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1 KB
  • 2022-06-16 14:25:35 发布

希腊与希伯来哲学视角下早期英语谚语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希腊与希伯来哲学视角下早期英语谚语摘要: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英伦表层文化,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英伦文化又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知识观等很自然地浸润到了英语谚语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道(logos)为内容的智慧观和理性致知论,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观点,以信仰为支点的拯救观,以上帝之道为内容的智慧观和信仰致知论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早期英语谚语的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早期英语谚语;深层文化;两希哲学传统;思想实质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2005108一、引言《弗罗里欧谚语集》的作者弗罗里欧曾经说过:谚语是一种语言的精髓、规范、标准、纯正和优雅之所在,是它当中最常见也最值得称道的部分,能够使用谚语是一种风度,能够体悟它们的内涵是一种德性上的善[1]。弗罗里欧口中的谚语,显然 是指他那个时代(即文艺复兴时代)及其之前的谚语,即早期英语谚语;而其所盛赞的对象,除了谚语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更多的无疑是作为其灵魂的文化思想内涵。目前,国内针对早期英语谚语中文化因素的研究,多从表层文化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探讨其中关于地理、历史、风俗、群体心理倾向以及生活生产经验等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代表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部分此处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二分法参考了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以及中国当代文化学者许嘉璐对文化的界定。。即便是对其哲学传统为数不多的探讨,也常是针对基督教传统的影响而单独展开[23]o本文对于早期英语谚语中哲学内涵的探讨,拟综合两希文化即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为叙述方便,下文一律以古希腊思想/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思想/传统/文化等名之。古希腊思想传统主要是哲学式的,而基督教在吸收了古希腊哲学的元素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因此,谈论两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谈论两希哲学。而进行。事实上,将两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对英语谚语产生的影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因为就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两希文化的影响乃通过彼此融合、共同作用的方式来完成,且从两希文化之间具有极大的同质性这样一些事实来看关于两希文化的总体同质性问题,参见奥古斯丁:《忏悔录》卷7章9;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第132页;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7页。另,关于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问题,参见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131132页。,要抛开希腊文化来单独考察基督教因素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合理的。同时,早期英语谚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产生于两希文化的土壤一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甚至一开始就是作为文化教化的工具而出现的参见周❷林:《中西谚语比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126页,以及WilliamSmith:The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Proverbs,Oxford:TheClarendonPress,1935,pp.VIIIX对此问题的表述。。因此,从两希文化的角度来对早期英语谚语中的哲学因素加以梳理,不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对于还原其中哲学观念的主要精神气质和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以及更好地对其加以运用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本文的探讨仅着眼于宇宙观和知识观两个层面,对于伦理观的问题将另文加以讨论一般认为哲学可分为三大门类,即:宇宙论(Ontology),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知识论(Epistemology),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伦理学(Ethics),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本文对英语谚语中古希腊和基督教哲学思想的分析即以此为依据。。二、两希宇宙观及其在早期英语谚语中的体现(一)两希宇宙观作为总体上同质且最终得到极大融合的两种思想传统中的 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所秉持的宇宙观,尽管有一些具体差异,但在大的方面却是相同的——其中包括对神、宇宙和人的看法,虽然古希腊哲学的宇宙观大致可以归结为形式/物质的二元论,而基督教的宇宙观则以创世、堕落与救赎为核心[4]3032o大体而言,古希腊的宇宙观可谓相因相袭,一脉相承。柏拉图提倡理念说,他认为宇宙间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们肉体在其中生存,可以感知的、不完美的世界;另一个是理念(或称“相”)的世界。"理念”是由智性(intellect,希腊文称nous)或神圣的灵魂(DivineSoul)产生的。它是超越于我们可以感觉的、变化着的现象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存在。理念不生不灭;既不容纳他物于自身,也不会进入其他事物中;不可见不可感觉,只能为思想(也就是人的理性)所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模仿”,是对"理念”的"分有”以上内容可见于柏拉图的《饮宴篇》(Symposium)和《提玛乌斯篇》(Timaios)以及《斐多篇》(Phaedo)等。此外,在《蒂迈欧篇》(Timaeus)当中,有柏拉图对宇宙的产生,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的创造,以及人类理性与理念间关系的详尽探讨。详见柏拉图:《蒂迈欧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第2549页。。斯多亚学派秉持自然法观念,认为逻各斯(logos,即“道”)是宇宙的主导原则,认为万物都有明智的秩序,万物都受逻各斯(道)或神的引导。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罗提诺(Plotinus )从总体上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但提出了一种偏离其二元论模式的诠释,把宇宙设想为一种由光明和黑暗所构成的等级关系,其中心是“太一”。太一是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够接近但无法描述的一种永恒的精神性的最终基础,它将存在投射到万有,像光源一样照亮周围,事物则按照与其距离的远近而加以区分,被划分成从纯精神的、不朽的存在到物质的、可朽的现象等不同等级。对普罗提诺而言,太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静止的、非位格式的[51110,116,141o基督教同样也把世界分为看不见的世界和看得见的世界两部分,但基督教主张有一位位格的、超验的、无限的造物主的存在,是他创造了万物(包括人),并始终在整个历史中掌管万有。上帝将人置于物质世界的中心,使宇宙万物的存在皆以人类在地球上为获得拯救而进行的斗争为中心《新约•约翰福音》开篇有言:“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而《创世纪》则明确记载了上帝创世的过程以及人的中心地位:"起初神创造天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以上内容,分别参见《圣经》(英文新标准修订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5年版《约翰福音》第1章第1节及《创世纪》第1章第2728节。。在关于人的问题上,古希腊人将轮回看作人类物质生命的起源,强调灵魂的轮回和不朽。以肉体为恶的根基,以灵魂为善 的来源,将理性看作人的核心(由其与神圣理性形式相联的缘故)见阿尔伯特•甘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32页。此外,关于理性的核心地位,也可同时参见柏拉图《蒂迈欧篇》第32页:“灵魂内涵了理性和和谐。她是根据永恒智慧的本性所造出来的最好的东西。”,强调通过理性对内在生命的把握而达致自我拯救。比如:斯多亚主义认为人们可以向逻各斯敞开自己,使其灵魂符合宇宙的和谐秩序,而新柏拉图主义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其精神本性寻求接近太一这种终极基础,使灵魂直接与太一之光合二为一[5]110,116o基督教反对将理性奉为人的最高能力,强调人堕落以及随堕落而来的肉体与理性的受污[6],即原罪的存在。基督教认为人在被造之初本与上帝具有同样的德能,但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理性原本具备的力量都被遮蔽了。因此理性单凭自身的能力,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纯粹状态,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通过敬信上帝,尊奉上帝的教导,做到爱人如己,方能得到拯救[7]1112。归结起来,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宇宙观在基本方面是一致的,其中尤以斯多亚学派以逻各斯(logos)即“道”为宇宙主导原则的观点与基督教以上帝之道为宇宙主宰的观点最为契合,因为就它们同为精神性存在,同为宇宙本原和主宰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同为第一推动力的角度来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大的不同,则主要在于“人”对“道”的把握方式±o事实上,在西方古典时代终结、基督教 一统天下的中世纪,基督教还为古希腊哲学注入了其原本所不具备的三种核心观念,即人类中心论的人类观、线性历史观以及以上帝为位格和造物主的上帝观等[5]132,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得到了更多的弥合,更进一步决定了两者的同质特性。早期英语谚语中有许多例子正反映了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天道说、创世论、人论、原罪说、救世论,等等。为叙述方便,在下文中将以宇宙论和人论(在人论当中又单列出原罪一项)的方式加以分述,同时,对于其中古希腊和基督教传统的解析,则以分、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两希宇宙论在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体现Natureisthetruelaw.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Naturewillhavehercourse・天独行其道。HethatfollowsNature,isneveroutofhisway.顺从自然,永不出错。这三句谚语肯定的是“道”的自有自在性以及它对万事万物的统帅作用,并说明顺乎天理、合乎天道的意义,从根本上符合斯多亚学派以道为宇宙主导原则的思想。Natureistheglassreflectingtruth.大自然是反映真理的镜子。这一句谚语说明天道蕴于自然(物质宇宙)的道理,源于 亚里士多德对天道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天道即是真理,即是上帝,然而它并不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是与自然相分离的,而是隐藏于物质宇宙当中,并由它显现出来。以上谚语带有明显的古希腊色彩。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谚语却反映了基督教对宇宙的看法,基督教色彩浓厚:Theworldisnaught・尘世本空虚。Allisvanity此谚语几乎就是《圣经》中的原话。参见《圣经》(英文新标准修订版)2005年版《传道书》第1章第2节。.一切皆是空虚。这两句谚语反映的是基督教对物质世界(即看得见的世界)性质的认定。物质的世界是宇宙中虚妄不实的、终会朽坏的部分;无形的世界(即看不见的世界)才是其中真实、永恒的部分。与此同时,在这个世界的总体之上,有着一位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即上帝:Godisapotterandwearetheclay.上帝好比窑匠,我们则是泥土。/上帝主宰一切。Godisaboveall.上帝至高无上。AllthingsarepossiblewithGod. 上帝是万能的。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Godgiveshiswrathbyweight,andwithoutweighthismercy.上帝视情发怒,上帝普渡众生。在此,基督教传统中上帝作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和救赎者的形象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换句话说,以上谚语以最忠实的方式传达出了基督教宇宙观中那些最核心的部分一一两希文化对早期英语谚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三)两希人论在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体现英语中跟人有关的谚语同样表现出两希文化的巨大影响:Wondersaremany,andnothingismorewonderfulthanman.奇妙无穷,人居第一。说明人作为造化的奇妙产物的事实,表明的是人作为上帝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赋予高度的智慧并许诺了得救未来的生物所具有的近乎奇迹的特质。Manisthesouloftheuniverse・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宇宙的中心,万物之灵,一切生物的创造皆为人之得 救而来。以上两条谚语皆带有强烈的宗教文化色彩。Whatisamanbuthismind?人无头脑,何以为人?Reasonistheguideandlightoflife・理智是人生的向导和光明。人之可贵,并不在于其身体外形与动物的差别,而在于人具有聪明的头脑、高超的智慧、超凡的理性,它是认识至高的善和真理的不二途径。以上两条谚语所反映的内容,带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传统的特征。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Oursinsandourdebtsareoftenmorethanwethink.我们的罪和债常常比我们想象的多。Thesinsofthefathersarevisiteduponthe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然而,人却生来就有罪,血液里浸透了其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堕落而犯下的原罪,注定遭受原罪带来的惩罚。这样的观念,反映了基督教传统对人的基本看法。正因如此,生命对于人才具有了特别的意义:Lfeisapilgrimage.人生即朝圣。 我们每个人在地球上的生活,都是一场与罪的斗争,都是一次朝圣之旅,都是为了能够得到上帝的救赎,再一次回到天国。这一句谚语所反映的内容,正是从基督教的角度对生的意义的认定。(四)原罪观在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体现早期英语谚语中专门针对原罪的内容非常多,几乎涵盖了全部的原罪类型,包括傲慢、贪婪、贪食、贪色、嫉妒、懒惰和愤怒等。有时同一类的谚语多达几十条,且很多时候在内容上都能贯通,与中国佛家以"‘贪、嗔、痴、慢、疑”来概括人类所具有的五种劣根性颇有相通之感。所谓原罪,根据《牛津哲学词典》的解释,指的是人类因其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形成的罪过。它随着我们生而为人这个事实而来,是我们难以摆脱的罪恶。词典引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的圣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的说法,认为原罪的获得,意味着人类丧失了借由理性的力量而控制那些低下欲望的超自然能力;同时,原罪的存在,也表明了救赎的重要性[8]。从这些特点出发来考察早期英语谚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在内涵上与基督教原罪观的关联。Prideistherootofallsin.骄傲乃万恶之源。Conceitisthemostincurablediseasethatisknowntothehumansoul. 骄傲自满乃人类最大顽症。Pridegoesbeforedestruetionandahaughtyspiritbeforeafall.傲慢导向灭亡;骄傲的灵魂必然堕落。非常明显,此处所谓骄傲所关涉的并非普通的人类性格缺陷,而是导向其他罪恶的原罪或重罪之一。从宗教的观点来看,首先,骄傲意味着自恋,意味着对自身的看重,对他人甚至上帝的轻视;它能使人背离对上帝的信仰,对众人的博爱,它使人敢于逆天行事,它使人自私自利,是一切罪恶滋生的温床。《旧约•传道经》第10章第12至13节即有“骄傲是一切罪的开端”,以及“骄傲的开端,就是离开上帝”之说。其次,骄傲又是人身上最难去除的痼疾,这一点早在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教戒,偷吃智慧果之时便已注定;它浸润在人类的血液当中,生生世世,延续不止。此外,就像亚当、夏娃的结局所表明的那样,骄傲必然带来灵魂的堕落和与上帝关联的(至少是暂时的)终止。所有这些观念,在以上谚语中都有着清楚的呈现。Whenallsinsgrowold,covetousnessisyoung.万恶可灭,贪心永存。Aman"sdiscontentishisworstevil.人最大的邪恶是贪得无厌。GreedymanGodhates・上帝憎恨贪婪者。 与上文涉及骄傲者类似,这几句讨论贪心的谚语也揭示了“贪”作为原罪的实质。人类的堕落,固然源于自我的膨胀,也因为对贪心的放纵。与骄傲一样,贪婪同样是人类身上的痼疾,一切罪恶的渊薮,灵魂堕落的根源。因为对贪心的放纵,意味着人在灵与肉的搏斗当中对后者的屈服——用阿奎那的话来说,即意味着“人类丧失了借由理性的力量而控制那些低下欲望的超自然能力”,这必然导致灵性的失落、人与完美的神的隔绝。如此一来,失去上帝的眷顾便成了自然的结果。基督教原罪观在此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GluttonyisthesinofEngland・贪食乃英国之罪恶。Gluttonyk订Ismorethanthesword.贪吃杀人胜过刀剑。Whenthebellyisfull,themindisamongthemaids.饱暖思淫欲。Love"sfireheatswater,watercoolsnotlove.爱情之火可烧水,水却不能冷却爱情。WhoredomandgracedweItne"erinoneplace.淫乱和上帝的恩典从不相容。中国古人有云:“食、色,性也。”可见食色作为人之天性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在大不列颠民族的理解中也是一样的一一实际上,以上谚语将前者以“罪”(sin)的名义加以界定,将后 者与上帝的恩典(grace)联系起来,就已经点明这种所谓天性的原罪性质。贪吃不仅损害人的身体,更摧折他们的灵魂,使其属灵的部分受到玷污,陷于肉体的泥潭之中,难以得到救赎;而人一旦摆脱饥饿寒冷的境地,心头便自然生起色欲的念头。柏拉图称爱为恶魔,中国自古也有万恶淫为首之说。它其实是人类诸多弱点中摧毁力最强的之一,欲望之火一旦燃烧起来,便再难扑灭,其结果则是使理性之光于瞬间熄灭,所谓“低下欲望”即取"‘超自然能力”而代之,成为人的主宰。如此一来,人和上帝既不能沟通,上帝的眷顾也就因此而不在,救赎也便无望。可以看到,不管是贪食还是贪色,与所谓“贪心”之为原罪在道理上是一致的。此外,早期英语谚语当中还有不少涉及到嫉妒、懒惰和愤怒等,其作为原罪的特点同样明显。Jealousyisthegreatestevil.罪过莫大于妒忌。Envyneverdies・妒忌无末日。Idlenessisthemotherofallsin.懒惰是罪恶之源。Bydoingnothingwelearntodoill.一懒生百邪。Angeristhecauseofallsin. 愤怒乃罪恶之源。WhomGodwilldestroy,hefirstmakeshimmad.上帝要毁掉一个人,就先使他发狂。嫉妒、懒惰和愤怒看似普通人身上无关痛痒的毛病,然而从宗教的角度来观察,它们却又都是人类难以去除的原罪,其他罪恶的根源和由来,其调动无一不意味着理性受污,其他各种罪恶的跟进乃至最终的不能得救。妒忌乃人性中的顽疾,能使人由妒生恨,为超过或打压他人而不择手段,成为人间许多悲剧的肇端。懒惰亦为人生而有之。而"一懒生百邪”,种种邪念、软弱、放纵、诡计等等,无不来自于懒惰,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便为祸连连。此外,凡为人,鲜有遇不顺心之人、事而不怒者。作为人性中与理性背离程度最高的非理性因素之一,与情欲的放纵一样,愤怒的释放基本上即意味着理性在彼时的全部或大部分丧失;理性不再主宰,各种罪恶横行恣肆,一个人属灵的部分一一哪怕是暂时的一一即陷于瘫痪,彼人即或者一时或者彻底脱离上帝的眷顾;而后者即意味着毁灭,也就是不能得救一一这最后一点对于嫉妒和懒惰也大致是一样的。以上谚语所反映的内容,无一不符合原罪的基本道理。由上看来,原罪观作为基督教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确实在早期英语谚语中有着大量的呈现。换句话说,基督教原罪观对早期英语谚语的影响是广泛而且深刻的。而就当时的环境和早期英 语谚语所担负的教化使命而言,这是不难理解的。三、两希知识观及其在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体现(一)两希知识观希腊和希伯来文化均秉持世界可知论比如苏格拉底即反对智者派的不可知论。,皆以""道”(logos)或上帝之道、真理、至善为认识的最终目标,同时其对于道、真理或曰至善的认识又都以拯救为目的,唯一的差异在于获取知识或获得拯救的途径有所不同[7]10。在两希传统当中,真理并非物质世界的规律,而代表着宇宙永恒的规律,真理即是“道”或上帝之道,它代表着正义和至善,对真理的掌握即意味着灵魂的得救。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真理更多地表现为宇宙论的问题,且与“自我拯救”相联系。而基督教的真理观可称为救赎真理观,侧重于上帝的恩惠以及信仰对于掌握真理和达致拯救的作用。两希的知识/智慧观也有其独有的内涵。在古希腊哲学传统中,所谓知识/智慧,并非普通的“意见”,而源于一个人对真理、道和至善的掌握,同时与拯救相关。苏格拉底认为智慧/知识并非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上天;智慧的获得,需通过反观内心而达到,且与个人所作之事是否正义、美善息息相关[4]17。柏拉图则以喜爱和认识“实在”本身(即理念或斯多亚概念当中的“道”)而不是“实在的摹本”为知识/智慧[91192193。在基督教的观念中,智慧也有着相似的内涵,只不过它更清楚地与拯救相关。《圣经》中有着对知识/智慧的详尽描述,譬如:“有用者莫过于智慧,她塑造一切存在之物。……所有美德皆是 智慧的杰作:正义与勇敢,克制与知识此处知识一词与前后文中智慧一词含义略有不同,指关于具体事物的智慧。。……智慧通晓过去,预知未来。”[10]智8:58又如:“跟智慧结婚便会获得永生。爱她便会无限幸福,为她做工便会无限富有,与她结伴便会有明智的判断,和她谈话便会得到荣耀”[10]智8:17,18等等以上两条《圣经》引文,参照了梁工《圣经珍言》一书中《智慧篇》的内容。详见梁工:《圣经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IV页。。可见,掌握智慧即意味着掌握真理,即意味着灵魂的得救,因为智慧之用即是“道”之用,即是美、善和正义的张扬,即是上帝恩典的实现。至于认识真理与获得智慧的途径,则是古希腊传统与希伯来传统最不相类的地方。总的来说,希腊认识论以理性为核心,认为理性是通往知识和真理的不二途径。柏拉图认为感觉并非真实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9119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感觉经验更为实在,因为最终存在的只有个别事物(实体)。但我们能借助理性,在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普遍形式[5]79。后期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西塞罗(Cicero)和塞涅卡(Seneca)则提出普遍理性概念,认为它呈现于每个个人身上,即在每个人当中都有着一颗“圣火”,普遍逻各斯之火花。它是一个人的真实本性,是共同的人性,通过这种普遍理性人们可以寻找到大自然的法则[5]113。 基督教怀疑理性的可靠性,这一点在《圣经》中可以找到明确的佐证一一《旧约•传道书》说:“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10]传1:18而《约翰福音》第14章第6节中耶稣的这样一段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更是最好的证明。这是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的堕落不仅带来了肉体的堕落,而且导致了理性的受污,理性再也不能成为人们得救的桥梁。此外,中世纪基督教的圣人们,不论是德尔图良(Tertullian)^奥古斯丁(AureliusAugutinus),还是阿奎那(ThomasAquinas),均以信仰为通向真正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德尔图良有句名言:“因其荒谬我才信仰(credoquiaabsurdum)",强调信仰独立于理性;而奥古斯丁也有句名言:"‘为了理解我才信仰”,强调信仰的优先性,亦即只有借助于信仰,思想才有可能[5]139。英语当中与知识论有关的谚语在很大程度上正显示了两希文化的影响。(二)两希真理观在早期英语谚语中的体现Nothingisreallybeautifulbuttruth.真理才是真正美。Changelaysnotherhandupontruth.真理总永恒。 Truthistheopinionthatstillsurvives・真理是永远能站住脚的观点。TruthisthedaughterofGod・真理是上帝的女儿。Truthisthegateofjustice・真理是正义之门。Truthisthesprin£ofheroicvirtue.真理是英勇之源。Truthmakesusfree.真理使人自由。真理的价值,胜过世间一切;真理之美,令人向往。真理代表着永恒,它超越于生死流变之上。真理源于上帝,真理即上帝之言、天地之道。真理代表着正义,真理代表着善和美德,掌握真理意味着得救。可以说,两希真理观在早期英语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两希知识/智慧观在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体现Tocareforwisdomandtruthandtheimprovementofthesoulisfarbetterthantoseekmoneyandhonourandreputation.获得智慧、寻求真理、净化心灵,远胜于追求金钱、荣誉和名声。Wisdomisbetterthangoldorsilver. 智慧胜过金银。智慧的价值,胜过世间一切,《圣经》中对这一点多有提及,比如:"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红宝石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10]箴3:1315;“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黄金和玻璃不足与比较;精金的器皿不足与兑换;珊瑚、水晶都不足论。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10]伯28:1318;等等。Wisdomisonlyfoundintruth・只有在真理中才能找到智慧。That,sgoodwisdomwhichiswisdomintheend.真正的智慧是终极的智慧。Humilityisthebeginningofwisdom.智慧始于谦逊。智慧与俗世的聪明机巧无关;智慧关乎宇宙人生的奥妙——它关乎永恒,关乎真理,关乎上帝之道,关乎正义,关乎美德,关乎得救。智慧的获得,与个人无关;只有怀着谦卑的心情,信仰上帝,遵从他的教导,顺从他的意志,才能找到智慧。以上谚语,极好地体现了两希文化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理解,展现了两希知识/智慧观的精髓。(四)两希致知观在早期英语谚语中的体现Reasonrulesallthings.万事都受制于理智。 Reasonbindstheman.人受理智约束。Reasonistheguideandlightoflife.理智是人生的向导和光明。 古希腊人以肉体为恶,以灵魂为善,将理性看作人的核心,因为人的理性是与神圣理性形式相联的,通过二者的合一人们可以了解真正的知识和真理,从而达到自我拯救,故此理性被看作生命的向导以及光源所在。Withoutknowledgethereisnosinorsinner.没有知识,就没有罪恶和罪人。Theheartseesfurtherthanthehead.心之所见远胜于目。Reasondeceivesusoften,consciencenever.理性常骗人,良心永不欺。基督教反对将理性奉为人的最高能力一一根据《旧约•创世纪》的说法,亚当和夏娃正是受撒旦的引诱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具有了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失去了天真,才开始了犯罪的历程,被上帝逐出了伊甸O基督教以信仰为通向真正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强调信仰之于理性的优先性,认为人的理性是不可靠的,只有信靠上帝在《圣经》中给予人类的启示,借助信仰,才可能达到正确的思想或知识。这是因为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情感和意志的力量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们是参与达到理性已经承认为善的东西的一种力量,它能使我们已有的信仰炽热而真诚,从而达到与上帝的沟通,并获得真正的知识[4]143144o凡此种种,皆可见两希知识观之于早期英语谚语所产生的深刻而广泛影响。四、结语由以上分析可见,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大不列 颠文化当中那些表层的东西,而是在极大程度上包含着其深层方面即哲学传统的内容,这其中两希宇宙观和知识观的影响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是由两希文化对英伦文化的影响以及早期西方谚语作为文化教化的工具这样一些因素所决定了的。两希宇宙观的精髓,集中体现为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和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和救赎的观点与以信仰为关键的救赎观一一其中除了原罪的观念和拯救的途径有所不同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的。至于两希知识观的精髓,则在于以道(logos)或上帝之道为目标的真理观、以认识真理为内容的知识/智慧观,以及以理性或信仰为途径的致知观一一前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后者则为其中最不相类的部分。所有这些,在早期英语谚语当中,都有着相当的体现一一当然,从总体上来说,由于两希文化在演进过程中相互融合,乃至最终形成极大同质性的特点,有时候很难将某一谚语所呈现的内涵简单归结为某一单一因素的作用。事实上,它很可能同时代表了两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解读都是合理的,只不过有时候某一个倾向会明显一些。但无论如何,了解两希文化对早期英语谚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还原其精神气质和思想实质,更好地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更好地对其加以运用,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参考文献:.1]SMITHWG.The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Proverbs[M].Oxford:TheClarendonPress,1935:XIII. [2]张曙望,欧阳俊林•从英语谚语看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04(1):7375.[3]韩海燕•从谚语看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456.[4]阿尔伯特•甘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M]•赵中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一一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奥古斯丁•忏悔录[M].任晓晋,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51152.[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8]BLACKBURNS.OxfordDictionaryofPhilosoph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6:272.[9]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圣经[M]•英文新标准修订版•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