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 MB
  • 2022-06-16 13:17:22 发布

从歇后语看肉身哲学和概念合成理论论文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摘要汉语歇后语是汉民族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人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诙谐风趣的风格手法,形成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式方式,即汉语歇后语。歇后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表达力强的语言瑰宝。它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富含了深刻的哲理,包含了耐人寻味的、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也是外国人非常好奇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概括提出了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于1999年出版了《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本文把它简称为肉身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是经验现实主义,它的主要观点为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它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具身化”,是指概念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具于肉身之中,它来自在“前概念"这一肉体结构体验之中,并且受它的限制。在心理空间论(1985/1994)的基础上,Fauconnier(1997)出版《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提出了概念合成论,发展了四空间模型来研究广泛存在的概念合成现象,论证了心理空间之间交互作用构建自然语言意义的认知操作。合成空间必须具备突现结构,它是概念合成的核心部分,也是形成新的概念的结构。认知运作大部分主要是在突现结构里进行。它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来操作。所谓的扩展,即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根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创新之处为:第一,概括提出汉语歇后语的意义的观念性,将它分为歇后语现实意义的观念性和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第二,对“肉身哲学"的译名进行了讨论,对肉身哲学思想提出了质疑性评析,以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为评析内容揭示肉身哲学和经验现实主义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概念合成理论提出质疑性评析,以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为评析内容揭示概念合成理论存在的问题。关键词:歇后语:具身化;肉身哲学;概念合成论;突现结构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II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胁轧吼>。睇年争月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始胁坟⋯⋯墨蕉竺蜢⋯⋯⋯⋯⋯⋯⋯⋯一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途塞量变厦进卮!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作者签名日期:∥o扑馘乏沁日帆枷弓年妙旷 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0.1研究现状0.引言0.1.1歇后语歇后语,属于俗语的范畴,是汉语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歇后语发源并流传于民间,称为民间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它以其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诙谐风趣的风格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韩庆果,2002)。李金葆、梅芳(2000)在《歇后语与汉族精神文化》一文中指出:歇后语本身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1、从宏观上和纵向上看,歇后语有一些是具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语句;从横向上看,歇后语的可造性极强。2、从微观上即从语义上看,歇后语主要是通过比喻和谐音双关来体现其特点的。由此得来的此类歇后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文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这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的歇后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从1924年白启明在《歌谣周刊》上发表《采集歌谣所宜兼收的——歇后语》以来,许多学者对歇后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只涉及到了语法学、修辞学、方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等方面。他们从多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近年来,有部分学者从语义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研究,如李小平(2004)的《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和媛媛(2005)的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性探究》,蒋向勇(2006)的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又如,黄晶(2004)在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与概念整合理论》中指出,通过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是非常有解释力的,为汉语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又如,俞建梁(2006)在《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一文中指出,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概念的诠释中二者动、静结合,互为补充,的确为歇后语认知解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2007年他又发表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又如,朱定逸(2007)在《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一文中指出,利用概念整合理论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从认知的角度呈现歇后语意义形成的动态过程,丰富了歇后语的研究,为人们对歇后语的欣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些文章都只肯定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解释歇后语的积极作用,而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0。1。2肉身哲学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脆芒枷。邺踞£j阳砂)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于1999年出版了《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砌jJ6s叩砂如幼e用e曲?拍e蜀曲D出鲥埘力Ja力djs伪aJJ锄ge亡D胞s芒e瑚砌D嘶f)。在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哲学理论:肉身中的哲学(PhilosophyintheF1esh),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指出了肉身中的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theembodiedmind)、认知的无意识性(thecognitiveunconsciousness)和思维的隐喻性(themetaphoricalthought)。这三项基本特征,被认为构成了区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础,并开辟了认知语言研究和哲学研究的一条新的途径。在中国学术界有关的介绍性论文有:王寅的《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2005);《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2003);《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2002);《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2001)等;刘正光的《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与隐喻思维》(2003);《(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2001)等;李恒威、盛晓明的《认知的具身化》(2006),李恒威、肖家燕的《认知的具身观》(2006)等。0.1.3概念合成论概念合成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被广泛运用于解析许多语言现象的意义构建过程。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是当今许多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中,比较热门的课题之一。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标志着现代隐喻理论的开端,隐喻研究从此进入认知时代。他们在该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1985年,福柯尼耶的专著《心理空间》出版,以全新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现象。作为意义构建的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心理2 ⑨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空间理论认为,语言是隐藏的高度抽象的认知结构的表层反映。对语言组织的理解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涉及对我们在说话和听话时建立起来的领域的研究。这些相互联系的领域就是心理空间。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可用来描述思维和言语过程中的动态映射模式。概念合成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交谈或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和行动的目的,往往进行概念合成的心理运作,而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构筑了一个“四空间"认知模型,认为概念合成的达成,是依凭类属空间、输入空间l、输入空间2和合成空间这四个空间的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用概念合成理论解释语言现象,其有效性如何?有没有局限性?还需要进行充分的验证。后来的相关论著一般都肯定该理论的积极作用。例如,朱定逸(2007)在《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一文结语中说:“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进行了分析,指出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分别构建了两个心理空间。而在歇后语的语言符号中,他们都表现为语句。歇后语意义形成的认知过程就是在概念输入和整合中完成的。从我们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具有独特、强大的阐释力和认知力,可以解释包括歇后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现象的认知机制。"再例如,余渭深和董平荣(2003)在《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说:“从认知层面对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构建进行简要个案分析,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合成空间为理解诗词的意象组合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也有人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王文斌教授(2004)在《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这一篇开头上这样写着:“近两三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概念合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大有重兵压境之势,而且这一势头目前有增无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一些梳理,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再例如,刘正光2002年在《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中指出:“虽然提到过概念合成理论的几点质疑,但是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对该理论提出多少批评与修正。"0.2研究目的和意义(1)从认知角度理解汉语歇后语。(2)从歇后语看肉身哲学及其存在的问题。(3)从歇后语看概念合成论及其存在的问题。3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在中国国内以汉语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来评析所谓的肉身哲学或者概念合成理论还很少见。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学术界有所裨益o.0.3创新之处(1)概括提出汉语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将它分为歇后语现实意义的观念性和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2)对“肉身哲学’’的译名进行了讨论,对肉身哲学思想提出了质疑性评析,以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为评析内容揭示肉身哲学和经验现实主义存在的问题。(3)对概念合成理论提出质疑性评析,以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为评析内容揭示概念合成理论存在的问题。4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1.1肉身哲学简介1.相关理论简介1.1.1翻译问题1999年Lakoff&Johnson出版了J嘞jJDs(咖,力芒厅eJ吖ei咖?7乃P点力曲Dc玎P口,/肛力a,a力d拈踟JJ鲫卵芒D胞s芒刚劢D嘶芒。刘正光(2001)述介时译为《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王寅(2002)评介时译为《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还接着介绍说,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论述了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为心智的体验性(theembodiedmind)、认知的无意识性(thecognitiveunconsciousness)和思维的隐喻性(themetaphoricalthought)。在译“embodied"和“embodiment”问题上,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译法。本文赞同李恒威和盛晓明(2006)在《认知的具身化》一文中的观点:“embodied"是指心智和认知是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和本质的关联。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因此,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因此,我们把“embodied"译为“具身的",“embodiment”译为“具身化”。两位先生接着提到Lakoff在和Brockman的谈话中所认为的:“我们是神经存在,我们的大脑从我们身体其余部分接受它们的输入。我们的身体像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在世界中发挥作用塑造了我们用以思考的恰当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思考任何东西——除了我们的具身大脑(embodiedbrains)允许的那些东西。"阻妯0。≈电壤1把PbilosophyintheFlesb:TbeE哦bodied酗indandiScbaiienge幻胎s芒伽劢。嘶芒这一本书的书名译成《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三个主要要旨译成:心智原本是具身的;思维大都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隐喻的。在这里所说的所谓的“具身的",是指人的心智不是无形质的思维形式,心智本质上是具身的生物神经现象,是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显现(appearance),机体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一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李恒威、黄5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lSTl{ESIS之下进行,并塑造我们所有的思维。(转引自:刘正光,2003)1.1.2.3.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隐喻的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身体、大脑、心智和体验的产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思维,以及哲学中无处不在,通过基于身体的体验而获得意义。它提供了将主观经验领域用感知运动领域的约定性心理意象来描绘的途径。人在生命的早期,由于生存方式的作用,会自发地、无意识地获得一个庞大的基本隐喻系统;同时由于并存时期形成的神经联系而使用无数的基本隐喻进行思维。在其理论系统中,“并存理论”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说明感知运动经验对主观体验的结构作用,另一方面构成基本隐喻理论的基础。基本隐喻将主观体验和判断与感知运动经验匹配起来。基本隐喻,从神经理论角度看,是通过同时激活主观体验和判断领域与感知经验领域而掌握的神经联系,从而获得主观领域的推理结构;从概念映射角度看,它是跨领域映射(源域:感知运动领域;靶域:主观体验领域),并在靶域中保持源域的推理结构。(转引自:刘正光,2003)1.2概念合成理论简介概念合成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本文先介绍心理空间论及空间映射论,再介绍概念合成论,然后对概念合成论进行评析。1.2.1心理空间论Lakoff&Johnson(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由此认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隐喻是跨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因此,Fauconnier出版《心理空间》石锄芒aJ跏cPs(1985/1994),提出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Theory),系统地树立了可用来描述思维和言语过程中的动态映射模式。语言是隐藏的高度抽象的认知结构的表层反映。心理空间的映现是人类语言思维组织的一部分。由语言结构所表达的思维构造物就是心理空间,它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packet),是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句子意义的体现分割成空间,那个空间是一种在人们说话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所构建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7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projectionmappings):某一领域的结构的一部分投射到另一领域,具有以下特征:文化和词汇上的定型实际上规定语言与文化的范畴结构,映射具有模糊性或自发性,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局部地建立起来(即创造性);(2)语用功能映射(pragmaticfunctionmappings):两个范畴间对应体的两个相关领域通常由语用功能(换喻映射)彼此映射,对结构基础知识起重要作用。像投射映射一样,它也是语义实时变化的重要机制;(3)图式映射(schemamappings):发生在一般图式、框架或模型用于结构特定语境中的情势时的映射;(4)心理空间映射(mentalspace腑ppings):将不断建立的心理空间连接起来的映射,是Fauconnier的重大贡献之一。心理空间指在话语的进行中由语言表达式建立起来的非语言结构。1.2.3概念合成论心理空间是构成局部结构的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动态的概念包。它尽管揭示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但心理空间的映现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而是存在于概念形成(conceptualization)之中的,是一种许多语言现象在心理空间在线(on—line)中的认知操作。由此,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在1997年出版《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尬印,,硭万如劢D咖芒彻口,£a,聊,a卵,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CBT:ConceptualB1endingTheory),发展了“四空间模型"(“four—space"model)来研究广泛存在的概念合成现象,论证了心理空间之间交互作用的构建自然语言意义的认知操作。Fauconnier在这一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转引自:王文斌,2004):“各空间域之间的映射是人类所独具的生产意义、迁移意义和处理意义这些认知能力的核心,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为潜在的空间域之间的相互映射提供了依据,可显性的语言只是隐性意义构建这座认知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属于高层次而复杂的心理运作过程,既发生于各空间域之内,又发生于各空间域之间。"四个空间模型是一种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的动力性原则的理论模型,又被称为概念整合网络(CIN: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Fauconnier&Turner,1998)。它是由输入空间l(inputspaceI)、输入空间2(inputspaceII)、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ingspace)来构成的。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如图l:图1中的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9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概念合成认为,如果得到好的合成空间,那么必须遵守五条优化原则(optimalityprinciples)。它为(转引自:苏晓军、张爱玲,2001):(1)整合(integration):合成空间里必须包含一个经过整合得到的、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2)构造(topology):输入空间里的成份与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里的成份最好要有匹配关系。换言之,合成空间里的成份之间应该和输入空间里相对应的成份之间具有同样的关系;(3)网络(web):将合成空间作为一个单位来运行必须维持合成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适当的网络关系。换言之,要保持合成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4)解包(unpacking):仅从合成空间理解者就必须能够对合成空间进行解包处理,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现、共有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5)充分理由(goodreason):假如一个成份出现在合成空间里,那它就必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它必须与其它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连接,在运行合成空间时必须要能执行相关功能。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2.汉语歇后语的理解歇后语(xiehouyu或译two—parta11egoricalsayings),在有的地区也叫“缩脚语"或“俏皮话"等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歇后语,在写文章或讲话时,恰当应用,既可以加强内容的形象性与风趣性和通俗性,又增添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并且增强了人物的个性化和独特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歇后语是汉民族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一个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表达力强的语言瑰宝,是一种文化结晶,也是外国人感到非常好奇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2.1歇后语的特点和类型2-1.1歇后语的结构特点从1924年白启明在《歌谣周刊》上发表《采集歌谣所宜兼收的——歇后语》以来,学界对歇后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理解为两种:其中一是“原有的歇后语"即是藏词。另一种是“新型歇后语",即“譬解语"。它一般由譬和解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说出一个事物或现象,像谜语中的谜面,后一部分则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像谜底。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有时只说出前半截“谜面",歇去后半部分“谜底",让听话人或读者自己去揣摩、推测或判断。比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前文“韩信将兵"是一个具体事件,后文“多多益善’’则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也是要表达的本义所在。有时只需说出前一部分,“歇"去后一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因此这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语言形式称为歇后语。不过许多学者都曾指出,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歇后语的后面部分都会说出来,只有少数特别常见的歇后语,有时不说出后面部分。温端政《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语文研究》1980年第1期)曾建议把“歇后语"改称“引注语”,并引起过热烈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虽然将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概括为引注关系比较确切,但不赞成更改歇后语的名称,因为名称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没有特别需要,就不必改变名称。1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J三SrS我们认为,如果将歇后语的“歇后”理解为隐去后面部分,确实不太符合实际。但是如果将“歇后"理解为在说出前面部分之后停歇一下,即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破折号或逗号表示),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停歇后可以继续说出后面部分,但如果说话人认为后面的意思不言自明,也可以不说出后面部分。例如:(1)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2)聋子的耳朵一摆设(3)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4)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从歇后语的内部结构上看,前后两部分有的构成单句内的主谓关系,有的构成复句。但不论是主谓结构还是复句,两部分之间一般有明显的分隔标志,而且后面部分都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说明。这种解说关系对于单句来说,就是主谓关系,对于复句来说,就是表示解说关系的并列类复句。2.1.2歇后语的语义特点从歇后语的语义上看,双关性是其主要特点。歇后语后面部分的语义一方面与前面部分的字面意义相关,另一方面与要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关。如:(5)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6)剃头挑子——一头热(7)打开窗户吹喇叭——鸣(名)声在外(8)老鼠爬称钩——自称自“又臭又硬”一方面是对“茅坑里的石头"的说明,这时“臭”“硬"都是用其基本意义;一方面表示某人的脾气,而脾气的“臭’’“硬"都是用其转义。其余几例都可依此类推。前两例是利用多义关系构成双关,后两例是利用同音关系构成双关。温端政《汉语语汇学》一书认为有些歇后语没有双关性。如:(9)他对小队长是一肚子不满意,特别是看刚才突然进来~伙客商,更觉得住在这里是“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10)查来查去,却似烂网打鱼——一无所获。我们认为这类歇后语仍然具有双关性。如例(9)“错了”字面上是说鲁肃上错了船,实际意义是指住错了旅店。例(10)“一无所获"字面意义是指没有打到鱼,实际意义是指没有查到要查找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双关性是所有歇后语的普遍特征。13 ⑨硕士学住论文MASTER‘STHESIS此外,温端政《汉语语汇学》还认为歇后语的语义特点有三个:双关性、多义性、方言性。我们认为只有双关性是歇后语的普遍语义特点,多义性、方言性都不是所有歇后语都具有的,也不是歇后语区别于其他熟语的特点。2.1.3歇后语的类型一般把歇后语分为两大类,即比喻式歇后语和谐音式歇后语。2.1.3.1比喻式比喻式歇后语,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面是对比喻意义的解释。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聋子的耳朵——摆设2.1.3.2谐音式谐音式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思,其前半部分所说的事物跟实际描写的事物没有语义关系。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腊月里的萝卜——拣(动)了心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韭菜拌豆腐——一青(清)二白2.2歇后语的新分类蒋骁华(1996)在博士论文《符号学翻译研究——文学语言的理据及其再造》中首先提出歇后语分为三类,即常规型、语言型和文化型。后来贾洪伟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贾洪伟,2007;赵琼,2007)2.2.1常规型歇后语常规型(ordinary)歇后语:指的是汉英两门语言甚至整个人类语言文化中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具有歇后语特征的语言现象,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14 ⑨硕士擘住论文MASTER‘STHESIS老虎吃天——无处下口2.2.2语言型歇后语语言型(1anguage—specific)歇后语:指的是汉语中所特有的,由谐音构成的双关语,如: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打破沙锅——纹(问)到底2.2.3文化型歇后语文化型(culture—specific)歇后语:指的是汉语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紧密相连的“俏皮话",其前部分描写一种行为特征,其后部分说明、解释其言者本意,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2.3歇后语的文化意蕴与观念性2.3.1歇后语的文化意蕴汉语歇后语是俗语之一,是汉语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立意新奇、意出言外的语言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把歇后语当成语言现象把它归入到修辞中去研究。直到世纪之交的1996年,学界才开始用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歇后语的归属问题并意识到:歇后语应归为民族文化现象。(转引自:贾洪伟,2007)王雅静和王坤(1999)在《歇后语及其文化意蕴述略》中指出歇后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宗教意识与封建迷信思想,审美态度及价值取向,饮食习惯与地方特色,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2.3.2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中国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诙谐风趣的风格手法,形成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方式,即汉语歇后语,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生动的,有魅力的。它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富含了深奥哲理、耐人寻味的民族15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性极强的思想内容。它表达出了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历史典故、思维观念和道德标准等中国独有的色彩。不过,前人还未尝试过把这种独特的汉语歇后语观念性的表达方式概括为什么。本文在这里不妨概括地提出汉语歇后语的意义的观念性。所谓的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是指内含于歇后语观念性的意义的结构。将它分为歇后语现实意义的观念性和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2.3.2.1歇后语现实意义的观念性本文认为,所谓歇后语现实意义的观念性,意味着由于歇后语取象来自社会文化语言生活的各个方面,即在历史时代特征中或在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之中采用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具、自然现象,因而形成的观念性意义表达的方式。正如王雅静和王坤(1999)在《歇后语及其文化意蕴述略》中所指出的那样:“有些歇后语记录了古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或事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事物与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但作为文化的遗迹还留存在一部分语言中。"如(王雅静、王坤,1999):·“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天桥”在北京市前门南面,是旧社会江湖艺人聚集的地方,那些靠卖艺为生的人往往摆出一副“练”的架势,却只耍嘴皮,不动真功夫,于是就有了这个歇后语。·“寡妇死了儿子——没指望了":它反映了古代妇女无地位、不独立且具有较浓的夫权思想和夫死从子的落后观念。.‘‘哑巴吃XX——心中有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哑巴吃饺子”,有的说“哑巴吃粑粑",有的说“哑巴吃汤圆",这显然与各地群众饮食习惯有关。2.3.2.2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歇后语的词汇,常用人民大众脑海里最熟悉的动物和人物的形象名词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根据统计,歇后语中使用的人物形象名词,大部分用的是虚构性的小说或传说中的人所共知的有名的神话人物,虚构人物和历史人物(胡龙青、胡龙春,2007)。如:张飞(《三国演义》),猪八戒(《西游记》),阎罗王(《死神》)。故此,本文认为,所谓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意味着由于歇后语取象来自虚拟性的、非现实性的传说或古代小说或古代戏曲,采取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因而形成的观念性意义的表达方式。16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正如扬清(2003)在《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这一篇论文中.所指出的内容那样:“在歇后语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有许多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意象是虚构的,即歇后语中的人物、事物或现象,或在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或是在历史、现实中确有其人其物,但却与另外一些人或事物、现象做了超越常规的搭配,表现出很强的非现实虚构性。"如:·“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佛教称掌管地狱的神为阎王爷,他出的告示自然都是讲鬼的事情。鬼话,双关语,本指阎王爷的话,转指谎言、不真实的话。比喻说的全是骗人的谎言。常用于斥责。(陈军,2001;周静琪、于秀玲主编,2006,《汉语歇后语词典》)·“猪八戒撞上罗刹女——甘拜下风”:在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被描写成相貌丑并且又懒又馋。罗刹女,《西游记》中的人物,又叫铁扇公主。本义指猪八戒自认斗不过罗刹女。比喻佩服他人,自认不如。(周静琪、于秀玲主编,2006,《汉语歇后语词典》)·“张飞哭刘各——真凶(兄)啊”:张飞与刘备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在小说中,张飞与刘备、关羽结为兄弟,刘备为长,关羽为次,张飞居末。兄,与凶谐音。形容人十分凶恶、凶狠或厉害。(周静琪、于秀玲主编,2006,《汉语歇后语词典》)扬清还认为,那么为什么这样的非现实虚构性的歇后语在歇后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呢?答案是这与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创作的灵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非现实虚构的歇后语的创作来看,灵活性主要表现两大分为:任意虚构,其中人物虚构、动作虚构和超常规搭配;修辞方式灵活多样,即非现实虚构的歇后语采用多种修辞方式,不拘一格,创作起来十分方便,可以是比喻、比拟,也可以谐音、拆字。17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JS例如,全世界都知道的两位名人: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一1827,德国)和海伦.凯勒(H.A.Keller,1880一1968,美国),一位是聋人,被尊称为“乐圣”,一位是聋哑盲人,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他们是失去了某个部位的神经元集,可是还是感知到、体会到和体验到了,并且比没有失去任何神经元的人更出色。肉身哲学的认知机制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因为它的哲学观即经验现实主义认为,具身化了的理性思维与身体密不可分,植根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受制于我们的物理构造和社会环境。但是,与它相反的传统的客观主义认为,理性是抽象的、与身体分离的,独立于个体而存在,不受个体的特征所限制(蓝纯,2001)。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发现,贝多芬和海伦.凯勒例子比较符合传统的客观主义观。“无意识"这一概念系统怎么会知道它像是个无形的大手并且决定我们是怎样将经验的方方面面概念化的。这不是已经成了“有意识’’的概念系统吗?孙利天教授(2001)在《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一文中指出:同任何西方哲学的抽象概念或语词一样,“理性”这个概念或语词只有在与“非理性”、“反理性”的区分中才能确定它的意义。所以,理性主义哲学的视野内在地包含着“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的哲学因素,否则,它就无法确立其自身。⋯⋯但现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断受到怀疑主义、生命哲学、意志哲学等的挑战和冲击。这些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哲学流派虽然也必须用理性写作和思考,也必须诉诸读者的理性以传播自己的哲学观点,但他们反对理性中心地位的观点确定本身的不同理解。人们经常对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反理性主义哲学提出一种机智的反驳,即它必须是用理性反对理性,从而它也仍然是理性主义的。这种机智的辩难意味着哲学总是或必然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陈保亚教授(2002)在《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一文中指出:公理化通过初始概念导出其他概念,通过演绎规则从公理导出定理。形式化通过有限的符号(词汇)和公式(语法)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语句进行研究。没有超验的观念,公理化和形式化是不可能出现的,而没有公理化和形式化,现代数学和计算机也不可能出现。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奈塞(Neisser)在《语言》2001年第一期上对助j—DsD肋y如拍e用e幽这一本发表评论时指出(转引自:王寅,2003):雷可夫和约翰逊两位教授主要兴趣在“根隐喻"上,大部分认知可被理解为是这些根隐喻的表层反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康德的哲学理论就是构建19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仆jSIS在几条根隐喻之上的,并将哲学史视为隐喻的历史,书中花了很多篇幅批判了历史上的哲学家没能认识到其理论的隐喻性,这显然缺乏说服力。他还指出,倘若把隐喻视为基本的、主要的认知工具,可不断创造新的意义,这是否就会将隐喻视为一种计算工具,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有意义的活动行为才能产生意义的观点相悖,似乎就与心智的体验性原则相矛盾?本文认为这几位教授的看法是很有说服力的。3.2问题的提出与评析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看一下学术界的几篇论文,然后以它为样本,从样本中提出问题并进行质疑式的评析。3.2.1问题的提出先看一下俞建梁(2007)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关于歇后语基于肉身哲学内涵的解析:“歇后语的喻体大多来自名人逸事、神话传说等典型事件和人们的直接经验,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观是相符的。人的思维与语言是不能脱离形体的,人类认知结构来自人体的经验,并以人的感知、动觉、物质和社会的经验为基础,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以及意想图式进行组织和构建。如: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等。这些歇后语的喻体源于人类的生物机能和人类身处特定的物理和文化社会中而积累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这一认知过程包含了我们汉民族的经验、感知选择和文化偏好。"再看一下与上面的分析类似的实例。朱定逸(2007)在《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中指出歇后语的认知机制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观,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来进行分析。分析为:“歇后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种固定的语句,是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寓意,它的产生与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紧密相连。没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就不可能产生和理解诸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类的歇后语。因此,歇后语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人们的经验。⋯⋯"在这两位先生的解析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的解析过程过于极端,强大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得几乎是杂货铺子,无所不包。把已经非常完美的汉语歇后语这一语言意义的知识结构分析得过于粗糙了。那么,我们进一步地看一下汉语歇后语意义观念性的认知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汉语歇后语真的是基于肉身哲学吗?歇后语的喻体与经验现实主义观是相符的吗?3.2.2质疑式评析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美国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是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新的途径(approach)。“所谓的认知,指的是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的一个中间层次(Svorou,1994)(蓝纯,2001)。"Lakoff&Johnson(1999)把它解释为能精确研究的所有心理运算或结构。大多数这类结构或运算被发现是无意识的。如听觉、视觉、语言与思维的方方面面。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是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realism)。它的主要观点为“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这里所谓的经验,不是指狭义地发生在某个个体身上的事件,而是指人类经验的总和,包括人类的身体构造、在客观世界中的物理运动、社会组织等等。它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具身化”(embodiment),它是指概念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具于肉身之中,它起自在“前概念”这一肉体结构体验之中,并且受它的限制。(Lakoff,1987)经验现实主义认为,人的身体、大脑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日常思辨的无意识基础,即关于“真”的意识。肉身中的心智,指感知和运动系统在构成特定的概念过程中起作用,如颜色概念、基础水平、空间关系概念和事件结构概念等,而在使用概念的推理中指推理由大脑中的神经结构来完成,大脑的神经结构网络决定我们所拥有的概念和推理的类型。但是,刘正光教授(2003)认为,如果只有体验的现实才是真,那么现实状态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用客观的术语来界定。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现时状态是多重现实构成的多重系统。而且,如果肉身中的理性思维植根于实在现实,怎么理解早已存在的现实的起源与定义。如果承认身体内存在不确定的现实,就不能认为现实全是体验的。Lakoff&Johnson认为,“神经元人类不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非范畴化和非概念化的经验"。本文认为,是“神经元人类不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非范畴化和非概念化的经验,当且仅当,神经元人类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经验”的。他们已经使用了“超越范畴而得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经验",这一非体验性的逻辑式。这一说法又不符合于他们所认为的“推理是体验的推理”,即“概念推理2l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丁ER‘S丁HESlS是感觉运动推理”。本文认为,可以有“概念推理是可以没有体验的推理”。他们用到了这样的逻辑式推理,由此提出了’‘‘肉身哲学’’这一具身化的理性概念。不然,怎么会知道“不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非范畴化和非概念化的经验",又是怎么会知道“不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非范畴化和非概念化的经验”的说法?它已经把有超越的观念用到形式化来说明了。尽管还没有找到具身化了的、由神经元集来构成的理性的结构。经验现实主义认为,具身化了的理性思维与身体密不可分,植根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受制于我们的物理构造和社会环境。而则与它相反的传统的客观主义认为,理性是抽象的、与身体分离的,独立于个体而存在,不受个体的特征所限制。Taylor(1989)把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分歧做了概括为:生成语法学家视语言知识为大脑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独立于其它知识和其它认知能力以外:认知语言学家则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及非语言的技能和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融合的关系(蓝纯,2001)。由此,我们很自然地发现,贝多芬和海伦.凯勒所例子是不支持经验现实主义观的。本文认为,Lakoff&Johnson他们创出这一“具身化了的理性’’概念之时,如果没有虚拟化过程的虚构性信念,那么根本不可能创出这一“具身化了的理性"的存在。因为,到目前为止,无论科学技术或者医学知识⋯⋯,都根本发现不了“具身化了的理性"的结构轨迹。这是明白不过的事实。因此,本文可以推论为:“所谓的具身化了的理性结构属于虚构性信念的意义观念性结构。"等于说:“具身化了的理性思维基于非现实虚构性的信念。”换句话说:“肉身中的哲学信念植根于虚构性概念的观念性。"这与Lakoff&Johnson所说的“神经元人类不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非范畴化和非概念化的经验"说法是不相符的。因此,本文认为“肉身中的哲学’’只不过是站不住脚的非逻辑的框架而已,空中的楼阁即将跨下来,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当然了,所谓的属于人类的“认知"是必需存在的。不然,怎么会认识并知道,本人在写的所有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您在读的这一所有概念的认知过程的呢?因为无论不同流派的认知哲学观怎样,还是普遍地接受所认为的(转引自:蓝纯,2001):“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域,语言与其他的认知域密切相关,体现了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语言结构依赖于概念化过程,并反过来对后者产生影响。概念化过程受制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外语世界的特性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因此,本文认为,所谓“汉语歇后语基于肉身中的哲学观;歇后语的喻体与经验现实主义观是相符的。"这样的结论是不妥当的。之所以不能说汉语歇后语喻体来源于经验现实主义所认为的经验观,是因为其出发点错了,以至到达的目的点也错了。本文在前面认为,所谓的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意味着由于歇后语取象来自虚拟性的、非现实性的传说或古代小说或古代戏曲之类之中,采取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因而形成的观念性意义的表达方式。即,汉语歇后语从虚构性意义观念之中可以收到言简意赅、引起联想的效果。因为,在歇后语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中有相当数量的意象是虚构的,即歇后语中的人物、事物或现象,或在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或是在历史、现实中确有其人其物,但却与另外一些人或事物、现象做了超越常规的搭配,表现出很强的非现实虚构性(扬清,2003)。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汉语歇后语喻体的来源这一独特的事实。在上面的例子中抽出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菩萨,佛教中泛指佛。佛教认为,菩萨是能保佑人人平安幸福的神。本义指泥菩萨掉到水里,难免也要被水溶化。比喻人连自身也保不住,哪里还能顾及别人,含讥讽、谐谑意味。(周静琪、于秀玲主编,2006,《汉语歇后语词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传说姜太公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之上钓鱼,并说,负命者上钩来!本义指鱼自愿被姜太公钓上来。比喻人心甘情愿地做某件事。(同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指民间传说中的汉钟离等的八个神仙。相传八仙去海上蓬莱赴蟠桃会时,有意不用舟楫,而是各自运用法术,或凌波海上,或凭借他物过海。比喻施展各自的本领,显示各自的才能。(上同)我们都知道,菩萨是用泥制作的,菩萨、姜太公和八仙是依据非体验性的虚构所创作出来的虚拟人物。这样的喻体并非是对客观事物的实际反映,而是想象的产物。 ⑥硕士学位论文M人STER‘STHESIS概念合成理论与歇后语4.1概念合成理论的评价Fauconnier&Turner(2002)认为,合成并不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附加(added)的东西,相反,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工具,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合成空间之中(1ivingintheblend)。⋯⋯深藏在海面以下的,也就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人类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概念合成理论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即后台认知(backstagecognition)的东西。(转引自:房红梅、严世清,2004)他们看似非常漂亮地说,研究语言的重点是在语言运用时的后台“认知冰山",包括:视点、指称视点、隐喻与类比映射、理想认知模式、框架构建、心理分析、心理空间、对应连接、角色、原形、借喻、多义现象、概念合成、虚构运动等,尤其以认知构建结构、认知运算、认知动力概念系统的理解为核心。(转引自:刘正光,2002)但是,本文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说明白“认知冰山"这一根本的概念意义是从何而来的,有怎样的形式化过程。另一个是他们还没有证实研究出来的意义的构建与时间概念的结合问题。比如,空间之间所进行中的所谓的“运演"或说“运算"与时间有什么瓜葛?Grady认为(2000)概念合成理论解释力过于强大,几乎是无所不包。虽然所有例证主要涉及跨空间映射、合成与突现结构的映射,但是不同概念整合网络中各空间应表征的信息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可变性,不同类型合成空间里的合成过程是否相同值得怀疑,如运动感知的合成过程与隐喻的合成过程不一定相同。Gibbs认为(2000)概念合成理论并不是唯一需要证伪的理论,而是一个基本框架。成熟的理论应该解释足量的具体语言事实,对理论预测进行验证。遗憾的是,其理论提出者对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未作出明晰的表述,实例分析所涉及到的原则有待进一步细化。(转引自:刘正光,2002)但是在学术界还是普遍地赞同Fauconnier的观点: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有序的、强大的、系统的以及极其普遍的认知操作过程;是一种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水中芭蕾这一体育运动项目就是整合了芭蕾舞的有关动作和游泳的有关动作。24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lIESIS电脑桌面是在电脑命令和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办公室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合成的。因此它在自然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当今美国认知学学界都提出倡导这样的口号,“Blendingiseverywhere!’’(融合无处不在)即它是一个普遍的操作原理,具有对所有认知过程的解释力。这意味着概念合成理论的产生确定了它自身的地位。(汪少华,2001;余渭深、董平荣,2003:孟霞,2004)’本文认为这样的结论过于极端。很欣慰的是,王文斌教授(2004)在《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这一篇开头上这样写着:“近两三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概念合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大有重兵压境之势,而且这一势头目前有增无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一些梳理,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4.2问题的提出与评析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看一下学术界的几篇论文,然后以它为样本,从样本中提出问题并进行质疑式评析。4.2.1问题的提出先看一下朱定逸(2007)发表的《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的分析为例如:“戏台子底下睡觉——没观戏(关系)。"该歇后语共有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输入空间1“戏台子底下睡觉",输入空间2“没关系”。两个输入心理空间被映射到一个合成空间里,这是概念合成过程的第一步:组合。戏台子是用来演戏供人们观看和欣赏的,然而在戏台子下面睡觉,即使没睡着充其量也只是听戏而不可能看到演出的戏剧内容,也就是说“没观戏”,这一被激活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从而完成了概念合成过程的第二步:完善。在合成空间中,“没关系”和“没观戏"合成了一个空间,却因为不是同一个概念而不能合为一体,但是它们的读音“晡igu丘nxl(xi)’’却是基本一样的,这种相似性和矛盾性的共存就产生了不同于两个输入空间的突现结构,从而构建新的意义,标志着完成了概念合成的最后一步:扩展。三个步骤的结果就构建了一个合成空间:人们通过“戏台子底下睡觉’’这一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是“没关系"而不是“没观戏"。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丁HESIS再看一下俞建梁(2007)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一文中指出,歇后语是由汉文化发展起来的凝固化的图式。通过转/隐喻而获得的歇后语的意象——图式可作为更为复杂的概念合成过程中的一个输入空间部分,在具体的话语语境中,概念合成把凝固化的概念意象——图式中的成分与这具体语境(另一个输入空间)结合起来,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三个基本过程,产生新的有意义的合成结构。分析为例句:“这几天,红队的小伙子们由于晚上休息不好,在白天的比赛中表现不佳,连连败北,真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该歇后语的概念整合网络首先包含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的歇后语空间,即经过转喻和隐喻获得的常规含义——双方或多方在有输赢的活动中一方或几方失败。两域空间中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书"与“输”词形不同但其发音相同,结合语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另一层意义——失利,即“输’’。因为人类认知总是尽力朝着获得最大限度的关联性并且每个表面的刺激都传递了一组最佳关联假设。歇后语的语境、动机与背景以及受话人或读者的个人经历和百科知识等等,这些都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进行整合并形成突现结构,产生具体的语境意义——红队在比赛中连连失败。这两位先生解析地比较圆满,没有找出什么质疑的线索。但是,如果要找可质疑的线索,那么可以在合成空间机制中去找。这是因为,还是普遍地认为(王正元,2006),合成空间模式,揭示了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了阐释力。4.2.2质疑式评析Fauconnier(1997,1994)认为(郑守疆、王颖:2002),语言形式本身并不具有意义,然而却是意义潜势的基本承载体,只有完整的话语加上特定的语境才能真J下地从生成的角度创造出意义。由交际双方以相同的语言、语用数据为原材料进行认知加工而产生的类属心理空间的大致匹配是交际顺畅、通达的前提条件。概言之,心理空间(MentalSpaces)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衍生出一个或多个不同子空间,也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在概念层面上进行整合(conceptualintegration),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重性或复杂性。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的洞识。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我们在思考和交谈 ⑨硕士学位论交MASTER‘STHESIS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汪少华,2001)‘空间合成认为合成空间必须具备突现结构。它是概念合成的核心部分,也是形成新的概念的结构。认知运作大部分主要是在突现结构里进行。它是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来操作。所谓的扩展,即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theblend),根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空间映射论(spacemappingtheory)(Fauconnier,1994/1997)是在说明语义时言语者在语符信号的刺激下启动和连接多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的跨空间映射的结果。在这里所认为的所谓的映射(mapping),是从函数公式中得出来的一种理想产品,又叫做认知运算过程。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通过这一投射来组合起来,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它是不同心理空间内部元素及其关系的抽象对应。它所产生的不是一种静态的偏离(deviation),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形。它的变化过程以函数原理来设立为: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y就是x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表示为y=f(x)。那么本文可以问一下,其中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可变数是由什么来控制的?那个元素(比如,A)是如何映射到另一个空间里的这个元素(比如,B)上的?即,在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部分映射对应关系,并且又是怎么控制的;被激活的背景知识怎样参与映射,这种背景知识、框架知识、文化知识怎样使得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怎样参与选择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怎样参与合成空间的理解:怎么决定某一个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映现、匹配并选择性地投射是何以确定并且控制的?正如Grady(2000)所指出的那样:‘‘虽然所有例证主要涉及跨空间映射、合成与突现结构的映射,但是不同概念整合网络中各空间应表征的信息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可变性,不同类型合成空间里的合成过程是否同样值得怀疑,如运动感知的合成过程与隐喻的合成过程不一定相同。’’(转引自:刘正光,2002)俞建梁(2007)指出:“歇后语是由汉文化发展起来的凝固化的图式。"那么,凝固化的图式又是从何而来的,怎么达到凝固化的程度的?即,概念合成怎么把凝固化的概念意象图式中的成分与这具体语境结合起来的呢?从何处开始凝固化投射使得合成空间具有常规性?凝固化概念投射受什么制约影响?神经元集里有没有所谓的凝固化轨迹?凝固化了的文化图式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思维里有怎样的轨迹?27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1"HESIS输入空间为什么有两个空间或多个空间,不能是一个呢?本文认为,即时(online)动态变化一定有出发点。这就是输入口。就像一台机器如果没有把插头插到有电的插口上,那么再好的机器也无法发挥其性能。他们所说的空间有四个空间或者多个空间上,本文认为,人对任何的知识信息或者情感情绪反映的出发点(输入口)不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无论四个空间或者多个空间,都是一个空间里的信息包而已,即他们所认为的概念包。也就是说,一个输入口与一个输出口之间有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罩有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包或情感情绪包。它们之间的影响,即合成或者排斥是由个体的知性、感性和人性来决定。每个人的知性、感性和人性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个体自身的特征,不能把它一概地同一化。由此,本文认为,歇后语即是凝固化了的意象图式,但还是受个体自身的知性、感性和人性,即知识信息或情感情绪的控制。这就解决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可变数。那么,本文有必要澄清一下三个概念定义的定位。一个是“前概念",另一个是“固化结构”,再一个是“后台认知"。(1)前概念(pre.conc印tual)唧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具身化(embodiment),是指概念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具于肉身之中,它来自在“前概念"这一肉体结构体验之中,并且受它的限制(Lakoff,1987)。概念结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前概念的结构存在;概念结构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前概念的结构被理解;概念结构的形式取自于前概念的结构。换句话说,抽象概念结构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它们起自前概念结构。抽象概念结构起自前概念结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物理的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的隐喻投射,一种是从基本层次范畴到高层次范畴或低层次范畴的转喻投射。由于意象图式和决定基本层次范畴的原则对不同文化的人来说是普遍的,因而经验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排斥了绝对相对论存在的可能性。(蓝纯,2001)(2)固化结构(entrenchedstructure)空间合成过程产生于对完整意义的实时、动态构建过程,合成空间起源于输入空间原有的固化结构和局部语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认知操作。在这一过程中,经过类比认知(analogicalcognition)建立起来的类属空间对每一对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固化结构和关系,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将这些结构及其相关因素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启动突现结构来解构原有心理空间中的固化结构。(郑守疆、王颖:2002)Fauconnier&Turner(2002)的研究表明(转引自:房红梅、严世清,2004),儿童似乎在没有任何与整合有关。有的论文把“p咒哪nceptI越”翻译为“概念之先”等。本文把它译为。前概念”.28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的知识背景下,就能够毫不费力地进行简单整合的构建与理解。但是,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仅仅依靠神经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这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儿童还受到来自文化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合成现象的影响。也就是说,儿童天生的合成能力与文化所提供的特定的整合网络结合起来,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整合运作能力才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概念整合能力。⋯⋯由于有一些常用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整合会逐渐固化(entrenched,conventionalized)下来,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整合运作敏感度(awareness),从而使人类的这一重要能力常常为人们所忽视。(3)后台认知(backstagecognition)Fauconnier(1985/1994)在《心理空间》中指出,语言是隐藏的高度抽象的认知结构的表层反映。心理空间的映现是人类语言思维组织的一部分。空间合成过程(1997)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演并产生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突现结构(emergentstructure)。概念合成(Fauconnier&Turner,2002)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在构建意义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其理论(ConceptualB1endingTheory)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即后台认知。包括:认知构建结构、认知运算、认知动力概念系统的理解。从它们定义的定位来看,本文疑惑地发现:既然排斥了绝对相对论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为何说出有了前概念这一个神经结构,又从何而来的“前概念’’的结构这一概念,又从怎样的认识之后,才到达了认知,这又是怎么知道“认知"这一概念呢?这不就是批判地排斥了的同时,也犯了绝对化的毛病?既然认为有了“后台认知”或者“固化结构”,那么这一原本的概念意义从何说起,有了怎样的形式化过程,并且我们又从怎样的认识之后,才到达了认知,这又是怎么知道“认知"这一概念昵?“根据它自身的逻辑”,这意昧着从何说起并且用怎么个验证法来到达了合成空间中有了进行时的认知运作? ⑨硕士学位论交MASTER‘STHESIS参考文献[001]俞建梁:2007,《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第2期。[002]俞建梁:2006,《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8期。[003]朱定逸:2007,《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8期。[004]扬清:2003,《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005]王雅静、王坤:1999,《歇后语及其文化意蕴述略》[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006]曾贤模:2006,《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007]胡龙青、胡龙春:2007,《歇后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J],《池州师专学报》第1期。[008]韩庆果:2002,《“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2期。[009]陈军:2001,《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第2期。[010]李金葆、梅芳:2000,《歇后语与汉族精神文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l期。[011]王勤:2001,《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第3期。[012]贾洪伟:2007,《从符号学视角看歇后语的汉译英》[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l期。[013]贾洪伟:2004,《谈典故人名的英译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014]赵琼:2007,《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歇后语套译现象审视》[J],《新余高专学报》第1期。[015]李小平:2004,《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016]郭建中:1996,《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兼谈《汉英歇后语词典》》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J],《中国翻译》第2期。[017]夏雪峰:2004,《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第2期。[018]丁三省:1986,《歇后语的产生和发展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019]赵娜娜:2007,《汉语歇后语英译策略之初探》[J],《科技信息(外语教学)》第23期。[020]肖建华:2006,《方言歇后语的隐喻阐释》[J],《长治学院学报》第6期。[02l】温端政:2005,《汉语语汇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022]温端政:1980,《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J],《语文研究》第1期。[023]杨佑文:2002,《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及其思维差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024]黄晶:2004,《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与概念整合理论》[D],重庆大学。[025]周静琪、于秀玲主编:2006,《汉语歇后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026]李行健主编:2002,《现代汉语歇后语规范词典》[K],长春:长春出版社。[027]郭良夫主编:2000,《应用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028]RobertJ.Sternberg:2003,《认知心理学(第三版)》[M],杨炳钧、陈燕、邹枝玲译:2006,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29]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030]胡壮麟:2004,《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31]刘宇红:2006,《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32]邓国栋:2007,《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033]高彬:2007,《简评合成空间理论的不足》[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第18期。[034]王正元:2006,《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1期。[035]蓝纯:2001,《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第3期。[036]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037]周榕:2001,《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和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3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lS《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057]刘正光:2001,’《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058]余渭深、杨国萍:2007,《概念整合网络与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059]余渭深、董平荣:2003,《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060]孟霞:2004,《概念整合理论评介》[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061]房红梅、严世清:2004,《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062]陈家旭、魏在江:2004,《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J],《外语学刊》第5期。[063]王红孝;2004,《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J],《外语学刊》第6期。[064]黄华:2002,《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065]孙亚:2001,《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第4期。[066]汪少华:2002,《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第2期。[067]汪少华:2001,《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第3期。[068]汪少华:2000,《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0期。[069]汪少华、郑守疆:2000,《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070]郑守疆、王颖:2002,《虚拟情境的复合空间理据》[J],《外语学刊》第l期。[071]郭善芳:2004,《概念合成理论与虚幻思维空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072]苏晓军、张爱玲:2001,《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第3期。[073]蒋勇;2004,《虚拟思维在会话中的功能》[J],《外语学刊》第3期。[074]蒋勇、祝克懿:2004,《诗篇中的空间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③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lS[075]王勤玲:2005,《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第1期。‘[076]陈道明:2001,《隐喻思维方式初探——从莱可夫网上公开信谈起》[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期。[077]朱永生、蒋勇:2003,《空间映射论与常规含意的推导》[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l期。[078]陈治安、文旭:200l,《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079]蔡曙山:2007,《语言、逻辑与认知(语言逻辑和语言哲学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080]石毓智:1995,《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第2期。[081]赵艳芳:1995,《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082]陈维振:2002,《有关范畴本质的认识——从“客观主义”到“经验现实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l期。[083]陈燕:2007,《体验哲学下的“具身化(Embodiment)”概念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第26期。[084]安军、郭贵春:2007,《隐喻的逻辑特征》[J],《哲学研究》第2期。[085]陈保亚:2006,《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期。[086]陈保亚:2002,《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087]陈保亚:1996,《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两种方式》[J],《哲学研究》第2期。[088]孙利天:2001,《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第2期。[089]袁毓林:1996,《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国外语言学》第2期。[090]李恒威、盛晓明:2006,《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第2期。[091]李恒威、肖家燕:2006,《认知的具身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期。[092]李恒威、黄华新:2006,《“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第6期。[093]Fauconnier,G..1994.√眙仃芒a』.写阳ce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35 [094]Fauconnier,G..1997.√l磊置印j,zg苫j力7西D£啪£a力口,三a门gf旧吕莒[M].Cambridge:Ca面bridgeUniVersityPress.[095]Fauconnier,G.&M.Turner.2002.7为e^吃沙^瞄7hj力七[M].NewYork:BasicBooks.[096]Lakoff,G.&M.Johnson.1980.肩白}E脚D,sJ绍£jyP6.y[M].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0蹬鲁11G.乙akotf。、981.1陷men,Fire,andDangeroUS丁bingS:H;hat(’ategorieSReyeala60£,££由eJ酊力af[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098]Lakoff,G.&M.Johnson.1999.—砌jjDs·栅j刀£力P户Ies:方:7为P点劢D疥Pd。—以门da门口,,}sf劢aJJe,瑁曾芒D^陷s芒e,力7乃D£神芒[M].BasicBooks,NewYork.[099]G.Lakoff,”Phi10sophyInTheFlesh”ATalkWithGeorgeLakoff.塾主主乜;么么曼受堕:皇鱼g皇:Q!g么呈!d.曼坠!圭望!皇么1垒基Q££么!垒壁Q££.巳星:b!里![100]LudwigvanBeethoven.百度百科b主ﳊ芏椋夯视鉭皇:Q!g么呈!d.曼坠!圭望!皇么1垒基Q££么!垒壁Q££.巳星:b!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