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 MB
- 2022-06-16 14:23: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道德类谚语的汉语国际教育
CHINESEINTERNATIONALEDUCATOlNOFMORALPRoVERBSAuthor:圣b旦里i望gDegreeType:△哑!i堡丛iQ卫星星墨曼丛尘Specialty:ChineseIntemationalEducationAuthorizingUniversity:圣h自i垒坠g丛Q婴垒!堕卫i∑星!墨i!YDirector:K旦望堕旦i坠g墨h垫DateofSubmission:2013..4..2
摘要道德类谚语的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谚语产生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是广大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道德类谚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谚语集教育性、思想性、经验性和艺术性,其中的思想性、经验性和艺术性都是为教育性服务的。所以,道德类谚语是谚语中的精粹,是中国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汉语国际教育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子、语篇、文化的教学,而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谚语理所当然地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组成部分,道德类谚语亦是如此。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中出现了一些道德类的谚语,因此可以通过谚语课堂的教学设计来说明如何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谚语教学,如何体现汉语国际教育的谚语教学的优势,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利用谚语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是切实可行,但也有一些因素需要考虑和探究。比如如何对谚语进行筛选,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地展示谚语的艺术性,如何在非儒家思想文化中有礼有节地体现谚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观念等等。本文通过对谚语特点、优劣点的客观评价来筛选谚语;通过对谚语艺术性的详细阐举例述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从而使其便于学习和传播;通过对以前谚语教学研究的学习和总结,从而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通过考量汉语国际教育中谚语教学的策略,使汉语国际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词:道德类谚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策略;魅力汉语;儒家文化
ABSTRACTCHINESElNTERNATlONALEDUCATIONOFMORALPROVERBSABSTRACTChineseproverbiScreatedfromtheproductionandlifeoftheChinesenation.Itisthecrystalofpeople’Sexperienceandwisdom,aswellasanimportantpartofChineseculture.Amongthem,moralproverbsoccupiedaveryimportantposition.Becausemoralproverbscontaineducation,thinking,experienceandart,thought,experienceandartwhichareforeducationalservices.Therefore.moralproverbsaretheessenceoftheproverb.iSaconcentratedexpressionofChineseculture.Chineseinternationaleducationincludestheteachingofpronunciation,vocabulary,grammar,sentence,discourse,culture.Theproverbwithrichcontent,concisewords,vividexpression,andstrongsenseofrhythmbehoovestobeapartoftheChineseintemationaleducation.SOiSthemoralproverbs.TherehavebeensomemoralproverbsintheteachingmaterialofChineseinternationaleducation,SOthattheteachingdesignofproverbscanbeusedtoillustratehowtocarryontheproverbteachingofChineseintemationaleducation.howtoembodytheadvantageofproverbteachingofChineseinternationaleducation,howtocombinelanguageteachingwithcultureteachingtogether.TheproverbteachingofChineseintemationaleducationiSfeasible.buttherearesomefactorstoconsiderandexplore:howtoselecttheproverbs,howtofullydemonstratetheartofproverbsintheteaching,howtoreflecttheconceptionofChinesecultureinthenon~Confucianismculturezonewellandtruly.T11iSpaperdescribesproverbsbyobjectiveevaluationofitscharacteristics.meritsandweaknesses;particularizethedetailsoftheproverbsartistictoarouselearners’interest.makingiteasytolealTlandspread;summarizeandstudyaboutthepreviouslearningandresearchingofproverbteaching,inordertofindoutbetterteachingmethodsandmeans;considerateofproverbsteachingstrategyChineseintemationaleducation,gettheChineseinternationaleducationachievedbettereffectinjoyfulteachingandlearning.KEYWORDS:Moralproverbs;Chineseintemationaleducation;Teachingstrategies;CharmofChinese;.ChineseConfucianculture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111引言⋯⋯⋯⋯⋯⋯⋯⋯⋯⋯⋯⋯⋯⋯⋯⋯⋯⋯⋯⋯⋯⋯⋯⋯⋯⋯⋯⋯⋯⋯⋯⋯1一、谚语及其语言艺术⋯⋯⋯⋯⋯⋯⋯⋯⋯⋯⋯⋯⋯⋯⋯⋯⋯⋯⋯⋯⋯⋯⋯⋯1(一)谚语概述⋯⋯⋯⋯⋯⋯⋯⋯⋯⋯⋯⋯⋯⋯⋯⋯⋯⋯⋯⋯⋯⋯⋯⋯⋯⋯⋯1(二)谚语的语言艺术⋯⋯⋯⋯⋯⋯⋯⋯⋯⋯⋯⋯⋯⋯⋯⋯⋯⋯⋯⋯⋯⋯⋯⋯2二、谚语的汉语国际教育⋯⋯⋯⋯⋯⋯⋯⋯⋯⋯⋯⋯⋯⋯⋯⋯⋯⋯⋯⋯⋯⋯⋯7(一)谚语研究的回顾与评价⋯⋯⋯⋯⋯⋯⋯⋯⋯⋯⋯⋯⋯⋯⋯⋯⋯⋯⋯⋯⋯71、从本体的角度对谚语的研究⋯⋯⋯⋯⋯⋯⋯⋯⋯⋯⋯⋯⋯⋯⋯⋯⋯⋯⋯⋯⋯72、从中英谚语对比角度对谚语的研究⋯⋯⋯⋯⋯⋯⋯⋯⋯⋯⋯⋯⋯⋯⋯⋯⋯⋯8(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谚语教学的开展及其分析⋯⋯⋯⋯⋯⋯⋯⋯⋯⋯⋯⋯9(三)道德类谚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分析⋯⋯⋯⋯⋯⋯⋯⋯⋯⋯⋯⋯⋯⋯⋯⋯10三、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17(一)教学对象⋯⋯⋯⋯⋯⋯⋯⋯⋯⋯⋯⋯⋯⋯⋯⋯⋯⋯⋯⋯⋯⋯⋯⋯⋯⋯⋯17(二)课型⋯⋯⋯⋯⋯⋯⋯⋯⋯⋯⋯⋯⋯⋯⋯⋯⋯⋯⋯⋯“⋯⋯⋯⋯⋯⋯⋯⋯18(三)教学目标⋯⋯⋯⋯⋯⋯⋯⋯⋯⋯⋯⋯⋯⋯⋯⋯⋯⋯⋯⋯⋯⋯⋯⋯⋯⋯⋯18(四)教学内容⋯⋯⋯⋯⋯⋯⋯⋯⋯⋯⋯⋯⋯⋯⋯⋯⋯⋯⋯⋯⋯⋯⋯⋯⋯⋯⋯18(五)教学难点和重点⋯⋯⋯⋯⋯⋯⋯⋯⋯⋯⋯⋯⋯⋯⋯⋯⋯⋯⋯⋯⋯⋯⋯⋯18(六)教学工具⋯⋯⋯⋯⋯⋯⋯⋯⋯⋯⋯⋯⋯⋯⋯⋯⋯⋯⋯⋯⋯⋯⋯⋯⋯⋯⋯18(七)教学时间⋯⋯⋯⋯⋯⋯⋯⋯⋯⋯⋯⋯⋯⋯⋯⋯⋯⋯⋯⋯⋯⋯⋯⋯⋯⋯⋯19(八)教学进程⋯⋯⋯⋯⋯⋯⋯⋯⋯⋯⋯⋯⋯⋯⋯⋯⋯⋯⋯⋯⋯⋯⋯⋯⋯⋯⋯19(九)词汇练习⋯⋯⋯⋯⋯⋯⋯⋯⋯⋯⋯⋯⋯⋯⋯⋯⋯⋯⋯⋯⋯⋯⋯⋯⋯⋯26(十)作业布置⋯⋯⋯⋯⋯⋯⋯⋯⋯⋯⋯⋯⋯⋯⋯⋯⋯⋯⋯⋯⋯⋯⋯⋯⋯⋯⋯26四、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策略⋯⋯⋯⋯⋯⋯⋯⋯⋯⋯⋯⋯⋯⋯⋯27(一)谚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策略⋯⋯⋯⋯⋯⋯⋯⋯⋯⋯⋯⋯⋯⋯27(二)谚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策略⋯⋯⋯⋯⋯⋯⋯⋯⋯⋯⋯⋯⋯⋯⋯⋯⋯⋯⋯27
目录(三)谚语教学中的选择性策略⋯⋯⋯⋯⋯⋯⋯⋯⋯⋯⋯⋯⋯⋯⋯⋯⋯⋯⋯⋯28(四)谚语教学多种教学手段混合使用的策略⋯⋯⋯⋯⋯⋯⋯⋯⋯⋯⋯⋯⋯⋯29(五)谚语教学的主题性策略⋯⋯⋯⋯⋯⋯⋯⋯⋯⋯⋯⋯⋯⋯⋯⋯⋯⋯⋯⋯⋯30(六)谚语教学的趣味性策略⋯⋯⋯⋯⋯⋯⋯⋯⋯⋯⋯⋯⋯⋯⋯⋯⋯⋯⋯⋯⋯31五、道德类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32(一)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32(二)中国文化观念的儒家文化特征⋯⋯⋯⋯⋯⋯⋯⋯⋯⋯⋯⋯⋯⋯⋯⋯⋯⋯33(三)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语言传播方式的思考⋯⋯⋯⋯⋯⋯⋯⋯⋯⋯⋯⋯⋯⋯33结语⋯⋯⋯⋯⋯⋯⋯⋯⋯⋯⋯⋯⋯⋯⋯⋯⋯⋯⋯⋯⋯⋯⋯⋯⋯⋯⋯⋯⋯⋯⋯35参考文献⋯⋯⋯⋯⋯⋯⋯⋯⋯⋯⋯⋯⋯⋯⋯⋯⋯⋯⋯⋯⋯⋯⋯⋯⋯⋯⋯⋯⋯36致谢⋯⋯⋯⋯⋯⋯⋯⋯⋯⋯⋯⋯⋯⋯⋯⋯⋯⋯⋯⋯⋯⋯⋯⋯⋯⋯⋯⋯⋯⋯⋯37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38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38lV
引言引言汉语国际教育是以汉语作为突破口,通过向汉语教学、影视宣传、文化年、汉语桥等手段,面向外国人、高等学校汉语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进修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等,从而达到在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光是教学生汉语的发音,让学生话说中国话;不光是教学生中国的汉字,让学生会书写汉字;不光是教学生汉语词汇语法,让学生运用汉语交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中国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风土人情。这样才能学到地道的汉语,学好汉语国际教育这门课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随着儒家文化的产生、发展、壮大、变革,日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儒家文化倡导的是一种人文文化,是一种让人在和谐的氛围中相处的文化。儒家文化几乎囊括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农业、商业、艺术、教育、为人处世、家庭、养生、婚姻等等。中国的谚语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反映,而道德类谚语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尤其是文化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借助道德类谚语来进行。也就是说,以道德类谚语为桥梁,将文化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起来,让留学生通过道德类谚语的学习,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再者,谚语内容丰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同时又具有韵律美、对称美等特点,这实在是汉语国际教育不容错过的内容啊。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道德类谚语的汉语国际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的相结合、相配合来完成,充分挖掘谚语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增进师生互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谚语及其语言艺术一、谚语及其语言艺术(一)谚语概述谚语在熟语中是出现最早的语种,是中华民族语用艺术的智慧结晶。它出产于广泛的社会文化之中,富于民族性和创造性,而且对广大人民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因此谚语受备人们的喜爱,被口耳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创造中。关于谚语的界定和内涵,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说法。据《说文解字》所载:“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JPJt。《尚书·无逸》中记:“俚语日谚”。《礼记·大学》日:“谚,俗语也”。《国语·越记》称:“谚,俗之善谣也"。《文心雕龙·书记》:“谚语,直言也"。同时几部权威性的词典也给谚语下了一定的定义:《世界大辞典》认为“谚语是通用的简短语句,显著的表现出某种明白或日常经验”。《国际大辞典》认为,谚语“是由简短的警句,流行的俗语重复使用转化而来的”。此外,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对谚语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朱介凡先生在他的《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具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①武占坤先生在《汉语熟语通论》中通过对谚语比喻向我们展示了谚语的内涵:谚语是智慧之神的双目(认知事物有深刻的穿透力),是造化之神的双手(指导实践具有切实的可行性),是美神头上的花冠(有很高的美学素质),是人生夜海上的星斗(有为人生导航的作用)。②胡裕树先生认为:“谚语是一般人在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的话”。③这些关于谚语界定和内涵的说法,从不同的视角,概括了谚语形式、内容、音律、思想等的特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谚语是由讲知识、说道理为主旨的风格通俗、语感通顺、结构凝练的短句所构成。(二)、谚语的语言艺术谚语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华文化。农业谚语如: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春雷响,万物长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珍珠为宝,稻米为王①朱介凡:《中国谚语论》,新兴书局,1964年9月@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河北大学:f{版社,2007年6月@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fJ{版社,2011年7月
谚语及其语言艺术田勿翻冬,明年草凶秸秆还田,以田养田抓住水利化,旱涝都不怕好种粮满仓,坏种一包糠黄泥夹沙,锦上添花;沙土夹泥,产量出奇气象谚语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日头戴大帽,风雨必来到清晨浓雾漫天地,当日必定好天气先电后雷,大雨后随物侯谚语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天长长不过夏至,天短短不过冬至九九出九,使唤耕牛养生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想要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火越烧越旺,人越炼越壮一夜辛苦,十夜难补吃饭八成饱,到老肠胃好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多听少讲是非少,细嚼慢咽胃口好社会谚语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情愿挨一刀,不和秦桧交和为贵,忍为高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学习谚语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晚雾阴,早雾晴春霜冬雾,下雨不误二月二日晴,杨柳发两层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三九连四九,冻死连毛狗五月天,六月天;哪有闲人站路边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养心靠静,养身靠动睡觉不蒙首,清晨郊外走头宜凉,脚宜暖西瓜翠衣,祛暑第一萝卜出世,太医没事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心齐,泰山移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以礼待人,人以礼待。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谚语及其语言艺术学好像燕儿垛窝,学坏像西瓜滚坡登山要有勇气,学习要有志气解绳扣要找窍门,做学问要有恒心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百书明真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禅宗谚语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因一事,难长一智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去一恶,长一善慈悲胜念千声佛,作恶空烧万柱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时间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日无二晨,过时不再临日月如梭催人老,光阴不觉暗中消黄豆不挤不出油,时间不挤不会留少年金,青年银;错过光阴无处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小事须细心,大事需谨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善者福,恶者祸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从善如登,从恶入流行善福至,为恶祸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光如箭,岁月如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贵尺璧,而宝寸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些谚语无不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台湾的朱介凡先生编撰的《中华谚语志》∞一书,包含“人生”、“社会”、“行业”、“自然”、“艺文”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又被分成32个纲目,而,32个纲目又被分为157个小纲目,小纲目之下又有1857个细小纲目。另外《谚语汉语词典》②将谚语按性格修养、交往处世、事业行动、感情家庭、社会生活、哲理智慧、认识规律等分类,《人类生活谚语大全》⑨将谚语按照人生奋斗篇、爱国持家篇、事理知行篇、社交言谈篇、谦慎重学篇、养生保健篇、爱情婚姻篇、经商理财篇、闲情逸趣篇、绿化环保篇、气象自然篇、农林副渔篇等分类。由此可见中华谚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朱介凡:《中华谚语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版⑦安利琴、何爱英:《谚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国际有限公司,2006版@『:=fj均:《人类生活谚语大全》,学林出版社,2009版4
谚语及其语言艺术谚语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用简短的话语(一般为一句话),准确地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共用14个字,还加以以比喻的手法,深刻地表达出时间珍贵,人们要珍惜时光的深刻含义。又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谚语仅用12个字就用夸张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达出良好心态对人们身体的影响,提醒人们保持良好心态的意义。又如:“清明节后,点瓜种豆”。这句谚语仅用八个字就说明了在清明这个节气过后,可以进行瓜类和豆类的种植,同时也说明了节气对于农业耕作的重要性。再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谚语仅用八个字就说明了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路是曲的,理是直的”这--A字谚语用对比的方法、对仗的格式,生动的说明了道理是正直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由此可见谚语短小精悍,用极少的话语就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这个特点有利于谚语的发展创造,同时也有利于谚语的传播。谚语一般形式对称,即一句谚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擒贼先擒王”;“失败乃成功之母”;“出头的椽子先烂”‘真金不怕火来炼”等)。组成谚语的这两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字数相等,而且运用中国汉字声韵调的特点来押韵(诚然,也有部分不押韵的谚语),这使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和音律感。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诡计需要伪装,真理喜欢阳光”;“炉火不旺不出钢,不懂行情不经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饭前一碗汤,不用开药方”;“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以上谚语都压的韵脚是“ang”。“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凡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宁可说得不够,不可过分夸口”;“心不偷,凉飕飕”这些谚语压的韵脚是“OU”。“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蛇咬一口,能毒全身;人咬一口,入骨三分";“朝夕烧香拜观音,不如行善修自身”以上谚语都压的是“en”这个韵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身经百战,浑身是胆”;“要擒猛虎入深山,要吃龙肉下海滩”;“不怕山高路远,就怕中途偷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都压“an”这个韵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勤不走冤枉路,手勤不受饥饿苦”:“一人节约三尺布,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两人节约一条裤”等压的韵脚是“u”等等。这些谚语充分显示出中国人喜欢对称的文化心理,也体现出汉语的音律美和韵律美,因此运用谚语不仅能传播中国文化,而且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谚语形象生动,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常见的知识新鲜化。这符合中国人喜欢以直觉的具体形象性为思维想象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例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运用了暗语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谚语通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摹事物的特点和说明事物的性质,诸如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是因为言语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来,由劳动人民创造,所以具有形象的特点。而正是由于这形象生动的特点,谚语才被更好地应用和传播,更形象地反映中国文化。6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二、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一)、谚语研究的回顾与评价谚语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而创造的语言精华,是广大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目前对于谚语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还是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果,将谚语整理成字典,使其日变得条理化、规范化。例如台湾的朱介凡先生编撰的《中华谚语志》①一书,包含“人生"、“社会”、“行业”、“自然”、“艺文”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又被分成32个纲目,而,32个纲目又被分为157个小纲目,小纲目之下又有1857个细小纲目。安利琴与何爱英编的《谚语汉语词典》圆搜集常用谚语l万余条,同时罗列出同义谚语。该词典按性格修养、交往处世、事业行动、感情家庭、社会生活、哲理智慧、认识规律等七个类别来分类。王士均的《人类生活谚语大全》⑨共搜集谚语2万5千余条,分为人生奋斗篇、爱国持家篇、事理知行篇、社交言谈篇、谦慎重学篇、养生保健篇、爱情婚姻篇、经商理财篇、闲情逸趣篇、绿化环保篇、气象自然篇、农林副渔篇等12个大篇,其中人生奋斗篇包含11个大类,爱国持家篇包含7个大类,事理知行篇包含7个大类,社交言谈篇包含8个大类,谦慎重学篇包含11个大类,养生保健篇包含8个大类,爱情婚姻篇包含5个大类,经商理财篇包含7个大类、14个小类,闲情逸趣篇包含5个大类,绿化环保篇包含4个大类、13个小类,气象自然篇包含2个大类、7个小类、17个细目,农林副渔篇包含4个大类、4个小类、11个细目。目前虽然在对谚语搜集整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谚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人员也不多,并未将谚语的知识和魅力完全发掘出来。概括目前对谚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途径:本体研究和中英谚语对比研究。1、从本体的角度对谚语的研究吴竟红在《略论谚语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中揭示谚语所体现的儒家道德伦理观,有“仁”的价值观,体现要多为他人做事,推己及人,常怀仁爱执行难;有“忠”的观念,体现封建君主制度和宗法体系,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有不可①朱介凡:《中华谚语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版圆安利琴、何爱英:《谚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国际有限公司,2006版@王二I:均:《人类生活谚语大全》,学林出版社,2009版@吴竟红:《略论谚语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分割的关系,推崇热爱国家、忠于国家的民族气节;有“民本思想”;有对理想人格典范的倡导,强调正确地为人处世和培养自身优秀的品德,倡导诚实善良廉洁的品德。文中论述道谚语中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儒家主张除了在道德修养方面要讲“仁义"、“诚信”和“孝悌"、“忠恕"之外,还应提倡“和”与“中庸”。认为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此衍生出“忍让”、“宽容”、“克制”等文化观念来。谚语所体现古典美学神韵,具有形象美、意境美、对称美、和谐美、韵律美。谚语的形象美主要体现在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而“比”又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于比喻的方法,有明比、暗比、对比、反比等;谚语的对称美是“和谐美"的另一种体现,从哲理上讲,也是一种阴阳平衡的呈现,体现了中国人对称美的审美观。另外,李玲在《从民族文化角度浅析汉语谚语的美学情趣》①中总结出,谚语的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美,通过广泛的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深奥的哲理浅显化,让严肃的知识活泼化,最终达到形象生动的表达目的,便于谚语的传承和发展。这都是由中国人喜欢用直觉感知事物的模糊性思维方式所主导的。同时,文章中指出,谚语的表现形式整齐匀称,具有惊人的对称性,在语音、语法、字数、内容等发面都有所体现,这是受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对称的审美观所决定的。(2)从中英谚语对比角度对谚语的研究孟江虹在《英汉谚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比研究》㈢中,从五个方面对中英谚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取向做了对比。从对比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于时间的表述上,东方文化常把时间作为三级价值观念,人们习惯把时间作为整体,不再进行细致的切分,这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时间与人不可分,而且以人为主体性的基点。作者总结,从时间表述上来讲,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在对金钱的表述上,反映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重人轻物。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虽然认为钱是重要的,但与道德相比,钱财的重要性就黯然失色,不但没有把钱看做是成功的象征,反而看做是“身外之物”;在群体与个人的看法上,中国文化崇尚集体观念,认为只要团结起来,就没有办不①李玲:《从民族文化角度浅析汉语谚语的美学情趣》,科教纵横2011年第2期@孟江虹:《英汉谚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比研究》,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8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成的事,即便是英雄也需要众人的栽培和扶持,个人的价值是很微弱的。这就使得人们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次,因此出现了“先国后家”,“先集体后个人”等谚语;在对朋友的看法上,由于群体意识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中国文化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已成为人们思维中的一部分;在对待变化上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一切强调统一,汉语谚语中处处体现求稳和不赞成变革的态度。刘雅芳在《中西价值观在汉英谚语中的体现》∞一文中,以克拉克洪文化模式五取向为基准,谚语反映出:在任性取向上,中国人崇尚“性善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角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示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属于过去时间取向型,重视传统、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年龄和经验;在活动取向上,中国人属于“成为”取向型,强调“我们是谁”;在关系取向上,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谚语教学的开展及其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重视语言教学,对文化教学则重视不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汉字、词语、语法方面的教学。这种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乏味、生涩,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使得学生一知半解,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的浪费。另一方面,这种汉语国际教育的倾向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相背离,汉字、词语、语法的学习都是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下进行学习。鉴于上述情况,从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将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播统一起来,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内容少、趣味性不够,文化价值观传播素材缺乏、话题严肃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谚语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将其运用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谚语的语言美、韵律美、对称美等特点,这样熟悉之后,学习起来就容易一些。再者,谚语语言朴实自然且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运用有趣的谚语展现中国文化知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学生可以较容易的理解。最后,。刘雅芳:《中西价值观在汉英谚语中的体现》,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9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在学生明白这些谚语所包含的信息之后,可以将其通过学习加以运用,为其交流和沟通服务,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有谚语教学,但这种教学是将谚语统一于俗语来进行的,学生对于谚语的认识笼统,并没有领会到谚语的的语言美、韵律美、对称美等特点,更不用说学生对于谚语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思索,若果有的话那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前面我们谈到了谚语的种种优点——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结构对称、内容丰富,这些优点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汉语和中国文化入门以及提升的阶梯。通俗易懂意味着汉字都是常用汉字、笔画简单,更重要的是所说明的道理也是学生容易理解的;而短小精悍则反映出一句谚语所包含的汉字较少,但就是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便把道理说清楚;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知识匮乏或是不足的情况下,借助于想象或是形象思维,己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结构对称这对于学生识记谚语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几率;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搜集和运用,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三)道德类谚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分析谚语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演变,并流传久远,这就使得谚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城里的铜菩萨”。这句谚语是说沧州铁狮子、景州的舍利塔、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等风景名胜,它们被人们称为“河北古代四宝”。朗朗上口,易于识记和传唱。更重要的是短短的一句谚语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的建筑设计、中国的风景名胜、中国人喜爱的动物以及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信息。试问,那种语言形式可以做到以上几点,而且还是如此的尽善尽美?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惊叹谚语魅力!谚语中道德类谚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谚语种类和数量的粗略统计,道德类谚语在其中占百分之四十以上。道德类谚语是中国谚语的精粹,是中国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这些谚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观念大多是儒家思想体现或是延伸。千百年来,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在中国思想和文化界占据着第一的地位,中国人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甚至都烙刻在了内心深处。“和”、“仁”、“义”、“忠”、“勇”、“礼”、“节”、“孝”、10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悌”、“智”、“信”、“诚”、“志”、“善良"、“勤俭”、“务实”、“正直"、“谦虚”、“求知进取”、“克己容人"、“百折不挠”、“知恩图报”等文化观念,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美好品德。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前者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指出“克己复礼以为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怀有仁慈之心,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可暴虐凶残,压榨人民。在连年战乱,各国之间攻伐不断,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春秋战国时期应运而生。这些主张起初并没有得到各国君主的响应,顶多是披着仁慈的外衣来愚民。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比打仗获胜、版图扩张来的实惠,这也是为什么那时法家很受欢迎。到了西汉年间,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董仲舒为了配合当时统治者的中央集权,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当时主要是为“君权神授”来做舆论铺垫的。从此以后,“仁”的观念也越来越具体化。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爱民如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君子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积德前程远,从仁后步宽仁不轻绝,智不轻怨穷乌入怀,仁人所悯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这些文化观念在冯谖客孟尝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武王伐纣等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但到后来,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们比较文弱,所以“仁”遭到了曲解,和软弱、太过慈悲联系起来了。如“仁不主兵,义不主财”;“刚近义,讷近仁”;“对敌人的仁慈,是对自己的残忍”。“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宗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是指坚持正义,不屈服于邪恶势力,不与其同流合污,勇于与其作顽强斗争。《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一观念比“仁’’更受统治阶级的欢迎,一直在历代颇受推崇。除了“义"本来就包含的维护正义,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之外,“义”也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善良外衣”。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凭借正义的名号来满足自己扩张版图称霸天下的野心。此类的谚语有:为人处世,信义为本义不主财,仁不主兵义动君子,利动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买卖不成,仁义在不义之财如流水,不义之财不可贪不义取财,如以身为沟壑他不仁,我不能不义一人仗义,众人相从不欺三尺子,义取四方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英雄气概,义薄云天大丈夫见义勇为从这些谚语可以看出,“义”在中国文化中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人品格高尚与否的标杆,是一个英雄或是大丈夫形象必须具备的品格。然而这个“义”在某些地方遭到了曲解。比如社会上的一些不法青年他们讲究哥们义气,效仿武侠小说中英雄人物,不分是非,为所谓的兄弟打架、甚至杀人,这是非常愚昧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可笑和可怕。类似这种情况的谚语有“人在江湖,义字当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除恶扬善,劫富济贫’’等等。在中国这个家族式的社会里,人们讲究“天、地、君、亲、师”,因而在一个家庭里,特别讲究“孝"和“悌”,即孝顺长辈,尊敬兄长。孝顺不仅强调孝敬长辈,更意味着顺从长辈的意愿,不忤逆,不违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对的。对于长辈正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晚辈不论是从情感上和理智上都是愿意顺从的。毕竟有长辈的经验和教训,晚辈在为人处事上会少走一些弯路,这是非常有益的。体现这一观点的谚语有:百善孝为先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人生百行,孝悌为先戴热孝,不吃酒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名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严明出孝子,溺爱出败子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孝顺自有孝顺子,忤逆终出忤逆儿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你孝父母有四两,儿孙孝你有半斤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要求子孝,先敬爷娘父母在,不远游关于孝顺中国有很多故事:黄香为亲暖被、董永卖身葬父、沉香劈山救母;缇萦为父求情;花木兰替父从军等等。但有些意见和建议不合理或者完全是无理取闹,在中国古代甚至是现在的一些地方,做子女的也应该接受和执行。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焉可毁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棍棒之下出孝子”;“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父命难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谚语反映出了“愚孝"的现象,像在封建社会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埋儿奉母”、“刻木事亲”、“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泣竹生笋”等,都是极其荒诞的。孝顺是应该的,但不是盲目的。兄长,在中国家族式的社会中,意味着兄长是未来的家长,要继承未来的家业,要为下面的弟妹做表率,还要照顾一家人的生计,是非常辛苦的,值得弟妹们尊敬和爱戴。体现这一观点的谚语有“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父死从兄”。对于这种“孝悌”我们现代人是辩证的看待: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好的建议和意见,但不愚孝,尊敬兄长,遇事经常商量,但也有自己的主张。以下是关于“和”的谚语:家和幸福多,国和万事兴国和万事兴,国富民不穷天地合万物皆生,君臣和国泰民安天地相和万物生,国家相和定太平家不和要败,国不和要亡将相不和,国有大祸和得邻里好,如同捡大宝和睦相处,收益无数和气修条路,惹人筑墙堵和气招来知己,傲慢疏远朋友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和事不丧礼,让人不为低家和El子好,任何四邻安和气生财,吵闹败家只有和气去赢人,那有相打得太平忍为上,和为责父母相和子孝顺,兄弟相和家不散为处世两件宝,和为贵来忍为高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受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在国家分崩离析的时候,外部势力也会趁虚而入,导致连年战乱,兵戈四起,人民颠沛流离,处于朝不保夕的恐慌之中。同时因为战乱打乱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兵役徭役接踵而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易子而食。这些灾难大都是国家不和造成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的,所以广大人民期盼和平,向往安定的生活,认为只有国家统一,一切都有一个。统一的规章制度,大家按章程办事,这样分歧和矛盾就会减少,一切都会井然有序。所以这个和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国家内部、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另一方面,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观念,在遇到纠纷矛盾的时候都会从家庭或是家族的角度来权衡。因为家族与家族之间多多少少存在着姻亲或是利益关系,家族与家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看僧面,看佛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难得糊涂";“大狗也要看主人”。这些谚语所反映出在中国家族式社会中,人们办事多多少少会留些情面。当然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并不是一味地放纵和妥协,它是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对一些小错误和小毛病进行宽恕,而这种宽恕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事情顺利进行或是使大局面能够维持下去。“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的百般刁难和张扬无理采取忍耐和宽容的态度,是因为他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出发的,着眼于国家存亡安危的大局。在儒家思想“克己复礼以为仁”的观念影响下,中国人民十分注重礼节,根深蒂固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礼尚往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人知礼舣,天下能去敬老爱幼,有德有寿君子争礼,小人争嘴宁可多礼,不可失礼行要让路,坐要让席处事千万条,礼让最重要钱财如粪土,礼仪值千金烧饭要有米,做人由于礼以礼待人,人以礼待谦恭有礼,处处欢喜先人后己,彬彬有礼从这些谚语我们不难看出,礼字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非常普遍,它是把抽象的道德思想在生活中具体化,变得切实可行。讲礼貌自然是好的,然而有些人爱钻空子,将礼貌用到了不公平的竞争上或是违法乱纪上,托关系、攀亲戚、着实让人气愤。这就是我们说的走后门。如:礼不可缺礼多人不怪求人先下礼人情无大小,只要礼节到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人恶礼不恶有礼无理三分赢,无礼有理七分输没酒没浆,不成道场在中国人们奉行集体主义观念,认为集体是个人的归依,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以保全,提倡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先集体后个人。因此,“忠”在中国备受推崇。人们认为一个人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良知。关于“忠”的谚语有:百姓爱忠良,昏君爱奸臣国有难,忠臣显国乱识忠臣,家贫出孝子忠诚流芳百世,奸臣遗臭万年国乱思良将,国难出忠臣尽孝守家,精忠报国忠孝国为先尽忠尽不了孝,顾国顾不了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卫国当需忠良将,保家还是子弟兵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宁爱祖国一拯土,勿恋他乡万两金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卫国者倡,卖国者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一类谚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无戏言”、“天子金口玉言”:“皇命难违”。这类谚语是说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不论道德的“愚忠”,是我们所摒弃的。以下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人勤劳节俭的观念,换句话说就是开源节流:克勤克俭,有吃有穿勤有钱用,俭有钱存勤劳穷变富,节俭土变金丰收靠勤,富裕靠俭勤俭节约人人夸,利国利民利自家浪费富不足,勤俭贫有余理家千条计,勤俭属第一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杀鸡杀在喉管上,花钱花在刀口上功成由俭,业精于勤家有一双勤俭手,一年四季不用愁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生产勤字当头,开支俭字着眼勤能守家,俭能守业中国人认为,勤劳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最大保障,是创业成功和理想实现的关键。而节俭则映出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中国人在消费上推崇三四而后行,购物时必先看看自己的购买能力,然后才行动,总会为自己留有结余,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中国人一般是攒足了钱才‘去买东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提前消
汉语国际教育谚语教学费,就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次贷危机不会像西方国家那么严重等。节俭这一观念归根结底源于中国人居安思危的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民呢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加之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产出不高,水利和科技保障落后,就会经常出现丰年和荒年。遇上荒年可能导致颗粒无收、举家迁徙、逃难逃荒,这还是在没有考虑当时统治阶级苛捐杂税和连年战乱的情况下。明白这些,我们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社稷之神、为什么人民期盼风调雨顺、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为什么人民会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又灾节约度荒,无灾节约备荒”;“饱时莫忘饥时苦,有衣莫忘无衣难”;“熟年当着荒年过,免得荒年受饥饿”。谦虚很重要,不论是对于学习求知来说,还是对于为人处世而言。以下这些谚语都集中说明了一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菜要鲜,人要谦夸口害己,谦恭得利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出身用心是银,虚心是金人唯虚心,始能知人成事要恒心,知事要虚心满招损,谦受益力能胜穷,谦能避祸谦恭为诸德之基火要空心,人要虚心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果实越多,枝丫越低谦虚的文化观念来自于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和为人处世上。学习上的谦虚是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只有如此,方能学到真正的学问。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为人处世上,儒家提倡中庸,即为中庸的第二层思想——保持中正平和。如“莫道人短,休谈己长”;“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扬”;“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这些道德类谚语所反映思想观念的是中国文化观念的典型,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真实写照。将这些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观念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道德类谚语的学习,来学习谚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观念、思想道德品质,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6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三、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的第三图书馆中汉语国际教育类图书的翻阅,发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中涉及谚语的并不多,以出现在课文中为常,而且在对谚语进行解释的时候,多放在课文专有名词中,只有释义,并无深入的分析。在翻阅的十五本教材中,发现了部分谚语:说的一套,做的一套①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⑦感情有,茶"-3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言人恶,不涉是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尤其在王钰主编的《汉语中级综合教程<上册>》《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中,课后练习题第11题为:阅读下列农谚,说说它们的大意。此题涉及4个农业谚语,5个节气谚语。而副课文则是《天气谚语》。为了更好地说明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如何教学、以及教学的益处,特以王钰主编的《汉语中级综合教程<上册>》中的《天气谚语》为引子,结合该课本中已有的谚语来做道德类谚语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计的导入,从而进行气节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励志进取谚语的汉语国际教育。(一)教学对象1、教学对象:包括高等学校汉语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进修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内少数民族学生。2、学员的汉语水平:应达到中级及以上,汉语水平为HSK五级以上。语音方面,能够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全部声、韵、调及其配合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轻声、儿化、变调、停顿、∞朱志jf,-、刘兰民:《实践汉语一中级读写》,北师大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16页@史冠新、金婷:《感受中国——上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页@史冠新、金婷:《感受中国——上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负摊史冠新、金婷:《感受中国——下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礼,2006年3月第1版,第159页鼬姜丽萍,《魅力汉语第五册(高级.1f-)》,广西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l版第29页4’姜丽萍,《魅力汉语第五册(高级上)》,广西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7l页晓姜丽萍,《魅力汉语第五册(高级下)》,广西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l版第5l负”】i钰,《汉语中级综合教程一1-册》,北京火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l版,第106页”-F钰,《汉语中级综合教程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l版,第138页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词语和句子的轻重音,掌握本阶段及初级阶段所学的词语的正确发音。词汇方面,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再掌握2202个丙级词语。能够活用掌握甲、乙级词,对大部分丙级词能够复式掌握,尤其是其中的副词、连词、动词形容词等。汉字方面: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再掌握601个丙级字。语法方面: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再掌握400个语法点。文化方面:在初级阶段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并对中国文化中的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二)课型汉语国际教育中级综合课(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1)熟记以前所学的谚语,并知道其大意;(2)熟读部分道德类谚语,理解气节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及其文化观念;(3)回顾所学儒家文化,及其文化观念,比较其与西方文化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温故而新;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投身于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熟读谚语;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想象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部分谚语。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学内容气节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五)教学难点和重点气节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文化观念,及其与西方文化观念的异同。(六)教学工具黑板、教室、音频设备、多媒体、教师的肢体语言。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语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18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七)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八)教学进程1、教学导入(5分钟)(1)让学生们把课本翻到《天气谚语》这一课146页和147页,教师带领学生读两遍谚语,温故而知新。指出其中的气节谚语和农业谚语,并做分类。(2)带领学生辨析“节气谚语”和“气节谚语”。节气谚语的概念解释用音乐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和通过PPT展示二十四节气并进行概念解释。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夏、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解释“节气谚语”节气,在中国指的是二十四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制定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它按照农历来计算,一年之中共计24个节气,平均每月2个。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夏、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谚语实际上是农业谚语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气节谚语的概念解释气节,是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保持自己的节操。简单的来说,节操就是正气和节操。比如,当你发现某人的不法行为,不惧其威胁恐吓,也不为其诱惑所收买,勇敢地向司法部门举报,这种品质我们就称为有气节。再如,誓死不肯向敌人投降、保守机密的士兵也属于拥有气节的人。气节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它所说的是一种儒家文化人格:坚持正义,不为外界诱惑或逼迫所屈服。气节谚语是道德类谚语的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属于气节谚语。19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2、提问与讨论(5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玉”的图片,如玉玺、玉龙、玉凤、玉佛、玉观音、玉佩、玉锁、三星堆玉石工艺品等,并询问学生对玉的了解:这些玉石的图片学生都见过吗?这些玉石工艺品上都有哪些图案?为什么用玉石作为材质来制作这些工艺品?为什么中国人对玉石如此钟爱?(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简短的点评,意在鼓励学生3、内容讲解(23分钟)(1)结合图片讲解玉及其所包含的文化(11分钟)玉的概念(1分钟)《说文解字》释“玉”为“象三玉之所连其贯也",即象三块玉用绳结连贯起来的样子。《辞海》则将“玉"定义为“温润而又光泽的美石”;“玉石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过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级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是单纯地依赖从矿物学的标准,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习惯。玉不仅包括和田玉、翡翠、而且包括水晶、玛瑙、珊瑚、琥珀等。玉的神秘性——祭祀、辟邪、成仙(3分钟)中国古人认为,玉是天然生成的,质地温润光滑细腻、色彩清亮富有光泽、声音悦耳动听,具有其他石头所无法媲美的特质。于是,古人便认为玉石是上天的馈赠,赋予其神秘性。由此,玉石便与祭祀、辟邪、成仙联系起来。古人祭祀或举行盛大仪式时,用各种形状不同的玉来祭祀天地以及各种神灵。用玉来和天地神灵来对话,祈求天地神灵的庇佑。在汉代,帝王死后,身体用金线连接玉片组成的“金缕玉衣"包裹。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持尸身不腐,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同时,中国道家认为,将玉石研成粉末状,配合露水按指定时辰服用,时间长了,便可以刀枪不入、‘病毒不侵,最后就可以成为神仙,长生不老,腾云驾雾、上天入地。20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汉代金缕玉衣)玉被广泛的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在器物上的表现为帝王将侯的玉印玺、品茗怡情的玉茶壶、象征权力的玉扳指、表明身份的玉佩,装饰所用的玉腰带、玉发簪、玉耳环、玉簪、玉镯、玉坠、玉锁,居家用的玉扇、玉屏、玉杯、玉碗、玉勺等等。玉与君子品德的关系(7分钟)《说文》中释玉为“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II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之方也。”即玉的美是因为其具有五种品德:质地温和润泽,像君子的仁义;纹理从外面可以看见,像君子的忠诚;声音舒畅悠扬,像君子智慧:宁折不弯,像君子的勇气;锐利廉洁而不嫉妒,像君子的守约。这里指出玉具有君子的仁义、忠诚、智慧、勇气、守约五种高尚品格,将君子与玉联系起来,以玉来比喻君子。(4L记·玉牒》中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即:在古代,君子一定会佩戴玉。没什么变故,玉不离身。君子用玉来比喻自己的品德。《周礼》中载:孔子日:“君子比德于玉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意思是:君子用玉石比喻自己的品德。说到君子便会想起他温和如玉。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戴玉佩的诸葛亮)通过以上的种种说法,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将玉石的美好品质与君子的品德等同起来。玉与钻石、彩色宝石有明显的差异。钻石之美在于它的坚硬、璀璨、闪亮;彩色宝石之美在于它的艳丽多姿;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幽雅。玉石的这些特征符合儒家君子温和、内敛、文雅的个人修养标准。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玉展现出君子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品质。之后,人们把玉的品质作为道德的标准。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这在儒家看来,是上天所赋予的。于是他们借助想象,将玉与天德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并正式写入国家的典章制度里,并借助社会舆论,使之成为一种风尚和习俗,用以培养人们的信念,巩固统治、安定社会。这也是中华民族记千年来一直爱玉、崇玉的根本原因。(2)通过“和氏壁一故事来讲解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2分钟)中国历史上有一则“和氏璧”的故事。这个有关玉的故事,生动的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而这块充满传奇色彩的美玉被人们尊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和氏璧,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又名荆玉、荆虹、茎璧、合璧、和璞。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玉璧)卞和献璧故事通过视频《和氏璧》①向学生讲解《何氏献璧》的故事,分析何氏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该故事主要情节如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在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非因为被砍断双脚而悲伤,而是为这块宝玉被说成废石,我是老实人而被说成骗子。我是被屈辱感到难受啊!”文王听后深受感动,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一块世间难得的宝玉,后使人进行雕琢其璞,赐名“和氏璧”。这个故事中,卞和坚持真理,毫不动摇,即使被砍去双脚,承受巨大的身体伤害也不屈服。他确实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完璧归赵故事①http://www.iqiyi.com/edu/20130305/dle4db599b827882.html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幼儿成语故事大全之完璧归赵》∞来讲解故事《完璧归赵》,并分析当时人们对和氏璧的珍视以及蔺相如忠诚爱国的精神、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气节。蔺相如的举动便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最好诠释。该故事主要情节如下:经过好长时间,和氏璧流落到赵国,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后,立即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惠文王的和氏璧。赵惠文王收到书信后十分犹豫,一下子那不定主意。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王不会真的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枉受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害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最后,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十分高兴,又递给妃嫔和大臣欣赏。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交换城池的事情。这样,蔺相如就知道秦王是不会用城池换玉璧的。于是他便对秦王说和氏璧有小瑕疵,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接过和氏璧之后,迅速后退几步,在一个柱子的旁边站住,愤怒地对秦王说:“我们赵王为了使我带着和氏璧来见您,斋戒了五天,才郑重地把和氏璧教给我,而您就随随便便的接见我,而且轻易地把这么贵重的宝玉给妃嫔们看,这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的不敬。我看秦王您根本没有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诚意。若果大王一定要抢夺的话,我就和这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给毁了,连忙赔礼道歉,并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知道秦王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根本没有诚意。于是对秦王说:“大王要接受这块玉璧,应该也斋戒五天,然后举行盛大的礼仪,我才能把和氏璧献给大王。”蔺相如回到住处后,将和氏璧交给一个可靠的随从,命他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样,将和氏璧从小路带回了赵国。过了五天,蔺相如去见秦王,他从容不迫地对秦王说:“你们秦国人不讲信用,我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即使您现在杀了我,我也不会害怕。而且天下的人要是都知道您为了得到和氏璧而杀害赵国使者,哪个国家还敢与秦国交往啊。”秦王自知阴谋被揭穿,有不得狡辩,更不想损害秦国的名声,便只好把蔺相如放了。①http://www.iqiyi.com/edu/20130305/dle4db599b827882.html24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在《完璧归赵》这则故事中,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使赵国不受秦国的欺辱,宁愿毁坏和氏璧并且以死明志,表现了他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操,充分体现了“玉"与“君子人格”的结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最好诠释。4、拓展对比(6分钟)(1)精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谚语。在这则谚语中,用“玉"和“瓦”做对比,揭示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取“玉”舍“瓦”。在中国文化中,玉被寄予了美好的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是神圣、美好、纯洁、高贵的象征。而“瓦”则是粗俗、下贱、卑劣的代表。可见人们崇尚高贵、美好、神圣、纯洁,鄙视粗俗、下贱、卑劣。“君子比德于玉”,明确指出了君子和玉的关系——玉具有君子的品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折射的儒家君子人格:宁愿为了保持君子的气节而牺牲,也不愿折节屈服变得下贱卑劣。这与儒家思想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儒家思想是一种君子人格思想,从汉代就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直至今日依然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保持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在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中国人民一如既往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与外来侵略势力做着坚决的斗争。人们歌颂赞扬为国捐躯绝不投降的勇士,为他们的牺牲而哀痛,痛恨那些丧权辱国的汉奸和奸臣,唾骂他们的奸贼行径,设法除去他们或是为他们的死而拍手称快。也就是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中华民族得以保全,至今一直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而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生息延绵又使得这种民族气节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具有这样气节的人物有: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朱自清、刘胡兰、夏明翰、狼牙山五壮士等等。(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相同的谚语。如:不以穷变节,不以贱失志宁做泥中藕,不做水上萍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勇将不怕死,壮士不变节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设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可杀,不可辱(3)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国家有没有“宁为玉碎”的文化观念。若果有,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什么异同;(4)指出相同点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不同点来自于文化的差异,这是正常现象。(九)词汇练习(5分钟)练习l将下列词语与它们对应的释义联系起来。(要求:请5个学生上讲台,每人做2道。做完后教师做解释和点评。着重分析大部分学生做错部分的原因,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称谓上,“玉”这个字应用的十分广泛,表现为:神仙系统的最高首领为“玉帝”,称一对活泼可爱的孩童为“金童玉女”,称皇帝的印章为“玉玺”。A美丽脱俗的女子①金玉满堂B出身皇室的女子或是出身高贵的女子②玉女C美女的照片③金口玉言D美味的酒④玉臂E温和俊秀的男子⑤金玉良缘F极多的财富⑥玉容G美女的容貌⑦金枝玉叶H美好的姻缘③玉照I女子的胳膊⑨玉露琼浆J皇帝说的话⑩玉郎A一一()B一一()C一一()D一一()E一一()F一一()G一一()H一一()I一一()G一一()练习2写出带有“王刀字旁的汉字。(请4个学生每人写1个,不可重复。)汉字的形声字在其构成上,有身旁和形旁。带有“王”字旁的汉字,多与珠宝或者美好的事物有关,如“珍”、“珠”。王一一()王一一()王一一()王一一()(十)、作业布置(1分钟)1、搜集与“玉”有关的成语10个。2、查阅金缕玉衣的相关资料,写一篇300字的感想。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策略四、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策略(一)谚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策略中华文化灿烂悠久,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国家,其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加之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国家,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道德类谚语的汉语国际教学也是要遵循这一点的。谚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谚语包含丰富的文化生活生产讯息,以谚语为切入点,不仅是让外国人熟悉谚语,更是要通过谚语传播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将谚语与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课程设计、课堂设置、教授方法、实践操作等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文化信息。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讲授这则谚语的时候,一是要教会学生读音笔顺,向学生解释清楚“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二是涉及这则谚语形式上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向学生说明这则谚语运用了是个中的“兴"的文学表现手法——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在这则谚语中,从中药的苦引申出了忠言的刺耳。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也多有体现。从劝服人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手段。三是向学生说明谚语对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人们崇尚对称美,这些呢可以通过北方的宫廷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对联等实物来加以说明。四是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中医文化观。中医认为,药材需用小火砂锅熬制出汤汁服用,而且在服用的过程中,不应添加其他成分保持药汁的原汁原味,这样才有利于病情好转。所以便造成了中医的汤药一般都比较苦,不似诬药那样有糖衣包裹。(二)谚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策略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找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同点,同时发现两种文化的差异,并重视这种差异,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首先是中国谚语所包含的文化的对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浓若醴”这些谚语明显的将“‘君子”和“小人”做了对比,反映人们对君子品格的赞扬,对小人行径的痛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反映了中国人重视27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策略品德,轻视钱财;重视大局,轻视私交等文化观念。对于这种观念,我们要辩证的对待:好的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讲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但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钱财和纯洁的友谊是不该被贬低的。此外,将谚语中的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进行比较。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围绕一个观点可以让学生找出它们的文化中是否有相类似的观点或是相反的观点。如“和气修条路,惹人筑墙堵”;“忍为上,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这些谚语,它们反映了的“和”的思想,而为了这个“和”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或是不计对错。这种观念是与西方的展示自我、保护个人利益、做事不讲情面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两个政党为了争夺席位或是拉选票,不惜相互攻击、指责,甚至是在直播电视节目里破口大骂、打架动手。对于这种差异,我们要找出根源所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同存异。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道德类谚语的教学毫无疑问会碰到文化碰撞、摩擦,甚至冲突。为了能够将这种碰撞、摩擦、冲突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在不背离和扭曲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做一些变动,以减少阻力,使得能够顺利进行。以“时光如箭,岁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两句为例,可以用英语翻译来解释:“Timeflies”;“Timeismoney”在此强调一点,外文翻译要精准,首先是意思准确,其次是形式恰当。此外也可用一些类比的方法,比如“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谚语,其实我们也很少知道卤水是什么样子的,它在做豆腐的过程中产生怎样的化学反映,这三言两语也难以说清楚。这时候我们可以变通一下,用“鲸吞鱼,鱼吞虾”。这句谚语来解释,虾、鱼、鲸对于大家来说都比较熟悉,这样解释起来就容易多了。(三)谚语教学中的选择性策略谚语教学的对象终归是学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谚语教学与学生的汉语水平相适应。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可以增加谚语的内容,但也要选择易书写、好理解、简短生动的谚语。如讲关于“仁’’的谚语应该根据其难易程度做一个排序:(从易到难)仁者爱人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克己复礼以为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策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忠孝仁义,德之顺也积德前程远,从仁后步宽。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智人不诈,仁人不党爱民如子悖傲无礼,德之逆也智者不诈,仁者不党仁不异远,义不辞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在通过谚语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谚语本身也是不完备的,比如它的地域性、行业性、时空性等。教学时要有筛选、有鉴别、有取舍。提倡多教那些思想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谚语。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和平的珍视等。如:兵贵神速,人贵德高黄金有价,诚信无价高山挡不住,困难下不倒硬汉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百书明真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船靠舵正,人靠心正只有行的正,才能立得端衣烂要净,人穷要正为人要正,为官要清处世忠诚为本,为人老实为先栋梁要正直,做人要诚实等谚语。而像为人莫做吹鼓手,坐街沿,喝冷酒祖宗缺德,养崽好色男儿有志走四方,男儿无志守婆娘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丑人多作怪,秃头找花戴筛子关门眼睛多,寡妇门前是非多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等过于片面,或者腐朽思想的谚语在教学中应酌情出现。(四)谚语教学多种教学手段混合使用的策略人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产生互动。目前可以利用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文化教材、图像、照片、表格、音频流、视频流、动画等。现如今传播手段多元化、高科技化,这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文化内容,可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和质量。在备课、课堂设置、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将谚语的内容通过视频、语音、
汉语国际教育道德类谚语的教学策略动画、表格、图片、事物等手段展示出来,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如在前面的课程设计中,利用可以利用PPT向学生有顺序的展示关于“玉”图片和文字信息,学生一边听讲解,一遍通过视觉清楚地了解“玉”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在关于“和氏璧”的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动画将这个故事分成三个小故事来串讲。学生在学习的构成中,眼睛、耳朵大脑都参与到其中,不但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任务和情节。此外在每个故事结束后可以和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做一定的讨论分析,梳理知识,加深印象。(五)谚语教学的主题性策略学习谚语的学生已经具备中级以及中级以上的汉语水平,能够就所学进行联想和扩展,所以采取主题性策略可以让学习者就一个主题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之后再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扩展。具体来说就是在一个主题下,进行纵向和横向两种学习。纵向学习的目的是温故知新,这样学生和老师可以很好的沟通,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对之前所学进行加工获得新知识,这样的拔高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横向教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同类型知识的联系,将学生带领到相关的领域,开拓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这则谚语是,可以把关于“志"的这类谚语找出来。如: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志者,事竞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胸无大志,难成大事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人无志,空在世人有凌云志,不怕不成事人穷要有骨气,年少要有志气吃不穷,穿不穷,人无志气一世穷有理不在声高,有志不在年高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不呜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胸无大志,妄活一世鸟贵有翅,人贵有志生作人杰,死为鬼雄姜有三分辣气,人有三分志气此外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名族文化中关于“志”的谚语。在这样的互动共享下,道德类谚语“志”的教学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30
道德类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六)谚语教学的趣味性策略因材施教要求对于学习者的接受能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此才能找到教学突破口,寻到教学的路子,使得教与学能够建立联系,互动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对于通过谚语来传播中国文化,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习者,要划分不同的学习范围,做不同的课程设置,采用不同的课堂教授手段,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导入,播放一首歌、一段舞蹈、-N动画、展现一个场景、一系列图片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如在前面谚语教学设计中讲解谚语提问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亦可以在关键动人之处戛然而止,引发学生课后思考探究,之后再讲解。如在播放动画《少儿成语故事大全之完璧归赵》时,在蔺相如将和氏璧交给秦王这一场景后停顿,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情节,之后再播放后面内容。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抓住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在学习者喜欢的方面多下功夫,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探索的热情。比如学生们喜欢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那就可以利用这些谚语: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戏要曲,理要直各唱各的调子,各走各的路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鼓空声大,人狂话大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谚语内容丰富多彩,总有学习者感兴趣的方面,对于谚语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好好利用,以更好的进行汉语国际教育。
道德类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五、道德类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一)文化的传播功能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生产、思想、交流、政治、经济、语言、艺术、宗教、军事等的总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她在人们的言行、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打上了深深烙印,使得人们在其影响之下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种烙印打上之后基本上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轻易更改。它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一个民族民族性格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文化是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诗词歌赋,从士农工商到婚丧嫁娶,从琴棋书画到烟酒茶糖,无所不包。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并带着时代的印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吐故纳新。文化是对已有认识、知识、技能、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每一种文化有其核心,就像泉水一样,有源头,然后汇集后来的认识、知识、技能、观念,给她注入新的气息,在运用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她注入新的这条文化长河就这样长曲折、奔流、交汇、分流、激荡,从而奋勇向前。同时,她也在无时不刻影响着处着这一文化氛围中的人们。文化要流传、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符号。这种符号从狭义上来讲,就是语言。成熟的语言不光有语音、词汇、文字还有语法。有了语言,以前的智慧、思想、经验等等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得以保存,并且每个时期的文化积累都可以向下一世代传递,以致经久不衰,恒久流传。文化具有相当惊人的适应能力。当某一经济体处于强势时,与这一经济体相关的文化观念就会随之流行开来,备受人们的关注,甚至是崇拜。一旦这一文化观念在某一区域影响的足够就,他就会扎根于当地的文化之中,与当地的文化杂家,融入新的元素,甚至是鸠占鹊巢,成为这一地区文化的主导。既然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力来造福广大人民,服务于国家建设展。文化传播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取得文化发言权q同时,传播文化观念的时候,本土文化会与外来文化产生碰撞甚至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现象。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我们相互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保持自己独特的文
道德类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化观念,并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碰撞的文化氛围中,对于本土文化观念的发展创新的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文化观念的儒家文化特征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从她创立之日起,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并且已经溶于中国人的身体血液之中。她是中国灿烂文化星河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儒家的思想观念、儒家的学说著作、儒家的大家学者、儒家的礼仪智慧到目前为止仍绽放着熠熠光辉,而她还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之中。儒家文化属于一种人文文化,以人为本。她始终强调如何使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完整的人、智慧的人。她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修身反省、谦恭知礼、仁善温和,不断的进行自我品格提升;注重人际关心的和谐,提倡安邦定国、克己恕人、尊老爱幼,诚信待人,以致为人处世融洽自如。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顺时而动、顺势而为、重民保民最后达到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属于一种内敛的文化。他不张扬,只是默默地不断提升发展着,用它正确的思想来吸引志同道合者,直到推崇这种文化的人在其中获益,被其他人所发现她的精华所在,否则它是不会去外出叫卖的。她如中国人所喜爱的玉石一样,保持着自己的那份高贵,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冷落,经过时间的雕琢,变得愈来愈晶莹剔透,但她依然温和低语。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之中属于正统文化。在中国的所有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大多数时候是被作为国家文化来定位的,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不可撼动的。这源于儒家文化深厚的底蕴、广泛的影响力、庞大的文化受众。即使再汉族统治的历史时期,她依然屹立不倒,并且同化着外来文化,而且她还走出国门,被引入到其他文化中,影响着中国的邻邦,乃至更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儒家文化圈。(三)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语言传播方式的思考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文化几乎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从难易程度上讲,有通俗易懂的,有深奥艰涩的;从内容上讲,有关于政治的、有关于修养的、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为人处世的、有关于社交言谈的;从可见程度上讲,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从其适用性上,有精华、
道德类谚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也有糟粕。在对中国文化观念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努力学习,与时俱进,如此一来,我们便成为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传播教材。中国文化观念的语言传播除了靠每个中国人身体力行之外,还要拓宽途径,多方出击,打组合拳。比如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像电视、报纸、杂志、电影、书刊之类。再比如通过举办、成人礼、祭孔、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大型活动来进行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在下来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来传播。当然这种传播不光是在课堂上,还要走出课堂,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在课本上,跟应该彰显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不光是存在于教学中,还应该涉及更多领域,如建筑、商务、医药、服饰、旅游等等。此外,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搞崇洋媚外、也不夜郎自大;不急于求成,也不固步自封。在冷静、镇定、理性的前提上,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鉴别、学习、吸收,最终使打磨过的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观念走向全世界。总之,对于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主要是以语言传播为主,但不仅仅着眼于语言,要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媒体资源等利用起来,在已有的儒家文化圈的基础上,为中国文化观念的传播服务。
结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粹,这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于祖先流传下来的文明智慧,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当应该继承和发扬,不能见异思迁、忘记根本。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在传承先辈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以前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流传久远。谚语是中国文化璀璨星河的一颗明星,直至今日她仍旧熠熠生辉。虽说她现在不如音乐、影视、动画、球赛那么风靡、那么扣人心弦,但她仍旧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她的存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来说,谚语这样一种语言文化形式,可以进入课堂,拿来为教学所用。这是因为她不仅形象美、对称美、和谐美、韵律美,而且内容丰富、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更重要的她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的谚语教学,就不光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我们说过在传承文化发面要与时俱进,那汉语国际教育的谚语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更好的展示谚语的魅力,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性和学习互动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利用一切手段,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如此一来,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才能更加全面、完善,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1]吴竟红.略论谚语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10(4).[2]李玲.从民族文化角度浅析汉语谚语的美学情趣[J].科教纵横.2011(2).[3]孟江虹.英汉谚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比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3).[4]刘雅芳.中西价值观在汉英谚语中的体现[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5).[5]赵现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6]林安洪,姜诚.英语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论坛。2009(3).[7]王振来.熟语的文化附加义[J].文化学刊:民俗语言学研究,2008(2).[8]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7).[9]毛峰.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J].理论探索:对外大传播,2010(2).[10]林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J].开封大学学报,2007(3).[11]郭丽颖.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J].当代经济:高教研究,2009(2).[12]禾木.中华谚语词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3]朱介凡.中国谚语论[M].新兴书局.1964.[14]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1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6]朱介凡.中华谚语志[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17]安利琴、何爱英.谚语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国际有限公司.2006.[18]王士均.人类生活谚语大全[M].学林出版社.2009.[19]朱志平、刘兰民.实践汉语一中级读写[M].北师大出版社.2009[20]姜丽萍.魅力汉语第五册(高级上)[M].广西大学出版社.2010.[21]王钰.汉语中级综合教程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姚士奇.中国玉文化[M]凤凰出版社.2004.[23]姚士奇.中国的玉文化[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24]金开诚.中国玉器与玉文化[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25]黎兆元.中国古玉与图腾崇拜文化[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36
致谢感谢宣炳善老师。在我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宣老师自始至终耐心的指导我,严格规范我的论文写作,细心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论文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宣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平时教育我要以学习为重,多学习、多积累、多实践,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宣老师老师待人谦和、平易近人,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每次他都能够细心、耐心的检查、指导我的论文。他务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平易近人、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此外,还要感谢国际学院的所有老师,是他们在工作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他们教授给我的知识和以及他们热情关怀使我的论文写作进展顺利。在此,我要向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在我两年学习生活中帮助关心我的同学,是你们让我的学习生活充满欢乐和进步。最后,对评审论文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真诚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和同学,谢谢!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粜平日期:2口J多年十月2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作耆签名:粜干聊签名:宝凄嗍2彬年牛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