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0 KB
  • 2022-06-16 14:22:25 发布

作文素材—气象谚语和天气谚语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气象谚语和天气谚语2008年04月22日星期二13:03气象谚语或天气谚语,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雷电,雨、雾、冰、霜,日、月、星、雪,不停地思索它们活动的规律,以简明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形象,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预测它们的来龙去脉。关于云的谚语,有“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日出东边白,雨停云消散”等等。作者解释说,早晨东南方灰黑云层势如海潮汹涌而来,或大清早就有对流云出现,都是坏天气;如果东南云层起托或开裂,天脚白里透光,天顶开,有雾气,都是天气晴好的征兆。关于风的谚语特别多,分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及其他几大块。作者分析说,和平县山高谷深,风的走向往往受山脉的摆布。各地处于山脉背向不同,因此,在同一天气条件下,各个地方风向会有差异。风从山谷来,故夏季多吹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东南风势弱,带阵性;北风干冷,来势凶猛。他举例说,“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大南风时只要下几滴雨,就杀住;北风在晴朗无云光照强烈时,气温迅速升高,其力量就要减弱,正是“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关于雨的谚语有:“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大水无雷,浸崩屋”等等。作者以1964年的和平大洪灾为例,加以说明:三月中旬至夏至,艳艳延延无大水的天气是难转好的。柔柔和和的小雨落久了,就将酝酿一场大水。大雨的前一天,从早到晚雨连续的下,时大时小,云天显得愈来愈沉,茫茫一片,接着就是一场连夜倾泻的大雨。连续性的降水,终于泛滥成灾。提到气象谚语,不能不想到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气象日记,终于创立了物候学,为我国气象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物候学,我们对民间口耳相传的物象谚语、天象谚语、雷雾露霜谚语有了科学的了解。例如“泥鳅跳,风雨到”,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原来,晴天泥鳅潜伏在水底的泥浆里,呼吸水中的少许氧气生活。如果天气反常,气压变低,温度增高,水中氧气减少,泥鳅只好升到水面上吸取氧气;它长时间移动,暴躁不安,甚至跳出水面,预示不久将下雨。又如“东虹日头,西虹雨”,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的折射、反射后形成的。虹在西方,说明西边的大气里有大量雨滴存在,并随着天气系统的运动,自西向东移来,未来本地会下雨。虹在东方,说明东边的大气里有大量雨滴存在,但是东边的雨滴已随着天气系统东移过去,未来本地就不再下雨。其他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等等,无不隐含科学道理在其中。据了解,唐朝的《相雨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气歌谚集,收罗了169条气象谚语,至今全国各地流传的气象谚语,大概像河里的沙,天上的星一样多,数也数不尽了。气象谚语一般都口语化,押韵上口,多用方言词语。农事谚语中的气象知识(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温州第四中学高一段金李明 何小雪 陈洋洋 吴震星 朱速 李情剑 毛超璇 刘佳指导老师:沈冬萌 背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人们在平常的交谈过程中会说一些成语,谒后语以及一些谚语.而随着中学地理学科的学习,我们对民间谚语中的一些有关气象的谚语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学科知识和兴趣爱好兼顾”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目的及意义:熟悉一些气象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拓展知识面.与当地农民进行交谈,验证这些知识的科学性.活动计划:任务分工:查阅资料<全体>活动记录<金李明> 具体计划制定<金李明>实验步骤:阶段主要任务资料的查阅,筛选,整理查找与气象知识有关的农事谚语资料,并进行学习,筛选进行验证性调查 取一些较常见,较科学的谚语,到当地的农村中与农民交谈调查,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性的验证,并进行再一次筛选研究过程:一、资料的查阅,筛选,整理:在这个阶段中,本小组的任务是通过网络查找农事谚语,进行具体的分类。查找的同时,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一个工作量比较大的阶段,最后通过小组中成员的讨论和整理,我们把所得的资料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24节气的名称和日期因为很多的农事谚语中都有节气的名称,我们虽然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时间,平面但对24节气却不甚了解,因此,24节气的名称和日期对我们知识的科学性具有较强的科学验证。一)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有人还写成七言诗。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2月3日-5日交节2月18日-20日交节3月5日-7日交节3月20日-22日交节4月4日-6日交节4月19日-21日交节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5月5日-7日交节5月20日-22日交节6月5日-7日交节6月20日-22日交节7月6日-8日交节7月22日-24日交节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8月7日-9日交节8月22日-24日交节9月7日-9日交节9月22日-24日交节10月8日-9日交节10月23日-24日交节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1月7日-8日交节11月22日-23日交节12月6日-8日交节12月21日-23日交节1月5日-7日交节1月20日-21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二)24节气于我国功同“四大发明”  古代中国人正是依靠了24节气和72候(每个节气分3候,候指候应,用物候反映农时),基本解决了吃饭和穿衣问题,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24节气对我国的功绩,毫不亚于指南针,火药,纸张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称之为“第五大发明”也不为过。只是24节气的地域适用性极强,不能像“四大发明”那样推广到全世界去应用罢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如果没有24节气,人们吃不饱饭,“四大发明”就会推迟,并进一步推迟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所以24节气正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来对付中国特殊的农业气候条件,保证获得一定农业收成的方法。这正像中医(养生)学也是针对中国特殊气候条件致病因子,解决中国人治病养生的方法一样,它们都是历史上中国古人在生存斗争中逼出来的伟大创造。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三)24节气既在消失又在发展  前几年,有的媒体报道过,有位研究物候的老先生说“24节气过时了”。作者以为,这话虽没有错,但并没有说完全,或者说只说对了一半。  当然,应该承认,24节气之于中华民族,毕竟主要是历史功绩,在这一点上和“四大发明”是一样的。但24节气仍并未完全过时消失,尽管现代农民已主要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气象预报来种地。这又是和“四大发明”的不同之处。我们且不说24节气仍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24节气能大体反映一年中冷暖,雨旱,物候,民俗和农事等的季节变化,24节气的名称仍然家喻户晓。  主要是,24节气以及和它在历史上衍生出来的,和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杂节气(如九九,三伏,梅,时等),和许多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它们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当然,目前外国人庆祝中华节令主要还是作为商机利用,但总还是我国国运昌盛,文化繁荣的结果和反映。第二类,一些经典的农事谚语(1)气象谚语云雾:云后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清晨雾浓,一日天晴  十雾九晴  凡雾重三日,必有大雨  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  昼雾阴,晚雾晴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风:东风急,备斗笠急雨易晴,慢雨不干东北风,雨太公  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  南风头,北风尾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东风下雨,西风晴  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七月北风及时雨  春吹东风雨咚咚,冬吹东风雨无踪,秋吹东风毛毛雨,夏吹东风雨漰漰雨: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没晴天  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温度:热生风,冷生雨  春冷雨,夏冷晴  日暖夜凉,井底也干  数九不冷,来年多虫  冬暖要防冬寒  春寒四十天光、电、声:星星眨眼,有雨大起真闪雨小,横闪雨大东闪日头,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雨就来  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涟涟  雷声闷沉沉,天气难得晴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久雨闻雷声,不久定天晴  早雷不过午,晚雷十日雨  闪电强又猛,有云不下雨;闪电弱又多,雨水马上多 生物:青蛙叫,大雨到燕子低飞要落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石板出汗,大雨要见  池塘起泡天要变  盐钵出水,大水淒淒  远寺钟声清,何必问天公  若要晴,望山青;若要落,望山白鞭草返青,天要下雨  烂苔浮水面,不久风雨见  桐树叶子往下垂,两三天以内雨纷飞  竹子开花,连月不下  冬天果树乱开花,来年井干草枯焦(2)农业谚语清明下种,谷雨插秧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雨春风冻人,不冻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晚稻一过秋,十有九不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上跑了气  冬天不犁田国,春天喊皇天  吃过端午肉,坝上紧紧筑在这一阶段,我们翻阅了比较多的资料,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接触了比较多农事谚语及其中的一些气象知识,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的兴趣。二、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验证性调查   由于我们都是一些乘势的中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因此,对于到手的资料也没有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去附近的农村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并验证这些谚语的科学性。由于很多农民多不太识字,这次的活动,我们先做好准备工作,由于收集的谚语较多,我们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例一表如下(8条)青蛙叫,大雨到。燕子低飞要落雨、清明下种,谷雨插秧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清晨雾浓,一日天晴,十雾九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晚稻一过秋,十有九不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在农村中,找一些当地的农民,分组进行口头调查,通过一天的调查,我们一方面了解的农民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大部分的农民对这较熟悉的谚语对较为熟悉而且从调查中得知他们的春播秋种等农事活动很多都来自农事谚语,这也说明了这些农事谚语的科学性,且代表了人类的智慧。而且验证在我们在课文中所学到的一些科学,如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气候要素是占第一位的。从几个阶段调查的结果来看,其中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所以对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也有很大的, 这体现了农业的地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节气的变化,的气候变化,种植的植物也随之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摘要:民间谚语作为民间流传着的一种语言,有着它独特而吸引人的一面,其中就有许多与气象有关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然而由于当代人的生活总是忙碌的,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参透它。所有民间谚语总是像“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一样,埋没在了民间。/此次,就让我们充当一回“伯乐”去挖掘出这匹埋没在民间的“千里马”吧,让其重新造福千人类。关键词民间谚语气象知识引言:民间谚语,作为一种显为人知的语言,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出淤泥而染”的艺术,它所让世人看到的不仅仅是通俗,平凡的语言,还展现给人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语言艺术。它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给人一种“学海无涯”的感受。一、民间谚语与气象知识(地理知识)的关系所谓民间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道理,它不但是一种知识而且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一种工具,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民间谚语的言简意赅;贴进生活,是人产喜欢并将它保留到现在的原因,它之所以能与唐诗、宋词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同称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正是因为它的别具一格。通过探究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这一课题作为载体,引导同学兴趣地理,了解地理,深入地理。从而贴进生活,了解生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学习,进而陶冶同学们的知识素养与文化内涵。真正的将民间谚语中所拥有的气象地理知识运用好,因此对这一课题的探究,也正是一个帮助提高同学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的过程,也是帮助同学学习进步的重要过程。 二、民间谚语中气象知识的表现1、民间谚语中的风从原始时代到现社会,很多东西都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着。但不变的是,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无论世界怎样的变化,我八个字在人们心中都是不变的“国泰民安”我们暂且不谈,现在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风调雨顺”中的风吧!从前的农民没有气象卫星,不能预报天气,那么他们是怎么观察天气的变化的呢?那只能靠长期积累的经验。于是乎,古代人民就将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编成一种语言——谚语,传授给下一代,而风是最容易觉察到的现象,于是关于风的谚语流传下来的最多,如:“小暑里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空”、“春(秋冬)南夏北,有风必雨”“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等等。风昌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它来自四面八方。因为各地方的地理属性不相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如“沙漠吹来的风,是干燥的,还挟带着沙尘;海面吹来的风,是湿润的,含有大理的水汽,因此,不同地方吹来的风,给予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程现在我们眼前的天空景象也是不同的。更进一步讲,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会出现天气突变的景象。东风,历来都被人们视为预测天气的重要途径。如:湖南有谚雨言“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北有“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再化如:江苏南京有谚语去“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等等。造成东风的原因主要是温带地区和它北面的雨水,是由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踪总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必定是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是气旋将来的预兆,气旋是一种风暴,是造成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只要感觉到吹东风,便知是雨天的预兆,人们便可早做堤防,可见,谚语中的风,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起着重要作用。2、民间谚语中的雨对于“风调雨顺”的风,也就是“风调”,上面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下面让我们来谈谈“雨顺”吧!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风”的谚语,自然关于“雨”的谚语也流传不少,如:“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月光生毛,落雨居多”、“春天孩子脸,科天后娘面”,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春天孩子脸,冬天后娘面”了,“春天孩子脸”这是形容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雨也像孩子的泪忽来忽去的,其实,这是由于春季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这时的南北温差属全年最大。因此,南北方的冷热空气,常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形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便转晴了。至于“冬天后娘面”是说,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这是由于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昌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通过对这则谚语的论析,让我们了解到雨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利害关系及影响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3、民间谚语中的云上面我们对“风调雨顺”作了研究,其中也提及到云。云贵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风起,云变,雨将到,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研究的第三项主题“云”对于云的谚语,不必说,也是不甚其数的。如:俗语有云“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再比如“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去往东或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各自为政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所以民间对于观云测天气,也是非常重视的。 三、民间谚语中气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通过本次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民间谚语在我们的地理学习中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了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并将其学好我们应该留意身边的谚语,并将其收集并归类。如有时间,我们应组织同学下乡,访问当地的农民及老前辈,将收集来的材料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跟同学一起深讨,其中所韵含着的地理知识,相信这是一种提高成绩,拓宽知识面的好办法。四、小结通过这次的研究性活动,我们不但了解到不管从任何角度看,谚语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业商业的发展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还让我们领悟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及民间谚语的珍贵性,更让我们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全本组员的齐心协力,我们是完成不了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更别提从中学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融入于学习中去,所以,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相信,我们一定会将这次研究之风盛传下去。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乐趣,融入到学习中去,从此,不在为成绩担忧。天气谚语集合之节气、月日、干支篇[日期:2007年04月]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九二九,在家孤朽(不舒服状);三九四九,冻破茶酒;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的人儿把衣袒;八九连九九,从此犁牛遍地走。(河北)*冬至属一九,两手藏口袖;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门子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的皮色发细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八九七十二,柳絮儿长上翅;九九八十一,以后农夫该早起。(河北)*一九至二九,相逢不握手;三九二十七,锭糖挂半壁;四九三十六,方才冻得熟;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河北)  冬至起九,一九二九,就是12月22日到1月8日,这时候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南纬23.5),斜射北半球最低,即使在正午时间,太阳高出地面的角度也很小,同时昼极短,夜极长,天气渐冷,以致口中嘘嘘,似吃了辣椒的样子。这时地面受热虽最少,但是因为夏天去了不久,地面积热还有,所以还不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三九四九,就是1月9日至26日,太阳虽已渐渐高起来了,但是所达的高度,还是很低,同时地面热力的亏耗已达极点,所以达时天气最冷,茶酒冰冻,只得闭门烘火了;五九六九,就是1月27口至2月13日,这时候太阳高度渐高,昼间渐长,夜间渐短,最冷天气行将过去,天气慢慢回暖了,所以见得柳树发青,大地回春的景象;七九八九,就是2月14日至3月3日,太阳更高了,昼夜几乎等长,天气更暖,路人的衣服穿不多了,杨柳开花,絮絮儿满天飞扬;九九就是3月4日至12日,太阳更高,天气更暖,寒冷天气已经过去,农耕开始,农夫犁牛要忙着工作了。 *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南北的温度差别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南方的热空气,常易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发展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春季的气旋最多,天气也就变化无常,好像孩儿面,忽哭忽笑的样子。  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这是因为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是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反了春,冻断筋。(山东即墨、河南太康)  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河南开封)  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  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说:“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广西贵县)   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苏常州)  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清明谷雨,冻死老鼠。(广西贵县)  就是说: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湖南)  相传惊蛰是全年初雷之期,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迟;愈干冷的年份,初雷也愈迟。假使那一年,南方气团来的特别早、特别强,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气团既经北来,此后下雨的机会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河北威县)   夏至后经过十八天,白天开始变短;冬至后,白天当日就变长。在北半球,夏至太阳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冬至太阳最低,昼最短,夜最长。过了夏至,昼就变短;过了冬至,昼就变长。但是这个变化的过程,却有快慢不同。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一年之内距日的距离,有远近的变化。地球离太阳近,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快;地球离太阳远,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慢。冬至那段时期,日地相距最近,地球公转最快,在我们看来,就觉得昼间变长的过程最快。反之,夏至那段时期,日地相距最远,地球公转最慢,于是昼间变短的过程也就极慢了。*夏至日出火。(广西贵县)  夏至日太阳最高,所以热力最强。*梅里无雨,伏里来。(河南开封)  黄梅天不下雨,伏天就下雨,这是可能的,但是并不一定。像1934年长江流域梅里没有雨,伏里也没有雨。*头伏萝卜、中伏菜;末伏还能种养麦。(河北)  这话流行于河北省宣化,表示各个时季,因温度雨量的变化,而种着不同的作物。*处暑去暑通死老鼠。(河北)  处暑在阳历八月二十四日,夏天己去,在河北北部较北,温度更冷。这一带是寒潮前锋地位,气旋在此发生很多,所以常有秋雨绵绵的景象。*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河北)  处暑以后,在河北省北部天气冷了,农作物到这时还不抽穗,以后就难望有收成。 *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广西贵县)  白露在阳历九月初旬,已是秋天气象,天气逐渐变冷了。*立秋三天,满地红。(山东即墨)  立秋之后,天气冷了,所以满地红叶。*秋后起阵,阵阵寒。(江苏苏州)*一阵秋雨,一阵凉;-场白露,一场霜;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死在草根上。(河北)  夏天以后,太阳低了,夜间长了,天气从此就逐渐变冷。北方的冷空气直冲南下,和本地原有暖空气激荡一次,就下一阵秋雨;最后是冷空气替代了暖空气,把北方的冷带到南方。所以说:“一阵秋雨一阵凉。”初秋夜间,如果天气晴明,温度相当低,会结露水;晚秋夜间,温度更低,就结霜。因为凝霜的水分,一部分是植物的组织里供应的,霜融解了,就不能恢复到组织里去。所以植物经霜打之后,就凋蔽而枯萎。温度既冷到零下,蚂蚱和其他昆虫,不冻死也要冬眠了。*立秋无雨甚堪优,万物丛来一半收;处暑若连天下雨,纵然结果也难留。(广西)*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河北)  立秋约在阳历八月八日,这时的稻子正需大量的水,这时如不下雨,谷物就要枯萎。处暑在八月二十四日,稻子正在抽穗结实,如果多雨,花粉易落掉,结果就无望了。即使结成了谷子,也因下雨而腐烂。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湖南长沙)  白露在九月上旬,过了白露,正常是凉秋天气了。这时候北来的冷气团,常常稳定在我国境内。因为这种气团来自内陆,湿度很小,云量奇少,所以白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地面,地面温度相当高。夜间因为天空无云,地面的散热很盛,温度可以下降很低,这样就造成了“夜寒日里热”的情况了。*冬暖年要荒,冬冷福好享。(河南开封)  冬冷杀虫,来年虫害轻;冬暖,可以助长虫害。*二月二,龙抬头。(河北)  二月二,大约是阳历三月初。这时起,开始多雨了,这是季候更替的常态。*二八月,乱穿衣。(江苏)  阴历二八月,正是春秋季节。这时天气变化剧烈,温度升降不定,所以衣服要随时更换。*七八月,看巧云。(山东即墨)   所谓巧云,是比较好看的云状。冬春两季,天气寒冷,云低成层幕,灰暗无光,漫布全天,当然没有什么好看。同时冬季天气很冷,春季又寒暖无常,不适宜于外面看云。到了明历六月,正是最热天气,空中水汽最多,地面对流最烈,这时的云块巨大无比,有时像野兽,有时像山岳,我们看了,只觉得一片可怕的样子。只有阴历七八月里,正当秋高气爽的时候,云块是高而分裂,不像冬季云的密蔽全天、夏季云的巨大可怕,同时阳光照照,不太冷也不太热,最适宜在野外观赏天空,所以有此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