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语谚语比较研究.pdf 52页

  • 1.96 MB
  • 2022-06-16 14:30:33 发布

蒙汉语谚语比较研究.pdf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UDC论文题,目1O126—30842020密级——编号——作者姓名:皇云指导教师姓名:奎挝堑塾援学科(专业):沤适直塞主堂研究方向:塞丝透宣堂所在学院:塞堂皇堑阊焦搔堂暄2011年6月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缪么≥·cI.6指导教师签名:地日期:垫!!:!\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墅墨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塾!!:!一日期: 蒙汉谚语比较研究摘要两个事务之间有可比性,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不同之处,可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简练通俗并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语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提供了语言基础。蒙汉民族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载与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汇与融合也在部分谚语中集中反映,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蒙、汉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习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自然环境不同以及语言文字的不同,具有了充分的对比分析性。’本文对蒙、汉谚语作了详细的分类比较,通过蒙汉谚语语言特点,蒙汉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蒙汉谚语研究看民族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揭示出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与相同之处。同时,蒙汉两个民族各取所长,对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沟通、交流提供了桥梁。关键词:谚语,文化,蒙古族,汉族,比较 0NTHECOMPARATIVESTUDYOFMONGOLIANANDCHINESEPROVERBSABSTRACTOnecouldbecoInparedwimanotherbecauseoftheirdifrerences,formwhichyoucan11ighlightmemainfeanlres.Pr0Verbsiswidelyprcvalentinfoll【"、Ⅳhichisshorta11disofeducationalValuestatement.AsaspeciallanguageformswiththerichculturalcoIulotatiOns,itis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cultIlralheritage,whichismelanguagebaSisforustothecomparcandanalysis.ChineseandMongolianexchangctheirculturemrou曲thenational1anguageandculturerenect.TheinterchangebetWeenpeopleswithcouldalsoberenectedin也eproVerbs,concemingwith“eryaspectOftheirsocial1ife.Becauseofthedi虢renceofChineseandMongolianliVingstyle,thenationalconVention,thereligiousbeliefs,theenVironmentandtheirlanguages,theyhaVeacomparatiVeanalysis.Thispaperdealswithadetailedcomparisonclassi6cationthl.oughthepI.oVerbscharacteristicandthenationcultureofChineseandMongolian1anguage.Itdoesade印analysisinthenationalcultureconnotatiOnf而mtheproVerbsstlldy"whichistopossesstheuniqueandprofoundconnotationsofitshistodcalcultureandtodiscoVerthediversityandcommonofthetWonations.Meanw慨ile,ChineseandMon901ianpeoplescouldleamfbmeachgoodquali咄asisabridgeforthe撕onation’sculmralexchangeandcomII]lunication.KEYWoltD:proVerbs,culture,Mongolian,Chinese,comparisonII 目录引言⋯⋯⋯⋯⋯⋯⋯⋯⋯⋯⋯⋯⋯⋯⋯⋯⋯⋯⋯⋯⋯⋯⋯⋯.1(一)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1(二)蒙汉语谚语国内外研究现状⋯⋯⋯⋯⋯⋯⋯⋯⋯⋯⋯⋯⋯⋯⋯⋯l一、蒙汉语谚语类型⋯⋯⋯⋯⋯⋯⋯⋯⋯⋯⋯⋯⋯⋯⋯⋯⋯⋯⋯⋯3(一)生产生活谚⋯⋯⋯⋯⋯⋯⋯⋯⋯⋯⋯⋯⋯⋯⋯⋯⋯⋯⋯.3l、汉族农业类谚语⋯⋯⋯⋯⋯⋯⋯⋯⋯⋯⋯⋯⋯⋯⋯⋯⋯⋯32、汉族畜牧业类谚语⋯⋯⋯⋯⋯⋯⋯⋯⋯⋯⋯⋯⋯⋯⋯⋯⋯.53、蒙古族畜牧业类谚语⋯⋯⋯⋯⋯⋯⋯⋯⋯⋯⋯⋯⋯⋯⋯⋯..74、蒙古族农业类谚语⋯⋯⋯⋯⋯⋯⋯⋯⋯⋯⋯⋯⋯⋯⋯⋯⋯11(二)真知哲理谚⋯⋯⋯⋯⋯⋯⋯⋯⋯⋯⋯⋯⋯⋯⋯⋯⋯⋯⋯111、讲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谚语⋯⋯⋯⋯⋯⋯⋯⋯⋯⋯⋯⋯⋯⋯⋯112、讲发展与变化的谚语⋯⋯⋯⋯⋯⋯⋯⋯⋯⋯⋯⋯⋯⋯⋯⋯.123、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谚语⋯⋯⋯⋯⋯⋯⋯⋯⋯⋯⋯⋯⋯⋯⋯..13(三)思想修养谚⋯⋯⋯⋯⋯⋯⋯⋯⋯⋯⋯⋯⋯⋯⋯⋯⋯⋯⋯131、与团结奋斗有关的谚语⋯⋯⋯⋯⋯⋯⋯⋯⋯⋯⋯⋯⋯⋯⋯..132、与勤俭有关的谚语⋯⋯⋯⋯⋯⋯⋯⋯⋯⋯⋯⋯⋯⋯⋯⋯⋯143、与文明道德有关的谚语⋯⋯⋯⋯⋯⋯⋯⋯⋯⋯⋯⋯⋯⋯⋯..16二、蒙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17(一)谚语的结构特点⋯⋯⋯⋯⋯⋯⋯⋯⋯⋯⋯⋯⋯⋯⋯⋯⋯..171、精炼性⋯⋯⋯⋯⋯⋯⋯⋯⋯⋯⋯⋯⋯⋯⋯⋯⋯⋯⋯⋯.172、对称性⋯⋯⋯⋯⋯⋯⋯⋯⋯⋯⋯⋯⋯⋯⋯⋯⋯⋯⋯⋯.183、固定性与灵活性⋯⋯⋯⋯⋯⋯⋯⋯⋯⋯⋯⋯⋯⋯⋯⋯⋯..19(二)谚语语义特点⋯⋯⋯⋯⋯⋯⋯⋯⋯⋯⋯⋯⋯⋯⋯⋯⋯⋯.201、知识性⋯⋯⋯⋯⋯⋯⋯⋯⋯⋯⋯⋯⋯⋯⋯⋯⋯⋯⋯⋯.202、人文性⋯⋯⋯⋯⋯⋯⋯⋯⋯⋯⋯⋯⋯⋯⋯⋯⋯⋯⋯⋯.203、民族性⋯⋯⋯⋯⋯⋯⋯⋯⋯⋯⋯⋯⋯⋯⋯⋯⋯⋯⋯⋯.21UI (三)谚语的修辞特点⋯⋯⋯⋯⋯⋯⋯⋯⋯⋯⋯⋯⋯⋯⋯⋯⋯..22l、语音上讲究押韵⋯⋯⋯⋯⋯⋯⋯⋯⋯⋯⋯⋯⋯⋯⋯⋯⋯..222、表达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24三、蒙汉语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27(一)蒙谚的民族文化内涵⋯⋯⋯⋯⋯⋯⋯⋯⋯⋯⋯⋯⋯⋯⋯⋯.271、游牧经济及特点⋯⋯⋯⋯⋯⋯⋯⋯⋯⋯⋯⋯⋯⋯⋯⋯⋯..272、蒙谚与图腾崇拜⋯⋯⋯⋯⋯⋯⋯⋯⋯⋯⋯⋯⋯⋯⋯⋯⋯..293、蒙谚与英雄崇拜⋯⋯⋯⋯⋯⋯⋯⋯⋯⋯⋯⋯⋯⋯⋯⋯⋯..30(二)汉谚的民族文化内涵⋯⋯⋯⋯⋯⋯⋯⋯⋯⋯⋯⋯⋯⋯⋯⋯.311、农耕经济特点⋯⋯⋯⋯⋯⋯⋯⋯⋯⋯⋯⋯⋯⋯⋯⋯⋯⋯.312、汉族民族文化心理⋯⋯⋯⋯⋯⋯⋯⋯⋯⋯⋯⋯⋯⋯⋯⋯⋯33四、从蒙汉语谚语研究看民族文化异同⋯⋯⋯⋯⋯⋯⋯⋯⋯⋯⋯⋯⋯⋯.35(一)生产生活方式不同⋯⋯⋯⋯⋯⋯⋯⋯⋯⋯⋯⋯⋯⋯⋯⋯⋯35(二)民族习俗不同⋯⋯⋯⋯⋯⋯⋯⋯⋯⋯⋯⋯⋯⋯⋯⋯⋯⋯.37(三)宗教、信仰不同⋯⋯⋯⋯⋯⋯⋯⋯⋯⋯⋯⋯⋯⋯⋯⋯⋯..38(四)自然环境不同⋯⋯⋯⋯⋯⋯⋯⋯⋯⋯⋯⋯⋯⋯⋯⋯⋯⋯.40结语⋯⋯⋯⋯⋯⋯⋯⋯⋯⋯.:⋯⋯⋯⋯⋯⋯⋯⋯⋯⋯⋯⋯⋯.42注释⋯⋯⋯⋯⋯⋯⋯⋯⋯⋯⋯⋯⋯⋯⋯⋯⋯⋯⋯⋯⋯⋯⋯..43参考文献⋯⋯⋯⋯⋯⋯⋯⋯⋯⋯⋯⋯⋯⋯⋯⋯⋯⋯⋯⋯⋯⋯⋯44致谢⋯⋯⋯⋯⋯⋯⋯⋯⋯⋯⋯⋯⋯⋯⋯⋯⋯⋯⋯⋯⋯⋯⋯⋯46lV 己l吉丁I目(一)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历史悠久。蒙汉民族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载与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蒙汉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俗习惯的影响下创造了浩如烟海的俚言俗语,民族之间的交汇与融合也在部分谚语中集中反映,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蒙汉谚语是蒙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它用精当准确、形象生动的词语,短小有力、节奏鲜明的句式展示各自语言精华。由于客观世界有普遍的共同规律,而人的思维又具有全人类性,所以蒙汉民族在文化观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另外,蒙汉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蒙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异同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特别反映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之中。进行蒙汉谚语比较研究,对了解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异同有其重要意义。(二)蒙汉语谚语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汉谚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产生了许多专著、论文、谚语词典等。而蒙谚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仅有较少的研究论文,目前还没有高质量的专著。一九五九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额尔敦陶克陶编、胡和禄译的《蒙古谚》,所收不过千余条;额尔敦陶克陶、赛音朝格图编《谚语》(1954年);额尔敦陶克陶、赛音朝格图、乌日根、吉木巴编《谚语》(1956年);孟和巴特尔、巴音巴达拉乎编《新谚语》(195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谚语》(1979年10月)、苏格尔编《谚语》(1979年)等。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蒙古族谚语》,这本谚语集编选时整理翻译了不少上述诸种书籍和其他报刊杂志所载谚语。相关著作有陈望道《修辞学发几》:马国凡《谚语》;温端政《谚语》;武占坤《中华谚语研究》;孙治平《谚语两千条》;季成家《中国谚语选》(上/下);王勤《汉语熟语论》;朱荣阿《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鄂嫩吉雅泰《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娜日斯《达斡尔鄂温 克鄂伦春谚语精选》;嘎拉巴、额尔敦其木格《新编蒙古族谚语集》;仓代《科尔沁民间谚语和成语汇编》;鲍俊杰《处世经言——蒙汉对照谚语汇编》;王会绍《蒙古族谚语选》以及大量著作中个别章节对于谚语的阐释与研究。相关论文有博·官布扎布《论蒙古谚语》;娜木斯尔的《浅谈青海蒙古族谚语的类型及特征》;那仁敖其尔《论蒙古谚语的哲学思想》;博·桑套格特尔《论蒙古谚语》;高宏亮《民族的瑰宝,艺术的奇葩——浅析蒙古族三句谚语的艺术特色》;罗圣豪《论汉语谚语》、王冬云《谚语一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席元麟《土族谚语浅谈》;周植荣《谚语特点的文化、美学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三期);林秀琴《谚语和汉民族价值观》;王勤《谚语的民族性》(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许钟宁《谚语的民族风格》等。近几年出版了几部蒙文分类谚语词典和对照辞典如蒙古国德·扎雅巴特尔编、蒙古国什·却玛审,胡依勒转写《蒙古族谚语三千首》;崔·额尔德木图编《汉蒙惯用语词典》;塞因朝克图编、桥本胜审《日蒙谚语对照词典》等,从以上研究状况来看,蒙汉民族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为起步阶段。2 一、蒙汉语谚语类型谚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种类,它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是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浅近、简炼生动、有韵有散的短句。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谚语在用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容。蒙汉两个古老的民族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体现人民智慧结晶的谚语,这些谚语涉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个民族在不断接触、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进程中,蒙汉谚语类型日臻丰富,不仅反映出此类的共性,又体现了各自的个性。蒙汉谚语主要分为农业谚、林业谚、畜牧谚、副业谚、渔业谚、气象谚、生活常识谚、哲理谚等,下面我们从生产生活谚、真知哲理谚、思想修养谚等方面对蒙汉谚语进行分类比较。(一)生产生活谚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要求语言适应社会进步需求新的词语来充实它的语汇,谚语直接反映了这种需求。我国很早进入农业社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特别发达。古代典籍中专讲农业生产的古籍记录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农业最早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远在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一批有关农业生产的文字如“禾’’、“麦"、“米”等。我国又是一个长期以来以农业立国,自然气候四季分明,农本位思想非常严重的农业大国,从“三百六十行,种田为上行”谚语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汉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不断创造大量的农业谚语,体现了他们在辛勤加务农的同时,还创造了经久不衰的精神财富——农业谚语。下面从雨水、气温、肥料、蔬菜瓜果、农业经验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农业谚语。1、汉族农业类谚语(1)与雨水有关的农业谚,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雨水是主要因素之一。过去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发展,只能靠天吃饭,干旱或雨水多都不能收获。我国大部地区都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年降水量小于二百五十毫米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较好的发展农业。因此产生了较多的与雨水有关的谚语。例如:3 春雷响,万物长。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人不吃饭要饿死,庄家无水要枯死。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2)与气温有关的农业谚气温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种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因素的影响,由此原因而产生的农业谚语也比较多。例如:六月不热,稻子不结。六月盖被,有谷无米。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麦里苦虫,不冻不行。(3)与肥料有关的农业谚肥料是农业收获的重要因素。农民家用的牲畜粪对农业作用很大,直接影响着农业收获的大小。过去人们一直用农村肥料(牛、马等牲畜粪),现在农民们把农村肥料与化肥混和使用,这样可使农作物快速成长。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业谚语。例如:庄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粪草粪草,庄家之宝。庄家要好,肥料要饱。地里缺肥庄家荒。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人靠饭养,地凭粪壮。地里上满粪,两室堆满囤。(4)与蔬菜瓜果有关的谚语汉谚中与蔬菜水果有关的谚语较多,因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中原和南方地区适合种各种4 各样的蔬菜与果树。作为副业,蔬菜瓜果当今也是农民重要的生活食品之一。部分人们也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在汉族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与蔬菜瓜果有关的谚语。例如:天天有菜卖,抵个大员外。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荔枝惜花,龙眼惜子。(5)农业经验类谚语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这类谚语可反映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农业经验与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与情怀。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与农业经验有关的谚语。例如: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镦基,不如待时。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锄头三寸泽。十成收粮,九成靠秧。三分种,七分管。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庄稼人看天,打鱼人看潮。2、汉族畜牧业类谚语在古代,汉民族畜牧业是随着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初农区畜牧业是与农业相结合、为农业服务的,到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有了剩余作物,用剩余农作物可交易更多的牲畜,并进行饲养。在先秦时期畜牧业是以放牧为主,《史记·夏本纪》云:“莱荑为牧”。商周初的甲骨卜辞云:“王以我牧单马豚卜”。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牲畜的放牧之俗也逐渐为圈养之俗所代替。《管子·轻重》云:“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民族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六畜”。“六畜"是指猪、牛、羊、马、鸡、狗,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汉谚云“农家要变样,六畜要兴旺"就深刻反映了畜牧对汉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1)与猪有关的谚语猪的繁殖快,饲养也方便,吃的东西多,不挑食物。猪肉是汉族人民主要肉食来源之一,猪粪作为肥料在农业中被广泛使用。汉语有大量关于猪字的词、成语、谚语。无论是褒奖还5 是贬斥,都反映了汉族对猪的重视。因此猪是汉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牲畜之一,在谚语中有具体的反映。例如: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猪是六畜头,得粪种田又得肉。养猪又养羊,好比小银行。人怕出名猪怕壮。农家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死猪不怕开水烫。(2)与牛有关的谚语汉民族在畜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与牛有关的谚语。因为牛是原始和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牛在十二生肖中体积大、力量大、训牛也容易,因此牛一直以来是汉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与生活的伴侣,也是汉族人民赞美描绘的主要对象。牛对农耕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牛在汉族人民心目中是老实勤奋的象征。在汉族生产生活过程中以牛为题材的谚语数目广泛,例如:“牵牛要牵牛鼻子"、“杀鸡焉用牛刀"、还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负责的好干部称为“老黄牛”、于创新的人称为“拓荒牛”等,还有:一头牛,半个家。牛怕晨霜,马怕夜雨。牛是种地的哑巴儿子。冬牛不瘦,春耕不愁。更牛农家宝,定要照顾好。点灯省油,农耕爱牛。(3)与狗有关的谚语狗是汉族驯化较早的动物之一。狗的嗅觉灵敏,生性凶猛,是看家护院的好帮手,狗肉能食用,亦能用作祭品。汉语中有许多以狗为题材的谚语,例如: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犬守夜,鸡司晨。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狗改不了吃屎。6 (4)与羊有关的谚语羊是哺乳动物,毛、皮、骨、角可作工业上的原料,可为六畜之一,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羊体形较胖,身体丰满,体毛绵密,是羊毛的主要来源。在汉语中,有许多以羊的性格作用以及羊毛而产生的谚语。例如:挂羊头卖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赊猪赊羊,无赊新娘。牛食如浇,羊食如烧。相争一跤箸,放去一只羊(5)与马有关的谚语马也是驯化较早的动物之一,马主要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挽车和载重,在战争和劳作中运用。在历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马功劳’’。汉语中有大量关于取材于马字的词、成语、谚语,这些都反映了马在汉民族生产生活中独特的地位。人是衣裳马是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好马不吃回头草。快马一鞭,快人一言。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梨。(6)与鸡有关的谚语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鸟禽类,谚语“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体现了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系。在汉民族生产生活中以“鸡”为题材的谚语也有很多,例如:养鸡养羊,本小利长。栽花不如种柳,养鸟不如喂鸡。鸡鸭喂得全,家中有油盐。山林宜养鸡,水乡宜养鸭。鸡寒上树,鸭寒下水。3、蒙古族畜牧业类谚语蒙古族有崇尚畜牧业的悠久历史。蒙古族农业发展较晚,受其气候与地理环境影响蒙古高原只适合畜牧业生产,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使其农业发展不均衡。畜牧业生产是蒙古7 族主要生产方式,以牛、羊肉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因此称蒙古民族为“草原上的牧民”、“森林中的猎手"。牧民们在饲养牲畜,畜牧的漫长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妇孺皆知的蒙谚。这些谚语反映了蒙古族畜牧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民俗习惯,以下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类比较。(1)与五畜有关的谚语蒙古族和“五畜"有着不解之缘,蒙古民族的生活有大量涉及“五畜"及与“五畜”相关的谚语。牧民们把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统称为“五畜’’。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五畜。因此由“五畜"为内容题材的谚语不胜枚举,例如:A.与马有关的谚语马是五畜之一,蒙古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骑马好手,牧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马。所以又称蒙古民族为“马背民族”、“马上行国"。反映爱护马匹的谚语有:州钾一删鲫·州一c蛔一鲫”(好马在驯,好孩子在教诲)删国M呐一耐·咖黼一唧一刮吖··(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始)制钚们一删·州州c椭毋,耐··(真正的骏马,不在于鞍嚼华贵;真正的美丽,不在于衣饰漂亮)州钾州刮删州·椰训嘲一删州··(好马的人,不愁路途远;有好友的人,不怕困难多)制e“c叫晰佃·删e州c州哪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与牛有关的谚语牛为第二畜种,游牧迁徙,战事频繁之时,牛都是搬运辎重的依仗。在榨取牛乳方面,牧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奶食品称白食为“查干伊得",是纯洁,崇高的食品。由牛乳而酿制的食品约有几十种如奶酪、奶油、奶酒、奶豆腐、黄油、酸奶、奶皮等。牛肉也是蒙古族人民主要肉食来源之一。突出牛的作用与性格的谚语有:狮毋删州·b州毋钾州··(搬家牛为先,出行马为先)1州唧吣吲珊瑚·呐~‘州舸”(牛一样真诚,狐狸一样狡猾)删州州琴州制州西唧删”(其牛羊多,莫女玎月腋多)删删悄州·’呐伽删h啪细一··(牛走远了容易丢掉,话多了容易惹是非)C.与山羊、绵羊有关的谚语羊在蒙古族生产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蒙古族把羊分为山羊、绵羊两种。山羊躯体较瘦,头长,颈短,角三棱形,呈镰刀状弯曲,一般毛粗又短,毛色多为白色。山羊的颚下有须,尾短上翘,胆子比绵羊大;绵羊的躯体丰满,头短,公羊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无角或只有细8 而小的角,毛细蜜、多为白色。绵羊性情胆怯,嘴唇薄而灵活。绵羊的尾巴形状不一,分为长瘦尾、脂尾、短尾、肥尾等。人们经常以绵羊喻为老实人。绵羊和山羊是蒙古族五畜中身材最小,繁殖最快,又容易饲养的牲畜。还可用山羊、绵羊的奶汁做奶食品,皮毛做衣服。羊肉也是蒙古族民族主要肉食来源之一,因此在食羊肉时也有讲究,正如蒙谚“喃一甜)咖0州.),·硎,耐钿州州’p”(羊肉趁热吃,事情及时办)所说,一定要趁热吃羊肉,因为山羊肉是凉性的,不趁热吃会闹肚子,从这个食肉习惯又引申到了办事情要赶早不赶晚。蒙谚中以山羊、绵羊的特点、作用为内容的谚语非常多。例如:州删刮忉艄娜钿·钿删州切艄一’钿··(好人当官如绵羊,坏人得势似豺狼)州咖艄删惊州吣·枷佃俩舟甜I州1州··(像绵羊一样,成群结队才有力;像沙土那样,散成一滩则无力)‘制拿悄懈刊毋咖州·州e蝴删咖岫”(山羊整天翅尾巴也不妨事,绵羊翅一次尾巴就惹事)删(州呐哪“(急需收益的人,应喂养山羊)确一甜’艄一州)F·删’耐钿州喇’F··(山羊肉,趁热吃的好;赶路人,趁早起的好)轴州一雨·螂呐艄.)0呐”(笑声是集会的标志,山羊绵羊是草原的装饰)D.与骆驼有关的谚语骆驼是蒙古族驯养的牲畜之一。蒙古高原上主要都是双峰驼。骆驼与牧民们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所以骆驼一直被称为“戈壁之船”,在长途旅行与载重物时都需要骆驼。骆驼的耐力强、力量大,所以成为蒙古族人民主要交通与载物工具,以骆驼为题材的谚语也有很多。例如:嘶妙一而·呐州0呐”(骆驼是戈壁的装饰,车是游牧的标志)例’唧冒9嘶州·硝∞毋刊州”(载物唯骆驼,劳动唯意志)删9献’州.)嘶棚心蝴刊·删0甜’嗍.)洲棚西枷删删··(看不到自己头上的骆驼,看得清别人头上的虱子)嘲一艄.!—啪刊制帅悄吓阳”(偷惯了针线,就会去偷骆驼)州佃神鲫一州·嘶州钾一雨··(任凭狗狂吠,骆驼照样行)E.与五畜有关的忌讳谚语忌讳来源于习俗,忌讳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习俗中与五畜有关的忌9 讳习俗很多。蒙古族宰杀五畜时有“六不杀"的习惯。种公畜不杀,给主人繁殖过很多牲畜;母畜不杀,这是有功之臣,尤其老了之后不卖;役畜不杀,多年乘骑运输的牲畜有感情;夺过魁的牲畜不杀,在战争、狩猎、比赛中出过大力为主人赢得过荣誉的坐骑、赛马或赛驼不杀;神畜不杀⋯⋯;幼畜不杀⋯⋯等。由此产生了许多与五畜有关的忌讳谚语,例如:聊州一懈·呐时·州’州√懈嘲”(打一个牛的犄角,一千个牛的犄角疼)伺一q州嘶呜删伺0呐嘲”(在牛的旁边磨刀,牛的命运会变坏)栅删0唧西呻·’·椭训·钢9西呻”(杀牛时先剪下尾巴上的毛,杀人时让人把话说完)(2)与四季游牧生活有关的谚语蒙古族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游牧生活中体现了畜牧业经济生产的规律,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民族文化特点,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与劳动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习惯。决定牧民们游牧经济方式的是牧群、草地、地势、气候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蒙古族谚语中与气候有关的谚语数量巨大,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牧民们的生活状态。蒙谚云“州洲聊一一·吻耐w.)聊训毋’’(好汉挡不住一箭,巴彦挡不住一灾)中体现了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最可怕的敌人。蒙古高原夏热冬冷,夏天与冬天的温差比较大,因此蒙古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变化。体现这一气候现象的谚语不胜枚举。例如:州e删碲舰貌吲刊嘲··(月光明亮日子越过越好)俯一州帆艄啪一时叼·’州州删印硼一硝即··(飘红雾是刮风的预兆,落日长射是干旱的预兆)艄州一’毋删州T-狮一嘣即·锎的一’时删咻钿一嘶叼”(晚上星星繁多是好天气的预兆,黎明星星繁多是坏天气的预兆)蒙古族不仅通过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还以五畜身上的某种特征变化来预测天气的变化,例如:’口!口峋一钾‘栅锄耐刊鳅一艄嘶··(坐骑流汗继续下雨)吲删删刊卸一丌脯一愀··(马嚎叫是雨停的预兆)州e钠洲舢州一悯”(羊毛潮湿是下雨的预兆)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着蒙古族人民生活方式与民俗习惯的变化。广大牧民们与汉族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生活习惯。因此lO 在蒙古族谚语中也产生了一些农谚。蒙古族人民学习和掌握了农业生产规律,同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农业经验,并通过谚语来传达。4、蒙古族农业类谚语(1)与农业经验有关的谚语蒙古民族聚居生活在蒙古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雨水少的特点形成了春天要早点耕种的农业习俗。堋州州M,州·坩0悄一训M1州”(春天没有哈丹,秋天没有挪言)鲫枷鲫甜而西F“·钿枷钿甜啊西冀酬·(种西瓜修剪藤架,种土豆应累土)利愉一椭州埽·椰0蛔!-.v椭对唧’耐埽”(白露之时尽快收割,秋分之时不停收割)酬椰吲’∞咻·呐洲M帅甜两酣·(带碱的地方不宜种地,头脑简单的人不宜商谈)(2)与气候有关的谚语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掌握气候的规律来耕种是很重要的。州懈州州·钿柳e刊制”(好春雪多,赖秋雨多)自d慨耐葫咻’恤研·时炯耐荫稍州”(雨多农作物好,心好工作顺利)堋一聊艄钿稍·懈刊聊俐岫”(春天早一天耕作,秋天早一天收成)(二)真知哲理谚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谚语总是被用来说明事理,而哲理便是这些事理中最具理性光辉的部分。由于谚语所蕴藏的深邃哲理,赋予了语言以不容置辩的说服力。它总是升华带规律性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大量流行不衰的谚语格言记载了蒙汉族古代哲学思想,闪耀着蒙汉民族先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很多不乏真知灼见。下面从认识与实践、发展与变化、真理与谬误等关系对蒙汉民族谚语进行分类比较。l、讲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谚语认识来源于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实践重要性的谚语比较丰富,通过这种短小精炼的ll 谚语向人们形象生动的传达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蒙汉谚语中有的是讲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有的讲实践才能长才干、有的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不尝黄连不知苦。不当家不知柴米价。听人说千遍,不如亲眼见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千学不如一见,千见不如一干。耳闻不如目睹,口说不如身作。学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吃一堑,长一智。(干过不如错过)硎一嘲甜6啪’州j一呐艄·m毋懈Q帅∞一吲州··(看着简单但是发芽难,说着容易但是做起来难)训吲州叠硝黼州葫佃艄·州啊州黼硎州葫州删··(人再聪明不说不知道,纸在薄不捅不破)删州删制一e州西钿删·艄制删删吲硼锄州”(不远行不知道旅途遥远,不学理论不知道道理)2、讲发展与变化的谚语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变化发展与规律,蒙汉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长期观察与思考,掌握了许多事物的本质特点,并创作出了许多发展与变化的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会,合久必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无风不起浪。无针不引线。没有家贼引不出外鬼来。训一州删·唧州吲帅州”(人无百岁,花无百日红)州州耐融刊’州·神州呐鲫融d1州”(时间流逝,芳草也不可能永远翠绿)钾t州神删制啪卸啊南“(剥削者越来越富有,被剥削者越来越贫穷)12 3、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谚语真理是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的认识,即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在认识过程中,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而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有的讲坚持真理重要性的,有的讲真理一定能战胜谬误的,有的讲真理的客观性的。一时之胜在于力,千古之胜在于理。有理压得泰山倒。大理千条,真理一个。天无二日,人无二理。歪理到处有,真理只一条。钟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真货不怕看,真理不怕辩。见识见识,不见不识。不理家务事,不知理家难。当家不如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千条细竹编小篮,看来容易做来难。唧Ⅳ西钿枷·砺耐cI洲枷”(山的装饰是树,生活的装饰是人)’州硼渊,耐呐锻嘲神M骶响··(如果有了真理牛车能赶超过兔子)切对吲’州国帅Ⅳe椭而神州··(山虽然高,但不能遮蔽阳光)州制e删t州·印训9卸稿t州”(好人的心软,坏人的嘴软)(三)思想修养谚思想修养谚,是讲人们立身处世,在人际关系上的道德准则、和情操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之需要。蒙汉族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谚语也浩如烟海。例如:1、与团结奋斗有关的谚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团结奋斗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帮助。自原始社会始人们就意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并一直提倡团结互助的思想。在古代,只能依靠入与人之间的互助,亲戚之间的爱护才能得以生存生活。所以从古代人们就特别提倡团结、和谐的思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与团结互助有关的谚语。例如:13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蒙古族谚语中与团结有关的谚语数不胜数。从《蒙古秘史》到现在的诗歌,小说中都能看到。《成吉思汗箴言》中写道:“成吉思汗常用折箭的比喻和多头蛇的故事,教育后代要团结一致、保家卫国。他说:一支脆弱的箭当他成倍地增加,得到别的箭的支援,哪怕大力士也折不断它,对它束手无策。因此只要你们弟兄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你们的敌人再强大,也战不胜你们。但是,你们当中没有一个领袖,让其余的弟兄、儿子、朋友和同伴服其决策,听其指挥,那么,你们的情况又会像多头蛇那样了。一个夜晚,天气酷寒,几个头的蛇为了御寒,都想爬进洞去。但一个头进去,别的头就反对它,这样,他们全都冻死了。另外一条只有一个头和一条尾巴的蛇,它爬进洞里,给尾巴和肢骨找好安顿之地,从而抗住严寒而获得全。”乜1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只要同心协力努力奋斗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下来。例如:帕积一吖删’何’州·蝴刮Ⅳ删.,Ⅻ啊1州..【3】(除了身影以外再无伴当,除了尾巴以外再无鞭子)’·删艄’州’稍M1州·栅帅1州钿耐M1州··(没有爬不上的山峰,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知椭毋吲c槲·黼写ew’忡啊··(成功需要意志,团结需要和谐)删触椭k丽一呐呵·洲盯献衲一嘣即··(团结是发展的标志,分裂是灭亡的象征)鲫州两椭蝌删·融州枷鲫艄献瞅州“(大家商量不会出错,用温水洗涮没有污迹).2、与勤俭有关的谚语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勤俭节约的习俗。勤俭节约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伟人都主张勤俭、节约。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学派的主张最为明显。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他14 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在墨子学派和社会各阶层的倡导下崇尚俭约、反对奢靡成了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对当今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蒙汉谚语中反映勤俭节约的不胜枚举。例如: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功成由俭,业精于勤。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一天省下个葫芦头,一年省下只大黄牛。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蒙古族也是倡导勤俭节约的民族,这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有关。蒙古族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游牧经济具有脆弱性、分散性、不稳定性特点。所以蒙古族游牧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自然,并且往往被动承受着大自然严峻考验,面对自然灾害(雨雪等恶劣天气)总是束手无策,例如蒙古族谚语“巴彦(富人)也挡不住一灾”中反映了大自然对蒙古族牧民们的巨大威胁。因此为了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突袭,只有从日常生活的勤俭节约做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国君廉洁,人民安康;操场肥沃,牛羊膘荡。"H1这句话体现了蒙古族勤俭、朴素的民族文化特点。反映蒙古族勤俭节约习俗的谚语有:硝鲥制e掣‘枘F伽d·俩一南一I洲·W(枘F佃一··(勤劳的人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懒惰的人只说不干)制钿稍椭一钾即·’rd啊昶慨-栅一钾即“(劳动使人自豪、修身才能显得出人的美德)吨一州鲫"一q州·硝卸喇一俩耐毋Ⅻ喇”(学勤俭效忠良)悄郦M1州跌懈嘲·一‘蛔翮删时御酬1州··(同有时思缺时,以防急时无)俩耐州钾黼芎e州·州一州驰神芎9鲰一”(勤做俭用家庭才能富裕)聊耐聊锏删帝0啪即删删毗··(同一天省一把,三年买个马)州(硝M呐懈M一嘲·删卿神1州制榔毋慨一”(节俭的人,家富心宽;奢侈的人,债多心烦)15 3、与文明道德有关的谚语汉族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老子说“道"是万物之基,同时也主张以道而治的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与“礼"为主要核心内容。所以要主张对他人要仁慈、礼貌、谦逊。并制定了社会各阶层应遵守的礼节。汉族信奉道教和儒家学说,形成了他们温和、宽容、仁慈、讲究礼节的民族性格特点。例如: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德行。集钱不如积德,买田不如买书。人将信义为先,树谷枝叶为圆。人心要诚,火心要空。对人不讲礼,没人瞧得起。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让人一着,天宽地阔。蒙古族是注重道德教育的民族之一。蒙古族人民道德教育中有尊重长者、爱护晚辈、孝敬父母、夫妻信任等内容。孝敬父母,尊敬长者都是蒙古族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父母长者必须言传身教。在蒙古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不存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规约。蒙古族社会中长幼有序,敬老爱幼,老人特别受晚辈的尊敬。集会时要听老人的指导,喜事或宴会上要给老年人敬酒、磕头,接受长者的祝福。还有父母与晚辈们不可正面对立而坐,吃饭不同席,未成年人不许与父母同桌饮酒或抽烟。长辈们谈话,不能乱插嘴,对长辈敬酒时必须是双手敬上,外事归来,须向长辈汇报一切事情,在家中老人居北侧或西侧等。例如:一硼西钾一’口,耐卿’州萌硼制积咖呐”(客人来后主人应以礼相迎,否则就是失礼)咖一c州娜刮州制·酬艄c呐洲刮州咖”(学文化要从简单的学起,讲文明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呐州一“艄槲删呐蝴洲铆吣删酬帅”(好的作风,有礼貌的行为是长期受教育的结果)锕)吖州一咖一“”(人不在于外貌,而在于知识)衲婷洲州一c咖·慨硎(州删c帆··(蒙古人好讲礼节,商人好讲价钱)刊呐删c撕呐蚋州·坼呐删e蚋呐蛳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6 蒙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谚语像诗歌一样简短,但它所反映的思想及情感像一本书籍的内容一样深刻隽永"。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一)谚语的结构特点蒙汉谚语在结构上表现出了相同的语言结构特点,用简朴的形式和精炼的语言表达一个深刻的事理,本文主要从精炼性、对称性、固定性与灵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l、精炼性有句话说的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蒙汉族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将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旬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分为两类。(1)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形式。例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有理走遍天下,没理寸步难行。好事不成双,祸事不单行。州c州一d吲’蝴州切西州一州删··(学好百日欠足,学坏一时有余)嘲√嘣0州一唧一州e钿甜州w’c制”(灾难中鉴别朋友,战斗中考验好汉)刊吲州e艄c黼刑州艄耐.)州c怖州州”(鱼网遮不住阳光,谎言骗不过群众)(2)借助关联词语而成。蒙汉谚语借助关联词语“虽”、“宁可⋯⋯不可”等组合而成,例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7 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宁失骏马,勿失已言。宁肯与君子提鞋,不远与小人同财。虽有良田万亩,不如一艺随身。只要用心读,何愁读不熟。帑畸槲1“曾帅细啊螂呻1—州甜’却1硎删··(眼睛虽然众多但是夜晚没有灯看不清)训训喇州黼州制艄呐州葫黼州··(人口虽然众多,还是需要英明者的领导有方)州“鲫—M一帐F’¨删州”(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信弃义)娜呐_’耐制州删’州“(既不前进,也不后腿)而懈穹卅和一一帐删’州制’-栅删”(可合理支出,不可无理回扣)2、对称性蒙汉谚语在结构上都讲究对称,前后两个部分不仅数字上相等,而且讲究修辞效果,形成比较工整的对称。蒙汉谚语中具有对称性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例如: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人有措手,马有失蹄。孤雁南飞,孤掌难鸣。吃饭要知牛马苦,穿丝应知养蚕人。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人要结实,土要疏松。钿均叼(州娜一’咿一再c帅·刊吣删一嘲神咖”(有心事的人厌恶长夜,有志气的人珍惜光阴)印呐蛔埘情白悄睇嘛一删州w.)刊帅c触f·硎删··(雄鹰绝不会去捕捉苍蝇,好汉不会去计较小事)刊训e州艄酬佃佃训9呐蜊研艄”(好人的心肠像活饥坏人的肝肺似毒蛇)18 螂吖蝌州9村酬堋一切啊硼酣侧咖”(看朋友改正自己的缺点,看影子矫正自己的体态)“呐荫时嘲训懈州训州训硼一酬··(刀经砥砺变锋利,人经磨练始刚强)3、固定性与灵活性蒙汉谚语在结构上相对固定,是指谚语在结构上既有固定特点又有灵活特点,一般被吸收到经典性著作里的谚语结构比较固定,像《汉书·赵充国传》所记载的“百闻不如一见"流传千百年,在沿用过程中,结构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谚语毕竟是流传在口语中的,结构上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有些谚语的语素可以变换。蒙汉语谚语在结构上比较灵活。例如:心急吃不缝垫盥。心急吃不工憝星鹰。心急吃不土憝堡达。州咿0迎一州F劬一”(各地夔的叫声不一样)哪咿0竺2一细棚F,啼”(各地堕的叫声不一样)帕啊刮竺1椰1耐·懈刮1删’M啊1州··(虹影子没别的朋友,除了尾巴没别的鞭子)帕一刮』生椰,州·蝴一1州’何,州··(隧工影子没别的朋友,除了尾巴没别的亲人)以上谚语中“得"、“了’’、“上"、“讷州”、“硝"、“洲"、“删)"(除了)不仅可以灵活变换,“粥”、“豆腐"、“馒头”、“忡"(鹅)、“啡’"(鸡)、“M叫"(鞭子)、“"”(亲人)也可变换使用。(2)由两个并列语节合称的复句型谚语,有的先后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钓鱼要狠,打猎要稳。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蜡烛多一分光。州唧硒一F晰’·呻一匍唧一F嗍了”(脾气小的好,牛羊肥的好)19 钾州一甜一州·钢删·¨删““删)硝∞西佃郴··(除了会数捻珠,再不会念别的经文;除了会吃肥肉,再不会干别的事情)呐’耐训钿均删·耐1州c州9一硝··(对没斧子的人柴远,对没志气的人路远)蛔懈钾一切洲咖州·卸一州州唧蝴帅··(瘦马可以成龙,孤儿可以成器)(二)谚语语义特点我们可以从蒙汉谚语语义窥探出一些信息,这其中往往包含很多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地的地域文化、民俗习惯、社会的氛围、家庭传统都会影响谚语语义。下面从知识性、人文性、民族性等三个方面阐述蒙汉谚语的语义特点。1、知识性知识性是谚语语义的基本特点,知识包含认识和经验两个方面,认识也是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因此谚语语义的认识性是和经验性密切相连的。蒙汉谚语的知识性反映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谚语中,汉谚的知识性在农业谚语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蒙谚的知识性则在畜牧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前后,安瓜点豆。汉族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根据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安排农事活动,是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规律。“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前后,安瓜点豆。"这两条谚语反映了汉族在农事安排上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原则。蒙古族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生存依赖于牲畜,而牲畜的繁殖存活依赖于草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随意放牧,而必须受制于环境的影响,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各个季节的气候和牲畜的膘情不同,所以游牧方式也不同。因此游牧时选择草木肥沃的地方很重要,因此如何去放牧同样重要。删c蚋利帝钿唧·钾c口利鼬帝蝌”(牛要三九时喂,马要三伏喂养)聊时’帐晰m一啪钿州唧幻咿“晰m1州··(会放一条线,不会放一片)2、人文性谚语是说明事理总结经验的,是以本民族的各种文化现象为基础的。它依存于本民族的20 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反映了民族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因此谚语带有鲜明的人文性。“二月二,龙抬头。一、“不到春分地不开,不到秋分籽不来。"、“三九四九,冻死狗。"反映了汉族用夏历记时的记事传统,体现了汉族人文性特点。“其心的蚂蚁吃角鹿"、“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反映了汉族的提倡团结互助、提倡友谊的传统美德。蒙古族谚语也体现了人文性这一特点,从以下谚语中可看到人文性特点。卿一创与知一一★啊·蛳一一刮专甜州一飞啊”(游牧之前选好牧地,搬家之前选好地方)刊吣螂M一唰娜Ⅳ时.)一佃一晰唧··(有山的地方盖好房子,有草的地方放牧)蒙古族根据家畜的不同和季节的变化,而形成了独特的放牧习俗,即牧民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及人的情况,在草原上有规律地移动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逐水草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但可增加牲畜的膘情,还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轮歇保护草场。因此,蒙古族游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如何选好地方。那些水资源丰富、草场肥沃、有山有水的地方经常被他们选择为游牧地带。3、民族性蒙汉谚语语义都具有民族性特点。由于蒙汉民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性格特点、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对于相同事务的审美观点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点也有所不同。例如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对马的审美观点,完全不同于农耕民族的汉族。在蒙古族人良心目中马是“安达’’(朋友),而在农耕民族眼里马只是牲畜。汉族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勤劳节俭,在为人处事之时讲究和谐、礼貌,并且宣扬和平、仁义、宽厚、道德。所以汉族人民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例如: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天剩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账要勤算,书要勤念。蒙古族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茫茫辽阔的大草原塑造了蒙古人独特的个性,更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蒙谚能折射出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娱乐活动等相关习俗的民族性特点。例如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独特的娱乐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2l 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要举行的盛大集会。主要有摔跤、射箭和赛马等三种活动。举行那达慕大会时草原上的男女老少都参加比赛,那达慕大会是对每个男人们智慧、意志、尊严、体力的真正较量。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和察阿台因皇位继承问题有了矛盾,术赤站起来抓住察阿台的衣领说:“较射时,如果败于你的手下,我就把大拇指头割掉!如果败于你的手下(摔跤),我就倒在地上永远不起来。"嘲在蒙古族娱乐活动中可看到其独特的民族性,例如:e唧一钿唧9唧·唧一艄q唧··(摔跤手外,还有摔跤手;好汉之外,还有好汉)钿时删“一酣州·州删俪一时州”(蒙古人民能摔跤,汉族人民好买卖)卸b—e州州钾cb吖唰9q-掀一州w.)一唧一·(赛马途中知骏马,摔跤场上识好汉)鲥’酣’硎洲一w·钿揪一’耐盒叨一幻孙·(掂量自己的力气摔跤,估量舞台的大小跳舞)(三)谚语的修辞特点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蒙汉谚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像比喻、对偶、夸张、讽刺在蒙汉谚语中被广泛运用。l、语音上讲究押韵蒙汉谚语都讲究节奏和押韵,形成声律美。都和诗句的节奏相似,这样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韵律铿锵,既便于传送,又便于记忆。汉谚的语言特点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声律美。汉谚的节奏,大致和诗句的节奏相似。四言谚语如“入乡随俗”,“情急智生",节奏一般为“二二”;五言谚语如“礼多人不怪”,“日久见人心”它的节奏多是“二一二”,少数为“三二";六言谚语如“一山不藏二虎”,“一客不烦二主’’,节奏为“二二二”,如“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它们不论长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1)押平声、仄声韵,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的“言(yan)、前(qian)”;“善有善报(bao),恶有恶报(bao);若是不报(bao),时辰未到(dao)”中的“到、报”;“当官不为民做主(zhu),不如回家卖红薯(shu)”中的“主、薯”;(2)双声、叠韵、叠音等也常用在谚语中。“只许(xu)州官放火,不许(Xu)百姓点灯"中22 的“许"。“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中的“行行”、“处处一。我们可以看到双声叠韵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回环美。蒙古族谚语在使用方法上也独具特色,使其听者,听起来动听、读起来上口、并且节奏鲜明、格式对称在语言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头韵以元音字母开头,是蒙古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种押韵方式。就是用这一句的头一个词与另一句的头一个词押韵,或是这一句头一个词中的某一音节或音素与那一句头一个词的某一音节或音素押韵。唧(旦_ba)一忡毋呐·却一(纩du—gu)帝柙一呐。·(猎时需要猎狗,放马时需要套马杆)前后句都是生元音字母开头的。晰州(be一卜che—r)卡耐葫龠锄礤o·呐(be-h)吲葫1口呐钿帝··(草场肥沃,牛羊膘满;笔墨好用,字体清晰)前后句都是辅音字母业开头的。州(血一na)研南“钿勺哪F钿利·抓一(血_han)钾别俯帆砷F钿州··(水好的树长的快,饲养好的牛繁殖的快)前后句都是监开头的辅音字母。(2)头韵尾韵并押用这一句的头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与另一句的头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押韵,或是这一句头一个词中的某一音节或最后一个词中的某一个音节与那一句头一个词的某一音节或最后一个词的某一个音节押韵。卸!稍切Ⅳ一而·铆一献)一巾·(植物是山的装饰,智慧是人的装饰)前后句的开头都是!尘元音字母开头,前句和后句的尾字都是同一个辅音字母盟开头。州唧砸一书晰.)·删俯唧一F删"”(脾气小的好,牛羊肥的好)前后句都是生元音字母开头的,前句和后句的尾字都是同一个辅音字母竺上开头的字。州时妒稍,南一黼一晡即·’,呐Ⅳ‘悯偏卅撕雨一晡即”(改脾气是懂事的象征,改正错误是进步的象征)前后旬的开头都是!壹元音字母开头的,前句和后句的尾字都是同一个辅音字母竺上开头的字。(3)不押头韵不押尾韵钿一钒艄钾.)畅一删”(智慧不在身高)棚一1州删e州艄州一州悄”(没有智慧的人如黑夜一般)屯Ⅳ西州哳觏’叫一妒一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腰韵23 腰韵是在句中运用同音节词或同一个词,是这一句子的中间部分与另一句子的中间部分押韵,或是一个句子中这一部分的中间与那一部分的中间押韵。僚一型葫献’州。研型葫呐嘲··(没有病身体好,没有债心宽)前后句子中间的都是元音竺旦开头的。’-岍晒如Ⅳ型市一吖1口‘口州·h响1-!-,’^一:型研一时刚··(娶了媳妇的人年年骄傲,骑了马的人天天骄傲)前后句子中间的字都是辅音生业开头的。(5)尾韵尾韵是用末尾的词来押韵,不论是这一句的末尾一词与那一句话的末尾一词相谐,或是同一句话中这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末尾一词相谐,都是用的尾韵。枷删葫匍型‘佃1州葫甜’竺··(没有草就没有牛,没有牛就没有肉)前后句子尾部都是元音!旦结尾的。2、表达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又叫修辞格,“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不论蒙古语或是汉语谚语都广泛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蒙汉谚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灵活多样,表现在比喻、对偶、夸张、讽刺等修辞上。这些语言特点与蒙汉民族悠久发达的语言文化有必然联系。蒙汉谚语在表达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本文对蒙汉语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分类比较。蒙汉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格有,州(比喻)、删(拟人)、删(夸张)、1口..-唧黼(排比)、佃喇(对偶)、郴(讽刺)等。蒙古语中顶针,回环等修辞现象并不常见,这也是根据蒙古族独特的语言特点而决定的。蒙汉谚语运用众多修辞方式,比喻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兵败如山倒。伴君如伴虎。,呐勺耐一·研勺艄刚”(像狐狸一样狡猾,像蛇一样歹毒)钿时制e州艄’悄例钿时懈一嘲可幅~州”(蒙古人的胸怀像草原一样宽广,蒙古母亲的心灵像牛一样洁白)删艄帝吖研山一钾·娜嘲嗍一“呐州”(吃喝时像奔驰的马,前进时像24 岩石)除比喻外,对偶也在蒙汉谚语中被大量采用。追求对称是人类普遍的审美需求。作为一种定势心理,对称观念在人类语言中得到普遍反映,对偶的运用实际上就是这种以对称为美的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富家一席酒,贫家半年粮。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瑚砺耐01-...一c1-e馈阿一·俩州响0删·刊一帐佃刊”(父母教诲生活常识,老师教诲才能)b“州.)舢洲q口’-e“州翎Ⅳ喇’州(洲懈耐f州”(冰上走的人小心后脑勺,为了钱财的人小心性命)蝌,删葫卸硼岫佃唧州跌铆E岫n,咻^··(没有孩子就会断后,没有文字民族就会灭亡)夸张手法在蒙汉谚语中也被大量使用。例如:其心的蚂蚁吃角鹿。人心齐,泰山移。一头牛,半个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种渊,州呐钾嘲‘砷聊嘲”(只要有真理牛车可追赶兔子)州啼一狮帅嘶··(聚集的喜鹊能抓老虎)枷蝌甜邢铆神州’删赫山”(有钱能使鬼推磨)讽刺手法在蒙汉谚语中也被广泛使用。例如:眼见财务,心中入魔。乞丐替皇帝操心。过了河,忘了桥;愈了伤,忘了痛。州州吲c删州州··(不能相信狗和官)。州,州州一呐锕州慨叼州)··(没有人情味儿的官员不如驴)酬毋制一咿耐刊琴州了”(拜神不如放牧)25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蒙汉谚语修辞方式大体相同。不论在基本修辞方式的选择上还是不同辞格的表现形式上基本相同。谚语中出现的主要辞格都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讽刺等。但大同中仍存小异,即辞格素材有所不同。不论是比喻中的本体或喻体,讽刺中被讽刺的事物或用以讽刺的事物,均为该民族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蒙谚中动物词语在修辞中很活跃,汉谚中辞格选用素材多为汉民族生活中或传说中常见事物。 三、蒙汉语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以各种形式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发展又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嘲要想了解一种文化,不能不研究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各种语言间存在的结构不同,语风各异现象,是在其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民族特点等种种背景下长期形成的。谚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民族情趣等各方面的特点。汉族和蒙古族谚语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一)蒙谚的民族文化内涵蒙古族谚语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如蒙古谚语所说“耐州,呐嘲删·t删删‘I口e,枷M州"。(没有无谚语的语言,没有不接缝的衣衫)‘63这些谚语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在老百姓的口中不断地传承下来,并成为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蒙谚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宗教、习俗。1、游牧经济及特点蒙古族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是一棵大树上的两个枝干、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蒙古族游牧经济是游牧文化的物质基础。在蒙古高原上生活的蒙古族继承和发展了草原游牧文化,并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蒙古族文化。游牧经济是综合经济体,其中包括很多生产部门和经济形式。因此我从蒙古族游牧经济的特点出发,来探讨游牧经济所固有的特性。(1)自然性世界上所有经济形式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的依赖性各不相同。游牧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与农业经济相比更加强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蒙古高原易游牧的特点。古代蒙古族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游牧民的生活依赖于牲畜,而牲畜的繁殖存活依赖于草场,草场的好坏与自然又有着紧密联系。阿水较多的季节牲畜的繁殖能力强,与此相反自然环境差27 的地方,牲畜繁殖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蒙古族在生活中特别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更替。因此蒙古族谚语中与自然环境有关谚语也比较多。例如:州一删.)悄吣酬’艄·卿一删’州悄删··(没有比阳光耀眼的光芒,没有比秋季富有的季节)卸一吣稍哪的一一对·州吲镧哪删一耐··(逢大雨,也不要食言;遇大雪,也不要违约)钿一咖稍钾膏甜响·瞅硝懈献1弧艄’饰勺·(雨大会成洪灾,分裂会成仇)州村哪膏嫡一一一锄删州’州”(照着太阳不冷,跟着党不会错)(2)游牧性游牧经济最基本的特点是随着四季的变化,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牧业经济是蒙古族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根据家畜的不同特征和季节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放牧习俗,即四季游牧。牧民根据气候、草场、牲畜的情况,在草原上有规律地生产生活,这是一种适合自然环境的生活习俗。这种逐水草而游牧的方式,一是能增加牲畜的膘情,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可以轮歇草场、保护草场。蒙古人把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草场,即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冬营地。并且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游牧生活。蒙谚“三分饮食,七分卧地”反映了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季,要选择山阳地带,特别注意牲畜的卧地。反映这种现象的谚语还有:州耐-删hⅣ·唧d耐删时一·(夏天游牧凉快,冬天定居暖和)州0呐唧耐一·狮i·州0悄咿州耐小·(搬迁的车随性,牧民的鸟儿依照时间)州0∥删,州·w柿0一协一删”(游牧之路不平坦,友谊之路不笔直)(3)脆弱性游牧生活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蒙古人经常遇到风雪等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选择游牧经济方式,是同大自然磨合的结果,也是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自然界有它自身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经常将自然灾害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游牧民族头上。自然的肆虐和狂妄给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蒙古民族带来了诸多灾害。如旱灾、雪灾、火灾以及染病害、狼害等。“雪灾"是经常遭遇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对畜牧的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得生产呈现出不稳定状态。每逢遇到雪灾后,积雪覆盖草原,牲畜赖以生存的牧草被压在雪层下,牲畜无法采食牧草,导致牲畜冻死或饿死。这样一来游牧民族“暴涨暴落”的游牧经济特点具有不稳定性。和农业生产相比,农业受灾后,只要第二年风调雨顺,经济可很快恢复。而牧业 受灾后,由于牲畜的生长周期远长于庄稼。因此这些危害造成了游牧经济的脆弱性特点,这种特点在一些谚语中有所反映。例如:俞一o“卿w曩,钾·吻耐o“一聊岫’,一··(英雄经不住一颗子弹,巴彦经不住一场风雪)钿一俞吲槲艄舾州o9妒州c州觚前铆∞·缔一啊蜒删黼细西钿尚’州··(即使是牲畜万千的富翁,也经不住风雪大灾;即便是千夫难敌的英雄,也经不住一枪一弹)揪州0切呐删·蝌印一耐堋”(春天的雪大,后妈的脸色吓人)州啼献州甜响·忉一知献悯豳南”(雪下大了成白灾,争吵过火成仇敌)棚啼树州甜响·钿呐幛献艄吣”(风雪大了,造成灾害;奢望大了,引来祸患)2、蒙谚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啪,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蒙古族以狼、鹿、鹰等动物作为崇拜对象。在很多书籍当中我们都能看到狼的足迹,不管是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史料等都不例外。《蒙古秘史》第一页就有这样的记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勃贴赤那(苍狼)和妻子嫠篮马阑勒(白鹿)一同度过腾吉思海来到敖嫩河源头的布尔罕山前住下,生了巴塔赤罕’’。还有的学者说:“蒙古族是苍狼和白鹿的后代⋯⋯",以上这些所反映的是神话故事,以及图腾文化时期有过狼、鹿图等图腾崇拜。蒙古国著名学者策·达木丁苏荣说:“成吉思汗的祖先塾世赤那(苍狼)和妻子壹邀马阑勒(白鹿)不是皇帝皇后,而是化为图腾的动物名称。越赤那是突厥语,“狼",墼澧马阑勒是“白鹿”的意思,有的突厥族认为他们是狼所生,狼是他们的祖先。蒙古与突厥的历史接近,所以蒙古人这样认为。"陋3《蒙古秘史》中有很多名称、名词都是突厥语,所以这样论述也是道理的。蒙古族把狼作为图腾崇拜是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古代蒙古民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崇拜蒙哥腾格里(长生天)他们认为狼是蒙哥腾格里(长生天)的使者。认为狼是高贵、勇猛、有较强团队精神与坚强意志的种群。在蒙古族有这样的禁忌习俗,长辈们不让孩子在傍晚大声哭,他们认为如果大声哭狼就来了;还有不可跨火堆,如果那样就狼来了;有的地方禁止说“狼"字,以其他名称来代替“狼”字。“在察哈尔把狼叫做‘天上的狗’;布里亚特人叫‘长尾巴’;科尔沁人叫‘大嘴巴’。"29 嘲从此可看出蒙古族由恐惧和敬畏狼而产生了狼崇拜的心理。草原上的狼群又是蒙古族最大的危害。在蒙古族生产生活中五畜是他们的主要财富。但是五畜常常被狼吃掉,狼成了蒙古人民最大的敌人。由此看来蒙谚中痛恨狼的谚语随其产生了很多。例如:砷’删嘲冀1-神州··(狼老了但是鼻子不会老)娜钾I¨删一’毋州9觚“”(没有吃过羊的狼,仍然是羊的敌人)一)簟蛔响西删·州琴硎时嘲”(狼吃羊,富人剥削穷人)硝’唰删唧耐硐,-州”(恶狼即使老掉了牙齿,也决不会改变它的本性)卸唧西鲰刊F刊e’-一一琴·砷.)c偏一,“e删M毋··(捕狐狸是因为它毛色好,杀恶狼是因为它心太毒)3、蒙谚与英雄崇拜由于每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古代蒙古族崇拜英雄,崇拜巴特尔(英雄),这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古代蒙古族经常遭到自然灾害、猛兽的侵袭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据《蒙古秘史》记载:“星天旋转诸国征战、残杀连上床铺睡觉的功夫都没有互相掠夺。世界翻转诸国攻伐‘连进被窝睡觉的功夫也没有互相争夺、杀伐。”n们在战争频繁的年代,蒙古族重视军事,他们生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学习骑马、射箭、打猎。.所以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摔跤手、善射者,并且在战争时他们骑上了马就算从军,战争结束,牧民们拿起鞭子就去放牧。当时蒙古族的娱乐项目很丰富,有射箭、赛马、摔跤、狩猎等。从狩猎过程中可看到“猎人如何追赶猎物,如何猎取它,如何摆开阵势,怎样视人数多寡进行围猎⋯⋯"⋯3因此狩猎不但可以猎取野兽,也可进行狩猎锻炼熟悉弓马,是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十三世纪的蒙古人都崇拜巴特尔(英雄),每个人都想成为巴特尔(英雄)。他们的生活与巴特尔(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分不开,我们在史书中看到当时很多人的名字与巴特尔(英 雄)有关。例如“不勒贴出把匦歪丕(英雄巴特尔);成吉思汗的祖父叫把儿坦把匦歪丕(英雄巴特尔);还有成吉思汗的父亲叫也速该壑匦蟊丕(英雄巴特尔)圳121因此当时的蒙古人不怕死,他们认为战死是光荣的。其主要表现在生与死的价值观上。正如成吉思汗弟弟说的那样,他们认为“生在世上,如果失掉金箭筒,活着还有什么用?手执弓箭,头枕箭简,把自己的尸骨抛弃荒野,才是好男儿⋯⋯’’n∞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这些精神隐含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并且牵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蒙古族英雄崇拜不仅影响着蒙古人的审美取向、性格特点,还深刻影响着蒙古族古典文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蒙古族创造的英雄史诗共500多部,其中《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是蒙古古典文学的三部巅峰之作。这些古典文学足以证明蒙古族对英雄文化的尊敬与崇拜。因此那些正直、勇敢、见义勇为、顾及群体利益、与群体休戚与共的巴特尔常常成为人民赞美、崇拜的对象。例如:畸耐e蜘椭刮晰晌耐蝴蜊1州”(宁可当英雄而死,也不溜须拍马而过活)帅删一时州州·啊唧刮州刊硎··(狗怕虎豹,敌人怕英雄)州唧,甜e嘣√Ⅳh慨-杆·印制州9钿“Ⅳ刚耐··(英雄被夸赞,坏人被万人骂)“H’一刊cF懈·伽唧一伽西口F州··(学习英雄气概,小心坏人的阴险)州唧榔弼.)酣w耐呜”(英雄死也留名)(二)汉谚的民族文化内涵汉族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同常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等都离不开农业。可以这样说,汉族文化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并这棵大树是在农业生产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所以它具有鲜明的农本特点。汉族社会的农业起源很早,春节最初意象是农业丰收后的庆祝活动,“年”者,即禾熟之意。因此汉族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1、农耕经济特点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1)稳定性31 农耕经济具有稳定性特点,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他们具有生产积极性,在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可存在和再生产,只要年景不错,就可有一定的收获。由于游牧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过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制约。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比较稳定。农耕经济不仅有一定的土地及生产资料,还有畜牧业等其他副业为辅,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可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中原及南方地区适宜农业生产。阳光照射充足,雨季较多,气候条件好等优越因素使农业区不断发展和扩大。在农业耕作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致与勤奋,人的懒惰与勤奋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收入。在农耕活动中只要风调雨顺,辛勤耕作,就可丰收。因此在农耕过程中产生看很多此类型的谚语。例如:田多不勤没有谷,猪多没人养没有肉。勤耕苦做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马怕鞭子,田怕懒汉。勤俭人亩亩种好稻,懒惰人亩亩出青草。勤人耕方田,懒人耕圆田。勤人荒年打粮食,懒汉丰年肌肚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伏里一天一暴(指暴雨),坐在家里收稻。立了秋,哪里下雨那里收。端阳有雨是丰年。(2)脆弱性古代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一样都具有脆弱性特点。由于古代农业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缺乏积累和储备能力,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封建国家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剥削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下,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浪。因此农耕经济又是不稳定的,具有脆弱性特点。西汉晁错《论贵粟疏》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n钔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例如:庄家无水要桔死,人不吃饭要饿死。遭了寒流风,收成一场空。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32 处暑下雨万物丢,立春下雨万物收。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3)封闭性农耕经济还具有封闭性特点。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特点使得农民不出门就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活比较稳定,一辈子不和外界来往也可生活,安土重迁,知足长乐,所以古代农业经济下的农民生活是封闭的,与外界交流很少,缺乏进取、危机、竞争意识,苟且偷安,因此形成了他们封闭性特点。2、汉族民族文化心理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来反映的民族共同心理。谚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总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就成了统一汉族思想心理的唯一理论体系。整个汉族社会的成员都要接受儒家文化的规范,一切的文化样式全被罩于这一思想体系之下,汉谚文化当然不能例外。由于汉谚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又给自己打上了深刻的“儒化"印记。因此汉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或其他活动时都体现出讲究“礼仪”、注重“忠恕"、“和谐"的民族心理。(1)和谐、仁爱思想在传统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一直是把和谐和仁爱当作最高的目标,以自然之和谐为真,以人之和谐为美。孔、孟儒家主张在处理调整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时,提倡和谐、仁爱;对待家庭成员方面,孔、孟儒家认为,最根本的是“孝悌"。孝的本质含义就是敬爱父母;悌是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所以历代有注重孝道,以孝立国、以孝治天下之说。并且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尊重,甚至要亲如兄弟。这正是孔子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正价值。谚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着泰山走"、“人多出韩信,智多处孔明"、统思想。(2)忠恕、诚信思想“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充分反映了这一传忠恕、诚信思想是孔、孟儒家为人处事最基本的要求和不可或缺的条件。做人必须要讲忠恕诚信,这是孔、孟儒家一贯的主张。忠,对人就是要忠心耿耿,表里如一;对事就是认真敬业,一丝不苟。为人处事要忠诚老实,认真负责。即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恕,就是为人要厚道,心胸要宽广,对人要温厚和善。人要做到忠恕,必须要讲诚信。《论语》记33 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把忠信作为检验一个人一天中最主要的为人处事活动的准则。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为人处事若不恪守信用或言而无信,他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或将一事无成。亦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修、“民无信不立。"等。因此汉族人民在处事观的取向上讲究忠诚、诚信。谚语“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身正不怕影子斜”、搿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信"、甚“不怕衣服有补丁,只怕心灵有污点"、“心正不怕影儿斜脚正不怕倒踏鞋"、“心正百邪不染"、“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等就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的讲究忠诚、信用的民族文化心理。(3)礼让、和善思想孔、孟儒家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注重礼仪,并强调做人要有修养、立身行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人不爱礼,无以立。要做一个懂礼的人,必须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到礼让、恭谦、和善。此外还要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此可见,他们不仅把礼作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修身之首要,而且更作为安邦定国的根本。在汉谚“人讲礼仪为先,树讲花果为原"、“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君子争礼,小人争嘴’’、“一人修路,万人安步"、“礼多人不怪,油多菜不坏’’、“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等反映了汉民族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的习俗。总而言之,文化离不开语言,而且无论何种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汉谚不仅反映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特点,而且更加深刻的反映了汉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讲究礼仪、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注重和谐、忠诚、宽容的民族文化心理。 四、从蒙汉语谚语研究看民族文化异同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是语言。n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长期积淀的精华,是以各种形式体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发展又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川墙1要想研究一种民族文化,必须先从反映其文化背景的语言开始着手。谚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民族情趣、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蒙汉谚语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一)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生产方式指的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因环境影响,每个民族、地区的谋生方式不同。在古代,东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以狩猎为生,北方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中原和广大的南方地区以农耕为主,以畜牧业、狩猎等副业为辅。生产方式又是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反映其生产、生活方式。由于蒙汉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同,蒙汉谚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汉族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等都离不开农业。土地对他们很重要,汉谚里有很多是以农业为背景材料的谚语,这是与其他民族的谚语反映的内容有所区别的。例如:种田填定制,全靠看节气。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人的命,水是粮的命。汉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农业谚语,占整个谚语体系的绝大部分。但是在蒙谚中与农业有关的谚语却非常少。与之相反,蒙谚中与游牧生活有关的谚语数量比较繁多,内容比较丰富。35 蒙汉民族在狩猎等其他生产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以渔猎活动为例,鱼不仅是汉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钓鱼也是很有趣的娱乐活动之一。广阔的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又是养鱼的好地方,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据记载:“人工养鱼之俗在商代已行,并且捕鱼的网俗称罟,捕鱼的工具还有最”n刀等很多种。汉民族有着悠久的捕鱼史,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形成了经验和教训,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祭祀生产生活过程中,使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以“鱼”为内容题材的谚语也有很多。例如:水涨钓浅,水退钓深;水浑钓浅,水清钓深。烈日当午,钓鱼气鼓鼓;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人人都说神仙乐,我说垂钓乐更高。鸟有鸟道,鱼有鱼道;找准鱼道,连连上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方的水养一方的鱼,一方的鱼吃一方的饵。鱼不可离水,虎不可离冈。鱼交鱼,虾结虾,蛤蟆找的蛙亲家。蒙古民族一直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因此以马、牛、羊、骆驼、狗等动物为题材的谚语占得比率非常多。同时反映狩猎活动的谚语也有很多。蒙古族狩猎经济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原始社会。在蒙古族的发祥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山林地带,其祖先在密林中度过了漫长的狩猎生涯。据《蒙古秘史》记载,在成吉思汗幼年时期,他们全家人被族人嫌弃后曾靠捕杀土拔鼠、野鼠来维持基本生活。狩猎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又是惊险有趣的体育、军事娱乐活动,蒙语俗称“男人们的最大爱好”。狩猎还具有三个附属功能:一是军事训练功能;二是用他们的皮毛做衣服,或以换取生活所需物品;三是人们的同常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唧一咿一钿响·畸一一卿毋呐”(打猎需要猎犬,放牧需要套马杆)艄棚一帝钾帅吣·卸砷州一钾帅艄”(打猎需要弓箭,远行需要骏马)唧鲫M切Ⅳe呐·嘲一们瞒树0而”(猛兽是山的装饰,马群是草原的装饰)州切艄萌唧一∞雨·钾钿耐萌一一∞雨”(骐骥差不要去打猎,马不彪壮不要远行)随着狩猎活动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与狩猎有关的习俗。一般忌讳捕杀怀胎、带仔母兽及幼兽,如果谁猎取这些被称为最无能的男人。同时在猎物分配方面也很有讲究。蒙谚“打猎靠人家,猎物众人拿”反映了蒙古民族非常古老的物品分配方式。他们认为猎物是天赐之物,36 所以猎人不可以独吞猎物,所以这种习俗一直留存至今。(二)民族习俗不同民族习俗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民族习俗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民族习俗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各民族的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由于蒙汉民族在生活习俗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蒙汉谚语在内容与选材上都有所不同,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汉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一乡一俗,一弯一曲’’这些谚语反映了生活在祖国各地的各民族在生产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葬礼和祭祀习俗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习俗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继承的经验结晶。从祭祀习俗来看,蒙古族有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火、祭祖先、祭苏丽德、祭敖包、祭风马(∽钾)等;汉族有祭天、祭地、祭祖先、祭财神爷、祭土地、祭五谷神等习俗。蒙古族祭“尚西"习俗很特别。“尚西"是蒙古语,译为一棵大树或神树,也称尚欣毛都。历史上很多蒙古部落都有祭祀的尚西树,而且在尚西树下举行会盟誓约、战争、呼日拉抬(会议)等重大政治活动。蒙古民族祭尚西的习俗起源于古代,大蒙古时期很盛行。据说,古代人们相信尚西树有灵,而且能赐予人以智慧、力量、幸福和吉祥,所以人们通过祭尚西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祭祀尚西树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很多忌讳习俗,如人们不可乱伐树木(特别是神树),如果谁伐神树就会遭到神的惩罚。祭祀尚西通常在每年农历五、六月选择吉日祭祀一次。祭祀尚西时,在一棵树下用哈达和鲜艳的布条将树干、树枝装饰一新,还向尚西献羊、白酒、白食以及糖果等供品。如今祭尚西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简便了许多。在蒙谚中以树木为题材的谚语比较多,这体现了蒙古族对树的崇敬与神往。例如:俩一制e椭州·州州训9州郴·(笔直的树用途多,直率的人朋友多)’.!!口“e呐钿·,-“e而州··(山的装饰是树木,水的装饰是鱼)制e郴F娜1删F啪删·训e卵F椭椰刊F钿艄”(树叶黄了根不黄,人老了但是意志不衰)钿西棚嘛e州·矧c慨一洲的刊”(修剪树木成栋梁,教育孩子成人)钿删1口删,-Ⅳ·酬艄献州制”(树老了根多,人老了经验多)37 明代江南农家祭土谷神,北方则祭青苗神之俗盛行。对土谷神和青苗神的祭祀源于上古秋收时节的尝新祭祖活动。祭土谷神(有的地方叫五谷神)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人们还不会种地,只吃着野菜过着艰苦的生活。当时有一个叫跋达的人为了让人们吃上粮食,不怕艰难到菩萨那里陈述苦情,恳求菩萨给些五谷杆种到人间。然后她把从菩萨那里得到的五谷杆种带到人间。从此开始人们才学会种地,学会耕作。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跋达为人们造福的功劳,人们在每年奉五谷供祭五谷神。《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记载“夏至,凡治田者,不论多少,必具酒肉,祭土谷神;六月六日,农家复祀谷神,谓之六六福’’n引,后来这种祭五谷神之俗在人民当中一直沿袭下来。他们认为五谷神是专管庄稼的,凡危害五谷生长的各种灾害都由五谷神管,并且认为祭祀五谷神就受到五谷神的保护,不愁庄稼不丰收。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也泛指粮食或粮食作物。汉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随着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多农业祭祀习俗,像蒙古族祭山神一样,每个祭祀对象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例如: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谷种子要常选,磨子要常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稻多打出来米,人多讲出来理来。豆入牛口,势不能久。(三)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宗教信仰不同每个民族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与思想观念都不相同。蒙古族以萨满教和佛教为主。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之一,崇拜“蒙克腾格尔"(长生天),崇拜自然和自然力量,并且认为“世界万物都以天为根",“天主宰一切”。祭长生天(k呻唧)是当时最活跃的祭祀形式。因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有限,认为身边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并且保护着他们。据《蒙鞑事略》记载:“鞑靼最尊重天和地,事前必称天”。n町在蒙古文献中“上天"、“长生天”作为固定词语出现。在《蒙古秘史》中“长生天”一词反复出现14次,而且在第一页上就写道:“成吉思汗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时说:“一切胜利归根结底都是与长生的意志所行事。”因此,长生天思 想在古代蒙古民族的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到了后来,长生天思想逐渐参透到普通牧民中。据《蒙鞑事略》记载:“鞑靼人害怕打雷,他们不吃被雷劈死的牲畜肉,并且看成是不吉利”嘲当时的牧民认为闪电、打雷等自然现象都是长生天所为,认为长生天在惩罚人类,不敢违背长生天。《蒙古秘史》、《史集》、《元史》等文献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祭天习俗。据《蒙鞑事略》记载:“他们每过一年都祭天,五月五号也一样”胁1他们无论战争或者是开部落会议都有祭天的习惯。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祭天的习俗。科尔沁蒙古族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祭天。在大年初一早上太阳升起之前先准备好之前在土堆上点火,并向天献上羊肉、白酒、白食品以及糖果等供品,并且嘴上还念叨“上天保佑"、“长生天保佑刀等。因此蒙谚中有很多与萨满教有关的谚语,例如:-呐,州咿硼一州·鲥)删咿’咧’帅啊闻··(没有博的地方翁姑特发狂,没有公牛的地方母牛撒野)吣帅一钾帅F,啼·蝴锏一嘲Fw··(博博的跳舞方式不一样,兔子和兔子的跑步方式不同)佛教的传入,对蒙古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极重大影响。他们相信佛教的“三世轮回”和“善恶论"思想,认为“布尔红’’(菩萨)决定一切,谁信奉菩萨,菩萨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得病或者嫁娶时会让喇嘛念经“问凶问吉",并且把自己的土地、牲畜、金银财宝供奉给喇嘛或喇嘛庙,能由此得到“布尔红"(菩萨)的保佑,死后可升入天国。蒙古人相信“善恶论’’,并提倡做善事。蒙谚中有很多提倡行善的谚语,还有以喇嘛为题材,嘲笑和讽刺喇嘛的谚语,这些反映了佛教对蒙古族的影响与危害。例如:W神州一丽响·w’删w.)耐细响”(喇嘛为难怨佛祖,媳妇为难骂丈夫)WW一吖印·呐响一一时钾”(喇嘛讨厌喇嘛,羊讨厌羊)州呐州训酬钿Ⅳ毋呐”(好心肠能遇上熟饭)州删一删训·州制毋州州”(好人朋友多,好马鞭子多)州耐删k^·卸鲫删翎呜”(做好事能发展,做坏事早灭亡)州呐硝.)西呐·切呐献7西椰而”(好心肠遍草原,坏心肠绕自己)州唧一e钾积毋恼·切唧一e勺积毋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汉民族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道家、佛教思想。虽然三教的教义不同,但在中国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对汉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了重要影响。二蔓O 佛教相信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解释人只要弃恶从善,修炼身心可以成佛。还提倡“三世轮回”思想。说人的一生包括今世、前世、来世,也提倡人们今世要好好做人,不然来世就有报应。所以谚语中以“善"开头的句子多。例如:不修今世修来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到,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善必寿老,恶必夭亡。善能寿长,恶能早亡。善者福,恶者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地善良,强似烧香。善必寿长,恶必早亡。善恶到头总报偿。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渗透在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中,遍及城乡世代传承,使广大民众耳濡目染,心领神会。道教推崇神仙,在道教神话、传说中有众多仙人形象,不仅是修道者的楷模,也是广大民众美好愿望的寄托。因此“鬼’’、“道"、“仙”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经常出现在谚语中。例如: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仙人亦是凡人做,独怕凡人不肯做。仙人难断桑叶价。仙人打鼓也有时差。神仙也有三个错。神仙也要打磕睡。(四)自然环境不同自然环境指的是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影响了 每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由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民族文化都有了明显的特点,形成了每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汉族谚语“山村易养鸡,水乡易养鸭"相同,草肥沃的地区易游牧,平原地区易务农,水资源丰富地区易渔业生活。蒙古民族所在的蒙古高原属东亚内陆草原,地形起伏平缓,到处是无边无际的草原,冬季严寒且时间较长,夏季炎热且时间短暂,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两百毫米,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蒙古高原的地形和环境只适合游牧,不易农耕。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蒙古族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一游牧文化与习俗。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蒙古族特别注重草的生长,特别爱护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随意放牧,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根据草场生长的周期性,按季节游牧,逐水草而迁徙。十三世纪的蒙古族众多部落,夏则选择水草丰美的高山作为草场,冬则选择气温暖和的山麓向阳处避冬,这种游牧方式可使草场得到轮休。同时,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很多忌讳习俗。牧民不可在草原上放火,不可乱开垦草原等。蒙古民族对草的看法和行为与汉民族截然不同。由于草对农作物生长具有破坏和抑制作用,所以农耕民族为了农作物正常生长,决不允许其他杂草存活其中,因此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排斥草、贬低草的观念,在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带“草"字的贬义色彩的词语,例如形容做事不认真的有草莽、草率。指粗俗的有草野,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的成语有斩草除根。还有草寇、草昧、草稿纸等。但是在蒙古族词汇中却看不出这样的特点,在谚语中经常看到蒙古人对草的爱护与依赖。例如:钾√枷西e耐删·愀√伽西懈删”(秋天多吃草,春天省着吃草)懈伽佃神删时懈艄艄嘲”(秋天不收草,春天积牲畜的尸体)汉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和广大的南方地区,这片广大的区域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季风影响显著,降水较丰富,有广阔的平原,这一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种植业的生产。尤其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在古代以来农业的主要地区。并将其不断向南扩展,越过南岭直达南海。随着农耕区的扩大,汉民族的活动范围也从黄河流域扩大到整个季风区。并且一代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创造出了很多农业谚语。正如汉谚“土是摇钱树,地是聚宝箍"、“人凭土地,虎凭山"、“生靠父母,活靠土地”、“有土才有粮,无土心里慌”反映了土地的重要性。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生活环境就与生活习俗是互相对应的。蒙汉民族由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不同,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各不相同。41 结语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总结,蒙汉两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对同样的事物,不同民族的感情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性。一、蒙汉谚语在数量及种类上不同。汉民族具有五千年文字记载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谚语。因此,汉谚在分类上也比较详细,种类较多;蒙古民族仅有8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有很多谚语都是口头传诵的,在历史典籍中的记载也非常少。因此蒙谚种类较少。二、蒙汉谚语在谚语语言特点上基本相同。蒙汉谚语都是用简朴的形式和精炼的语言表达一个深刻的事理。但是在修辞手法上汉谚中运用顶针、回环手法的比较常见,而蒙谚中基本没有这种现象。另外,蒙谚中有腰韵,汉谚中没有腰韵。三、蒙汉谚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内涵不同。由于蒙汉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遵守不同的风俗习惯,养成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因此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内涵也不同。例如:汉民族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汉谚语也烙上“儒家"印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非常讲究“礼仪”,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尊重。他们在坚持不懈地耕耘劳作,使他们形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忠贞、礼让、仁爱的交往态度,严谨细腻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他们简朴勤劳的民族性格。而蒙古族一直以来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铸造了蒙古民族粗犷、豪爽的个性,猛兽、风沙的侵害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练就了他们的强悍、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42 注释[1]《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简编》253页,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2]那顺得力格尔:《成吉思汗箴言》7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3]策·达木丁苏荣:《蒙古秘史》2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4]那顺得力格尔:《成吉思汗箴言》22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5]任萍:《从谚语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102一104页,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2卷,第1期,2005年[6]郝苏民:《蒙占族谚语散论》少数民族文学论文集(1)145页,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7]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28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年[8]策·达木丁苏荣:《蒙古文学历史》12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9]曹纳木/苏德那木道尔吉/莫·赛吉拉夫编《蒙古族忌讳》30一3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策·达木丁苏荣译:《蒙古秘史》265—26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1]那顺得力格尔:《成吉思汗箴言》37—38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12]策·达木丁苏荣译:《蒙古秘史》ll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3]策·达木丁苏荣译:《蒙古秘史》165—16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4]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1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0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16]任萍:《从谚语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102—104页,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2卷,第1期,2005年[17]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56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8]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316—317页,2001年[19]赵琪:《蒙鞑备录》97页,黑龙江出版社,1989年.[20]赵珙:《蒙鞑备录》99页,黑龙江出版社,1989年[21]赵珙:《蒙鞑备录》85页,黑龙江出版社,1989年[22]策·达木丁苏荣:《蒙古秘史》26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43 参考文献[1]马国凡.《谚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温端政著.《谚语》[M].商务印书馆.2002年[3]武占坤.《中华谚语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4]罗常陪.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5]李仁孝编著.《蒙汉语比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6]李作南主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7]道尔吉:试论蒙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8]李作南、李仁孝:“语一言符号演变的社会文化根源一谈汉语“骚"‘‘邮"和蒙古语借词“站”的擅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9]蒙古族谚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朱荣阿等编.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1]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M].鄂嫩吉雅泰等编.智慧的花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2]娜日斯收集整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谚语精选[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13]季成家.中国谚语选(上/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15]嘎拉巴、额尔敦其木格编.新编蒙古族谚语集[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16]哈·丹碧扎拉桑编.蒙古民俗学[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17]仓代编.科尔沁民间谚语和成语汇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8]鲍玺、鲍俊杰编.处世经言一蒙汉对照谚语汇集[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19]铁布和整理.蒙古民间谚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0]拿木吉勒道尔基编.蒙古民俗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21]僧格.蒙古民间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22]王勤.汉语熟语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3]徐杰舜编/周耀明著.汉族风俗史——明代·清代前期汉族JxL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24]徐杰舜编/万建中、周耀明著.汉族风俗史——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25]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6]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7]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28]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9]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0]邵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31]郝苏民蒙占族谚语散论[j]少数民族文学论文集(1).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32]高娃.满蒙汉谚语语义比较[j]黑龙江大学满族语研究中心.2005年[33]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蒙古族文化[34]嘎尔迪.蒙古文化专题研究.民族出版社[35]李作南主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36]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45 致谢论文终于完成但心情并不轻松,因为蒙汉谚语对比真的是一个大世界,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论文从选题、起笔,到修改直至最后定稿,无一不得益于导师李树新教授。李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帮助我反复加工和润色。同时,还要感谢李作楠、李仁孝、史震己、余家骥、道尔吉、姜德军等老师。在此还要特别感谢王枫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正是各位老师的堪称楷模的人品和学品,严谨的治学作风,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为人的道理。最后,谢谢我的家人和同学们,还要特别感谢白斯古楞同学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