,魔鬼创造了狼”。在罗马尼亚神话中,狗也与小麦联系起来,因为在“那个时候",它被认为负责保护小麦,当火灾来临的时候,狗从火灾中拯救了麦穗,并将其交给人类。因此,它对小麦来说,是如同救星一样的角色。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狗总是与“忠”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意味着“忠"的程度代表了对“狗"的褒扬程度——对狗的评价主要由狗的主人的道德品行决定。所以,确切地讲,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作为人的附庸而存在的——虽然因 此可能狗自身的一些特点被忽略了——但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对自身的描述及自我期许。程立和程建∞觉得狗是猎人的忠实助手,深为满族所喜爱,故满族有不带狗皮帽、不吃狗肉的禁忌,留下了“鹰狗无价”的民谚,而且还有关于狗与努尔哈赤的“义犬救主”的故事。二关于狗的谚语分析虽然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狗的地位比较高,但在象征方面它也是有矛盾的动物,正因如此一般在罗马尼亚和中国的谚语中,狗的形象都不是非常积极的。除了下面的几个谚语,在大多数的谚语中,狗和低位有关或者和没有品德的内涵相关:Batraniisatului,ca(si)cainiilaturma.(村子的老人和羊群的狗一样)Candlatrauncainebatransaiesiafara(老狗加时要出去)猫养的疼猫,狗养的疼狗其他带狗的谚语表达没有品德的人:是龙不跟蛇斗,是人不跟狗斗狗肉上不了筵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Ciocoiulcacaineledeusimulte.(土豪像去很多门的狗)罗马尼亚语和中文有同样方式表达一样的道理:不出声的狗才咬人会叫得狗不咬人Cainelecarelatranumusca。(叫的狗不咬)咬人的狗儿不露齿在两个国家的谚语中狗也表示不重要的东西,不值得在意的生物:死狗扶不上墙懒狗扶不上墙Cainiilatraursultrece.(狗叫熊继续走)Lumeasatelaude,cainiilasasatelatre.(如果别人表扬你不管狗叫)Cainelelatralalunatoatanoapteasilunanu一1ascultaniciodata.20idem19 (整夜狗向月亮叫可是月亮从来不听)第三节牛一.牛在中罗文化的认知中的对比在罗马尼亚文中,牛是一种“白色的动物’’,罗马尼亚人认为牛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受上帝眷顾,“它们拥有一种天赋:在一年中的某天可以像人一样开口说话",由此我们可以说,”white”并非指本体含意,而是具有神话寓意。因此,牛作为重要的文化价值象征着纯洁,美德和神圣。这些品质来源于他们在日常劳作和经济生活中的价值。牛具有吃苦耐劳和温和力量的形象(animageofpatientservitudeandPeacefulstrength)。为此,它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是被用做一种祭献的动物(asacrificialanimal)。在许多神话和颂歌中,牛的实用性和它的美好品德与马的高傲和贪食形成了对比。以MihaiPop21’S的观点,牛代表着辛勤劳动和富裕,马代表着英雄主义和勇士的男子气概。由此产生出两种习俗:一个是勤恳农民的化身而另一个则化身为机敏勇敢的青年。这种神话情结造就了一系列平行的对列:马一牛,男子气概一辛勤劳作,青年节一农业节,勤勉和谦逊一懒散和高傲。在神话中,牛代表着多产和富足。在古代印度,圣牛赐予人们雨水,同时象征着无私给予的大地。德国的神话中,Audhumala,Odhin的母亲,象征着生殖力和自然的轮回。而古代希腊代表生殖女神赫拉、雅典娜以及伊俄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牛有着某周方式的联系。在罗马文化中,他们用牛来祭祀大地之神Tellus.在我们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也有相似的象征。牛被“称为宅院之泉”谚语是这样说的:“饲养一头牛相同于修建一口泉”,有一种传统体现了牛与水的关系:人们会赠送一头牛给修造源泉的人(作为答谢)。罗马尼亚传统谚语中牛,水和女性的关系拓展了牛与水的联系,“女人如水,去泉边取水就如同向母牛索奶”.公牛作为富庶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常常出现在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因为它是农民的骄傲。那些拥有许多公牛的人被视为领头人,受到别人的尊敬。也就是这个原因,罗马尼亚人有这样的谚语:“nu-isunttotiboiiacasa”(他放出去的牛没有全部回来)以此表示“心情不佳”。还有一则谚语是这样的:“Omulfaraboiecarobullegatdemaini."(没有牛的人象奴隶一样).21PopMihai.’Revistadefolclor’.Bucharest,195623 (整夜狗向月亮叫可是月亮从来不听)第三节牛一.牛在中罗文化的认知中的对比在罗马尼亚文中,牛是一种“白色的动物’’,罗马尼亚人认为牛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受上帝眷顾,“它们拥有一种天赋:在一年中的某天可以像人一样开口说话",由此我们可以说,”white”并非指本体含意,而是具有神话寓意。因此,牛作为重要的文化价值象征着纯洁,美德和神圣。这些品质来源于他们在日常劳作和经济生活中的价值。牛具有吃苦耐劳和温和力量的形象(animageofpatientservitudeandPeacefulstrength)。为此,它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是被用做一种祭献的动物(asacrificialanimal)。在许多神话和颂歌中,牛的实用性和它的美好品德与马的高傲和贪食形成了对比。以MihaiPop21’S的观点,牛代表着辛勤劳动和富裕,马代表着英雄主义和勇士的男子气概。由此产生出两种习俗:一个是勤恳农民的化身而另一个则化身为机敏勇敢的青年。这种神话情结造就了一系列平行的对列:马一牛,男子气概一辛勤劳作,青年节一农业节,勤勉和谦逊一懒散和高傲。在神话中,牛代表着多产和富足。在古代印度,圣牛赐予人们雨水,同时象征着无私给予的大地。德国的神话中,Audhumala,Odhin的母亲,象征着生殖力和自然的轮回。而古代希腊代表生殖女神赫拉、雅典娜以及伊俄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牛有着某周方式的联系。在罗马文化中,他们用牛来祭祀大地之神Tellus.在我们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也有相似的象征。牛被“称为宅院之泉”谚语是这样说的:“饲养一头牛相同于修建一口泉”,有一种传统体现了牛与水的关系:人们会赠送一头牛给修造源泉的人(作为答谢)。罗马尼亚传统谚语中牛,水和女性的关系拓展了牛与水的联系,“女人如水,去泉边取水就如同向母牛索奶”.公牛作为富庶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常常出现在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因为它是农民的骄傲。那些拥有许多公牛的人被视为领头人,受到别人的尊敬。也就是这个原因,罗马尼亚人有这样的谚语:“nu-isunttotiboiiacasa”(他放出去的牛没有全部回来)以此表示“心情不佳”。还有一则谚语是这样的:“Omulfaraboiecarobullegatdemaini."(没有牛的人象奴隶一样).21PopMihai.’Revistadefolclor’.Bucharest,195623 在罗马尼亚的文化中,公牛和马鹿互为联系,反过来又因为马鹿的实用功能和祭祀礼仪,人们又将马鹿与公野牛联系在一起,因此,宗教仪式就和狩猎活动、勇气相联系。在带有英雄色彩的狩猎活动中,公牛成了猎人的猎物;而且它还是一段旅程中的主角:载着将要成婚的美丽姑娘,穿越连接两个世界的原始水域。作为婚礼祭品的牛在这里重新验证了它作为新生的象征。新婚夫妇的房屋由公牛身体的一部分来搭建,犹如宇宙是来自神兽的身体。祭献公牛也许还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建立。在罗马尼亚民间传说中,大地仰仗在公牛的犄角之上,当魔鬼侵犯人类时,公牛就摇晃它的脑袋,因此就出现了地震;世界的发端,维持与毁灭都依赖于这头公牛。需要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文化不像在其它文化中那样将公牛与死亡和转世联系在一起。传说中,公牛是英雄的智囊,引导者及忠诚的朋友。它创造着奇迹,打败英雄的敌人,用呼吸使英雄起死回生(再一次标志着新的开始)。罗马尼亚的许多故事中,始终有一个细节:公牛与铁头狼发生战争(这个主题同样出现在斯拉夫故事中)。在希腊的神话中,通过日光公牛与寒霜之狼之间的战争,象征性的表现了关于四季更替的这个主题。罗马尼亚的许多故事中,始终有一个细节:公牛与铁头狼发生的战争(这个主题同样出现在斯拉夫故事中)。在希腊的神话中,通过日光公牛与寒霜之狼之间的战争,象征性的表现了关于四季更替的主题。牛是中国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也是二十八宿之一。人们对牛的认识主要源于牛在中国长期作为犁田或载重的重要帮手,对人类的帮助很大,而且人们普遍形成一种看法:牛是勤奋吃苦耐劳的生物。正因为牛对人们的贡献很大,所以还专门有一首《劝杀食牛歌》:“世人听我说根由,畜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用苦力,可怜困顿无休息倘若作恶不回头,难保己身不为牛。’’西方人对bull的看法和中国人却相差甚远,bull给人的显著印象是横冲直撞,性情暴烈并且好斗健壮。另外有一点十分有趣,十二生肖中牛的体积最大。《说文解字》里面就说:牛,大牲也。所以“牛"还有多或大的意思:九牛二虎、牛肚、牛饮、牛脾气等等。“牛也有负面的象征意义,比如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固执或骄傲,像牛气、牛性、牛劲、牛性子、牛脾气等。”22还有因为牛有四个胃,其容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牛的肠道较长,为体高的20倍,小肠长35—40米,大肠长8—9米,所以在方言里,牛还有傲气的意思,说大话吹牛。22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4 关于牛的俗语、谚语也不少,褒贬不一: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牛耕田,马吃谷、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牛套马,累死俩、牛头不对马嘴二.关于牛的谚语分析以下的两个谚语使用了同一种动物来表达同一个观念: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Boiibatranitragbrazdadreapta.(老牛由于有经验所以耕田很直).在中国的谚语中,.马(这种动物)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事故",同时,在罗马尼亚的谚语里,我们用狗(这种动物)来说明相同的道理:Batraniisatului,cacainiilaturma.”(村子的老人和牧羊犬一样起着领导和保护的作用)。同样的形象出现在两种文化中,用于表达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想要和他年龄和外表不相称的事物。BoubatranCUbaierrosu.(老牛戴红背带)老牛吃嫩草。中国的谚语中还有类似的表达: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提到关于愚蠢这个主题的时候,罗汉双方文化似乎都有和牛有关的描述,如谚语:“S-adusbousis-aintorsvaca.”(去的时候是公牛,回来的时候是牛一没有丝毫的长进而且和以前一样愚笨的内涵).就像一句中国谚语:“三代不读书会变牛”,和罗马尼亚谚语非常相似:”Omulneinvatatecaboulincaltat”(没有读书的人象穿鞋子的牛)。我要以另外一个谚语为例来结束对于愚蠢这个语义的讨论:“Prostdinprostcaresenaste,ecavitadoarnupaste"(从愚人生出的愚人像牛一样笨,只是不吃草):Nutepricepisaimpartiunpailadoiboi.(不会分一根草给两只牛)。两种文化在表达人们不及时更正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这个意义时也很相同:CinefuraaziunOUmainefuraunbou.(今日偷蛋,明日偷牛)小时偷针大了偷牛.以上两个谚语都表明了,和像蛋与针这样微不足道的事物相比,牛的重要性。分析一下这个谚语: 牛不喝水难按角/强按牛头不喝水/揿牛头吃不得草Nupotifacecalulsabeaapa.(不能逼马喝水)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动物表达了同一种含义。在中国谚语中,体现了牛很固执,而在罗马尼亚的谚语里,马也用来表现相同的主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用来表现倔强的象征手段而言,两个文化稍有差异。和以下的几个例子一样:Cineselasasaisepunainspatecapraesilitinscurttimpsaducavaca.(谁愿意背着羊很快会背着牛)甘心做绵羊,必然喂豺狼中国的谚语“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和“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这里,牛的使用和罗马尼亚中的-N谚语表达了几乎相同意思,尽管在用的是狐狸:“VulpeaFlUsetemedevanatorulceselaudaseara”(狐狸不怕夜里吹嘘的猎人)。在两个文化中,团结的概念用了两种不同的动物来象征,罗马尼亚谚语:Boilunitilapasune,lupulflU—ipoaterapune."(在草地的牛团结的话,狼发挥不了它的威力)中使用了牛。而在中国的谚语:“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中用狗来做隐喻。表达同一个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方法。但在下面这个中国的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里却表达了和于罗马尼亚谚语“Maibinesafiiincoadaleilordecatincapulvulpilor.”(-7为狮后,无为狐口1.”完全相对的寓意。这里我们注意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第四节羊一羊在罗汉文化的认知对比在罗马尼亚语里,羊有山羊(capra)与绵羊(oaie)之分;绵羊又有公羊(berbec)与母羊(oaie)之别。在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绵羊被视为是一种善良的动物。因为它脱下外衣为主人取暖。据说,它还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那些圈养羊群和蜂群的人都能万事吉祥如意;如果世上的羊群和蜂群都消逝了,那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人们认为它们是纯洁的生灵,不仅因为圈养它们的经济用途,更因为他们温和可亲的天性。羊象征着神的创造,“上帝安分平和,他创造了绵羊。魔鬼创造了山羊,并赋予他们长长的腿,山羊跳跃奔跑,而魔鬼总是紧随其后,因此变得疲26 牛不喝水难按角/强按牛头不喝水/揿牛头吃不得草Nupotifacecalulsabeaapa.(不能逼马喝水)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动物表达了同一种含义。在中国谚语中,体现了牛很固执,而在罗马尼亚的谚语里,马也用来表现相同的主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用来表现倔强的象征手段而言,两个文化稍有差异。和以下的几个例子一样:Cineselasasaisepunainspatecapraesilitinscurttimpsaducavaca.(谁愿意背着羊很快会背着牛)甘心做绵羊,必然喂豺狼中国的谚语“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和“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这里,牛的使用和罗马尼亚中的-N谚语表达了几乎相同意思,尽管在用的是狐狸:“VulpeaFlUsetemedevanatorulceselaudaseara”(狐狸不怕夜里吹嘘的猎人)。在两个文化中,团结的概念用了两种不同的动物来象征,罗马尼亚谚语:Boilunitilapasune,lupulflU—ipoaterapune."(在草地的牛团结的话,狼发挥不了它的威力)中使用了牛。而在中国的谚语:“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中用狗来做隐喻。表达同一个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方法。但在下面这个中国的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里却表达了和于罗马尼亚谚语“Maibinesafiiincoadaleilordecatincapulvulpilor.”(-7为狮后,无为狐口1.”完全相对的寓意。这里我们注意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第四节羊一羊在罗汉文化的认知对比在罗马尼亚语里,羊有山羊(capra)与绵羊(oaie)之分;绵羊又有公羊(berbec)与母羊(oaie)之别。在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绵羊被视为是一种善良的动物。因为它脱下外衣为主人取暖。据说,它还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那些圈养羊群和蜂群的人都能万事吉祥如意;如果世上的羊群和蜂群都消逝了,那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人们认为它们是纯洁的生灵,不仅因为圈养它们的经济用途,更因为他们温和可亲的天性。羊象征着神的创造,“上帝安分平和,他创造了绵羊。魔鬼创造了山羊,并赋予他们长长的腿,山羊跳跃奔跑,而魔鬼总是紧随其后,因此变得疲26 倦而懊恼。所以绵羊的坚定和温驯给主人带来安宁,而山羊却躁动不安,四处游荡。传说绵羊受到上帝的保佑,是因为它放弃防卫的武器而不想伤害任何人。传说中还提到,他们深受上帝喜爱,在上帝和人类间斡旋,阻止了魔鬼征服世界。他们能够穿越神话中的密境,引领牧羊人去到神圣之地,获取力量。由于这些,人们相信绵羊拥有神奇的力量,它们可以发现奥秘,洞察周围的情况,甚至可预测未来。古老的画像和信仰创造了罗马尼亚文学中最著名的主题之一:神羊。这只神羊起初是以牧羊人挚友的形象出现,而后又变为万兽之母,一只集整个物种的力量和智慧于一身的神兽。这只神羊拥有超凡的力量,它无所不知,目眺千里,通晓人类的语言。它最有名的代表形象出现在一首名为“Miorita”的诗中,神羊化身为信使给牧羊人通风报信,告知他另外两个牧羊人阴谋要至他死地,想夺走他的羊。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神羊和母牛一样拥有奇特的力量,诸如生育出super—offsprings,可以让英雄起死回生,或是带他们去另一个世界,保卫他们,赐予他们具有魔法的武器。同样的,神公羊也是罗马尼亚民间传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领导羊群,带领羊群免遭自然之灾(比如洪水)。他的形象在传统故事中比比皆是。传统的刺绣和木雕中常常以公羊角作为主题。有迹象表明,围绕这种动物进行的礼拜仪式从石器时代就存在了。在多瑙河骑士的礼拜中,人们要祭献公羊,吃羊肉,要入门的人会身穿羊皮,行内之人则要佩戴形似羊头的面具。绵羊代表了生殖力和纯洁。这也是为什么习俗中说道,在夏末将羊群从山中带回之前,年轻的牧羊人不得接近女子。绵羊如此完美无瑕,当有人过世时,人们习惯于在他的坟墓前祭献一只乳母样,(人们相信)母羊的奶汁可以涤清死者的灵魂。羊是一种没有恶意的迟钝的动物。它在任何危险以及所有的食肉动物面前表现出毫无反抗能力,因而它是无依无靠、孤弱的象征(asymbolofhelplessness):它的老实、天真使它容易误人歧途。罗马尼亚传说中提到,绵羊注定要背负这一切的不幸是因为它不让圣母在产下圣婴耶稣之后得到休息。罗马尼亚人总是将山羊与穷困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不如绵羊那样给予(人们)更多的福祉。它象征神通广大,无法无天;也代表欲望和繁殖。山羊常被认为与罪恶和魔鬼联系在一起,相传魔鬼创造了山羊,山羊是魔鬼的化身。森林之神Satyr就是一个半人半羊的怪物;魔鬼经常被描绘成头长山羊角,脚长山羊蹄子;在中世纪的动物寓言里,公山羊是一种贪欲、不道德的动物,追求异性,其欲望27 如此强烈以致它的血能熔掉金刚石;在绘画《最后的审判》里,山羊受到了地狱之火的惩罚。关于“羊’’,《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羊,“祥"也——这当然代表了一般人对养的看法。羊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八位,对应的地支是未。羊的性格温顺,体态和谐,洁白可爱。关于羊的比较早的传说大概就是“五羊传说":在周夷王八年(前887年),楚庭(连年旱灾,五谷歉收,后来五位仙人身穿彩衣,各骑红、橙、黄、绿、紫五色仙羊,把稻穗赠给这里的人们,并祝福此地,并把五只仙羊留下来。人们为作纪念,把稻穗撒向大地。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山坡上,从此五谷丰登。由于羊性情温顺,因此羊的形象就显得懦弱可欺,关于此也有一些俗语:活羊拉到桌子上——离死也不远了、看羊的狗——一个比一个凶、拉骆驼放羊——高的高,低的低、狼看羊羔——越看越少、狼装羊肥一不怀好意、狼装羊笑——居心不良、老虎不嫌黄羊瘦——沾荤就行、老绵羊撵狼——拼啦、孪生的羊羔——不分彼此、骆驼进羊群——高出一大截、骆驼进羊群——非常突出、拿五马倒六羊——赂了个头朝下、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另外,羊还是子女孝顺父母的标志,因为羊羔总是跪在母羊跟前吸奶。二关于羊的谚语分析谚语中有:羊在山坡晒不黑,猪在圈里捂不白Capranusefacevacanicinataraulomdetreaba(山羊终不成母牛,而恶人终不从善)这两个谚语的意思相近,用这种动物来表明恶人本性难改之意。此外,我们可以在罗马尼亚的谚语中注意到关于山羊的反面形象在在两种文化里都用谚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在两种文化中,以下的谚语表达了同一个观点,然而比起罗马尼亚的谚语,中国的谚语似乎更为多样:Lupulisischimbaparuldarnaravulba.(狼会换毛但不会换本性)老虎嘴里掉不下肉,狐狸嘴里吐不出鸡老猫不死旧性在蛇入竹筒,曲心犹在偷食猫儿性不改中国谚语“羊毛出在羊身上’’和罗马尼亚的一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所用的动物却不同:“Ceiesedinpisicasoarecimananca"(猫生的会吃老鼠).同样的意思还可以在:“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谚语中找到,这里使用的 动物也不一样:龙和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一个有名的谚语“Elupimbracatinpieledeoaie."(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和中国的“披着羊皮的狼”如出一辙,而且也表达了相同意思:貌似善良,其实心怀鬼胎。在接下来的两个谚语中,尽管表达法式不太一样,但都使用了同一种动物表达一个意思,例:Cineselasasaisepunainspatecapraesilitinscurttimpsaducavaca.(谁愿意背着羊很快会背着马)甘心做绵羊,必然喂豺狼罗马尼亚谚语“Capracarezbiara0manancalupul.“(叫的羊会被狼吃掉)和中国谚语“人怕出名,猪怕壮”只是用于表达其中隐喻含义的动物不同。在罗马尼亚语中,羊的形象总是和“愚蠢”这个意思联系在一起,这点在大量谚语中表现得十分明显:Desteptcaoaiasivicleancamagarul.(像羊一样聪明,像驴一样狡猾)Desteptcaoaiacanddainnoroi.(聪明和羊一样它进入泥土的时候)Iidesteptcaoaia。(像羊聪明)第五节猪一猪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虽然对于传统的罗马尼亚家庭,猪的意义和用途非比寻常,但是在罗马尼亚的文化中,猪却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由于猪只能为人类提供它的肉食和皮肤这两部分产品,完全无法替人类传递有价值的思想和虚构的冥想,相比之下,牛不仅是一种货品来源,还为人类提供劳作;而羊所能提供的产品远远超出猪。猪只有在被大量屠杀后才显现出它们的价值,但同时它也导致了肉类存储的问题。冬天是一个节日繁多、结婚盛行的季节,猪肉成为了人们主要消费的肉类。除了这些实际性的原因,还有仪式和神话的因素。因此,祭祀通常是安排在冬至日前后Ignatday的太阳升起之时、新年来临之际。譬如,孩子们会在圣诞夜把猪血抹在脸上来保护他们自己。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猪血能给予人类力量 动物也不一样:龙和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一个有名的谚语“Elupimbracatinpieledeoaie."(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和中国的“披着羊皮的狼”如出一辙,而且也表达了相同意思:貌似善良,其实心怀鬼胎。在接下来的两个谚语中,尽管表达法式不太一样,但都使用了同一种动物表达一个意思,例:Cineselasasaisepunainspatecapraesilitinscurttimpsaducavaca.(谁愿意背着羊很快会背着马)甘心做绵羊,必然喂豺狼罗马尼亚谚语“Capracarezbiara0manancalupul.“(叫的羊会被狼吃掉)和中国谚语“人怕出名,猪怕壮”只是用于表达其中隐喻含义的动物不同。在罗马尼亚语中,羊的形象总是和“愚蠢”这个意思联系在一起,这点在大量谚语中表现得十分明显:Desteptcaoaiasivicleancamagarul.(像羊一样聪明,像驴一样狡猾)Desteptcaoaiacanddainnoroi.(聪明和羊一样它进入泥土的时候)Iidesteptcaoaia。(像羊聪明)第五节猪一猪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虽然对于传统的罗马尼亚家庭,猪的意义和用途非比寻常,但是在罗马尼亚的文化中,猪却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由于猪只能为人类提供它的肉食和皮肤这两部分产品,完全无法替人类传递有价值的思想和虚构的冥想,相比之下,牛不仅是一种货品来源,还为人类提供劳作;而羊所能提供的产品远远超出猪。猪只有在被大量屠杀后才显现出它们的价值,但同时它也导致了肉类存储的问题。冬天是一个节日繁多、结婚盛行的季节,猪肉成为了人们主要消费的肉类。除了这些实际性的原因,还有仪式和神话的因素。因此,祭祀通常是安排在冬至日前后Ignatday的太阳升起之时、新年来临之际。譬如,孩子们会在圣诞夜把猪血抹在脸上来保护他们自己。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猪血能给予人类力量 并防护疾病的入侵。罗马尼亚在一个传统的繁殖风俗猪肉被作为祭祀品供奉给被人们喻为繁殖之神的女神们,例如:德墨忒尔(婚姻女神),色列斯(谷类女神),特勒斯(大地女神)和弗蕾亚(爱与美的女神)。根据IonGhinoiu23学说,自从猪被大体上描述为小麦和植物的精神象征之后,杀猪有了其仪式祭祀品的价值。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王者之舞是唯一一个与杀猪相关的重要风俗。这一风俗主要由吉普赛厨师为了能得到小费而充当奴隶来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风俗,并被这种族群孤立。很多传说都解释了从“彼时”而来猪的特性和习惯:猪叫声不悦耳是因为有一次猪假装生病被上帝发现后,上帝惩罚它不停地叹息;猪总是用它的鼻子刨地是因为它对上帝的不敬而被长期诅咒,诅咒它总是把它的头垂向地面;还有一种说法,猪和马还有猫一样希望它的主人早日死去。这些特性所创造出来的猪的形象虽不是完全负面的,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不讨人喜欢的,例如:对人类的憎恨,卑鄙肮脏,懒惰贪婪。对于猪在罗马尼亚文化中可能的正式含义并不是首要的。虽然杀猪与冬季节日息息相关,但是猪的价值并没有因为这些节日而有所提高。另外,不可否认,杀猪在这些重要节日的复杂象征中也不是必不可少的。在汉文化中,大概一提到猪,全部的感情的直接指向都是蓄养的家猪,而非野生的、活力异常的野猪——当然这也现实条件有关。猪还是十二生肖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猪是肮脏、不清洁的动物。而实际上,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关于猪的俗语也多:“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猪鼻子插大葱~一出洋相",“猪脑子”,“猪八戒照镜子一里外不是人".程立和程建华24认为猪还有驱祟化吉的作用,被当做吉祥的动物。春节贴年画《巴猪拱门》是祝愿新的一年丰收吉庆。古时,店主煮猪蹄接待住店的科举考生,用语言谐音寓“朱题金榜”之意。人们关于猪的感性认识,大概更多地来自于吴承恩的《西游记》:猪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这大致上就是人们对人格化的猪的看法。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也很多: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猪八戒唱戏——尽说大话,猪八戒吃挂面——狼吞虎咽,猪八戒吃西瓜——独吞.23Ghinoiu,I.’Calendarulpopular:Sarbatorisiobiceiuri’,manuscript24Idem1930 二关于猪的谚语分析虽然关于猪的谚语不多它们大部分跟罗汉文化中的特点有关。下面的谚语式跟猪的肮脏及地位低的特征相联系:Cineseamestecainlaturiilmanancaporcii.(谁和猪的菜混合会被猪吃掉)臭猪头,自有烂鼻子闻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是龙不跟蛇斗,是人不跟狗斗PotrivestemirosultrandafiruluiCUputoareaporcului.(玫瑰花的味道不能搭配猪的臭味)Omulbeatsetavalestecaporculsivorbestecanebunul.(喝醉的人像猪一样躺着还有像疯子一样说话)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猪也象征没有礼貌的人和不尊重对方的人:Fine,fine,darporcdecaine(女婿,女婿可是猪的狗)Areomeniecaporcu—ncocina(他的品德像猪在猪圈的品德一样)罗马尼亚语中也有一个谚语表示团结的语义:Multegasteinvingporcul(很多鹅打败猪)和中文的谚语相同可是使用的动物不同: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猪的地位是非常低如果不是最低在动物当中。譬如在下一个谚语里猪比猫和猴子底:Labetieomulestepisica,maimutasilaurmaporc.(喝醉的时候人先当猫,然后猴子,最后变猪)第六节猫一猫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根据传说,猫是在挪亚或上帝扔下的用于捕捉老鼠的手套中诞生的。当初魔鬼创造了老鼠并将其放到挪亚方舟上,以让其啃掉方舟让所有的动物都被洪水淹死,就在这时猫诞生了。虽然这不会带来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但是保护了屋子里的食物。31 二关于猪的谚语分析虽然关于猪的谚语不多它们大部分跟罗汉文化中的特点有关。下面的谚语式跟猪的肮脏及地位低的特征相联系:Cineseamestecainlaturiilmanancaporcii.(谁和猪的菜混合会被猪吃掉)臭猪头,自有烂鼻子闻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是龙不跟蛇斗,是人不跟狗斗PotrivestemirosultrandafiruluiCUputoareaporcului.(玫瑰花的味道不能搭配猪的臭味)Omulbeatsetavalestecaporculsivorbestecanebunul.(喝醉的人像猪一样躺着还有像疯子一样说话)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猪也象征没有礼貌的人和不尊重对方的人:Fine,fine,darporcdecaine(女婿,女婿可是猪的狗)Areomeniecaporcu—ncocina(他的品德像猪在猪圈的品德一样)罗马尼亚语中也有一个谚语表示团结的语义:Multegasteinvingporcul(很多鹅打败猪)和中文的谚语相同可是使用的动物不同: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猪的地位是非常低如果不是最低在动物当中。譬如在下一个谚语里猪比猫和猴子底:Labetieomulestepisica,maimutasilaurmaporc.(喝醉的时候人先当猫,然后猴子,最后变猪)第六节猫一猫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根据传说,猫是在挪亚或上帝扔下的用于捕捉老鼠的手套中诞生的。当初魔鬼创造了老鼠并将其放到挪亚方舟上,以让其啃掉方舟让所有的动物都被洪水淹死,就在这时猫诞生了。虽然这不会带来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但是保护了屋子里的食物。31 猫的这些积极方面被掩盖在负面特征的阴影下。T.Brill(1981)认为,由于捕食了老鼠,猫本身被毒害了,成了魔鬼的朋友,所以变成了一种邪恶的生物。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抚摸猫的背部时,会有火花,并且在夜晚,猫的眼睛是如此明亮。根据其他一些迷信,当闪电来临时,魔鬼会隐藏于猫的身体(I.Muslea,Ov.Birlea,1970)。Gorovei(1915)认为,猫身上的魔鬼特征也是由于大家迷信,认为魔鬼是变成猫形之后进入人们的家里的。这些迷信同时劝告人们“不要让黑猫呆在你家里,因为这等于魔鬼在你家里。”很多民间风俗和迷信认为,应该把猫赶走远离屋子,因为它会带来魔鬼世界的消极影响。如大家在民间文化中所见到的,猫的特征是,对人类的仇恨和背信弃义:“猫是敌人、不忠诚的、把它的主人想的很坏、它希望每个人失明(或死亡)以从他们手上夺取食物"(I.Muslea,Ov.Birlea,1970)。猫是非常贪婪的,并且他的食欲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提供给它们的食品是不够的,它们想要得到更多。其他一些迷信认为,猫的行动是凌驾于欲望之上的,它企图在夜间采取行动勒死它的主人,并希望房子里面的孩子也死去。Gorovei(1915)说,“如果猫在一个没有接受洗礼的孩子身上跨越过去,孩子会被会被弄脏。”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果人死了,猫从躺着尸体的桌子下面穿过,那么死人会变成鬼怪。他们还说,猫会吃掉死人的鼻子,鼻子象征着灵魂的大门,也可以被认为是灵魂本身。因此,谁拥有了死人的鼻子就拥有了他的灵魂。类似的象征也可以在拉丁美洲作家Apuleius(银驴)中找到,书中写道,一些巫师变成银鼠窃取死者的鼻子变戏法。其实,在罗马尼亚的文化中,猫是一种矛盾的动物。它在正反形象中摇摆,死亡和繁殖力、善良和邪恶、神圣和恶魔,以及单纯和狡猾。有时为了搞清它的定位,有必要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分析。通常它的对照物是狗。它们之间的永恒斗争是因为他们必须分享食物。在罗马尼亚,有句谚语:aseintelegeprecumcaineleCUpisica”(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猫与狗)。因为猫是偷偷进入房间“接近人"以获得食物,造成了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感觉上的巨大差异。因为狗认为它们受到了虐待,他们抱怨:“为什么他们忍受了困难,干了最难的工作,却要睡在雨中和寒冷中,并且有时还要忍受饥饿[]而猫不干任何事情,却可以睡在房间里,睡在床单上,还可以与主人一起吃饭。”(T.Brill,1981)。当为了获得食物,猫祈祷屋子里的所有人都死掉时,狗却祈祷所有的人都能活着并生育更多的孩子,这样每个人都出来给它一点食物。32 在其他一些迷信中,猫狗之间的冲突象征着男女之间的冲突。他们说,女人欺骗了她的丈夫和仆人相好了,然后他们三人一猫代表女人,狗代表男人,老鼠代表仆人。一个非常有趣的迷信是,女人不是由亚当的肋骨变成的,而是由猫的尾巴变成的。因为当上帝从第一个男人身上拿下肋骨的时候,猫偷走并吃掉了肋骨。当上帝试图追上那只猫,他却只抓住了猫的尾巴,所以上帝用猫尾巴创造了女人。这就是为什么把女人和猫关联起来(I.Muslea,Ov.Birlea,1970)。也许也是因为女人呆在家里并享受舒适的房子而男人却无论下雨或者寒冷都要在外面努力工作。在汉文化里,猫是一种感情判定比较复杂的生物。一方面,文人作品中,猫因为捕鼠的实际功能、作为宠物的形象而获得青睐;而另一方面,猫民间文化中,既有吉祥物的说法,也有在民间信仰中形成的“奸"的文化具象。在先秦古籍中有记载:“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25那时候对猫可以捕鼠已经记载下来,而且猫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文人生活中,猫除捕鼠外,还可供欣赏,给生活增添乐趣,历代文人写诗作画来赞誉它的也不少。宋人有诗说猫的捕鼠:“秋来鼠辈欺猫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猫作为一种宠物也很吸引人稍后的元好问有诗:“饮罢鸡酥乐有余,花阴真是小华胥。但教杀鼠如丘了,四脚撩天一任誉。猫作为民间的吉祥物在山东一带非常流行。程立和程建华(2000)陈述无论是汉族民间舞蹈“猫蝶富贵”,还是在民间工艺美术里,画一只花猫蹲于石上,一蝴蝶飞翔于猫前,猫举足欲抓蝴蝶,石旁牡丹花盛开,取“猫蝶”与“耄耋”谐音,牡丹又名“富贵花",以此题名为“富贵耄耋图”,象征七八十岁的老人健康长寿,永享富贵的吉祥之兆。但是大概由于猫的生活习性与人所宣扬的“忠"、“义”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民间信仰里,猫也有贬义的一面。汉族古代有一习俗是以误投自宅的各种动物来预卜家道的兴衰荣枯。汉代的民谣是:“猪来穷家,猫来孝家,狗来富家",还有流传广泛的民谚:“猫是奸臣,狗是忠臣”。二关于猫的谚语分析在罗马尼亚和中国的谚语里猫出现的数量不是非常多,但比别的动物(比如猪,兔子,老鼠)多一点。这一点说明和别的动物比,猫对人们的影响多一点。罗马尼亚的谚语“Pisicaare7vieti."(猫有七条命)和中国的谚语“猫25《韩非子》札记,周勋初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Ii 有九条命"相同。有可能中文的谚语是从别的语言借进来。因为大多数时候猫和别的动物出现在同一谚语中,带猫的谚语很容易看得出来猫和别的动物的关系。如下面的谚语,猫和狗同时出现:猫儿狗儿识温存猫养的疼猫,狗养的疼狗猫养猫疼,狗养狗疼AdevarulsiminciunacacaineleCUpisica。(真理和谎言像狗和猫一样)罗马尼亚的谚语”AdevarulsiminciunacacaineleCUpisica”也包括别的含义,就是狗和真理有关而且猫和谎言有关系。这个比喻就提醒罗马尼亚神话的解释。猫和老鼠的关系出现在下面的谚语只是猫的价值和关系的方向是反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CandpisicaIlU—iacasasoareciijoacapemasa.(猫不在家的时候鼠跳在桌上)Glumapisicii,moarteasoarecilor.(猫的开玩笑是鼠的死亡)下面的谚语说明猫的本性(特别是本性不好而且不能改):老猫不死旧性在偷食猫儿性不改DouamateinsacDuincap。(两只猫放不下在一个包=两个坏人不能在一样的地方)Iiinvatatcamatalalapte(像猫一样学了喝牛奶了=学坏了)Punestrajematalalapte。(让猫保护牛奶)CamatalaoalaCUsmantana.(像猫一样在奶油旁边=害怕因为知道不允许)分析带猫的谚语时(特别是罗马尼亚的谚语)也可以看出猫跟人的家还有人的世界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0IIlul0nevastasi0pisicatrebuiesaaibaincasa.(人只需要一个妻子和一只猫在他的家里=关于要太多东西的人一贪心)。第七节鼠 一鼠在罗汉文化的认知对比老鼠是饥饿和掠夺动的化身,它偷偷潜近屋子,偷窃和破坏农民一年的收成。人们强调它的这种负面形象是因为它是一种离人类很近的敌人,它是一种“家里"的生物,不仅不帮助人类反而带给人麻烦和损失。因为它的邪恶行径,它成了一种邪恶的象征:它攻击,打破,撕裂,毁灭一切人类所创造的东西。正由于这个原因它“属于邪恶",它是由“魔鬼的唾液"(T.Pamfiie26)变成的。老鼠试图啃诺亚方舟的行为证明了它的负面性。诺亚方舟代表了人类在与自然灾难的对抗中拯救自然的创造力。传说中魔鬼创造了老鼠来摧毁这一人类创造的奇迹。结果上帝创造了猫,从那些小啮齿动物手中拯救了方舟和人类。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仪式来摆脱老鼠,比如在古希腊人们在树上贴一张告示,建议老鼠待在特意留给它们的某块地盘。这种做法类似于祭献,人们贡献出一部分东西并希望所祈祷的神会完整的留下其他部分。用在老鼠身上事实却并非如此,(老鼠)似乎永远都不会满足于所给予他们的。一个传说证明了这一点,(这个传说)讲到人从一个打开的囊里给老鼠食物,但是老鼠还要啃这个囊以便多拿一些。老鼠解释它的行为是因为它不想不劳而获,所以它需要做点什么才能正当地得到这些粮食,而它所做的就是啃这个囊。显然,老鼠用努力工作的动物形象来掩饰他想得到比人给它的“更多一些”的贪婪。另一个故事道出了这种小生物的起源。这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从上帝那里得到了一些神物。但是被财富所蒙蔽双眼的妻子劝她的丈夫杀掉上帝并取代他的位置。因此上帝将他们变为“最小的"动物,忧心忡忡的而且总要躲离人类(T.Brill,1981)。现在,作为老鼠,它们继承了一夜暴富的穷人的破德行和贪婪。在许多童话故事和传说中它也以帮助者的形象出现。它给穷苦的女人建议并保护她不受老巫婆的伤害(T.Brill27,1981)。在这里它代表了能进入任何地方而且知道任何事的小动物形象。在童话里它还能找到藏起来的东西,通知主人公即将来临的危险,当它看守一些神马的时候不让主人公睡着(Ov.Birlea船,1976)。在童话里它的形象主要有两方面:它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生物,是强大势力的受害者。主人公通常会在老鼠被强大势力戏弄的时候帮助它,因为主人公26PamfileT.’Povestealumiidedemult’,Bucuresti,LibrariileSocecsicomp.,191327BrillT.’Legendepopulareromanesti’.MinervaPublishinghouse,1981擒Birlea,0.”Micaenciclopedieapovestilorromanesti’,Bucharest,1976 一鼠在罗汉文化的认知对比老鼠是饥饿和掠夺动的化身,它偷偷潜近屋子,偷窃和破坏农民一年的收成。人们强调它的这种负面形象是因为它是一种离人类很近的敌人,它是一种“家里"的生物,不仅不帮助人类反而带给人麻烦和损失。因为它的邪恶行径,它成了一种邪恶的象征:它攻击,打破,撕裂,毁灭一切人类所创造的东西。正由于这个原因它“属于邪恶",它是由“魔鬼的唾液"(T.Pamfiie26)变成的。老鼠试图啃诺亚方舟的行为证明了它的负面性。诺亚方舟代表了人类在与自然灾难的对抗中拯救自然的创造力。传说中魔鬼创造了老鼠来摧毁这一人类创造的奇迹。结果上帝创造了猫,从那些小啮齿动物手中拯救了方舟和人类。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仪式来摆脱老鼠,比如在古希腊人们在树上贴一张告示,建议老鼠待在特意留给它们的某块地盘。这种做法类似于祭献,人们贡献出一部分东西并希望所祈祷的神会完整的留下其他部分。用在老鼠身上事实却并非如此,(老鼠)似乎永远都不会满足于所给予他们的。一个传说证明了这一点,(这个传说)讲到人从一个打开的囊里给老鼠食物,但是老鼠还要啃这个囊以便多拿一些。老鼠解释它的行为是因为它不想不劳而获,所以它需要做点什么才能正当地得到这些粮食,而它所做的就是啃这个囊。显然,老鼠用努力工作的动物形象来掩饰他想得到比人给它的“更多一些”的贪婪。另一个故事道出了这种小生物的起源。这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从上帝那里得到了一些神物。但是被财富所蒙蔽双眼的妻子劝她的丈夫杀掉上帝并取代他的位置。因此上帝将他们变为“最小的"动物,忧心忡忡的而且总要躲离人类(T.Brill,1981)。现在,作为老鼠,它们继承了一夜暴富的穷人的破德行和贪婪。在许多童话故事和传说中它也以帮助者的形象出现。它给穷苦的女人建议并保护她不受老巫婆的伤害(T.Brill27,1981)。在这里它代表了能进入任何地方而且知道任何事的小动物形象。在童话里它还能找到藏起来的东西,通知主人公即将来临的危险,当它看守一些神马的时候不让主人公睡着(Ov.Birlea船,1976)。在童话里它的形象主要有两方面:它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生物,是强大势力的受害者。主人公通常会在老鼠被强大势力戏弄的时候帮助它,因为主人公26PamfileT.’Povestealumiidedemult’,Bucuresti,LibrariileSocecsicomp.,191327BrillT.’Legendepopulareromanesti’.MinervaPublishinghouse,1981擒Birlea,0.”Micaenciclopedieapovestilorromanesti’,Bucharest,1976 自己理解老鼠所经历的不公平,因为通常主人公自己是最小的兄弟,继子,奴隶,笨人或者穷人。在有关动物的童话中,老鼠总是个头最小的,是被其他动物玩弄的动物。它要么被猫要么被狐狸要么甚至被“聪明一点”的老鼠所愚弄。鼠在汉文化中,并不是十分光辉的形象,比较奇怪的是鼠却居于十二生肖之首‘。鼠的形象往往与阴暗、卑琐有关,“人们认为老鼠居于地下,夜间活动,能与鬼神沟通,预知人事吉凶"(程立和程建华2000)。关于鼠的预言,在《汉书·五行志》记载,燕王旦谋反,有鼠衔其尾,舞于王宫端门中,王使夫人以酒脯伺鼠,以为祥瑞,结果谋泄伏诛。而且在古代鼠害对人们造成过很大伤害。除了大规模的鼠疫的爆发,平时老鼠对家居生活也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汉语中,与老鼠相联系的词语也多带贬义。如:鼠子、鼠辈、鼠窜、鼠技、鼠目寸光、惊破鼠胆、鼠窃狗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民间流传着不少与鼠有关的谚语,像“多鸣之猫,捕鼠必少”、“大猫头,老鼠尾”、“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老鼠留不住隔夜粮"、“老鼠看仓,看得精光"、“猫咬猫,.老鼠笑”、“小老鼠捉光,大老鼠惊慌"等。二关于鼠的谚语分析首先应该说起老鼠的谚语在两个文化里特别少。可是虽然很少分析带鼠的谚语,但鼠的特征却很明显。其特征就是老鼠的大小和价值: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N-areCUcesaturaunsoarece(连让一只鼠吃饱的东西都没有=很穷)虽然下面的谚语的含义也是老鼠的无价,可是也提到另一个意义:为了一个很小的事情而浪费太多力气:S-ascremutmuntelesianascuttillsoarece(为了生出一只老鼠山努力了)这个谚语的比喻多姿多彩,是因为用很伟大的东西(山)和一个很小的东西(鼠)对比。在中文为了表达一样的意思用“杀鸡用牛刀"。同时,带老鼠的谚语也表示它和它的敌人之间的关系: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Candpisicanu—iacasasoareciijoacapemasa.(猫不在家的时候鼠跳在桌上) Glumapisicii,moarteasoarecilor.(猫的开玩笑是鼠的死亡)第八节兔一兔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罗马尼亚最有名的神话传说之一,“Tineretefarabatranetesiviatafarademoarte”(永葆青春,永生不灭)兔出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在抵达永生之地之后,年轻的王子开始捕猎兔子,正当他追逐一只兔时,他来到了“哭泣之谷"。此时,所有的记忆都复苏了,他的健忘症消失了,一切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他十分想念家乡,希望回到家乡,并最终老去了。在罗马尼亚神话里兔子与“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动物也含有颇为相对立的含义。因为在神话中,它以邪恶的动物的形象出现,但同时又在故事中作为主人公的好朋友处处协助他。并且,在民间文化里,兔是厄运的象征,预示着不幸的降临:“见到一个牧师是坏事;见到一只兔子将更遭。"(A.Gorovei,1915):“如果一只兔子从你面前横穿,那将是厄运的征兆。”(Gh.Ciausanu29,1914).在西方古代文明里,兔子与月亮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兔子多在夜间活动,另一方面,月亮上的阴影形似跳跃的兔子,因此它被看做一种太阴动物(alunaranimal)。因为它是一只太阴动物兔子超乎寻常的生育能力和随时随地交配的习性使它象征繁殖兔子具有警觉的特性,传说这种动物睁着眼睛睡觉,致使中世纪欧洲的医生相信:吃了兔子肉会导致失眠症(insomnia);从兔子那里逃跑出来的武士会被喻为懦弱的典型。兔子是邪恶的动物,因为它身上有不祥的灵魂,成为鬼怪的人将变成兔子。兔子在汉文化中往往与月亮联系起来,因此人们对月亮的感情基本上类似于对兔子的感情。而月亮与兔子的联系,大概与初民对月亮与兔子的认识相关。因为兔交配后约29天,即生产。生产后又再行交配,再经29天,又可生产,并且生产一般在晚上,如此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正好是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这一点在比较晚出的古书《博物志》中就已经有了记载:“兔,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由“兔,吐也。”引申开去,就有了《封神演义》中关于“文王食子"的故事:周文王被逼吃了妲妃用他儿子的肉做成的镣Ciausanu.Gh。‘Superstitiilepoporuluirolllan‘。Bucharest,191437 Glumapisicii,moarteasoarecilor.(猫的开玩笑是鼠的死亡)第八节兔一兔在罗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罗马尼亚最有名的神话传说之一,“Tineretefarabatranetesiviatafarademoarte”(永葆青春,永生不灭)兔出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在抵达永生之地之后,年轻的王子开始捕猎兔子,正当他追逐一只兔时,他来到了“哭泣之谷"。此时,所有的记忆都复苏了,他的健忘症消失了,一切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他十分想念家乡,希望回到家乡,并最终老去了。在罗马尼亚神话里兔子与“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动物也含有颇为相对立的含义。因为在神话中,它以邪恶的动物的形象出现,但同时又在故事中作为主人公的好朋友处处协助他。并且,在民间文化里,兔是厄运的象征,预示着不幸的降临:“见到一个牧师是坏事;见到一只兔子将更遭。"(A.Gorovei,1915):“如果一只兔子从你面前横穿,那将是厄运的征兆。”(Gh.Ciausanu29,1914).在西方古代文明里,兔子与月亮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兔子多在夜间活动,另一方面,月亮上的阴影形似跳跃的兔子,因此它被看做一种太阴动物(alunaranimal)。因为它是一只太阴动物兔子超乎寻常的生育能力和随时随地交配的习性使它象征繁殖兔子具有警觉的特性,传说这种动物睁着眼睛睡觉,致使中世纪欧洲的医生相信:吃了兔子肉会导致失眠症(insomnia);从兔子那里逃跑出来的武士会被喻为懦弱的典型。兔子是邪恶的动物,因为它身上有不祥的灵魂,成为鬼怪的人将变成兔子。兔子在汉文化中往往与月亮联系起来,因此人们对月亮的感情基本上类似于对兔子的感情。而月亮与兔子的联系,大概与初民对月亮与兔子的认识相关。因为兔交配后约29天,即生产。生产后又再行交配,再经29天,又可生产,并且生产一般在晚上,如此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正好是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这一点在比较晚出的古书《博物志》中就已经有了记载:“兔,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由“兔,吐也。”引申开去,就有了《封神演义》中关于“文王食子"的故事:周文王被逼吃了妲妃用他儿子的肉做成的镣Ciausanu.Gh。‘Superstitiilepoporuluirolllan‘。Bucharest,191437 饼,后文王脱厄,将肉饼呕吐而出,变成了三只兔子。另外还有人们更为熟知的嫦娥、月宫、玉兔的故事。传说,嫦娥吃了仙丹,飞进月宫,变为玉兔,在月宫中担任捣药的职务,成为月亮之神,于是“玉兔”、“兔轮”、“兔影”、“兔魂"等便成了月亮的代名词。兔子与月亮的关系就更紧密了。兔子除了与月亮的关系,还因为自身的生理特征,是人类对兔子的感性认识更为丰富。因为兔子的善于奔跑,就有了一些与此相关的短语:惊猿脱兔、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兔起凫举、兔起鹘落、乌飞兔走因为兔子的敏锐,对待危险的本能,就有其它短语: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另外也有一些歇后语是与兔子的弱小相关的:兔子叫门——送肉来了、兔子进磨道——充什么大耳朵驴、兔子拉犁耙——心有余而力不足、兔子生耗了——一窝不如一窝、兔子尾巴——撅着长不了、兔子蹦到车辕上——充大把式、兔子逗老鹰——没事找事、兔子坐上虎皮椅——六神无主、免子当牛使——乱套了当然由于兔子的生产周期与人类相比远为短暂,所以兔子还是生育之神——多产的象征。兔子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所以按照程立和程建华30在中国民间传统讲究生肖相合,不知道什么原因属兔的与属蛇的相配是一种最吉利的婚配,还流传有“蛇盘兔,必定富”的俗语。二关于兔子的谚语分析兔子的谚语在两个文化都少,但是所存在的谚语和兔子本身及它的象征有关系。像很多动物一样,兔子的象征也有矛盾。有时候对兔子的看法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譬如在罗马尼亚的谚语中“Nusestiedeundesareiepurele.“(不知道从哪里兔跳出来)兔子和吉祥有关,可能是因为对猎人的职业有兔子跑出来的话就有饭吃。因为在罗马尼亚文化里,平时见到兔子是不好的征兆。而且在"Cinecautaiepuriinbisericaseintoarcefaravanatacasa.“(谁在教堂里找兔子肯定空手回家。)兔子和基督教相反虽然本来不可能在教堂有兔子可是一提起了这种比喻就把两个概念(基督教和兔子)分开。在中国文化中兔子也和猎人的职业有关:见到老虎就烧香,见到兔子就开枪。在中国文化中的谚语,兔子和不好的事情是相联系的:兔儿不吃窝边草兔死因毛贵,龟亡为壳灵在罗马尼亚的谚语中,涉及到了兔子的繁殖和贪欲的象征,如下面的例子:30Idem19 Iepuroaicafatasiiepureledeinimasevaita.(母兔生小兔可是公兔心痛)。兔子的其他象征一太阴动物,害怕一出现在下面的谚语:狼精狐狸怪,兔子跑得快。Canddormi,sadormiiepureste,/C-atuncitoateitisporeste.(睡的时候要像兔一样睡才能发展)兔子急了也咬人在中文里面“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意思也用别的动物来表达:人急悬梁,狗急跳墙老鼠急了会咬猫猫急上树,狗急跳墙 第四章罗汉文化的特色动物和其在谚语的反映对比第一节虎一虎在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按照程立和程建华31的说法,在汉文化中,虎在汉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向被视为中国的国兽,它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考古证明,亚洲是老虎的故乡,中国是“虎文化”的发祥地。“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首先,它威武雄壮,特别是额头正中的“王”字纹样更显示出它的英雄本色,通常被称为百兽之王。所以,老虎还经常作为“王威”的象征。人们常将虎的画像悬挂中堂,将虎皮铺在宝座上,穿虎皮大衣等,显示出威镇山河的气概;老虎还是神仙和道人的坐骑,传说道教首领张天师的坐骑就是猛虎。由于虎是阳兽,代表阳性,所以它又是力量的象征,因此人们常以它来镇祟避邪,保佑安宁。如:每年端午节,人们配带艾虎避邪;有的地方在小孩的额头上用雄黄划上“王"字,其意义也是借虎驱邪。在民间绣品中,还有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可送给小孩做生日礼物,希望孩子长得像老虎一样威武雄壮、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还在坟前立上石雕老虎,用做镇墓之兽。中国人还认为虎能通晓人性。在民间传说或小说里曾有老虎叼养人子、老虎报恩的故事;贵州、陕西一带还有“虎媒祠”,传说是老虎替人做媒,促成青年男女的婚姻,带来幸福如意。古代以虎为患的地方,人们常常焚香祭拜,或由官府发出告示,请求老虎回山,不要再出来。在中国十二生肖里,老虎排在第三位,称寅虎,属虎的人都以生命中的这个吉祥物而自豪。不过,在汉文化中,虎有时也可以是不吉利的象征,主要是白虎的形象。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六回“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茅盾《春蚕》中的荷花女子所养的蚕全死了.因而她被人们看作白虎星,人们一见她就躲得远远的,唯恐传染上她的晦气。对于古代西方人来说,虎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动物。虎的生活区域主要是在亚洲,北至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印度尼西亚。直到公元前356年,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他们对这种动物才开始有所了解。据说,第一只到达欧洲的老虎是在公元19年,由印度代表团送给罗马皇帝凯撒大帝的礼物。31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第四章罗汉文化的特色动物和其在谚语的反映对比第一节虎一虎在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按照程立和程建华31的说法,在汉文化中,虎在汉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向被视为中国的国兽,它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考古证明,亚洲是老虎的故乡,中国是“虎文化”的发祥地。“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首先,它威武雄壮,特别是额头正中的“王”字纹样更显示出它的英雄本色,通常被称为百兽之王。所以,老虎还经常作为“王威”的象征。人们常将虎的画像悬挂中堂,将虎皮铺在宝座上,穿虎皮大衣等,显示出威镇山河的气概;老虎还是神仙和道人的坐骑,传说道教首领张天师的坐骑就是猛虎。由于虎是阳兽,代表阳性,所以它又是力量的象征,因此人们常以它来镇祟避邪,保佑安宁。如:每年端午节,人们配带艾虎避邪;有的地方在小孩的额头上用雄黄划上“王"字,其意义也是借虎驱邪。在民间绣品中,还有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可送给小孩做生日礼物,希望孩子长得像老虎一样威武雄壮、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还在坟前立上石雕老虎,用做镇墓之兽。中国人还认为虎能通晓人性。在民间传说或小说里曾有老虎叼养人子、老虎报恩的故事;贵州、陕西一带还有“虎媒祠”,传说是老虎替人做媒,促成青年男女的婚姻,带来幸福如意。古代以虎为患的地方,人们常常焚香祭拜,或由官府发出告示,请求老虎回山,不要再出来。在中国十二生肖里,老虎排在第三位,称寅虎,属虎的人都以生命中的这个吉祥物而自豪。不过,在汉文化中,虎有时也可以是不吉利的象征,主要是白虎的形象。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六回“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茅盾《春蚕》中的荷花女子所养的蚕全死了.因而她被人们看作白虎星,人们一见她就躲得远远的,唯恐传染上她的晦气。对于古代西方人来说,虎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动物。虎的生活区域主要是在亚洲,北至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印度尼西亚。直到公元前356年,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他们对这种动物才开始有所了解。据说,第一只到达欧洲的老虎是在公元19年,由印度代表团送给罗马皇帝凯撒大帝的礼物。31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而由于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年累月的社会实践中对各种事物经验和体会的总结,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因此,不是老虎生存之地的罗马尼亚便没有与虎相关的谚语。这是地理环境对谚语文化的影响。不过,由于虎乃“百兽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虎在汉语动物谚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谚语中关于虎的谚语,很多是用来赞扬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表象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二、关于虎的谚语分析虎在中国的文化里,有好坏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老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为百兽之王,人为万物之灵”、“虎瘦雄心在,人熟不堪深";但同时,老虎有时也是凶猛残暴、冷酷无情的的代名词。如“虎毒不食子"、“虎怕插翅,人怕有志”、“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此外,汉语中关于虎的谚语还可以做以下分类:一是谚语运用虎的本义。比如:“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一山出虎,百家猪死。”二是谚语运用虎的比喻义。“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软的欺,硬的怕,见了虎儿就跪下。”“见到老虎就烧香,见到兔子就开枪。"“身近帝王边,如同共虎眠。”“老虎吃人不吐骨。"第二节龙一龙在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龙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存在于汉民族想象中的一种神话虚拟动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尔雅·翼》描绘龙的“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能腾云驾雾、兴云布雨、上天入地。中国古人把龙分为四大类:天龙代表天的更生力量;41 而由于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年累月的社会实践中对各种事物经验和体会的总结,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因此,不是老虎生存之地的罗马尼亚便没有与虎相关的谚语。这是地理环境对谚语文化的影响。不过,由于虎乃“百兽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虎在汉语动物谚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谚语中关于虎的谚语,很多是用来赞扬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表象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二、关于虎的谚语分析虎在中国的文化里,有好坏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老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为百兽之王,人为万物之灵”、“虎瘦雄心在,人熟不堪深";但同时,老虎有时也是凶猛残暴、冷酷无情的的代名词。如“虎毒不食子"、“虎怕插翅,人怕有志”、“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此外,汉语中关于虎的谚语还可以做以下分类:一是谚语运用虎的本义。比如:“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一山出虎,百家猪死。”二是谚语运用虎的比喻义。“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软的欺,硬的怕,见了虎儿就跪下。”“见到老虎就烧香,见到兔子就开枪。"“身近帝王边,如同共虎眠。”“老虎吃人不吐骨。"第二节龙一龙在汉文化的认知中对比龙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存在于汉民族想象中的一种神话虚拟动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尔雅·翼》描绘龙的“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能腾云驾雾、兴云布雨、上天入地。中国古人把龙分为四大类:天龙代表天的更生力量;41 神龙及时兴云布雨;地龙负责地下水源;护藏龙保护天下的宝物。龙这种神奇的虚拟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几千年来,龙从未离开过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把龙作为动物之长乃至万灵之长。龙这一形象深深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整个华夏民族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出现,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征兆。汉文化中的龙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文化内涵。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作为皇帝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权势、威严、至尊等含义。龙这一文化象征意义,与神话传说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通有很大关系。龙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皇权的代名词,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称“龙体”,衣服称“龙袍”,椅子称“龙椅",乘坐的车、船称“龙辇”、“龙舟”等等,凡是与皇帝生活起居有关的事物都冠以“龙"字或带有龙形花纹或雕刻,比如: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故宫龙床等,都彰显了皇帝高高在上的特权。汉文化中的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龙乃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志向高洁、品行不俗、成就非凡的人比作“龙”。比如,相传孔子去见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后三天不开口讲一句话,弟子们很奇怪,问他:“先生见了李聃,是怎样教他的呢?”孔子说:“我见到的是一条顺着阴阳变化无穷的龙,我张口结舌,哪里还能教导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老聃是人中之龙,是难得一见的大贤。汉文化中,跟龙相对的文化形象是虫。虫即蛇,蛇又称长虫,种类繁多,随处可见,在汉文化中大多大有贬义。从生物学上讲,蛇是龙的原型之一,但龙与蛇的在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则是截然相反的。比如谚语“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是龙不跟蛇斗,是人不跟狗斗"等等。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产物,虽然常常被翻译为英语的dragon,但中国文化中的龙,不论是在动物外形种类,还是在各自的象征意义上,与西方国家中的dragon完全不同。在西方,dragon是想像中的巨大怪物。根据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32的解释,dragon是“amythicalmonsterlikeagiantreptile.InEuropeantraditionthedragonistypicallyfire——breathingandtendstosymbolizechaosorevil”。也就是说,西方国家文化中的dragon是神话传说32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Press,Oxford,200542 中的怪物,长着翅膀和蛇尾巴,类似鳄鱼,口吐烈焰,生性凶残,象征着凶恶、残忍、贪婪等负面意义。西方神话中也由此产生了许多英雄屠龙的故事:阿波罗杀死一条叫皮松的巨龙:圣徒乔治用矛杀死一条龙,救出一位被献祭的公主;中世纪的传说中,尼伯龙根杀死巨龙法夫纳等等。因此,汉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不具有研究的可比性。目前,很多观点把汉文化中龙与西方文化中dragon的对应,主要是语言翻译上的不当造成的。故罗马尼亚语中没有与汉文化中的龙相对应的谚语则是不足为奇的了。二、关于龙的谚语分析如上文所述,汉文化中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地浸润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在中国人民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中国把自己称之为“东方巨龙”,由此可见一斑。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其可以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等。因此汉语中有很多关于龙的谚语。汉语中,关于龙的谚语,从大的方面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谚语中运用神话传说中龙的本义。比如:“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这一谚语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筹而就,需坚持不懈,有始有终。这一谚语中的“龙"是指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的样貌,“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可能一笔而成。“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龙~‘虎”均是汉文化中所尊崇的动物,“骑龙’’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开渠挖江,气死龙王。"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王”乃龙中之王,负责江河湖海,兴云布雨,“渠"“江"均在龙王的管辖范围,故有此谚语。“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这一谚语是形容人勇敢有魄力的。“龙"仍然是如神话传说中的不可战胜和勇猛,“下海不怕龙卷身",把人的勇敢刻画的入木三分。“龙少涝,龙多旱。”“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这里的“龙”指神话传说中的兴云布雨的神灵。二是谚语中运用龙的文化涵义来作比。也就是说,大多数关于龙的谚语都是把龙作为喻体,来说明某种道理的。比如:1.把杰出的人才、强者和大人物比作“龙”“不是强龙不过江。”“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 “困龙也有上天时。“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2.把地位高、品德高尚的人比作“龙”“是龙不跟蛇斗,是人不跟狗斗。”3.把深沉的人物,言行难以捉摸的人比作“龙”“神龙见首不见尾。"第三节熊一熊在罗马尼亚文化的认知中对比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熊这种动物具有复杂、有时甚至相对立的意义。人们敬畏这种在罗马尼亚生态圈中体形最大,最为强壮的动物;但是同时,这种动物也是人们甚至其它物种戏谑的对象;例如,农夫们常常让这种动物在节日聚会中参与舞蹈表演聊以助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熊之所以受到人类的崇敬,不仅是因为它巨大的身形和强壮的体魄,更由于它们与人类存在着相似性。它们行走的方式不像其它动物,而像人类:“熊这个物种类似于人类:它们像人类一样建筑房屋,并将其所需储存其中;只是它们不会使用火种。它们与人类同源,但是由于某些无人知晓的原因,造物主把它放到森林里,让其成为熊。”(E.Niculita-Voronca,1903)。根据这段话可以看出,人和熊的差别仅仅在于物质构造。还有这样一种说法:“熊也是人类的一种,很久以前人类就像熊一样,全身也有那么多毛发,后来造物主把他们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但是在腋下保留毛发以让人类记住他们的原来的模样。他们甚至说有的女人与一只熊生活在一起。"(E.Niculita—Voronca,1903)。在罗马尼亚民间文化中,熊绑架妇女并与她们居住在一起。神话传说中也有以熊为主人公的故事;他们是半熊半人样。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厂主,总是吃很多东西,造物主为此不满并询问他:“你究竟想要什么啊,你吃这么多东西?”“我希望变得强壮!”造物主说:“如果你想变得强壮,那么你的名字要改成‘熊’,这样你就可以吃下任何的肉类。"(E.Niculita-Voronca,1903)。人类不可能拥有这些特质,所以如果人类想要拥有这些特质,人类就必须放弃他们在这个世界里的地位。所以他变成了一只熊,成为了百兽之王,拥有如同其它文化中的“狮子”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熊和魔鬼之间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且在罗马尼亚有这样44 “困龙也有上天时。“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2.把地位高、品德高尚的人比作“龙”“是龙不跟蛇斗,是人不跟狗斗。”3.把深沉的人物,言行难以捉摸的人比作“龙”“神龙见首不见尾。"第三节熊一熊在罗马尼亚文化的认知中对比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熊这种动物具有复杂、有时甚至相对立的意义。人们敬畏这种在罗马尼亚生态圈中体形最大,最为强壮的动物;但是同时,这种动物也是人们甚至其它物种戏谑的对象;例如,农夫们常常让这种动物在节日聚会中参与舞蹈表演聊以助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熊之所以受到人类的崇敬,不仅是因为它巨大的身形和强壮的体魄,更由于它们与人类存在着相似性。它们行走的方式不像其它动物,而像人类:“熊这个物种类似于人类:它们像人类一样建筑房屋,并将其所需储存其中;只是它们不会使用火种。它们与人类同源,但是由于某些无人知晓的原因,造物主把它放到森林里,让其成为熊。”(E.Niculita-Voronca,1903)。根据这段话可以看出,人和熊的差别仅仅在于物质构造。还有这样一种说法:“熊也是人类的一种,很久以前人类就像熊一样,全身也有那么多毛发,后来造物主把他们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但是在腋下保留毛发以让人类记住他们的原来的模样。他们甚至说有的女人与一只熊生活在一起。"(E.Niculita—Voronca,1903)。在罗马尼亚民间文化中,熊绑架妇女并与她们居住在一起。神话传说中也有以熊为主人公的故事;他们是半熊半人样。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厂主,总是吃很多东西,造物主为此不满并询问他:“你究竟想要什么啊,你吃这么多东西?”“我希望变得强壮!”造物主说:“如果你想变得强壮,那么你的名字要改成‘熊’,这样你就可以吃下任何的肉类。"(E.Niculita-Voronca,1903)。人类不可能拥有这些特质,所以如果人类想要拥有这些特质,人类就必须放弃他们在这个世界里的地位。所以他变成了一只熊,成为了百兽之王,拥有如同其它文化中的“狮子”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熊和魔鬼之间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且在罗马尼亚有这样44 的说法,熊比恶魔有更强的威力(C.Radulescu—Codin33).在“DanilaPrepeleac”的故事中,熊在摔跤格斗中击败了恶魔。熊被认为是“上帝之狗”,而在一些神话传说中上帝以熊为坐骑周游各地。熊能驱魔,能治顽疾,能用其舞蹈净化土地。罗马尼亚旧历中的“熊节",与一年中季节的交替变化有着惊人的联系,这就是熊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原因。熊从冬眠中苏醒,从洞穴中出来,就意味着春天的来临。因为是太阴动物它与掌管自然的女神以及一年中最重要的血腥祭祀亦有联系。由于这与季节交替的密切联系,我们清晰地看出熊这个物种的特质:它们拥有超能力,掌控着万物的能量,趋治顽疾,防御妖魔;它们对人类十分和善,能保护庄稼;它们又可能十分邪恶,具有破坏力;它们知晓并能预报自然界的变化。二关于熊的谚语分析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罗马尼亚文化中熊的地位十分重要。可是对它的表现大部分与神话和世界观相关。因为熊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并不紧密,因而不会产生太多谚语。可是由熊而产生的谚语很明显地表达了熊的特征。譬如说在“Cainiilatraursultrece.“(狗叫熊继续走)熊代表伟大的人,因为它对周围任何阻碍它的事物都不会在意。笔者认为下面的这个谚语能恰到好处地描写出熊的本性及其在罗马尼亚的生活,“30acacaursul“(像熊跳舞)。这个谚语的含义是熊不但很伟大而且不想做的事情还是忍着去做。分析这个谚语就可以发现,这可能与罗马尼亚的历史有关,因为在欧洲的地理位置,其他的国家一直企图征服罗马尼亚。按照单新荣34(2006)中国人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中国人骂人还说“熊样"。汉语中有关熊的谚语有“熊食盐而死,獭饮洒而毙”、“熊罴眼直,恶横目"等等。33Radulescu-CodinC.’Legende,traditiisiamintiriistorice’,Bucharest,191034单新荣《比较英汉谚语中的动物形象》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5 第五章罗汉谚语中动物词的文化比较前文我们对罗汉文化中主要动物形象以及其相关谚语进行了讨论i使我们得以了解罗汉文化中动物谚语的概况,但这不过是已然事实,所以,下文我们将运用Hofstede35的文化理论来阐释罗汉动物谚语所反映的罗汉两种文化的区别及相似之处,从而分析当前罗马尼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从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重要事件以及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两国关系。一、Hofstede的文化理论在谈到Hofstede的文化理论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何为文化价值,这是Hofstede的文化理论的基础。文化价值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持有的抽象的观念,这些观念说明了在一个社会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符合人们需求的。文化价值,诸如自由、繁荣、安全等,是一些基础的规范,这些规范指导着人们在不同的状况下怎样才是适合的行为。社会机构(家庭,教育,经济,宗教)的目标以及运作的模式都传达着文化价值的首要因素。例如,在个人野心和个人成就被重视的社会中,经济和法律系统则多半会更加具有竞争性(如资本主义市场和敌对的法律诉讼过程)。与之相反,强调集体利益的文化则表现为更加合作性的经济和法律系统(如社会主义和中庸之道)。包括Hofstede在内的一些理论学家认为,文化价值的维度反映了社会必须面对的、可以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问题。社会成员,尤其是决策者,发现并探讨这些问题,计划应对措施,并激励大家解决这些问题。价值(例如成功,平等,自由,社会秩序,传统)是描述那些全社会承认的目标的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激励人们的行动,可以表达并评判那些被选择的解决方案。在Hofstede的视野中,国家的文化的维度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定义。198035Hofstede,G.”CulturesandOrganizations",McGraw-Hill,NewYork,200446 年,霍夫斯塔德在调查66个国家(包括中国和罗马尼亚)的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柔性。Powerdistance(权力距离)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稀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被期望关注与自己或者自己最亲密的家庭。集体主义,与之相对,存在于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之时起,就融入强大的、有黏着力的团体中,并且在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这样的团体持续地保护他们,人们也持续地向自己的团体效忠。Uncertaintyavoidance(不确定性规避)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往往有明确的社会规范和原则来指导几乎所有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而规避不确定性程度较弱的文化的社会规范和原则就不那么明确和严格。Masculinity/femininity(男性气质/女性气质)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Masculinity指的是社会主导价值具有“男性特征"(例如果断性、竞争性)的程度。Masculinity存在于这样的社会:两种社会性别扮演者十分不同的角色(即男性被认为应当果断,坚强,专注于物质成功,而女性被认为应当谦逊,温柔,专注于生活质量)。女性气质存在于这样的社会:两种社会性别所扮演的角色相互重叠,即男性与女性都被认为应当是谦逊的,温柔的,并且专注于生活的质量。Confuciandynamism是指生活中与长期、短期导向相关的维度。长期导向表示对待长期生活的态度。长期导向高的社会,人们倾向于节俭、积累、容忍和传统,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与之相反,“短期导向”的主要特征是:个人的持续稳定发展,维护自己的面子,对于传统的尊敬以及礼尚往来。47 二、Hofstede的文化理论与罗汉谚语中动物词的文化比较从Hofstede的文化理论的角度来看罗汉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在一些方面具有文化相似点,在另一些方面具有文化差异。根据Hofstede提供的关于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图表:150100.50一O一一麓豳圈●■■■■■■■■■■■■■■■■●■■■■■■●1I山~.浏PDIUAIIDVMASCD在这个图表中,PDI代表权力距离的指标,UAI代表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标,IDV代表个人主义,MAS代表Masculinity,CD是最新加入的指标,其代表Confuciandynamism.我们可以看出,在PDI和IDV的方面,两种文化具有相对较小的差异,而在UAI和CD方面,两种文化中具有巨大的差异。在MAS方面差异不是很大而且因为MAS的指数在中间对我们的研究没有价值。因此,本文不打算从MAS的角度仔细的研究两个文化。一从PDI的角度看罗汉动物谚语按照上面的图表,由于两种文化中都存在的较高的PDI,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被期望、被需求的。这在罗马尼亚动物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尼亚谚语中的动物有着清晰地等级区分,例如谚语“Dincal,magar”(马变成了驴)是指一个被贬到更低地位的人,“马"的社会地位远高于 二、Hofstede的文化理论与罗汉谚语中动物词的文化比较从Hofstede的文化理论的角度来看罗汉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在一些方面具有文化相似点,在另一些方面具有文化差异。根据Hofstede提供的关于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图表:150100.50一O一一麓豳圈●■■■■■■■■■■■■■■■■●■■■■■■●1I山~.浏PDIUAIIDVMASCD在这个图表中,PDI代表权力距离的指标,UAI代表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标,IDV代表个人主义,MAS代表Masculinity,CD是最新加入的指标,其代表Confuciandynamism.我们可以看出,在PDI和IDV的方面,两种文化具有相对较小的差异,而在UAI和CD方面,两种文化中具有巨大的差异。在MAS方面差异不是很大而且因为MAS的指数在中间对我们的研究没有价值。因此,本文不打算从MAS的角度仔细的研究两个文化。一从PDI的角度看罗汉动物谚语按照上面的图表,由于两种文化中都存在的较高的PDI,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被期望、被需求的。这在罗马尼亚动物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尼亚谚语中的动物有着清晰地等级区分,例如谚语“Dincal,magar”(马变成了驴)是指一个被贬到更低地位的人,“马"的社会地位远高于 “驴"。又如在汉语谚语中有:马骑上等马,牛用中等牛,人使下等人。从这些谚语都可以明显看出社会的等级区分。调查5000条中国谚语的时候发现了在386条动物谚语当中“狗’’占第二在家畜动物当中(第三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狗总是与“忠”联系在一起,它是作为人的附庸。在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狗和人的关系而且它附庸的内涵:“打狗看主面"。在所题的调查“马”占第一(73条),所以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马的地位也非常高。按照Hofstede的理论在这种文化"Domesticpoliticalconflictsfrequentlyleadtoviolence"而且虽然现代中国支持和平及和谐在古代中国常常会发生战争。而且因为马和战争像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它高大雄健、力大无比所以它跟男性有关,和勇气有关。因此笔者觉得马是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对世界的态度的象征d,同样,虎在中国文化中和马一样代表阳性。而且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它和英雄,勇气的概念相连:“虎为百兽之王,人为万物之灵”、“虎瘦雄心在,人熟不堪深"。因为“马”占第一而“虎”占第二在动物谚语中(54条)笔者认为从动物谚语的角度来分析“勇气”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点。PDI高的文化中能力或权力更少的人需要依赖于能力或权力更大的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罗马尼亚谚语“Omulecaoaialesneseiaunuldupaaltul”(人们就像一个接一个的绵羊),以及“Setinedetinecamanzuldeiapa."(他跟随着你,就像幼马跟随者它的母亲)传达着同样的意思。在这样的文化下,父母教会子女顺从,例如在汉语谚语中:猫养的疼猫,狗养的疼狗.罗马尼亚谚语“Vaidevitelulcareimpungevaca.”(攻击母牛的小牛最可怜)及“Mielulblandsugeladouaoi"(好幼羊吃两只羊的奶)传达着同样的意义。下面的谚语“能狼难敌众犬”,“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Boilunitilapasune,lupulnu—ipoaterapune.”(结合在一起的牛不会被狼打败)或者“Multegasteinvingporcul.”(很多鸭打败猪)反映PDI的原理:能量靠家人或者朋友。较高PDI的文化中权力比权利更重要,所以谁有权力又好又对和在罗马尼亚的谚语中“Dreptatea—icum0facdomnii”(正义随着大公的希望).在这种文化中权力很重要。Hofstede的论文交代有权力的人也有好处,有权49 力的人一直想表达他们的影响力。简单的说这种文化和权力,能力而且和其的表达方式相关。“龙"占第四在谚语中的野生动物(第七在所有的动物谚语当中)。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权的代名词,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称“龙体",衣服称“龙袍”,椅子称“龙椅",乘坐的车、船称“龙辇”“龙舟’’。下面的例子也表达力量的意思:“不是强龙不过江",“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困龙也有上天时”,“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二从IDV的角度看罗汉文化及动物谚语较低的IDV表明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出生在大家庭,对这种人的价值观的评判更依赖于社会网络,就像罗马尼亚谚语中所说的,“Spune-miCUcineteinsotesticasa—tispuncineesti"(如果你告诉我你和谁做伙伴,我就能告诉你,你是谁/什么样的人)。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证书允许社会成员进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团体,犯罪行为引起耻辱,让自己和团体的丢脸。本人认为IDV在图表所表示的结果也跟两个国家的20世纪相同的历史有关因为他们都经历了或者经历着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谚语也反映了这种对抗关系。Hofstede理论的规定也许因为他理论的指导方针是相对的而且两个文化的IDV指标不是零,所以在一些地方Hofstede的理论和实在的情况有矛盾:“鸟各有群,人各有志“和“龙生九种,九种个别“。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特点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虽然中国和罗马尼亚文化在IDV上的数据很接近,在当代罗马尼亚文化中,前所题的特征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能会出现在很特别的情况下一比如近来罗马尼亚的官员为了克服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接受了减薪)。这种社会当中的和谐和意见一致性代表着最高的价值目标,这一点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因为中国不但尽量的保持国内的和谐而且也在努力维持具有潜在争端的东南亚各国的和平。更不必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很多种宗教,这更需要高度重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罗马尼亚文化中,人们说“Elocsubsoarepentrutoti”(阳光下有足够的空间给每个人),这一谚语强调了容忍的理念,和谐的渴望。罗马尼亚文化中的世界,集中在管理世界的两个对抗的力量,God和devil:“UnDumnezeudasialtulia"(一个上帝送给,另外一神拿回来)。但在传统文 化中,很多谚语表达了平衡,和谐的趋势,如“Inchina—telaDumnezeu.darnutestricaniciCUdracul”(颂扬上帝可是也不要和魔鬼搞不好的关系).这种对抗关系也体现在动物之间的关系上:狗一猫(“Seaucacainelesipisica”一他们的关系像狗和猫的关系):猫一鼠(“Glumapisicii,moarteasorecelui"一猫的开玩笑是老鼠的死亡):狼一狗(“Cainelepelupdegat卜aapucatiarpeporcdeurechi.”一狗咬了狼的脖子和猪的耳朵)。在中国文化中这些对抗关系也存在:叫唤的猫不抓老鼠,老鼠急了会咬猫,黑猫白猫,能抓老鼠是好猫,狗记路,猫记家,“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三从UAI的角度看罗汉文化及动物谚语从UAI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罗汉文化的差异很大。按照Hofstede的理论,在拥有较强UAI的文化中,人们把生活中内在的不确定性视为持续的恐吓,人们感到必须与这种恐吓做斗争,因为不确定的就是危险的。恐吓和害怕产生审慎。在分析5994谚语的时候Negreanu36发现最常出现的概念是“智慧”而且“审慎”占第四位置。此外“审慎"的范围和“智慧"的范围有重叠的部分而且他们的关系在概念上很密切“Prevedereaemamaintelepciunii”(审慎是智慧的母亲)。在这种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对于规章制度的感情上的需要,虽然这些规章制度不一定奏效。虽然研究罗马尼亚谚语和传统文化的人(Negreanu1983)指示罗马尼亚文化的特点是容忍,但是,按照Hofstede的说法,在罗马尼亚文化中存在强大的爱国主义,对外国人的恐惧,压抑少数民族。此外宗教、政治和思想上的原教旨主义加上不容异说是这种文化的特点。其实,Saineanu37说明罗马尼亚语中的谚语表达罗马尼亚人对宗教的忽视。他们运用关于宗教的词语来进行比喻,可是这样运用的时候那些单词就失去乐原来神圣的意思:“Acantaaleluia"(唱aleluia)为了表达“结束了";“Nimeninu-ilemndebiserica”(没有一个人是教堂的木头)表达“是人都会犯错"的意思;“PanasaajungilaDumnezeu,temanancasfintii!”(到达上帝的路上圣徒把你吃掉)表示人遇到36Negreanu,C.,Structuraproverbelorromanesti,Bucuresti,Ed.stiintificasiEnciclopedica,198337Saineanu,Lazar,“Incercareasuprasemasiologieilimbiiromane.Studiuistoricasupratranzitieisensurilor,,,RIAF,anul川,v01.VI,1887 的障碍。在下面的例子,谚语中提到的吉卜塞少数民族,没有消极的内涵,只是用吉卜塞民族的一些特点来表达幽默的意义:“Crapapietreledefrigsitiganiiinilic.”(石冻裂了可是吉卜塞人只穿着粗呢坎肩)表示完全贫困,“Tottiganulisilaudaciocanul”(每个吉卜赛人表扬自己的榔头)表达“每个人都会表扬自己的技能”,“De—avalmacatiganiitoamna”(挤得像吉卜赛人秋天的时候)表达“非常拥挤并且很乱’’。但是,如果看关于土耳其人的罗马尼亚谚语可以发现罗马尼亚人在谚语中很明显得表达逆境。这是因为历史上的原因;过去的时候土耳其人不断的攻击罗马尼亚领土:“Ho!Stai,canudauturcii"(停,没有土耳其人攻击)表示“不要急”的意思,“Dreptateturceasca"(土耳其的正义)表达“正义不存在“的意思,“Turcultebate,turcultejudeca”(土耳其人来打你,土耳其人来判断你)。在Hofstede的理论下,较强的UAI是和一种保持忙碌的感情需求相关,和一种努力工作的自我鞭策相关。在上文所提到的Negreanu的分类中,“工作”的概念占第三位。在本文第二章的动物谚语中,含有马和牛的谚语的数量占第三,四位。分析文化的时候发现这两种动物都和工作有关系。所以在谚语中最常用的动物和最常用的概念是联起来的。同样狗占第一位在动物分类中,而且和智慧有关(智慧占第一在概念的分类中):“Candlatrauncainebatransaiesiafara"(老狗加时要出去)表示我们要听老人的话因为他们有智慧;“Batraniisatului,ca(si)cainiilaturma.”(村子的老人和羊群的狗一样)表达老人很重要,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智慧,反过来狗也有着同样的意思。在汉文化中,UAI的程度较弱,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况,而且人们每天都是很自然地接受,在中国古代,比较缺乏非常明确和严格的社会规范和原则来规避,而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以及至高无上的皇权等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在这样的文化中,除了必然的法则,不需要很多规则,且皇权可以更改规则,皇权至高无上。比如,“身近帝王边,如同共虎眠。”从这一谚语可以看出,“帝王”如同“猛虎’’,可以任意剥夺人的生命,“帝王"是中国古代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可以任意主宰人的生杀大权。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由于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弱,传统道德观及皇权对规范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前提下,从中国政府的努力52 上,可以很明显看到这种态度和政策倾向。可是在中国古代,有时侯容忍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例如,“打蛇不死,自遗其害”。四从CD的角度看罗汉文化及动物谚语前文我们提到,Confuciandynamism是指生活中与长期、短期导向相关的维度。长期导向表示对待长期生活的态度。长期导向高的社会,人们倾向于节俭、积累、容忍和传统,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与之相反,“短期导向”的主要特征是:个人的持续稳定发展,维护自己的面子,对于传统的尊敬以及礼尚往来。这是中国东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从汉语动物谚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Confuciandynamism特征。比如,“一天节约一根线,一年能把牛来牵’’,“三年不喝酒,买头大水牛”倡导勤俭节约和积累;“力大可以伏虎,德高降鬼神",明礼尚德;等等。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长期导向高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现代的罗马尼亚人也看重“关系"的概念可是在传统文化中,而且在谚语中没有特别的代表。 结语汉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接触和影响非常有限。由于这个原因,笔者的研究没有具体的支撑。对中罗动物谚语的研究有很大的比较价值和意义,本文尝试着对中罗动物谚语进行了多角度的分类比较,特别集中在谚语的语义场及谚语反映的文化内涵。由于笔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本文存在用例数量不多等不足之处,我们期待更多的关于中罗谚语比较研究,以深入揭示中罗语言文化的深层特点。通过比较研究也让笔者有机会学习并掌握了更多的汉语的谚语,也重新审视了自己所熟知和罗马尼亚的谚语,认识到运用谚语时应全面准确地理解谚语的含义、褒贬色彩、用法以及使用场合等,并对中罗两国的风俗文化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和体会,并加深了在神话方面对动物的了解。现在年轻人对谚语了解很少,但谚语凝结了祖先们的经验和智慧,是一笔无穷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它们表示人类最深刻的部分,是每个民族的潜意识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谚语传给子孙后代并努力研究各自文化中动物的寓意以及其寓意与相关谚语的关系。希望本文能对中罗语言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的语言教学有一定参考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何善芬《英语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蔡新芝,《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单新荣《比较英汉谚语中的动物形象》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冯志臣,等《罗汉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华泉坤《英汉典故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江运,周洪波《新华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孟守介、邱万紫、鲁启华《汉语谚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王文化,苗畅《中英动物词汇的文化语义比较》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温端政《分类谚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Brown,W.etall,LanguageThoughtandCulture,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Chitimia,I.C.,Paremiologie,inStudiisicercetarideistorieliterarasifolclor,1960,nr.3,P.481—484Cosbuc,G.,Nastereaproverbiilor,inDespre1imbasiliteratura,Bucuresti,ESPLA,1960Coteanu,I.,Stilisticafunctionalaalimbiiromane,I,Bucuresti,EdituraAcademiei,1973Coman,Mihai,MitologiepopularromaneascaI,II,Minerva,Bucuresti1986GabrielGheorghe,Proverbeleromanestisiproverbelelumiiromanice.Studiucomparativ,Bucuresti,1986Hofstede,G.,Culturesand0rganizations,McGraw—Hill,NewYork,2004Hofstede,G.,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ThousandOaks:Sage,55 2001Iordan,I.,PrefaialaG.Muntean,Proverberomanesti,Bucuresti,EdituraMinerva,1984Iordan,I.,Stilisticalimbiiromane,Bucuresti,Editurastiintifica,1975Iorga,N.,Istorialiteraturiiromane,Valenii—de—Munte,1925Jakobson,R.,Lingvisticasipoetica,inProblemedestilistica,Bucuresti,Editurastiintifica,1964Marian,S.F1.,Ornitologiapoporanaromana,I,Cernauti,1883Mehlberg,H.,Aspecteteoreticesiempiricealestiiniei,inLogicastiiniei,EdituraPolitica,1970,P.176—191Meschonnic,H.,Lesproverbes,acresdudiscours,inRevuedesscienceshumaines,LilleIII,1967—3,163,(Rh6toriqueduproverbe),P.419-430Negreanu,C.,Structuraproverbelorromanesti,Bucuresti,Ed.stiintificasiEnciclopedica,1983Negreanu,C.,Structuraproverbelorromanesti,Bucuresti,Ed.StiintificasiEnciclopedica,1983Papadima,Ov.,Proverbulcaformadeintelepciune,inLiteraturapopulararomana,Bucuresti,E.P.L.,1968,P.596—604Pineaux,J.,Proverbesetdictonsfran9ais,PariS,P.U.F.,1963Pop,M.,Ruxandoiu,P.,Folclorliterarromanesc,Bucuresti,E.D.P.,1978Rosianu,M.,Maximapopulararusasicorespondenteleeirom&nesti,Bucuresti,EdituraUnivers,1974Ruxandoiu,P.,Aspectulmetaforicalproverbelor,inStudiidepoeticasistilistica,E.P.L.,1966,P.94—113Ruxandoiu,P.,Functiasocialaaproverbelor,inAnaleleUniversitatiiBucuresti—LimbasiLiteraturaRomfn&,anulXXII,1973,nr.1,P.81—87Ruxandoiu,P.,Proverbelecagenfolcloric,inFolclorliterar,I,UniversitateadinTimisoara,1967,P.183—198Ruxandoiu,P.,Proverbulcaelementdeeducatie,inEducatiesi1imbaj,E.D.P.,1972,P.171—176 Ruxandoiu,Pavel一Aspectulmetaphoricalproverbelor,Bucuresti,1966SandaGolopentia-Bretescu—Elementedeanalicitateinproverbeleromanesti,SCL,XlI,1971SandaGolopentia—Bretescu—Lastructurelinguistiquedesproverbesequationnels,CLTA,II,1965Slama—Cazacu,T.,Limbajsicontext,Bucuresti,Editurastiintifica.1959Stroescu,Victoria—SyntacticstructureofproverbsinEnglishandRomanian,AUT,1975Tabarcea,C.,Poeticaproverbelor,Bucuresti,EdituraMinerva。1982Taylor,A.,TheProverb,Hartbow,Pennsylvania。1962Taylor,A.,TheStudyofProverbs,inProverbium,1965,nr.1Vianu,T.,Estetica,Bucuresti,E.P.L.。1968Vianu,T·,Problemelemetaforeisialtestudiidestilistica.Bucuresti,ESPLA,1953Whiting,B.J.,TheNatureoftheProverb,inHarvardStudiesandNotesinPhilologyandLiterature,XlV(1932)WierzbickaAnnaSemantics,CultureandCognition,OxfordUniversitvPress,1992Zanne,I.,Proverbelerom&nilor,I-X,Bucuresti,1895—1912Zumthor,P.,L,4piphon6meproverbial,inRevuedesscienceshumaines,LilleIIl,1967—3,163,(Rh6toriqueduproverbe),p.313—328木木木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