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 MB
- 2022-06-16 13:17:4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歇后语的语境顺应研究姓名:任娅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杨素华201103
摘要汉语歇后语作为汉民族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以简练的结构、形象的语言和幽默的修辞效果而耐人寻味,因此常被人们应用于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来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歇后语作为汉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但过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歇后语的来源、内涵、分类、修辞、语义等层面,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则很少。为了丰富语言学的发展,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维索尔伦(Y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理论来对汉语歇后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讨论,旨在讨论歇后语和语境之间是如何相互顺应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同时也为歇后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是基于对汉语固有语料的定性分析。首先,对文章的选题背景、前人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次分析讨论了歇后语的分类以及歇后语的语用功能;第三,主要是借助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理论,综合考虑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对歇后语语言选择的影响,得出歇后语的语言选择是顺应交际语境各要素的结果;最后,主要是讨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交际语境的各要素对理解汉语歇后语意义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分析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意义,以便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言语交际,从而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关键词:汉语歇后语语境顺应论语言选择意义
AbstractChineseXiehouyu(for歇后语,hereinafterabbreviatedtoXHY),asaparticularsortofexpressivemodetheHannationality,arecreatedbylaboringpeopleduringexperienceoftheirlives.Theirconciseconstruction,vividlanguageandjoculareffectaffordmuchfoodforthoughts,SOtheyareoftenusedineverydaycommunication,andusedtoexpressthefeelingsinliteraturebyauthors.XHYsareoneofsignificantandessentialpartsinChineseculture.Overthousandsofyears,XaYshaveformedaperfectsystem.However,previousstudiesaremostlylimitedtothesourceofXHYs,content,classification,rhetoricandsemanticsandSOon.Fewstudiesaremadefrom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s.Inordertoenrichthedevelopmentoflinguistics.thearticlemakesacomprehensiveresearchwhichfocusedtherelationshipbetweenXHYsar/dcontextfrom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swithVerschueren’S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TheaimofthisarticleistostudytherelationshipofcontextandXHYS,anditcanhelpUStocommunicateeachother.Atthesametime,itcanprovideabrand-newvisionforfurtherstudy.ThisarticleisbasedonqualitativeanalysisofthecorpusofChinesenatural.Atfirst.itdiscussedtherelativeproblemsofXHYs,includingthenameofXHYs,m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parts,classificationandpragmaticsfunctionsofXHYs.Secondly,withVerschueren’SLinguisticAdaptationandbythesynthesisoftheinfluencelanguage,social,culturalandpsychologicalfactorshaveonlinguisticclloiccofXHYs,theconclusioncanbedrawnthatXHYsareactuallytheresultasadaptationtointerlocutors’communicationcontext.Atlast,itmainlydiscussedmee虢ctthatvariouscontentsofcommunicationcontexthaveontothemeaningsofXHYsindailytalks.Bymeansofdiscussingandstuding,wecanmakebetteruseofXHYsfordailycommunicationandunderstandingthesignificanceofXHYs.Meantime,itcanhelptheforeignertofindouttheculturalconnotationsofC11jlleseXHYs.
hbstractKeywords:ChineseXHYs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LinguisticchoiceImplicationIII
1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以结构简练、语言生动且极具幽默效果而耐人寻味。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具有较强的口语性,所以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形式。歇后语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思想文化观念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作为汉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自1920年以来,汉语歇后语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分别从词汇、语义、句法和认知等多个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都集中在歇后语的来源、命名、分类、修辞、语义、翻译等层面,而从语用学角度对歇后语进行的研究则很少。为了丰富语言学的研究,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的理论来具体分析汉语歇后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歇后语和语境之间是如何相互顺应的,交际中交际者又是如何通过顺应不同语境因素而对歇后语做出有意识选择的,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1.2歇后语研究概述歇后语幽默俏皮、通俗形象,是汉语熟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语里的“谜面”,是“引子”,后一部分像“谜底”,是“注释”,即对引子的注释说明,也是整个歇后语的本意所在,因此我们又可把歇后语称作“引注语”。汉语歇后语的研究曾一度从属于词汇研究。纵观歇后语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研究结构形式到研究意义内容的变化,研究的角度可谓越来越新,越来越细;同时也逐渐摆脱了歇后语研究的单一化,开始向着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发展。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我们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类:1.2.1歇后语的命名问题研究说到歇后语,人们并不感到陌生,相反却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表达形式。几乎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上那么几个,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
l绪论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等。但是人们对于歇后语这一名称的由来却知之甚少。下面我们来对“歇后语”这一名称的由来作一简单回顾:“歇后”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旧唐书.郑綮列传》,书中提到“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歇后语"一词也早已出现,但古人所讲的“歇后语”指的是歇后体诗和一种文字游戏。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歇后语,古人则称作“俏语”“方语”“市语",更多的是统称为谣谚。20世纪初,白启明的《采辑歌谣所宜兼收的——歇后语》一文发表后,才把歇后语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加以研究。他在文中指出,歇后语亦名“隐语",唐朝称为“风人体”,习俗上又称为“坎儿”或“坎子”;但他在文章中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把这种语言形式称作“歇后语"。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其著作《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歇后语”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人说的‘歇后语一,又叫“歇后藏词语";一是指“新兴的歇后语’’,也称“譬解语”,即利用“譬解”构成的歇后语。到了50年代,茅盾先生指出,为了与“本来的或‘正规’的歇后语”相区别,应该给现在人们所讲的歇后语取一个另外的名称,但他并没有具体提出改用什么名称。到了80年代,温端政先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术名称应该能够反映所指称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意茅盾先生的意见,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得出歇后语并不“歇后”,所以建议根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问的关系将其更名为“引注语”。但多数学者认为,歇后语这个名称已被人们所接受,要改变很难:同时也指出“名实不符的事物并不少见”(如“熊猫”本该称作“猫熊”),所以主张仍沿用“歇后语”这一名称,不作任何改变。如上所述,我们发现“歇后语”这一语汇形式的名称经历了很多次变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者们的着眼点不同。有的着眼于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如解后语、譬解语;有的着眼于其修辞上的特色,如谐谑语、俏皮话。为什么要叫“歇后语”,起名的人并没有说明。1.2.2歇后语前后部分间关系的研究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其中“黄鼠狼给鸡拜年”是前一部分,“没安好心”是后一部分。关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关系的研究历来都是歇后语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对此多各执一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问是比喻和说明的关系;有人认2
1绪论为是谜面与谜底的关系;还有人认为是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真可谓众说纷纭。纵观前人的研究,我们把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归结如下:第一种,“起语一目的语”说。这一说法最早是由白启明先生在其著作《采辑歌谣所宜兼收的——歇后语》中提出的。该说概括出了大多数汉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作用,认为前一部分的作用在于引起或提示后一部分,而后一部分则主要是揭示该歇后语所要达到的语义目的。但并不是每个歇后语的后一部分都能表达一定的语义目的,有的可能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其中“节节高”能说是“芝麻开花"的目的语吗?又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这一歇后语的后一部分“尽是书(输)"能被认为是“孔夫子搬家”的目的语吗?显然是不可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歇后语的后一部分都只是在陈说前一部分提到的事物怎么样,而并没有明显的目的性。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呢?是“前提”与“断语"的关系吗?第二种,“前提——断语”说。主要代表是温锡田,他在《论“俏皮话”》j和《再论“俏皮话”》(1933)中指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是“前提”和“断语”的关系。这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提——断语”说侧重于从逻辑的角度来定位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显然,“节节高”可以看作是“芝麻开花’’的判断之语,但是就“前提~‘断语”这种表述本身来讲,就存在着不甚对应、不甚协调的问题,用它来概括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显然也是不合理的。.!第三种,“譬解”说。主要代表是陈望道先生,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是“譬"和“解”的关系,即“比喻”和“解释、说明"的关系。这种观点曾盛极一时,但现在看来似乎也有不妥。因为它并不能概括所有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歇后语作为语汇形式存在的时候,前后两部分之间是谈不上“譬解"关系的,即便是那些从形成角度来看存在“譬解”关系的歇后语,当处于语汇状态时,也是很难被认为是具有譬解关系的,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只有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具有“譬解”关系。如:(1)康有富此时心中倍受煎熬,简直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马烽等《吕梁英雄传》三二回)(2)他以为这样做群众就会对他产生好感哩!大家知道他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l绪论没安好心,谁也不睬他。(刘流《烈火金刚》一一回)(3)半年多以前,“常胜连”炊事班早就窗户孔里吹喇叭一一鸣(名)声在外了。(《李科长三难炊事班》)例(1)中“康有富心中⋯⋯”是本体,“十五只吊桶打水”是喻体,而“七上八下"则是对喻体的解释,比喻人心神不定,犹豫不决。例(2)中,“他的做法”是本体,“黄鼠狼给鸡拜年’’是喻体,“没安好心"是对喻体的解释说明,比喻假装善意,却暗藏祸心。例(3)中,‘‘‘常胜连’炊事班"是本体,“窗户孔里吹喇叭”是喻体,“鸣(名)声在外”则是对喻体的解释,比喻人或团体名声远扬,广为人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歇后语,只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就都能构成“譬解"关系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例如:(4)这一个月的差事还算少,季交恕只有四个正字,每个正字五画,总共“四五得二十”回。但叶得胜竞替他“二一添作五一半。”(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四章二)(5)韩老六抓住田万顺的胆小心情,冷笑道:“你要真有本事,就别听我的话,咱们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周立波《暴风骤雨》一部二)(6)我曾“咸菜烧豆腐,有盐(言)在先”:跟定我,咱们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燕平Ⅸ从前,当我年轻时⋯⋯》五九)上面这些歇后语,例(4)中的“二一添作五”是珠算除法中的一句口诀,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引出“一半”,而并没有比喻的作用。例(5)里的“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的后一部分“走着瞧”有双关义,原指边走边瞧,转指事情的结果如何,以后再见分晓。例(6)中的“咸菜烧豆腐,有盐(言)在先",运用“盐”和“言”的谐音关系,指有话说在前头。由此可见,即使把歇后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部分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是构不成“譬解”关系的。因此,把汉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概括为“譬解"关系也是不合适的。第四种,“谜面——谜底”说。代表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很多学者都赞成这种看法,有的甚至认为歇后语就是谜语的一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在歇后语中确实存在一部分类似于谜语的歇后语,如“大4
1绪论米的弟弟——小米”“一二三四五六八九十——缺七(妻)~‘嘴巴出血——红口(虹口)~‘打虎英雄——武松(吴淞)”等等。它们的前半句像个谜面,后半句给出谜底。这些歇后语显然是模仿谜语而编造出来的,它们是介于谜语和歇后语之间的,属于歇后语的一个小类。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整个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概括为“谜面——谜底”的关系。另外,我们还知道,从整体上来看,歇后语属于一种语汇现象,其后一部分一般是要出现的,而不是让人去猜;而谜语则属于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是让人去猜的,而且是越复杂越好。一般情况下是只出现谜面,不出现谜底,且谜面和谜底之间是一对应的关系。同时,谜底的揭晓还要有一定的说服力,是要能经得起逻辑推敲的;而很多歇后语,如“王八肚上插鸡毛——龟(归)心似箭”“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等,它们的后一部分则都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或凭经验,或灵机一动,抑或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逻辑而言的,所以说把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概括为“谜面一‘,谜底”也是不准确、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在汉语歇后语中还存在着一对多的现象,有“同一前提,多种接语”的,如“属老鼠的——胆不如米粒大/放下爪子就忘/记吃不记打”等;还有“同一接语,不同前提”的,如“张飞绣花/张飞智取巴蜀——粗中有细"‘‘高射炮打蚊子/电线杆当筷子/被面补袜子——大材小用”等等,这些也可以证明“谜面——谜底”说的不准确性。第五种,“引注”说。主要代表是温端政先生,他在《略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1983)一文中指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是“引子”和“注释”的关系。这是目前达成共识最多的一种看法,认为歇后语前一部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出后一部分,即“引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会表达一定的附加意义,如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及风格色彩等;而后一部分则是对前一部分的注释、说明,也是歇后语的表义重点所在。据此将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问的关系定义为“引注”关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引注关系”是就歇后语本身而言的,不添加任何语境因素。如果将歇后语放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就会与语境中的所指之人或事具有某种相似性,这样一来便会达到“言此意彼”的效果。所以从语境和语义的角度来看,歇后语又都带有譬喻性。第六种,“话题——说明”说。这是较新的一种提法,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很多,主要代表是谭永祥。“话题一说明”说是从文本角度来说的,他认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就是一个话题,后一部分就是对这个话题的说明。我们都知道,“话5
1绪论题~‘说明”这对术语在语言学中是用来指称、说明语法上的主谓关系的。而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从语法结构角度来看,应该是同位关系,而不是主谓关系,因此用“话语——说明"来概括汉语歇后语前后部分问的关系也是不恰当的。关于汉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的关系,我们主要介绍了上述六种观点。那么,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将采用温端政先生的观点,也是目前学界达成共识最多的一种说法,即“引注"说。1.2.3汉语歇后语的分类编纂研究此类研究几乎贯穿歇后语研究的整个过程。学者们主要是从内容和性质两方面对汉语歇后语进行了归类总结。首先,从内容方面对歇后语进行分类的有:李惠杰在《森林与人类》(1995.6)上发表的《有趣的林区歇后语》;曾刚在《语文知识》(1997.4)上发表的《与牛有关的歇后语》等。还有一些文章则是从性质方面对歇后语进行的分类,如沈惠云发表在《语文研究》(1982.2)上的《歇后语应该归入“成语和谚语之中”吗?》;崔元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8)上发表的《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等,这些文章都是从词汇学角度对歇后语和其它汉语熟语形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力求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歇后语作一定性分析。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主要是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孟宪章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上发表的《谈<金瓶梅>中的歇后语》;吴庆峰在《蒲松龄研究》上发表的《<醒世姻缘传>歇后语汇释》等等文章都是以某一部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研究作品中的歇后语,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1.2.4汉语歇后语的文化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语言会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会反作用于语言。歇后语作为汉语大家庭中的一员,自然也会受到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文化角度来审视汉语歇后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歇后语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孙洪德的《歇后语与传统节日文化》;李金葆的《歇后语与汉族精神文化》;王晓娜的《歇后语和汉文化》等等,这些文章著作都是从文化角度来研究汉语歇后语的。6
1绪论1.2.5汉语歇后语的翻译研究歇后语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西方语言中是找不到其等价物的,因此对汉语歇后语的翻译研究也很有必要。在对汉语歇后语进行翻译时,需结合我们的汉民族文化,同时还要遵循跨文化交际的一些基本原则。此类文章有很多,如杨亦鸣(1987.6)的《试论汉语歇后语的英译》;郭建中(1996.2)的《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陈军(2001.5)的《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等等,都是从语言翻译的角度来对歇后语进行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将歇后语准确地译成外文,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2.6汉语歇后语的修辞分析此类研究主要是对汉语歇后语中辞格的运用以及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进行分析论述的。比如周少青(1992.3)的《漫谈歇后语的修辞特色》;王今铮(1997.4)的《歇后语的修辞与语法结构》;王耀辉(2001.6)的《谈歇后语的辞格运用》:’‘等文章都是从修辞学角度来分析研究歇后语的诸多修辞问题的。1.2.7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借鉴国外的认知理论来研究汉语固有的语料。其中,关于汉语歇后语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当可观,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但关于歇后语认知层面研究的专著还比较少,目前成系统的论著只有张辉先生的《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相关的论文有俞建梁(2006.8)的《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朱定逸(2007.8)的《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蒋向勇(2008.4)的《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一一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李丽丽(2008.5)的《对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邹春玲(2009.3)的《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等等。这些文章都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汉语歇后语的,主要研究汉语歇后语的语义如何构建,以及人们如何解读汉语歇后语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歇后语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以上主要是前人关于汉语歇后语研究的几个角度,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形式上来对歇后语进行归类分析的。通过上文的总结归纳,我们发现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相关的语用学理论对汉语歇后语进行的研究很少。7
1绪论1.3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鉴于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理论来具体讨论研究汉语歇后语和语境是如何相互顺应的,即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交际者是如何顺应语境各要素来对歇后语进行选择和理解的;同时通过对歇后语和语境各要素间关系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歇后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歇后语的语言交际功能。全文总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汉语歇后语的研究概况及前人研究的不足和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本文为了方便讨论,没有采用传统的分类法,而是对歇后语进行了新的分类;另外还从四个方面对歇后语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概括。第三部分,主要是借助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论,综合考虑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语境因素对交际中歇后语选择的影响,得出歇后语的选择是顺应交际语境各要素的结果。第四部分,主要是讨论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语境各要素对歇后语意义选择和理解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歇后语的意义,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言语交际,从而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第五部分,结语部分,主要对文章的论点做一总结,并且将交际中语境各要素对歇后语选择和理解的影响加以模式化;同时还指出一些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8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歇后语,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有着特定结构的语句。歇后语因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而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它主要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由形象生动的事物组成,即“引子”,而后一部分多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即“注释”,往往也是整个歇后语的真意所在。2.1歇后语的分类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学界存在多种认识和观点。多数学者主张把歇后语分为“喻意”和“谐音"两大类。这种分法曾盛极一时,但随着歇后语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分法缺乏科学性。因为谐音类歇后语是建立在喻意类歇后语基础之上的,所以“喻意”和“谐音”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他们认为应该把歇后语分为“谐音”和“不谐音”两大类。这种分法虽然简单,但从逻辑上看却是成立的。还有的学者,如温端政先生则依据歇后语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注释”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描写性”“判断性”“说明性”“反问性”和“感叹性”五类;谭永祥在其著作《歇后语新论》中又将歇后语分为“喻意型”和“会意型”两大类。各个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歇后语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各种分类方法又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难以达成共识。本文为了讨论的方便,将歇后语主要分为:常规式歇后语、多义式歇后语和省略式歇后语三类。2.1.1常规式歇后语常规式歇后语主要可分为喻意和谐音两大类。喻意歇后语,主要是依靠比喻部分来说明道理。它的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则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肉包子打狗一一有去无回"‘‘秋后的蚂蚱——蹦足达不了几天”等。谐音歇后语则是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歇后语的意思,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现象,常能起到妙语双关的修辞效果。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和尚到了家——妙(庙)妙(庙)妙(庙)”“朝廷爷吃煎饼——均(君)摊”“坐着9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飞机吹喇叭——想(响)得高”等等都是运用音同或音近而构成的歇后语。歇后语俏皮幽默、形象生动,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应用都非常广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歇后语来说明事理、表达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和交际意图。2.1.2多义式歇后语多义、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歇后语中就有大量的多义式歇后语存在,如歇后语的同一引子可以多个注释,同一个注释也可以有多个的引子,以致它的意义产生模糊性或多义性。这里我们又可以把多义式歇后语细分为两类:2.1.2.1一引多注式一引多注式,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作出不同的注释、说明。至于到底选用哪一个注释,这还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例如:(7)“他呀!嘿,既会打仗,还能写一手好字,”编辑主任笑道:“人都说他这是张飞穿针一一粗中有细哩!”(《烽火南天》P332)(8)“村南⋯⋯桥⋯⋯这桥叫什么呢?”他结结巴巴地问同伴。可是他的同伴被问得象“张飞穿针一一大眼瞪小眼”,答不上腔来。(《海疆儿女》P214)(9)他凭着双手和肩膀,好不容易把铁销对准洞孔,开始穿销。但潜水员上不着水,下不着地,全凭浮力,一使劲就晃动不已,弄得他像张飞穿针一一有劲无处使。((<水下尖兵》P48).上述三例中,我们看到同一个引语“张飞穿针",引出了三个不同的注释,分别是“粗中有细”‘‘大眼瞪4,ul曼~‘有劲无处使”。具体选用哪一个注释,这要视交际者的意图而定。众所周知,张飞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员大将,他平时表现大大咧咧,粗鲁莽撞。但在有些情况下,尤其在战争中,表现得却又非常谨慎。例(7)中,编辑主任J下是掌握了这一点,才运用“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这一歇后语来强调他仔细,谨慎的本质。而例(8)中,作者也运用了“张飞穿针”这一形象,但它主要是想通过张飞眼睛之大和针眼之小之间的对照来lO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表现同伴当时束手无策,甚至无可奈何的神情。例(9)中运用“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这一歇后语,将张飞穿针时那种笨拙的形态描绘出来,目的是为了强调潜水员相对于水的浮力时所表现出的无奈。歇后语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半空里翻跟头——不着实地/终久要落地”,“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出洋相/处处新鲜”,“去年的皇历——翻不得/今年使不上了/背时/不中用"等等。之所以会有大量的“一引多注式"歇后语存在,是因为世界万物是复杂的,事物的特点也是多样的,并且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层面也是多元的。因此人们对于同一个事物,可能观察的角度不同、可能立场不同、也可能出发点不同,最终的结果就是对同一事物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反映在汉语歇后语中,就是“一引多注式”现象的产生。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到底该选择使用哪一种,这就要根据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以及具体的交际情境而定。2.1.2.2多引一注式多引一注式,即对不同事物或现象做出同一注释。温端政先生(1985)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多引一注式歇后语,原因有两点:一是歇后语是由来自不同团体、不同行业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由于生活经历有所差异,这就为多引一注式歇后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二是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由于所使用语言的不同,所以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所用的词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这就大大丰富了汉语歇后语的种类,而且也丰富了我们的汉民族文化。例如“三月的蚕豆/花椒熟了/吃了木炭——黑了心”“水牛掉井里/拖拉机撵兔子/张飞穿针——有力使不出~‘竹篮打水/水中捞月/梦中娶媳妇——一场空”等都是多引一注式歇后语的典型。同时个人喜好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歇后语表达的选择,不同行业的人们更偏向于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商鞅变法/木匠戴大枷/铁匠戴镣铐——自作自受”“三个秀才讲书/三个屠户讲猪——各有各的一套”等等,此类歇后语还有很多。多义式歇后语除去上边讲到的两种,还有一种多义现象存在,即由歇后语后一部分的多义性所产生的多义式歇后语。举例如下:(10)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只要跟他一讲,就会是“胸口挂着钥匙一一开心”。病也会渐渐好起来。(严亚楚《龙感湖》一三回)(11)魏明像炸开的地雷,怒斥道:“什么?你真会胸口挂着钥匙一一开心!”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报刊)上述两例中用的是同一歇后语“胸口挂着钥匙——开心",但在两例中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却是不一样的。歇后语中的“开心”,原意都是打开心扉,实际意义却有所不同。因为开心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例(10)中“开心”作形容词,表示心情快乐舒畅;例(11)中“开心”.作动词,指戏弄别人,使自己高兴。又如:(12)丁江涛讲了一会儿,赵耀钱还跟早上一样,两个哑巴一头睡一一没话说。(曾辉《八月雪》12章)(13)A:同志,这机器运转的好不好啊?B:两个哑巴一头睡,没话说!(李自由《不夜的山村》)例句分析:例(12)中的歇后语“两个哑巴一头睡一没话说",是指无话可说,表示沉默;而例(13)中的歇后语实际上是指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缺点,机器很好的意思。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如“铜铃打鼓——另有音(因)”,其中的“另有音”,原指另有声音,转指话里有话;还可以利用谐音双关,指另有原因。又如“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沙锅是由陶土和沙烧制而成的,性脆易碎。所以沙锅是不能用来捣蒜的,一捣锅就会破。它所表示的意义有这样几种:①讽刺人在跟别人打交道或做生意时,从不考虑长远,只为贪图一时的利益;②好歹就干这一次,下次不干了;③孤注一掷的意思;④比喻经不起敲打,一施外力就会被打破,引申为一碰就坏;⑤彻底的摧毁。对于此类歇后语,到底应该取哪个意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2.3.3省略式歇后语省略是一种保持简洁、避免重复的语法手段。所谓省略式歇后语是相对于结构完整的歇后语而言的,如只有引语,没有注语的歇后语。多数情况下,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但有些时候,歇后语就只出现前一部分,即“引语”,而后一部分“注释"则被省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歇后语都可以这样,尤其是一引多注式歇后语,省去后一部分,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那些常用的和为人们所熟悉的歇后语才可以省去后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说出前一部分,人们便能想到后一部分。例如:(14)你不是说那女孩子国文很好吗?我想她未必瞧得起我们这擀面杖吹火的12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东西。(张恨水《金粉世家》四五回)(15)你可别门缝里看人,放心罢,啥时候也不给俺穷弟兄丢脸。(杨纤如《金刚图》二二回)(16)不过话说回来,李国香这些年来能矮子上楼梯,也是颇为不容易的。(古华《芙蓉镇》四章二)大家都知道“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矮子上楼梯——一步一个台阶’’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歇后语。因此例句中省去后一部分,并不会引起人们的误会,更不会影响说话人意思的表达,也不会影响听话人对话语意义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歇后语的省略现象存在,即在日常交际中或文学作品中,当同一个歇后语在前文中已经出现过,语言使用者为了避免重复,就会省去后一部分;有时也会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如出于礼貌或维护面子的需要)而将后一部分省去,使话语显得含蓄委婉。例如:(17)温十三妹支吾道:“那就算我是‘小和尚念经一一有口无心’吧!这总行了吧!~‘不行,你必须要给我说清楚,你到底是‘小和尚念经’,还是你在造谣!”何乘胜追击,步步紧逼。(《霞岛》112页)例句分析:例(17)中,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上下文中出现了两次,作者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避免重复,保持文章的简练;二是出于礼貌,为了照顾温十三妹的面子,故而将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有口无心’’省去了。2.2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语言之前,人们总会结合交际意图和语境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到底该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汉语歇后语因其较强的口语性,在人们的同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因此,歇后语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言语交际中,使用歇后语可以帮助交际者增加他们的语言表达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我们将从四个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方面来讨论歇后语的语用功能:2.2.1产生幽默,维护面子歇后语在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产生幽默,即歇后语的诙谐性。汉语歇后语的诙谐性主要表现为:风趣、幽默、戏谑、含蓄。我们知道,在日常交际中,幽默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尴尬,维护面子。当人们交际中的某些言语行为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时,歇后语的幽默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挽回面子。这样的例子,无论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例如:(18)彭老总对部属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自己也曾讲:“我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爱批评人,这也是高山倒马桶一一臭名远扬了。”(黄克诚《丹心照日月,刚正垂千秋》)(19)石老根诙谐地说:“我这是刚进庙的和尚念佛经一一现学现唱!这几十个字还是养伤时别人教给我的,我这是学三个忘两个⋯⋯”(《玉龙的眼睛》17页)例(18)中,彭老总运用“高山倒马桶——臭名远扬”这句俏皮的歇后语,进行自我开脱,不但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又取得了幽默的交际效果。例(19)中,通过对一个刚进庙的小和尚念经这一事件的陈述,石老根把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所存在的困难,以一种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又如:(20)凤姐儿笑道:“外头时候也不早了,依我说:老祖宗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一一散了吧?”(《红楼梦》54回)例(20)中,“凤姐儿”提议大家散了。我们知道,当时她们都聚在一起庆祝元宵节,所以凤姐儿的提议似乎与当时的情形不相符;但考虑到老祖宗(贾母)年老体衰,需要休息,所以她就先给大家讲了一个聋子放炮仗的故事,最后套用一句歇后语“聋子放炮仗——散了”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了她的真实意图。风姐儿在这里选择这一俏皮的歇后语起到了双重效果:一是她的提议以一种简单、俏皮的口吻提出,同时炮仗又很符合元宵节的气氛;二是由于歇后语特有的幽默效果而让人更容易接受,而不至于产生误会,损及他人的面子。显而易见,“聋子放炮仗——散了"这一歇后语通过它自身的幽默效果避免了冲突,间接地让人们接受了她的意图,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上述几例中,歇后语通过对比、比喻所表现出的诙谐、幽默效果有助于人14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们交际意图的达成,也有助于交际双方情感的交流。因此,我们认为善于使用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语言交流工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日常交际。2.2.2打破僵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都希望交际能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因此为了保持交际者之间的良好社会关系,顺利实现其交际目的,人们就必须与他人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彼此陌生的两个人之间,更是不容易。交际中,如果其中一方持不合作态度,就很容易导致交际中断甚至交际失败。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交际一方能巧妙地运用歇后语,就可以帮助打破僵局,从而引出新的话题,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例如:(21)A:我没话找话问她:“你贵姓?”B:“不知道”tA:“你叫‘不知道’啊?”B:看来你是“自行车下坡一一不踩(睬)!”A:“什么啊?你真会逗人!”(《往事散记》28页)例旬(21)中,A向B搭讪,问道“你贵姓?”,可B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显然是不合作的态度。B为了缓和交际的气氛,使交际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借助歇后语“自行车下坡——不踩(睬)”这一特殊的言语形式,转换了话题,也缓和了交际双方之间尴尬紧张的气氛,从而使交际得以进行。又如:(22)(王京生去广州出差,住在白云宾馆,睡觉觉得热。想叫服务员给他换条薄被子)王京生:“麻烦你给我换条被子吧!”服务员:(不太情愿)仍保持微笑道:“被子怎么了,我们这儿是一客一换。”王京生:“我没说被子不好啊,只是这被子,还真是皇上他妈一一太厚(后)了。”(服务员听后,笑了笑,随即给他换了条薄被子)(((出差杂记》47页)通常认为,向不熟悉的人求助会感到非常尴尬,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会担心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因双方关系疏远,请求会被拒绝,一旦请求遭到拒绝就会觉得有损自己的面子。此时,如果交际一方善于运用一些语言策略和语言技巧,那么许多不可能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也将得到很大改善,所有的问题也便随之解决。把请求的语言幽默化就是技巧之一,歇后语便是最好的选择。例(22)中,王京生就巧妙地运用了歇后语双关性这一特点,既消除了服务员的不满情绪,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从而也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即让服务员毫无怨言的给自己换了被子。2.2.3缓解冲突,自我开脱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交际双方产生冲突,这都是人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因为冲突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当冲突发生时,交际双方会想方设法来缓解矛盾,以确保交际能够继续进行。此时,歇后语的选用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下例:(23)(小韩负责保管全院的体育器材,某天课后,邻校一朋友过来想借一足球去玩,可小韩没有答应朋友的请求。朋友有点儿不高兴)朋友:“真的不能借啊?只要你不说,谁知道啊?再说了,我玩一会儿就还回来了,没人会知道的”小韩.o“真的不好意思,虽然我负责保管仓库,但那是丫鬟带钥匙一一"-3家不做主,要是你真想借,还得找体育部长签字,他说了算。”朋友:“算了算了,就当我“嘴上抹石灰一一白说。”其实我是跟你开玩笑的,我哪儿会踢什么足球啊”(((年轻岁月》127页)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朋友向你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我们通常的做法:或勉强接受而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或以某种借口拒绝对方而伤了和气,这种情况常常会让人陷入两难境地。例(23)中,小韩的朋友在请求遭到拒绝之后,明显有不满情绪,于是小韩急忙向朋友解释说:“我是丫鬟带钥匙——当家不做主",把自己比作小丫鬟,说明自己不是不想借而是无权借,从而委婉地拒绝了朋友的请求,同时也避免了冲突的发生。此时,朋友也意识到自己的要求有点儿过分,随即用了“嘴上抹石灰——白说”这一歇后语间接地表示了歉意,也在朋友面前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又如:(24)(同学聚会,小张带着一箱饮料去酒店吃饭,但在门口被服务生拦下了。)16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服务生:“按照我店规定,禁止自带酒水。”小张:“乱说,以前我们来酒水都是自带的。依我说,你们的规定是小乌龟的屁股一一新龟腚(规定)。”服务员:(反应很快)微笑道:“就算是新规定,这也不是我们自己定的,而是老乌龟背着小乌龟一一上面有新规定(龟腚)。”小张也乐了,凑到服务员耳边说:“依我看哪,不管是新规定,还是旧规定,都是乌龟上厕所一一臭规定(龟腚)。”服务员忍不住笑了,一拉门让他们进去了。我们都知道,大多数餐厅都规定:禁止顾客自带酒水。如果顾客据理力争,这无疑会激化矛盾。但如果采取间接、委婉的协商方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例中,小张深谙此道,只用了两个简单俏皮的歇后语,便使对方不由自主地为他们网开了一面。其实,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任何可能发生的冲突都是可以消解的。÷2.2.4加强语气,强化情感语言是人们用以交流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有时,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更有助于人们情感的表达。歇后语便是很好的代表,如:‘(25)他气势汹汹地对老袁说道:“你就是太胆小,一个流氓,有什么可怕的?。说到底,他就是披着虎皮的驴子一一外强中干。”(((百炼成钢》33页)(26)洪大榕笑道:“我真是太高兴了!如今我们的日子真好比甘蔗加蜜糖一一甜上加甜啊!”(((霞岛》7页)例(25)中,说话人运用歇后语“披着虎皮的驴子——外强中干”来表达他的强烈情感,目的是为了让老袁相信他所说的;同时,他还极力谴责老袁的胆小怕事。例(26)中,洪大榕通过歇后语“甘蔗加蜜糖——甜上加甜”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2.3本章小结
2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本章主要讨论的是汉语歇后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首先,介绍了前人关于歇后语分类问题的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汉语歇后语进行了新的分类。我们主要是将歇后语分为常规式、多义式和省略式三类,并且通过大量的歇后语实例来具体介绍每一类歇后语,目的是为了后文讨论的方便。其次,是对歇后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概括为四点,分别是产生幽默,维护面子;打破僵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缓解冲突,自我开脱;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等。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汉语熟语形式,它因形象生动、活泼幽默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际和各类文学作品中。但运用歇后语进行交际,必须要依靠一定的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如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等。语境作为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的本质功能在于交际,因此,在日常交际中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定的。正因为此,本章将重点研究语境和歇后语选择之间的关系。3.1语境及语境关系顺应3.1.1语境概述正确解读歇后语,就必须把语境这一关键因素考虑进去。因为语境既是语言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又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语境呢?学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点可以从学者们对语境的不同分类看出。有的学者从语言实体的角度出发,将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两类。其中语言性语境又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副语言语境;非语言性语境则是由社会、自然、文化和语体语境等因素构成。有的学者认为所有语言实践和运用的条件都可以看作语境。它包括主观语境、客观语境、语言自身语境、辅助语言语境和语体特点语境五种。其中主观语境,即人的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思想、性格、兴趣、心理、处境、宗教、信仰、双方关系的亲疏以及交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等;客观语境即环境因素,包括交际的地点、场合、时间、话题、目的、风格、文化、地理、时代等;语言自身语境,即我们所讲的“上下文语境”,包括词汇、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语境等;辅助语言语境则是指由体态语、信号、手势、口哨、旗语等构成的语境。有的学者从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角度出发,将语境分为认知语境、文化和种19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族语境、社会语境等三类。学者们认为“话语本身就是语言、认知以及社会文化等内容的综合体现。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语境就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因为他们认为语境就是认知语境,如Sperber&Wilson(1986)。将上述各个学者对语境的看法加以概括,主要有三种情况的语境:①着眼于语言的语境,认为语境就是所谓的“上下文”,这与英语“Context”是相一致的。②着眼于交际的语境,认为语境就是语言使用者以及他们的身份、性格、年龄、职业、知识体系、认知情感等主观因素和时间、空间、场合等客观因素所构成的语言环境。我们还可以将其称作“言语语境”。⑧着眼于语言和交际的语境。认为语境既包括上下文语境,也包括交际语境。这一观点为学界所认同,虽然各个学者对语境的具体表述不同,对语境要素的概括也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将语境概括为语言的和言语的两个方面。著名语用学家Verschueren就是代表之一,他认为“语境就是指语言交际的环境,是指与话语相顺应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其中,语言语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上下文语境”,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交际语境则属于非语言语境,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四方面。3.1.2语境关系顺应论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论。他在顺应论中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所驱动"。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之所以能够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三个属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旱所讲的变异性泛指语言使用者在试图传达特定信息时可以进行选择的各种可能表达;商讨性是指语言使用者所作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语用策略而做出的;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多种项目中作出的灵活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人们交际的各项需要。其中,变异性为语言选择提供可能,并限定语言选择的范围;商讨性则排除语言的机械表达,使选择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弹性;顺应性使人们通过商讨来加以选择,最终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理想的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交际效果。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言语交际中,要使用语言就不可避免地要对语言进行选择。选择语言就必须要考虑到语境各要素,即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必须要与语境各要素相互顺应;只有顺应了语境各要素,才能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语言选择恰当有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和交际效果的取得。可见,语境关系顺应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维索尔伦指出,语境关系顺应就是指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必须要与交际语境相互顺应。语境关系如图l所示:产出语言时的语言选择语言语境图1语境相关因素①(图中两条斜线分别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处会合,构成他们的视线。三个世界在视线内的部分被语言使用者所激活或调用,构成当前语境的因素。)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语境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作为语境的焦点,无论是话语的产出还是话语的理解,都离不开他们。因为J{有在交际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才会有思想的交流、情感的表达,才会使。Verscheuren,Jet".Understanding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0研究出版社,2000(76)21时择言选语当日解语理的I[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用语言,语境也才能被激活。但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交际双方,不是指现实世界中实实在在的人,而是交际双方所担负的社会角色。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多都具有多重身份,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又可能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在交际中身份会发生多次转换,如说话人在一定情境下也可能变成听话人。此外,交际双方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们能够从其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中选择相关物来充当语境成分。如图所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发出的射线就表示他们的视线。视线在此表明:在言语交际中,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构成要素都需要通过交际双方的认知机制才能得以激活,四者共同作用并影响语言的产出和理解。下面我们通过一实例来分析讨论日常交际中,交际语境的四要素(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对交际者语言选择和理解的影响和制约。例如:(27)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说道:“你用不着跟我花马吊嘴!咱们‘清水下杂面一一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上场一一好歹别戳破这层纸。’你别装糊涂了,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府上那点儿事呢!这会儿你们哥俩儿花几个臭钱想拿我们姐儿俩取乐儿呢,我看你们是打错如意算盘了。我也早对你那厉害老婆有所耳闻,如今想把我姐姐拐去做二房,偷的锣儿敲不得。”(曹雪芹《红楼梦》)例句分析:从例(27)中看出,交际者(尤三姐)为了实现传递思想、表明态度的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选用了三个不同的歇后语,试图借助歇后语“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和“偷的锣儿敲不得”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地点、人物、时间和场景等非语言性的相关语境信息来帮助自己实现交际目的。例句中交际双方主要是指说话人(尤三姐)和听话人(贾琏),交际中说话人选择语言,既要考虑到听话人的年龄、身份、知识背景等,即说话人选择语言时要考虑到听话人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话语而推导出说话人所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又要考虑到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地点,这点在于说话人所选用的语言形式要符合交际的场合以及交际的对象;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交际双方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说话人才能够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听话人也才能够根据各语境因素来推导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例中交际双方的交际实施体现了说话人(尤三姐)在言语交际中根据各种语境信息做出语言选择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说话人为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了表明特殊的含义,故选择歇后语“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和“偷的锣儿敲不得”这样的语言表达,让听话人(贾琏)明白自己话语的隐含义,即“你做你的,我看得清楚”和“不要戳穿了,露出真相会让大家很难堪”。说话人运用歇后语这一言语行为,既表明了自己“反驳”和“警告”的态度,又表达了对贾琏这些纨绔子弟的讥讽和愤怒,同时还表现出尤三姐不惧权贵的泼辣性格。汉语歇后语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工具,自然也会受到交际双方以及交际语境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把日常交际中歇后语的使用看作是一种为了满足交际者交际意图而对各种语境因素做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性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自身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致使交际中断,甚至导致交际失败。3.2汉语歇后语的语境顺应分析{根据语境关系顺应论,我们了解到人类之所以能在日常交际中不断地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本身就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点。但我们知道这三者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顺应性是核心,变异性和商讨性都是为顺应性而服务的。本节将就日常交际中,歇后语对交际语境各要素的顺应问题展开讨论。按照维氏观点,我们可以把歇后语的使用过程看作是对语言使用者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动态顺应过程。因此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需要做出顺应不同语境因素的语言选择。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日常交际中,歇后语选择对交际语境各要素的顺应过程。3.2.1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语言使用者是指参与谈话的双方,以及与谈话内容相关的其他人(Verschueren,2000)。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体系、身份、职业、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同时这也是交际中选择语言时需要顺应的因素。如果忽视对这些因素的顺应,就会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比如,交际双方知识体系不同就会造成语言选择的不同,在言语交际中应顺应双方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否则就会导致交际失败,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如“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姜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就不知道孙猴子是谁,姜太公又是谁,为什么孙猴子会变脸,为什么姜太公钓鱼就愿者上钩呢?这就是由于交际双方的知识体系构成不同,交际一方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所以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也影响了交际的进行。又比如:“过了年的萝卜——走味”“拜年踩高跷——什么脚(角)~‘求子到了老爷庙——走错了庙门”等,因为相互之间没有共同的风俗习惯,也无法选择恰当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歇后语。另外,交际双方性别、年龄、身份、职业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如职业不同,所选语言也会不同。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更愿意选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语言来表达,如“三个秀才讲书——各有各的一套”“三个屠户讲猪——各有各的一套”,我们看到这两个歇后语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时偏向于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形式来表达。这也是“多引一注式”歇后语产生的原因之一。3.2.2对心理世界的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但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认知和情感的因素。按照维氏观点,交际就是交际双方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他们选择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了成功地进行交际,使听话人能够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含义,说话人在选择语言表达时必须有这样的信念:听话人能够听懂自己的话语,并且能够根据话语形式找出或推导出交际的真正意图。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其语言表达也必然要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把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看作是一种满足人类需要、实现交际意图的行为。交际意图不仅决定着言语交际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交际中歇后语的选择和使用。说话人要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就有必要弄清楚对方的心理。交际中,该选择怎样的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的心理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互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下文我们就来通过歇后语实例分析来具体讨论交际者是如何通过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来运用歇后语满足交际需要,从而实现交际目的的。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3.2.2.1对生理需要的顺应生理需要,是指维持人类生存的必然需求。如对食物、空气、水、睡眠等的需要。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需要,才能谈其他。例如:(28)(语境:一上级领导下基层进行慰问活动,询问王大妈有什么需要)王大妈:“俺是蛤蟆生气一一肚子响。”例句中,一上级领导询问王大妈的生活,问到她有没有什么需求。说话人(王大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温饱问题。为了表达这一特殊含义,说话人(王大妈)有意识地选择了歇后语“蛤蟆生气——肚子响"这一言语行为,间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对食物的需要。通过这一歇后语的运用,既表明了说话人王大妈的真实意愿,又保全了领导人群j向-子,真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可以把例句中“蛤蟆生气——肚子响"这一歇后语的运用看作是说话人王大妈对自己生理需求的顺应。又如:(29)(邻居问老郝头,家里还剩什么东西)老郝头慢吞吞地说:“我有个啥?孤人一个,‘腿肚子贴着灶王爷一一人走家搬’啦”。(《姚河飞浪》25页)此例中邻居出于好心询问老郝头,问他家里还剩下什么东西。为了顾全面子,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很尴尬的境地,说话人(老郝头)巧妙地运用了“腿肚子贴着灶王爷——人走家搬”这一特定的表达形式来表明自己的不幸。我们知道,灶王爷,指的是灶神的画像,一般贴在家里的灶台上,用以指代家。比喻单身一人,无牵无挂。说话人(老郝头)通过运用这一歇后语,很容易让人想象到他的处境,甚至他的孤独。例句中歇后语“腿肚子贴着灶王爷——人走家搬”是说话人为了顺应自己对家的需要所作的有意识选择。另外,交际中人们要想根据说话人的言语形式来判断或者推导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时,也是需要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的,比如此例中听话人(邻居)需要对“灶王爷"这一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清楚地理解说话人(老郝头)的真实意图。说话人在选择语言表达时也是需要考虑听话人是否能够听懂自己的语言,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意思,本着这样的信念来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从中也可以看出,交际语境的各要素对交际中语言选择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和制约的。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3.2.2.2对安全需要的顺应当人类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新的需求,即对安全的需要。它具体可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例如:(30)马升旺拍着胸脯喊道:“依我看梁则守单单听到热泉村这三个字就会害怕,哪还敢来啊?如果他真的敢来,那还不是猫舔虎鼻一二成心不要命了”(《长缨颂》)(31)一进门,刘二奎就怒斥道:“你们这真是阎王桌上抓供果一一自己找死,竞然敢混到这里来装神弄鬼⋯⋯”(《飞冰赤水》)例(30)中,梁则守是地主,曾经剥削过穷苦百姓,但现在由于红军的到来,农民开始鼓起勇气来反抗地主梁则守。可见,农民不再局限于对吃穿的追求,还有对安全和自由的需要。例句中说话人(马升旺)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想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来号召农民勇敢的站起来,不再畏惧地主梁则守,而是勇于追求自由,敢于自己主导命运。为了表达这些特殊的含义,说话人有意识地选择了歇后语“猫舔虎鼻——成心不要命”这一特殊的言语形式。又如例(31)中,“阎王桌上抓供果”,我们知道阎王是掌管人生死的,去阎王的供案上抓供果,必然要得罪阎王爷,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找死。形容自寻死路。此例中说话人(刘二奎)为了表明这些装神弄鬼之徒所处的危险境地,提醒那些装神弄鬼之徒出于对安全需要的考虑,也不该在这罩胡作非为,故有意识地选择歇后语“阎王桌上抓供果——自己找死"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上述两例中,说话人都是出于人们对安全需要的考虑,而选择了不同的言语形式来传递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例(30)中是为了号召农民,为了免除他们的顾虑和恐惧,而选择歇后语来表明梁则守东风不再的境地;例(31)中说话人(刘二奎)出于人们对安全的追求,而选择歇后语“阎王桌上抓供果——自己找死’’来提醒那些装神弄鬼之徒他们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出于安全的考虑也该收敛收敛了。3.2.2.3对隶属互爱需要的顺应隶属互爱的需要是指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便又开始渴望有朋友、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有爱人、有孩子等。人类将以极大的热情来追求归属感和爱。例如:(32)“那真是个大误会啊!”周大爷抓住杨晓冬激动地说道:“你看我这⋯⋯,哎,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一·‘(《找红军》33页)例句中,周大爷对杨晓冬充满了敌意,原因在于他误以为杨晓东是国民党。当得知杨的真实身份后(也是共产党员),这才选用了歇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这一特定形式来表达自己得知杨晓冬和自己本来是一家人之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化解了当时因为误会而导致的尴尬局面。歇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指的是自己人之间发生误会。此例中借用这一歇后语表明了交际双方从冲突到接受的一个互动过程。3.2.2.4对尊重需要的顺应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们既要做到尊重他人,又要做到尊重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可和支持。我们可以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类:一是自尊,即对权力、成功以及信心的追求;二是对名誉、地位的追求,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例如:(33)⋯⋯这队长有什麽可当的?亏不少吃,罪不少受,还得听人唠叨。家里外边不成样子,我这真是猪八戒照镜子一一里外不是人。(《艳阳天》152页)例句分析:此例中说话人(队长)的话语表面上是在抱怨、发牢骚,实际上却是希望大家能够体谅他的处境,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为了表达这样的特殊含义,说话人(队长)有意识地选择了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一特定表达来表明自己家里外边不讨好的两难境地。此例中的歇后语是说话人为了顺应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尊重需要所作的有意识选择。又如:(34)我费了好大功夫给他俩做媒,最后却是“硕着石臼做戏一一吃力不讨好”。(日常会话)例句分析:从例(34)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不难看出,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认可,故有意识地选择歇后语“顶着石臼做戏——费力不讨好”这一言语行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听话人能够理解自己话语的真实意图。27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上述两例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都选择了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得到别人尊重、认可和支持的心愿。这些歇后语都是顺应说话人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的产物。3.2.2.5对自我实现需要的顺应自我实现作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体现为对认知、审美和创造的追求。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类自我能力挖掘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它处在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点,属于一种成长需要。例如:(35)(语境:参加朋友公司的开业典礼,为了祝贺朋友)“祝你的事业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36)盘龙山上有个梯田,打出了井⋯⋯这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上楼梯吃甘蔗,步步甜哪!(杨大群《山燕》一八)例句分析:例(35)中,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对朋友公司开业的祝贺之情,有意识地选择了歇后语“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特殊的言语形式。说话人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有意识选择,既表达了对朋友公司开业大吉的祝贺,也表达了说话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此例中说话人的语言选择是顺应了朋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例(36)中,作者运用两个歇后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和“上楼梯吃甘蔗,步步甜"既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越过越红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情况下,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是一个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可以认为他的自我价值已经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基础之上的。因此,说话人选用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个例子中歇后语的选用都是说话人出于对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顺应所做出的有意识选择。3.2.3对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对交际者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Verschueren,2000)。这里的交际者不是理想化和抽象化的语言使用者,而是其言语行为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社会文化规约的主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在选择语言时应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社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会环境、交际原则和交际准则等社交因素。因为据维氏观点,社交世界限定了交际的范围,同时也限定了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所需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歇后语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工具,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考虑到对社交世界中各因素的顺应。下文我们主要从社交场合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讨论交际中歇后语选择和社交世界之间的关系。3.2.3.1对社交场合的顺应社交场合主要是指人们用以交往应酬的场合。一般有正式和非J下式之分,在正式场合中,我们选择语言时应该选择相对比较正式,礼貌级别比较高的语体;相对应地,在非正式场合中,用语就相对比较随便,不需要特别拘谨、严肃,交际时可选用口语化的语体。歇后语就是一种口语化极强的语言形式,因此歇后语常用于非正式场合。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也会在一些相对J下式的场合中选用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37)“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一。(《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790-791页)例句分析:此例中毛主席运用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对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做了最好的概括。“婆娘”只要一“懒”,那自然就更邋遢了。“裹脚布”捂在鞋子里,如果长时间不洗,结果必然是“又臭又长”了,这真是对党八股的绝妙讽刺。这里主席有意识地选用这一特殊的言语形式,巧妙地把党八股“文章繁琐冗长而又空洞无物”的特点以及人们对他们厌恶的态度都体现了出来。在例(37)这一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主席)既顺应了社交场合,也顺应了语言使用者(即听话人)的身份。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交际中,人们对语言的选择不是单单顺应某一个因素,而是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且交际语境的各因素在语言选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太一样,大小有别。比如此例中,主席选择这样的一个言语表达,更多的是考虑到听话人,考虑到他们的认识水平,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们明白,我们应该反对党八股,应该响应号召:“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党八股),赶快扔到垃圾桶里。”29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3.2.3.2对社会文化的顺应在语言选择与社交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特定场景、特定制度或特定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这些规范都是语言使用者所必须遵守的。其中文化及其由文化生发出来的规范和价值观,一直都是语用学中最能反映社交世界与语言选择的关系的成分。众所周知,歇后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一员,其语言必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选择歇后语来实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者阐释态度等不同交际目的时,必然要将歇后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考虑进去。如果说话人在选择语言时忽略对歇后语文化内涵的考虑,听话人一方就有可能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进而导致无法解读说话人的真实意图。那么,交际者到底是如何通过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来对歇后语加以选择的昵?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学者们早已有认同。Saoir指出,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总是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系统内部的诸要素无一不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歇后语作为人类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自然也会受到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们在交际中会通过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来有意识地选择歇后语。下文我们试图通过歇后语实例分析来讨论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者是如何通过顺应不同的文化因素来选择歇后语进行交际的。’A.对制度文化的顺应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以及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政治、法律等。汉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主要包括宫廷礼仪、习俗、官制、家庭宗法、兵制、科举教育、法律、典籍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禁忌等。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者选择言语表达时,需要顺应制度文化的不同要素。我们通过歇后语实例来具体分析讨论。如:(38)冯保对张居正说道“宰相大人,我也没办法啊。我这也是皇帝的太监一一听使唤。”(《张居正》371页)例句分析:众所周知,宦官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畸变产物,它体现了封建统治丑陋的一面。在封建社会,宦官一旦卷入宫廷争斗,其劣根性便显露无遗。例(38)中,说话人(冯保)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有意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识地选择歇后语“皂帝的太监——听使唤’’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太监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没有尊严、没有地位而言的,他们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传声筒、代言人而已。交际中的交际双方,即说话人(冯保)和听话人(张居正)对这点都是认同的。所以说话人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指出自己跟那些推卸责任、违背主子意愿的太监不一样,而有意识地选用了歇后语“皇帝的太监——听使唤”来表明自己的真正交际意图;听话人借助自己的背景知识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说话人所想表达的意图,从而使交际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此例中交际双方就是顺应了当时社会所特有的制度文化因素而做了恰当的选择。又如:(39)赵永生骂道:“马队长这个人太过分,一点组织纪律都不讲,我看我们应该孔明挥泪斩马谡一一明正军纪。”(《敌后武工队》232页)例句分析:该例显示,交际者(赵永生)为了达到传递思想和信息、表明态度等交际目的,通过有意无意的语言选择,借助歇后语“孔明挥泪斩马谡一一明正军纪”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因素等语境信息。例句中人物之间的交际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这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表达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关系顺应的能力。为了表达特殊的含义,说话人有意识地选择了这一歇后语。大家知道歇后语中“孔明,马谡”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了解历史的人应该还知道马谡是由孔明一手提拔起来的,但由于他的刚愎自用、粗心固执而输掉了街亭之战,给全军造成重大损失。结果孔明为了严明军纪,只好忍痛割爱而把马谡给斩了,这便有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说法。例句中,说话人选择“孔明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这一歇后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希望大家遵守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有效性;二是强调天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即要求纪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奖罚分明。此例中说话人顺应交际当时所处的现场语境以及相关的制度文化,他坚信听话人能够明白他的意图,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军事纪律都是不容动摇的。B.对行为文化的顺应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常以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思维习惯和其他社会生活方式等形态出现的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见之动作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在语言选择和社交世界的关系中,宗教信仰及思维习惯等行为文化因素会对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的选择有所影响。我们试图通过歇后语实例分析来讨论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化等因素是如何顺应的,以及行为文化各因素是如何制约和影响交际中歇后语意义的理解。举例如下:(40)那个时候我也是“泥菩萨过河一一自身难保”,很难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日后每当想起来,都感到很内疚。(日常对话)例句分析:从例句中这一特定语境可以看出,说话人(我)借助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一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言语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说话人一方面想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歉意,一方面也想向别人说明自己当时的处境的确非常危险,不是不想给他们提供帮助,而是有心无力,故而没有能帮到他们,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例句中说话人把自己比作“泥菩萨”,把自己当时的处境比作“泥菩萨过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说话人想借助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语境信息来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我们都知道,菩萨在佛教中泛指佛,通常菩萨被认为是保佑人们平安幸福的神。故说话人顺应这样的文化背景而选择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来说明白己的困境和歉意。又如:(41)在第一回合的比赛中对方选手轻易获胜,可我方教练信心十足地说,还有两个回合呢,咱们“张果老骑驴一一走着瞧”!(报纸)例句分析:此例中说话人(我方教练)在第一回合比赛中失势后,为了鼓舞队员的士气和斗志,故借助歇后语“张果老骑驴——走着瞧”来达到其交际目的。这里说话人主要是利用了交际双方的背景文化知识,即他认为听话人也具备跟自己相同的知识背景,可以根据自己的话语来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就气馁,而应该鼓足士气来迎接下面的比赛。歇后语“张果老骑驴——走着瞧”,其中张果老,指的是神话传说中道家的八仙之一,有倒骑驴,日行万里的绝活。走着瞧,有双关义,本指张果老倒着骑驴,边走边看路、看风景;转指某事的发展、结果如何,还未定,要等着看以后的发展变化;也包含告诫他人事情结果如何还很难说,别高兴太早之意。用在此例中,作者就是想鼓励自己的队员不要气馁,要集中精力进行后面的比赛。32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除上文谈到的,行为文化中的其他因素,如艺术形式、思维习惯等也会影响到交际中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赘述。这节我们谈到,在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各种不同的交际目的,需要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而对歇后语做出意识程度不同的选择。关于这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不仅需要顺应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还需要顺应我国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是需要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来回转换。交际者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目的国的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顺应不同的文化因素来选择恰当的语言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从而让对方能够根据自己的话语来真J下地理解交际意图。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狗”在汉民族文化中被人看作是厌恶的对象,常含贬义。,如疯狗、走狗、哈巴狗、狗腿于,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恰恰相反,其中“Loveme,lovemydog”翻译成汉语相当于成语“爱屋及乌”,“Ialnaluckydog"意思是“我是一个幸运儿”。由此可见,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顺应当地的各种文化背景来选择相应的语言形式。在选择与狗有关的歇后语进行交际时就要考虑文化方面的因素,否则会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3.2.4对物理世界的顺应根据维氏观点,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物理世界也会影响交际中说话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这里所讲的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知识。通常情况下,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处的位置,对选择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语言形式的选择。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不同场景对交际中语言选择的影响与前边讲到的社交场合对语言选择的影响是不谋而合的,在这里不再细述。关于交际中交际者对物理世界的顺应还可以结合歇后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来理解。首先,我们来看歇后语的时代性。我们知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一批体现新新事物的歇后语,虽然它们也通俗幽默,但这仅仅属于现代人的幽默通俗。从此类歇后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如:“今天星期六——欢乐幸福人",这一歇后语中的“欢乐幸福人”是一款益智游戏,英语可作“HappyGoLucky”.,又如“屡教不改的学生——生化悍将”
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汉语歇后语的选择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套用影视剧名、流行歌曲和歌词而构成的校园歇后语,如“宣布成绩:《悲惨世界》”“同窗三载——《一起走过的日子》”“高考落榜一一《无言的结局》~‘自习课上——《大闹天宫》”“老师来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我们在运用这些歇后语进行交际时,需要考虑交际双方的知识体系以及所处的物理世界。上文提到的这些歇后语都是一些新编的歇后语或者校园歇后语,它们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通常在青少年学生或者网络爱好者中较多使用。如果语言使用者忽略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则很容易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其次,我们再来看歇后语的地域性,即处在同一时代,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也是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他们更乐于选择自己熟悉的言语形式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同样地,我们在跟他们进行交际时,也应该试图顺应他们所处的物理世界而选择恰当的语言。例如,生活在山区和湖区的人们,为了顺应他们当地的生活环境,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渔夫听到渔汛——喜之不尽”“猎手赶上兽群——喜之不尽~‘海象打架——光使嘴~‘三百斤的野猪——就靠一张嘴”等等语言形式都是对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3.3本章小结本章运用语境关系顺应论,从社会、认知和文化的角度来对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要选择歇后语这一言语表达形式;二是人们“怎样"用歇后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使用者要不断改变话语来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语境和自己的交际目的。交际中歇后语的选择就是对交际语境各要素的顺应,但它们在歇后语的选择过程中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歇后语选择的。这种顺应不仅是对交际双方个体身份、个体心理和个体文化背景的顺应,也是对社会文化背景的顺应,因为个体始终是社会的一份子,其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的影响。通过应用语境关系顺应理论来分析歇后语的语言选择,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使用歇后语,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交际语境四要素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促进人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根据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我们知道语言与语境之间是相互顺应的。换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既要顺应语境,又能改变和重塑语境。交际中,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所处的语境,反过来,语境又决定了歇后语意义的选择和理解。汉语中存在大量多义式歇后语,有学者认为“生活中的语言充满了歧义和省略,怎样消除歧义,怎样补充被省略了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语境。”(JeanStiwellPeccei,1999)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即语言依赖语境,语境又影响和制约语言的选择,限制词语的意义。因此,在日常交际中,歇后语意义的选择和理解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选择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从而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交际者的真正意图。本节就根据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来探究日常交际中;语境关系各要素对歇后语意义选择和理解的影响和制约,从而指导和促进我们的交际。4.1语境关系顺应限制了歇后语的词典义通常情况下,词典更侧重于词语的概念义。而词语的概念义大多是从实际语境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查阅词典所获取的信息自然是脱离具体语境的抽象概念。歇后语词典中很多歇后语都有多条义项,要想使选用的意义顺应语境,就必须要把这一概念义还原到具体语境中去,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来解析歇后语的真正含义,从而满足言语交际的需要。语境关系顺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限制了歇后语词典中一语多义的现象。例如,歇后语“木匠的斧子——一面砍”的词典义是:木匠的斧子,斧刃一面是鼓的,另一面是平的,使用时,利用平的这一面,木屑砍到另一边。比喻:a.处理双方矛盾纠纷不公正,偏袒一方。b.认识片面,只说一面之理。我们看到在歇后语词典中对这一歇后语的释义有两个,那么我们到底该选择哪一个,这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解析。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它的具体含义,也才能消除它的多义性。如:(42)我接过大伯的话头:“大妈,⋯⋯大伯敲钟,怎么敲得那么响啊,是因为他敲到点儿上了吗⋯⋯”钟大妈望着我笑道:“王参谋,你这话是木匠斧子一面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砍。好啦,不说了,快吃饭吧!”(43)“我看你没变!”高铁志突然提高声音说道:“你这人看问题有点片面。⋯⋯说实话,我跟你这样的人处不来!”“铁志啊,你这话是木匠的斧子⋯面砍”,箫也提高了声音。例句分析:上文我们看到歇后语“木匠的斧子——一面砍”在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在例句(42)(43)中,它们的多义性就消失了。例(42)中的意思指的是在争论的双方中,偏袒一方。而例(43)则是指思想认识片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本指用马蹄刀在瓢里切菜,刀与瓢底大体吻合,汁水不会漏掉,转以形容人极其吝啬,一点钱也不舍得拿出来;也形容人言行严密周到,毫无漏洞。又如“猪八戒过火焰山——倒打一耙”比喻求人做事,反占人家的便宜;也比喻反咬一口,把过错和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还可以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等。上述歇后语都属于多义式歇后语,但是在交际中,到底该选用哪一个意义,这还要视具体语境而定。因为只有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有确切的含义,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否则就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从而导致交际中断或交际失败。4.2语境关系顺应补充了歇后语的省略义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在我们的汉语中常会出现一些省略现象,如省略句的存在。我们这里主要是来讨论歇后语中的省略现象,前面我们讨论过省略式歇后语。这里我们主要想讨论的是语境关系顺应对歇后语省略义的补足。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避免重复、保持简洁,常会使用一些歇后语的省略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交际意图。省略式歇后语主要是相对于结构完整的歇后语而言的,省略式歇后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歇后语,为了方便,人们常常会省去后一部分,只说出前一部分;二是为了避免重复,在上文中已经出现过一次的歇后语,在下文中再次出现时,则只说出其中一部分,通常用前一部分来代替整个歇后语。关于此类歇后语的意义,我们就需要根据实际语境来补足它的真正含义。例如:(44)还有一宗,钱米到不了他的手里。一到他手,就如别人所说的,那是“肉骨头打狗”.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山乡巨变》续篇30页)(45)“那要看是谁哭了。”她说,“有真哭的,也有猫哭老鼠的⋯⋯”(《山乡巨变》续篇91页)例句中的歇后语分别是“肉骨头打狗——有去无回"和“猫儿哭老鼠——假慈悲”的省略形式。之所以选择它们的省略形式,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歇后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语汇形式,基本上都是张口就来;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含蓄、委婉的需要。如果我们直接把歇后语的完整形式说出来,可能会伤及到对方的面子,甚至还会因此而引起别人的不满。例句中说话人选用歇后语的省略形式,并不会因此而影响听话人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听话人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补足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又如:(46)张琦忽然想起田责发在会上对他说的话:“这是赶着绵羊过火焰山一一往死里逼哩”。便一挥胳膊说道:“我就不信人民群众会同意你们这样做,这样做对人们有什麽好处啊,既劳民又伤财!啊!你们大家来说说,这是不是赶着绵羊过火焰山?”⋯⋯老根爷急忙拦住张琦说道:“你别着急,我的话还没说完。要说赶着绵羊过火焰山的事,在咱们这儿有!听说你和主任多次要求我们放秋放地,我看这才是赶着绵羊过火焰山一一往死里逼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呢!”(赵树理《漳河春》此例中,同一条歇后语“赶着绵羊过火焰山——往死里逼”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第二、三次使用时省去了后一部分,这是因为读者或听者已经根据前文对这一歇后语有了即时的记忆,前文中的“劳民伤财的事情”与“赶着绵羊过火焰山"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往死里逼”。这样,读者或听者同样可以正确地理解这一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可见,无论是日常交际中出现的省略式歇后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式歇后语,其意义我们都可以根据语境将其补足。4.3语境关系顺应增添了歇后语的文化涵义在汉译英的实践过程中,歇后语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汉语歇后语是一种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句形式。众所周知,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由于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又体现着独特的汉文化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在汉译英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歇后语所37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蕴涵的文化内涵考虑进去,否则就很难进行交际或者说是很难顺利地进行交际。根据语境关系顺应论,在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对语言进行选择;语言选择又必须与语境相顺应。只有语言选择得当,才能达到语言使用的预期目的和效果,也才能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否则将会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因此语境关系顺应在汉译英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语境顺应即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选择要与交际语境相适应。所以我们在汉译英的实践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语言现象不知道该如何对其进行翻译,汉语歇后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例如:(47)“他们都是看过《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译文:Hardtosay.They’vebothread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Inmyopinions,1wouldsaythatboxontheearswaswillinglygivenbyzhouYuandgladlytakenbyHuangKai.所隐含的文化内涵:AfourteethcenturynovelbasedoneventswhichtookplaceinthethirdcenturyA.D.ZhouYuoftheKingdomofWuhadHuangGai,anotherWugeneral,cruellybeaten,andthensenthimtotheenemycampininordertodeceivetheenemy.(许孟雄译)上例中,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译文如果不加注释,外国的读者是看不懂的,所以译者将这一歇后语的出处《三国演义》另加了注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外国的读者更好地来理解这句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歇后语本义是指周瑜打黄盖和黄盖被打都是自愿的,转指双方心甘情愿,别人不必多虑。该句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涉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为顺应汉民族的文化语境,译者先用直译法,保留原文歇后语的文化意象,然后再加注解对歇后语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进行解释说明,使外国读者能充分了解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歇后语,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交际。鉴于某些喻意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是由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经典著作和封建迷信等构成,所以在汉译英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所选择38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的语言需顺应特定的语境,只有顺应特定的语境,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不熟悉汉民族文化的外国读者来理解我们的歇后语,理解我们的汉民族文化;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交际,以便能够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若不能够很好地顺应本国语的文化语境,将很难激发外国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会影响我们的交际。4.4语境关系顺应制约了歇后语的言外之意歇后语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工具,必须在适切的语境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所特有的交际功能。日常交际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经常会遇到听话人不能够完全理解说话人的意思,甚至是完全相悖的情况;或者是说话人故意使用一些特殊的言语表达或语言策略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留下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当遇到第二种情况时,听话人就需要借助相关的语境信息去领悟说话人隐含于字面义之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修辞学上是指话里没有说出来的本意,言此而意彼。语用学上的言外之意是指违反或利用会话合作原则得出,且需要依赖具体语境才能推出的含义,也就是格莱斯所讲的“特殊会话含义”。这里我们将“言外之意”定义为:言语交际中,需要依赖语境而推出的话语含义。也可以说言外之意就是言语形式和具体语境相结合的产物。跟言语表面义相比较,言外之意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语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例如:(48)焦克礼说:“界线得划个‘小葱拌豆腐一一一清(青)二白’才行。可不能学马立本。一(浩然《艳阳天》)(49)兴隆堡的工作怎么这么难展开?三星泡为啥不让用呢?你这当队长的为啥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呢?这是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吉林短篇小说集》)(50)我俩一起工作那么多年,真是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别说亲嘴,就连个手指头都没碰过!(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例句分析:上述三例中都用了同一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但在每一例中的具体所指又有所不同。我们知道,小葱是绿色的,豆腐是白色的,39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二者拌在一起青白分明。歇后语中“青”与“清”又因语音相同而构成语音双关,同时语义上也起到双关效果。常用来比喻人说话办事清楚明白或为人清白、光明磊落。但把这一歇后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时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也是不同的。例(48)中,是指办事要清楚明白,指说话人(焦克礼)强调把界线划清楚;例(49)中,听话人要根据语境来判断或推导说话人隐含于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这一字面形式中的“言外之意",即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这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是指:兴隆堡的工作之所以难展开,队长之所以没有用武之地,完全是有人在故意捣乱,或者横加干涉的;意在提醒听话人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例(50)中,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很纯洁,很正当。“言外之意’’就是告知听话者不要误会,我们两个之间什么都没有,是纯洁的工作关系。那么说话人的意思是需要听话人根据语境条件来推导和确认的。通过上述三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言外之意”与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有很强的制约性。同一言语形式,由于语境的不同,语义便会不一样,人们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对话语含义加以补充和扩展,从而获得言语形式所隐含的“言外之意”;另一方面,“言外之意”对语境又有很强的依附性。某一具体的语言形式如果脱离了实际语境,往往会让人产生误解甚至完全不理解。因此,我们在讨论歇后语的“言外之意”时,需要认真、全面地揭示它与语境间的依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语境因素,正确地理解言外之意,进而更好地进行交际,实现交际目的。在言语交际中,歇后语所产生“言外之意”有着很重要的语用价值。一是可以增加会话的幽默色彩和效果;二是借助言外之意可以帮助会话者巧妙地达到讽刺的隐含目的;三是歇后语的“言外之意”还可以用在较严肃庄重的场合,使言语交流意味深长,用轻松的话语寓藏重要的哲理。这点在毛主席的作品和讲话中有很好的体现。他常会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歇后语来阐明很重要的思想和道理。巧妙地运用歇后语的“言外之意”不仅增强了会话者言语交流中的应变能力,而且使会话本身更为丰富多彩,活泼多姿。4.5本章小结
4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歇后语意义的理解本章主要讨论了语境关系顺应对歇后语意义理解和选择的制约和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境关系顺应限制了歇后语的词典义,即借助语境消除了歇后语的多义性,使歇后语的意义更加明确和恰当:二是语境关系顺应对歇后语省略义的补足,即借助语境来对省略式的歇后语进行意义上的补充说明:三是语境关系顺应增添了歇后语的文化涵义,这主要是体现在汉译英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跟不太了解我们汉民族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际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交际,我们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来表明所要表达的意思,能够让他们在理解歇后语基本义的同时,也能了解它所蕴含的附加义和文化义。四是语境关系顺应制约了歇后语的“言外之意”,即通过歇后语实例分析语境对交际中歇后语“言外之意”的制约和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导和确认说话人隐含于歇后语这一言语形式之外的真正含义。只有在对这些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歇后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_4l
5结语5结语5.1结论通过前文对汉语歇后语语言选择和意义理解的语境顺应研究,我们发现: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对歇后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歇后语的选择,还是对歇后语意义的理解,都需要结合交际语境各要素来分析。只有顺应了交际语境,语言使用者才能够选择恰当的歇后语表达来进行交际;也只有顺应了交际语境,听话人才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歇后语的意义,进而实现交际目的;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就会让人产生误解,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交际失败。我们知道,交际的本质在于语言和语境的相互顺应。换言之,歇后语和语境关系各要素的顺应过程是双向的,是动态的。为了能够对歇后语和语境各要素之间的顺应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我们结合前文的讨论,将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对歇后语选择和意义理解的具体顺应过程加以模式化,如下图所示:图2歇后语选择和理解的顺应模式42
5结语5.2不足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能力有限,笔者在研究中留有缺憾,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①本文是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对汉语固有的语料进行分析的;相对于定量分析的方法而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尽可能的收集日常口语交际中的歇后语实例,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来对歇后语进行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②本文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理论来分析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是如何顺应语境各要素来对歇后语进行选择的,同时也结合语境顺应理论来分析语境各要素对交际中歇后语意义的选择和理解的制约和影响。关于歇后语这一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除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如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来分析日常交际中,人们是如何遵守和违反会话原则来实现其交际目的的;也可以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相结合来分析交际中歇后语意义的产生;还可以运用礼貌原则来分析交际中歇后语所产生的“言外之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来分析交际中,交际者是如何寻找最佳关联,进而实现交际目的的。也可以运用面子理论来分析歇后语的语用功能,看看交际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运用歇后语来维护交际者的面子的,进而更好地发挥歇后语的交际功能。或者我们也可以将这几种理论相结合来分析汉语歇后语,以便我们能够对歇后语有一个语用学上的综观认识。43
参考文献[1]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London:EdwardArnold[2]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Pragmatic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4]陈军.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J].温州人学学报,2001,(5)[5]陈忠华,韩红.话语的语境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1)[6]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岫.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7]戈玲玲.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J].中国科技翻译,2001,(11)[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何自然.认知语用学一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蒋向勇.汉语歇后语认知语用解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李金葆,梅芳.歇后语与汉族精神文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3)[12]纪永祥.简论语境及其范围[J].青海师专学报,1996,(1)[13]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4]刘伯奎.中华文化和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5]吕迎春.歇后语在社会交际中的魅力[J].科技信息.2002(4)[16]力量,力珈.语境对“言外之意”的制约作用[J].北方论丛.2009,(4)[17]莫丽红,戈玲玲.从顺应论看汉语歇后语的英泽[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8)[18]马国凡,高歌乐.歇后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19]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7[20]邱凌.言外之意的语境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3[21]温端政,吴建生.汉语语汇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二体馆,2009[22]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23]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二持馆,1985[24]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jf5馆,2001[25]王雅静,王坤.歇后语及其文化意蕴述略[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3,(3)[26]千丽.语言顺应论与跨分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L: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7]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2004,(4)[28]夏望秋.从语刚顺应论角度看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3)[29]于全有.关于歇后语的内涵及特点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0]温朔彬,温端政.汉语语汇研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S馆,2005[32]筱筠.语境漫谈[J].语文建设.1990,(6)[33]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4]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35]郑贵友.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J].淮阴师专学报.1998,(9)[36]张激波.汉语歇后语应用和功能的语境顺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4)[37]朱月娥,周静论委婉语的语境顺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8]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91周静琪,于秀玲.汉语歇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j传馆,2006[40]张聪义.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5
致谢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硕士论文付梓之际、在离开这所培养了我三年的郑州大学之前,在将要走入社会之时,我有太多衷心的感谢要送给培养我的这所大学;送给教诲我如何脚踏实地做学问、如何为人处世的导师杨素华老师;送给学院所有关爱我成长的老师们、送给携手走过三年风雨路程的同窗好友们、送给友善而热心地给我帮助和鼓励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三年研究生生活中,给我关怀和教导最多的是导师杨素华老师。她用勤勉严谨的治学作风教会我一丝不苟地求学求识,用谦和的生活态度教会我认真做人做事。三年的学习中,她时时鼓励我要善于思考、勤于发现、大胆创新,每次的学期论文她都要反复批改,为的就是让我能够在每一次写作中都能有所收获。在这次毕业论文的思考和写作中,杨老师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在论文的审阅过程中,杨老师又不厌其烦地给我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此刻,一句感谢根本无法表达我对恩师杨素华老师的感激之情!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缑瑞隆老师、张明奎老师、常月华老师以及鲁六老师等所有指导过我的导师,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的教导,感谢你们为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还要感谢一起走过三年的同窗好友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在学习、生活中对我的督促、鼓励和帮助!最后由衷感谢永远在背后给我最坚定支持的父母,谢谢你们的养育之情,培育之恩12011年3月
个人简历1985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2004年9月一2008年6月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2008年9月至今就读于郑州大学,所学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汉语职衔称谓语的文化语用阐释[J】.考试周刊.2010(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