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2-12-31 13:31:3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悠悠楠溪翩翩童谣》课堂实录(省艺术化语文教学研讨课之三))执教人:陈海光时间: 2010年9月27日上午第一节 班级:永嘉十一中某班 师: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一回生,二回熟”,那我们就(“熟一熟”吧)!而且有些同学说“相当熟”,“相当”两个字我感到非常温暖。今天,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生听。)师:大家听的时候,觉得这个算什么?生:温州童谣。师:温州童谣,对不对?有同学说是“本地话”,我们认为非常对,那么,要说“本地”,我们现在在哪里?生:温州。师:温州。范围再小一点,我们称之为——生:永嘉。师:再小一点——生:上塘。师:老师想,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母亲河,大家说,什么江?生:楠溪江。师:所以老师把这些童谣称之为——生:楠溪江童谣。师:(板书)楠溪江的童谣。大而唤之,称之为温州的童谣。现在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在此之前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楠溪童谣?老师随便(问几个同学)……生1:没有。生2:有。师:老师再追问一下,在什么时候?生:在电视上。师:哦,在电视上听过,是不是啊?什么时候?刚才老师问的是你(此处不清)什么方式(此处不清)生2:电视上的一些关于温州的广告。师:那就是最近读过,对不对?老师还以为是刚才听过。有没有听过?什么时候?生3:有,幼儿园的时候。师:可以说很久很久以前,对不对?请坐。这位同学——生4:很小的时候。师:很小的时候,对不对?请坐。就这个问题,老师也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大家可以看一下,来!就我们这个年龄段,10-20岁,老师调查的结果是44.8%知道并且听过,可是现在看起来,我们班同学怎么样?好像比这个比率要高很多。这当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可以说明,我们这童谣还并没有被我们完全地怎么样?——遗忘,乃至于抛弃。但是无论怎么样,看大家刚才听童谣时候那专注的眼神,甚至脸上眼角那些笑容,老师感觉到其实我们还是对这个非常非常的什么?——陌生的。对不对?所以大家待会儿发下资料看看,这些童谣,你会唱吗?如果不会唱,那么你会读吗?清楚吗?好!(师发资料。生看,读。)师:可以发出声音来。……放出声音来!我们不要拘束,这是属于我们的歌谣。好,刚才老师让大家
(读),发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大家读到哪一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特别熟悉?生:(纷纷)第一。第三。师:《吃馄饨》,是不是啊?好,我们请一位女同学演绎一下,好不好?请这位同学。刚才老师观察了下,这位同学在边唱边拍这位男同学的肩膀。你看到这种意境、这种情境。好。没关系,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下,只要我们的声音发出了,我们觉得就是最美丽的。(生1读《吃馄饨》)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比较的——“唱”得比较的急促。就很想看着这个孩子把这碗馄饨怎么样——吃完,对不对?那我们一起来试一下?用我们这不再清脆的声音,我们也感受一下。“(女每)(女每)你显能——”开始!(生齐读《吃馄饨》。)师:最后一句话我觉得不够味。什么意思,究竟它?再来一碗还想吃,对不对?我们最后演绎一下,最后一句话啊!(师生共演。)师:除了这一首我们比较熟悉,还有哪一首?生:《问姓谣》。师:《问姓谣》是不是啊?刚才我们已经追问过,我们就不再发问了,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第二首。感觉怎么样?有听过吗?生:没有。师:好,这两位同学听过了。(生2读《点指板板》。)师:大家的掌声说明了一切。而且老师觉得,当他念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好像指着老师来的。其实如果(此处不清)对不对?通过这个同学的动作,其实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童谣不仅仅是唱的,这个《点指板板》有可能还是干什么的?——游戏。大家还可以拿几个手指头点点看。我们点到最后是哪句话?“害人精就是——”不要指头指向我啊!大家一起来试一下,我们摇头晃脑地、指手画脚地一起来一下,一二三,想点谁就点谁啊,预备起——(师生共演。)师:这个以牙还牙哦!好,这些旋律我们非常地熟悉,但是对有些同学却非常地陌生,对不对?现在老师想问,这些都是老师提供给你的,那么在你的记忆里边,还能不能找出一二首(此处不清)奢侈的,或者是一二句也可以,这样的楠溪童谣,或者温州的童谣,有吗?互相探讨。好,刚才这位女同学回答的声音非常干脆利落,很响亮——“有!”我们让她“有”一下!生1:老师我不知道我唱的是什么,我只知道是我奶奶教我的。师:这就够了!你知道吗?(生1唱《叮叮当》。)师:这是一位急性子的同学,而且是位干脆利落的同学,虽然那些歌旋律应该是非常舒缓的,“叮叮当罗来——”。当然老师破锣子的声音对这首歌是一种玷污,不过透过这简单的旋律,能够感受得到,是不是?请坐。还有其他同学吗?一句也可以,有没有?这样的同学还有吗?生2:没有。师;你也回答得很干脆。老师想说,这里的歌谣确实非常陌生,但是现在我们听到这些歌谣的时候,不知道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想起什么?好,前面的男同学说说看。生1:想起一些小时候……师:想起“一些”小时候。想起以前的小时候,究竟是幼儿园啊,还是(此处不清)好,差不多,那老师可以补充一下,你还想起幼儿园那些玩伴,对不对?想起那些童真的面孔,是不是?请坐。以前很少听到,所以现在听到更加(此处不清)。所以老师想说,你是不是感到遗憾?什么叫“可能”?生2因为这些,以前的时候听的歌特别(此处不清),今天听得特别欣喜。
师:欣喜,或者换一个词,感觉非常“温暖”,可不可以这么感觉?好,请坐。刚才老师在问这个同学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很紧张,他以为老师不可能问他,老师就问他,但无论如何老师要问一下他,因为老师听出了这么一句话,感到很高兴。生3:我以前听的都是那些普通话的那些,比如《童年》啊,《(此处不清)》,那么给人感觉轻松活泼的。师:比较欢快的、活泼的,让你想起……那些童谣你是(都)没听过的?生3:差不多。师:什么叫“差不多”的?生3:《吃馄饨》。师:哦,《吃馄饨》,是不是啊?对吃的感兴趣,是不是这样啊?老师开个玩笑罢了,也就是说,以前没听过,现在今天偶然间听起来,所以,这里也——这里面老师刚才用了一个词叫“遗憾”,请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很伤感的。因为今天,是有老师上课的时候才帮我们怎么样,是吧?但是我们刚才无论是听童谣也罢,唱童谣也罢,忆童谣也罢,其实无形当中我们都是在跟语文接触。因为有句话说,“生活的外延和语文的外延是一样的。”甚至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这个作家也跟我们永嘉非常有缘,他就公然宣称,公然宣称,我们看看这位作家,熟悉吗?有同学想起来就是鸭蛋,但是我们为什么想不起,曾经他是(写过)个人——金岳霖先生,还记得住吗?他在1991年的时候来过楠溪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初识楠溪江》,他向世人宣告说:“楠溪江是美的。”不过我们今天是讲童谣,我们讲的是这个东西。他有句话,非常的(此处不清),老师(此处不清)非常,我们一起读,好不好?师生共读:我编过几年《民间文学》,得益匪浅。我甚至觉得,不读民歌,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的……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师:“它们是美的”,“它们”是什么?生:(齐)童谣。师:童谣,童谣是“它们”。童谣和民歌,对不对?那么老师想问,我们的楠溪童谣,你刚才在听、在唱、在忆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美”?所以,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发出声音,也可以动动笔,你能不能从形式上、内容上,或者从其他的角度,找找看我们的楠溪童谣,楠溪童谣有“美”,“美”在何处?可以发出声音,可以动动笔……(此处不清)笔走龙蛇。因为时间关系,大概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想(此处不清)没有?这位同学说——贴近生活。我们有句话叫“创作来源于——”哪里?生:(齐)生活。师:生活情趣之美(板书),对不对?但是要有根据,在哪里?生1:《吃馄饨》。师: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心,希望他多吃点,希望他能够把馄饨怎么样?生:吃完。师:吃完。那我们也可看得出来,当时的家境怎么样?生:不好。师:不好,对不对?这反映出一种生活,但是也可反映出这个孩子吃馄饨吃得怎么样?生:很香。师:好,比如说开心,老师觉得还是这个词比较好——“很香”。当时有句话讲“吃嘛嘛香”,他现在是“吃馄饨——”师生:“——馄饨香”。师:对不对?还有吗?生2:表达心里的愿望。师:直接地表达出心灵的希望,哪一首?生2:第一首《问姓谣》。师:《问姓谣》,怎么讲?生2:想把日本兵杀死。
师:想把日本人杀死,这个词都不好意思出口。但是老师认为,这首歌谣,这首歌谣,我们应该把它读得,或者唱得怎么样?铿锵有力,很有气势,我们从哪里开始要很有气势?生:“造起飞机场——”师:好,“造起飞机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生:(普通话)“造起飞机场——”师:有味道吗?生:没有。师:还应该用什么来?生:方言。师:用我们的土生土长的方言来啊!同学们来一下,我们要读出很想那种把日本鬼子杀了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那么一种血腥,那么一种快意恩仇,对不对?一起来——(师生共演。)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很有一种什么东西?——“真”。老师把它归纳一下,是不是那种情感表达直抒胸臆?对不对?——很想把日本鬼子杀了。这其实表明了一种军民,那种百姓的那种真情实感,对不对?我们透过声音,也可以感受得到。还有其他的“美”吗?好,这个同学,你来试一下。生3:一种夸张的感觉。师:有那种夸张的感觉,在哪里啊?生3:《大脚娘》。师:嗯,你找一两句。生3:“一步跨过九排墙”。师:用我们的楠溪话,“大脚娘,一步跨过九排墙”。(生齐念。)师:非常的夸张,还有呢?生3:“水满田”、“成灾殃”。师:“成灾殃”对不对?后面“大脚娘真悲伤”是不是这样子啊?老师个人觉得下面那句话也有夸张,我们来读读看,“扭晓得——”(师生共演。)师: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老师个人感觉似乎有点“神来之笔”。老师用“神来之笔”,刚才这位同学说“神话色彩”,有没有神话色彩?生:有!师:很夸张,所以老师想说夸张是一种修辞,换一句话说,说明创作这些童谣的人非常具有什么?生:相像力。师:非常具有相像力(板书),想像之美。但这里同学们提到夸张,对不对?生:耶!师:我想说,你有没有看出来,我们这里有很多的修辞?夸张,有其他的吗?排比,在哪里?生:“阿尼……”师:“阿尼……,阿尼……,阿尼……”“阿尼金?黄金。”类似于顶真。所以大家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我们这里面它还调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有修辞的(板书),有种修辞的绚丽之美。有没有感受到这些?还有其他的地方吗?看起来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我们挖掘,但是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对不对?但是有一点,老师认为非常非常的重要,好,哪个同学刚才谈到了押韵?好,这位同学吗?再请你谈谈看,好不好?今天我们真是有缘哦,可不要被老师叫得不好意思了啊!生4:就是读了那么多以后,觉得每一首都特别押韵。师:每一首都特别押韵,是不是呀?生4:对呀,基本上也有几句是,它们基本上连着就是三个字三个字,然后就感到特别顺口。
师:三个字、四个字,这说明句式比较整齐,对不对?大家说,这种(此处不清)字啊,也算押韵?那老师说,你就找一两句可以了。生4:馄饨(那首),“馄饨汤,喝眼光;馄饨皮,配番薯;馄饨肉,配白粥。”特别有节奏感。师:特别有节奏感,是不是?节奏感很强,除了它语言节奏之外,如果用方言,它就是押韵的,而且一韵到底啊,是一韵到底,到最后,用“碗”总结一下,对不对?“皮”跟“薯”,“肉”跟“粥”,“汤”跟“光”,是不是啊?主要两句一组。生:最后呢,是“碗”呀?师:它不但押韵,而且富有变化,这叫“变句”,对不对?这让我们感觉到楠溪童谣里每一个都特别有韵味。或者老师想换一个词,叫“韵律”。当然,大家说“韵味”这个词更有味道。就这样,所以无论怎么样,从音乐形式上,我们读起来,我们唱起来,琅琅上口,从内容上看,它贴近生活,从情感上看,他抒发了我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童谣,这样的楠溪童谣,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它来自于我们的楠溪生活。所以,最后在“接受”这个环节,老是想让同学们一起来,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老师个人还是很倾向于《大脚娘》,虽然我们对它有点陌生,我们最后来再来一次好不好?一起来,“大脚娘——”(生齐读。)师:我们还需要发挥我们的想像去感受这种种的美。好,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也触摸到了,我们甚至通过我们的声音把它传达出来了,但是,就像刚才老师所调查的那样,我们这个年龄段,再往前推,这两年很多,我们对这些童谣已经非常非常的什么?——陌生。对不对?而且,现在还有很多童谣在侵蚀着我们这类童谣。我们看一看,这个(此处不清)词,我们熟悉吗?——“灰色童谣”。好,不熟悉,但是我们看看童谣就知道了。好,大家都发出了笑声,我们再来看,有些同学,笑的同学还觉得不好意思。最后,我们一起读读《(此处不清)》,一起读读好吧?师生共读:天天不起早……师:为什么笑?生:(此处不清)。师:不好笑,对不对?看起来是笑,但其实是苦笑,是不是这样子?确实,我们的楠溪童谣,作为楠溪文化的一个代表之一,本来应该受到我们的传承,而今天我们透过这么一堂简简单单的课,来唤醒,来重温,甚至来吟唱,对不对?但是这样子又是非常短暂的。而透过这一堂课,老师想说,不知道大家对我们这楠溪童谣有怎样的思考,或者感受,或者认识。我们每个人用一句相对而言比较形象的话,表达出你的感受,表达出你的思考,表达出你的忧虑,也可以,也可以,是不是?用了一个句子,用这个句子——老师不才,也写了一个,昨天绞尽脑汁写了一个:“她是我记忆里的一个古董,虽然沉旧(陈旧),却永远焕发着不灭的光芒。”这里“古董”两字,老师觉得还可以加一个引号,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去表达一下你的感受,你的思考,或者是你的忧伤。我们写写看,写一句话,一句话就可以。很多同学都有感触,或者说,这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感觉,老师想听听同学们怎么诉说你的感受、你的思考,或者你的忧伤。请几位同学,——你试一下好吗?生1:或许它已成记忆,曾经的美好不再,为什么今天的她让我的心隐隐作痛?师:让她的心隐隐作痛。她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同学的心声,好,这位女同学——生2:她是生活的旋律,充斥着每个人的心声和(此处不清)。师:老师也真的很希望她是美好的旋律,能够真正地,到现在还能够充斥每个人的耳膜,乃至于心,对不对?多么美好的祝愿!生3:它是一只小小的船,在这我儿时的梦幻,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背影。师:只留下一个什么东西?——“浅浅的背影”。但是,老师多么希望这个背影能够转过身来,让我们认识她,让我们进入她的心灵,是不是?所以透过简短的三个同学的回答,我们其实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忧伤、同学们美好的祝愿,老师也相信,透过这个,我们有很多有识之士对童谣的挖掘,也透过这么简短的一堂课,有些同学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怎么样?——上网查询也好。当这些歌谣落在你的记忆里,再过十年,或者是十五年,你把这些歌谣唱给你的孩子听,同学们说得多么
(此处不清),是不是?所以最后让我们再次用我们也许再不清脆的声音,用我们饱含着感情的声音,再次来唱唱,我们就唱哪一支曲子呢?生:第二首。师:《吃馄饨》对不对?更加感兴趣,对不对?老师想说,我们先吃馄饨吃一下,好不好?一起来。(生齐读。)师:最后一句话,我感觉还是不够味。我们再次就最后一句话一起来一下啊!(师生共演。)师:一堂课是简短的,但是老师想,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童心,怀着纯真之梦,我们的生活可以永远永远地以一种童稚之情,进行下去。好,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