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 MB
  • 2022-06-16 14:30:06 发布

英语谚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pdf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丰富的英语谚语不仅能使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还可以从中得到智慧和启示,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学习作为英语精华的谚语,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语言特点,丰富词汇,提高英语水平。英语谚语通常句式简单而含义深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少谚语所反映的思想、采用的题材、表达的形式、产生的背景等都离我们甚远,造成了我们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一些常用谚语因对其文化背景不甚了解而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有鉴于此,本文选择相关论题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谚语及英语谚语的特点,并对谚语与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在我国已有的对英语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特点、英语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英语谚语的翻译这些方面,将文化策略应用到英语谚语教学中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第二章,从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学生在学习英语谚语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归纳为学生之所以出现望文生义、生搬硬套、无视个别语法等,症结在于对谚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不甚了解。第三章,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异同,具体地说明这种异同在谚语中的体现。第四章,主要讨论文化策略在英语谚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从传统教学存在的误区入手,说明文化传播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就此提出五种教学方法。综合上述四章的内容,本文认为,在英语谚语教学中,要应用文化策略将教学与文化融汇渗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了解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在学习英语谚语的同时又对 英美国家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策略,英语教学II ABSTRACTProverbISthecrystallizationofhumanexperlenceandtheflashofhuman’Swisdominthedailylife.BylotsofEnglishproverbs,notonlycanwelearnthehistory,culture,societyofEnglish-spewingcountries,butalsowecanlookforwisdomandinspiration.Meanwhile,byleaningproverb,wecanenrichourEnglishvocabulary,mastertheEnglishmodeofthinkingandimproveownleveloflearningWithitssimplesentencepatternsandprofoundmeaning,proverbcontainsmuchabundantculturalconnotation.Becausethethought,themeandbackgroundofEnglishproverbarefarbeyondtheirunderstanding,ChinesestudentswillencounterdifficultiesintheprocessoflearningEnglishproverbs.Therefore,incompanywithcasesurvey,westudyrelatedquestionslookingforwardtoreceivesomevaluableconclusions.Thispapercontainsfourchapters:chapteroneintroducesthefeaturesofEnglishproverbsandthemainfeatherwediscussaboutitisonitsculturalconnotation.ThestudyofEnglishproverbiIlourcountryismainlyonitslanguagefeature,cultureandtranslationandfewstudieshaveexploredtheapplicationoftheculturalstrategytoteachingEnglish.Troughuseofcombining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analyzingbycomparison,surveyanalysis,wetrytoexploreawaytocombineteachingproverbandteachingEnglish.Inchaptertwo,fromtheanalysisofquestionnaire,wediscoversomemajorproblemsinproverblearning,likeInterpretingwithoutrealunderstanding,copiesmechanicallyandignoringindividualgrammar,isduetolackingofconsiderationofculturalfactors.Inchapterthree,Throughanalysisof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EastandtheWest,wegiveadetaileddescriptionabouthowthisdisparityinfluenceproverbsandwehope bylearningthisstudentscanstrengthentheirculturalconsciousness.ChapterfourintroducestheapplicationoftheculturalstrategytoteachingEnglish.Fromtheexistingproblemsintraditionalcultureteaching,werealizetheimportanceoftheapplicationoftheculturalstrategytoteachingEnglish,andthenweputforwardfiveteachingmethodstocombiningcultureteachingandproverbteaching.Byanalyzingthesefourchaptersabove,weconcludethatintheprocessoflearningEnglishproverbs,thekeypointisthecombinationofthelinguisticteachingandcultureteaching.Onlyinthisway,studentscanenhancetheunderstandingofEnglishandAmericanLiteratureandtheirproverbs.KEYWORDSEnglishproverb,culturalstrategy,teachingEnglishIV 目录摘要⋯⋯⋯⋯⋯⋯⋯⋯⋯⋯⋯⋯⋯⋯⋯⋯⋯⋯⋯⋯⋯⋯⋯⋯⋯⋯⋯IABSTRACT⋯⋯⋯⋯⋯⋯⋯⋯⋯⋯⋯⋯⋯⋯⋯⋯⋯⋯⋯⋯⋯⋯⋯⋯⋯⋯⋯⋯⋯⋯Ⅲ第一章绪论⋯⋯⋯⋯⋯⋯⋯⋯⋯⋯⋯⋯⋯⋯⋯⋯⋯⋯⋯⋯⋯⋯一1第一节谚语和英语谚语⋯⋯⋯⋯⋯⋯⋯⋯⋯⋯⋯⋯⋯⋯⋯⋯⋯⋯⋯⋯⋯⋯1第二节英语谚语的特点⋯⋯⋯⋯⋯⋯⋯⋯⋯⋯⋯⋯⋯⋯⋯⋯⋯⋯⋯⋯⋯⋯3一、文字形式的特点⋯⋯⋯⋯⋯⋯⋯⋯⋯⋯⋯⋯⋯⋯⋯⋯⋯⋯⋯⋯⋯⋯⋯3二、语法结构的特点⋯⋯⋯⋯⋯⋯⋯⋯⋯⋯⋯⋯⋯⋯⋯⋯⋯⋯⋯⋯⋯⋯⋯3三、修辞手法的特点⋯⋯⋯⋯⋯⋯⋯⋯⋯⋯⋯⋯⋯⋯⋯⋯⋯⋯⋯⋯⋯⋯⋯4第三节谚语学习和文化⋯⋯⋯⋯⋯⋯⋯⋯⋯⋯⋯⋯⋯⋯⋯⋯⋯⋯⋯⋯⋯⋯7第四节谚语和文化研究的现状⋯⋯⋯⋯⋯⋯⋯⋯⋯⋯⋯⋯⋯⋯⋯⋯⋯⋯⋯⋯9第五节研究方法⋯⋯⋯⋯⋯⋯⋯⋯⋯⋯⋯⋯⋯⋯⋯⋯⋯⋯⋯⋯⋯⋯⋯⋯⋯1l一、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11二、对比分析方法⋯⋯⋯⋯⋯⋯⋯⋯⋯⋯⋯⋯⋯⋯⋯⋯⋯⋯⋯⋯⋯⋯⋯⋯ll三、调查问卷方法⋯⋯⋯⋯⋯⋯⋯⋯⋯⋯⋯⋯⋯⋯⋯⋯⋯⋯⋯⋯⋯⋯⋯⋯12第二章英语谚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3第一节望文生义⋯⋯⋯⋯⋯⋯⋯⋯⋯⋯⋯⋯⋯⋯⋯⋯⋯·000⋯⋯⋯⋯⋯⋯13第二节生搬硬套⋯⋯⋯⋯⋯⋯⋯⋯⋯⋯⋯⋯⋯000⋯⋯⋯⋯⋯⋯⋯⋯14第三节无视个别语法现象⋯⋯⋯⋯⋯⋯⋯⋯⋯⋯⋯⋯⋯⋯⋯⋯⋯⋯⋯⋯⋯15第三章英语谚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质在于文化⋯⋯⋯⋯⋯⋯⋯16第一节中西文化异同概述⋯⋯⋯⋯⋯⋯⋯⋯⋯⋯⋯⋯⋯⋯⋯⋯⋯⋯⋯⋯⋯16第二节中西文化异同在谚语中的体现⋯⋯⋯⋯⋯⋯⋯⋯⋯⋯⋯⋯⋯⋯⋯⋯17一、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17二、反映人文思想的谚语⋯⋯⋯⋯⋯⋯⋯⋯⋯⋯⋯⋯⋯⋯⋯⋯⋯⋯⋯⋯⋯19V 三、反映道德观念的谚语⋯⋯⋯⋯⋯⋯⋯⋯⋯⋯⋯⋯⋯⋯⋯⋯⋯⋯⋯⋯⋯2l四、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的谚语⋯⋯⋯⋯⋯⋯⋯⋯⋯⋯⋯⋯⋯⋯⋯⋯⋯⋯23第四章文化策略在英语谚语教学中的应用⋯⋯⋯⋯⋯⋯⋯⋯⋯⋯⋯..25第一节英语谚语教学中的误区⋯⋯⋯⋯⋯⋯⋯⋯⋯⋯⋯⋯⋯⋯⋯⋯⋯⋯⋯25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25二、教师文化引导的缺失⋯⋯⋯⋯⋯⋯⋯⋯⋯⋯⋯⋯⋯⋯⋯⋯⋯⋯⋯⋯⋯26三、学牛自学能力的欠缺⋯⋯⋯⋯⋯⋯⋯⋯⋯⋯⋯⋯⋯⋯⋯⋯⋯⋯⋯⋯⋯26第二节熟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策略⋯⋯⋯⋯⋯⋯⋯⋯⋯⋯⋯⋯⋯⋯⋯27一、利用文化导向教学模式⋯⋯⋯⋯⋯⋯⋯⋯⋯⋯⋯⋯⋯⋯⋯⋯⋯⋯⋯⋯27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27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28第三节文化教学具体到谚语学习的一些方法⋯⋯⋯⋯⋯⋯⋯⋯⋯⋯⋯⋯⋯28一、异同比较法⋯⋯⋯⋯⋯⋯⋯⋯⋯⋯⋯⋯⋯⋯⋯⋯⋯⋯⋯⋯⋯⋯⋯⋯⋯28二、以点带面法⋯⋯⋯⋯⋯⋯⋯⋯⋯⋯⋯⋯⋯⋯⋯⋯⋯⋯⋯⋯⋯⋯⋯⋯⋯29三、直接阐释法⋯⋯⋯⋯⋯⋯⋯⋯⋯⋯⋯⋯⋯⋯⋯⋯⋯⋯⋯⋯⋯⋯⋯⋯⋯30四、课堂讨论法⋯⋯⋯⋯⋯⋯⋯⋯⋯⋯⋯⋯⋯⋯⋯⋯⋯⋯⋯⋯⋯⋯⋯⋯⋯30五、大众媒介法⋯⋯⋯⋯⋯⋯⋯⋯⋯⋯⋯⋯⋯⋯⋯⋯⋯⋯⋯⋯⋯⋯⋯⋯⋯3l结语⋯⋯⋯⋯⋯⋯⋯⋯⋯⋯⋯⋯⋯⋯⋯⋯⋯⋯⋯⋯⋯⋯⋯⋯⋯⋯⋯⋯⋯⋯⋯⋯33参考文献⋯⋯⋯⋯⋯⋯⋯⋯⋯⋯⋯⋯⋯⋯⋯⋯⋯⋯⋯⋯⋯⋯⋯34附录⋯⋯⋯⋯⋯⋯⋯⋯⋯⋯⋯⋯⋯⋯⋯⋯⋯⋯⋯⋯⋯⋯⋯⋯⋯⋯⋯⋯⋯⋯⋯⋯35VI 第一节谚语和英语谚语第一章绪论谚语,往往形式固定、语言简明、修辞丰富而意味深远,是人类对劳动实践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性表达。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语言形式,充满智慧,带有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是从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精炼和积累出来的。如同一句谚语所形容:“Proverbsarethedaughtersof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经验的结晶)。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泛地存在于世界的每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之中。谚语可使我们了解祖先思想的精髓,每种语言也通过其谚语向我们揭示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关于谚语的定义,很多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曾做过解释。著名的《韦氏大词典》认为谚语是“apopularsayingusuallyofunlmownandancientorigin,thatexpresseseffectivelysomeCOHlnlonplacetruthorusefulthought.”(一种通用的格言,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朗文现代英语词典》对谚语的定义是“ashortwell—knownsupposedlywisesaying,usuallyinsimplelanguage”(一种广为流传的表达人们智慧的简短格言,它语言凝练,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记忆)。《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把谚语定义为“ashortpithysayingingeneralUSe,heldtoembodyageneraltruth"’(一种众所周知的表述普通哲理和劝诫的俗语)。一些研究谚语的专家对英语谚语也有自己的见解。GregoryTitelm在他的RandomHouseDictionaryofpopularproverbsandSayingsd?认为:谚语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通常语言形式简练,常用隐喻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中最普通的思想内容。在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中,英语谚语被定义为“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凝集了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在 英美等国人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富有意义的语句,具有传授经验、教训以及诲人和劝诫等功能,语言简练、通俗,常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传诵和记忆。"从对谚语所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谚语通常可以总结为一种形式固定、语言精练、口语化表达、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一些普遍认同的真理或经验或者给其他人一些充满智慧的建议。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谚语大都是由普通人创造的一种简明的、口语化的、形象牛动且与牛活日常密切相关的语句。英语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十世纪,在学校讲授拉丁文课程中,谚语就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补充材料。至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谚语的发展达到了顶点。在那个时代,英语谚语百花齐放,大量涌现。Reuter(1986)路透社认为莎士比亚是那个时代对谚语了解最多的人。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不但是文学的黄金时期也是谚语的黄金时代。当时,除了莎士比亚,其他很多的作家也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谚语。JohnLily(1554.1606),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智者和剧作家,被称作Euphuism(尤弗伊斯体)之父。他在作品Euphues中使用了大量的谚语,被认为是将谚语的装饰作用发挥极致的人。谚语“Anewbroomsweepethclean.”(现在是Anewbroomsweepsclean,意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从JohnLily的五印Jii“甜中创造出来的。到了18世纪,谚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率下降,开始作为一种传载传统智慧的工具。到了19世纪,英国人期望并鼓励小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使用谚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写作技巧。看来,重视儿童对于谚语的欣赏,不仅仅是因为谚语富含哲理与智慧,还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2 第二节英语谚语的特点在欧洲各个历史阶段,谚语之所以能作为一种流行语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因为它在文字形式、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着独特的特点。一、文字形式的特点谚语能够长久的作为一种常用的工具存在于传统的修辞中,主要在于它采用了简单的形式,这使得谚语极易记忆。谚语简洁易记的特点使其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像‘"nopains,nogains”(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和‘"betterlatethannever.”(亡羊补牢)都是在形式上极其简洁易记的。可能要用一大段才能讲明的事情在谚语中往往被压缩至三四个字。二、语法结构的特点如前所述,英语谚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在形式和语言上的简洁明了。这尤其反映在谚语采用的句子结构上。谚语主要的一些结构形式如下:(一)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Promiseisd曲t.一诺千斤。Wellbegunishalfdone.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Cheatsneverprosper.骗子不会成功。(二)带有定语从句的复杂句形式为‘"Hewho⋯”Hewhodoesnotgainloses.无所获就是有所失。Hewhoknowsnothingdoubtsnothing.愚者不疑。Hewhodoesnotadvancefallsbackward.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带有状语从句的复杂句Whilethepriestclimbsapost,thedevilclimbsten.道高一尺,魔高一丈。Wherethewaterisshallow,novesselwillfide.小庙容不下大菩萨。Whenthemelonisripe,itwilldropbyitself.水到渠成。(四)不含连词的并列句Likemother,likedaughter.有其母必有其女。 Graspall,losea11.通通抓,通通失。EarlySOW,earlymow.早播种,早收成。(五)带有‘‰ecomparative⋯,thecomparative”的句子Themorenoble,themorehumble.人愈高尚,愈谦虚。Thenearerthebone,thesweaterthemeat.越是贴骨的肉越香。Themorewit,thelesscourage.愈聪明愈没勇气。(六)带有‘"better⋯than”的句子BeRerbegthansteal.乞讨总比偷窃好。BeRerrelyonyourselfthanonothers.求人不如求己。Betterlatethan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七)带有‘"no⋯without⋯”的句子Nogainwithoutpain.一分耕耘,一分收获。Nogardenwithoutitsweeds.事无完美。Norosewithoutathem.没有不带刺的玫瑰。(八)像“allis(are)not⋯mat⋯”的句子Allarenotthievesthatdogsbarkat.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小偷。Allarenotsaintswhogotochurch.上教堂的未必都是圣人。Allisnotlostthat’sinperil.危险不等于完蛋。(九)以‘"never"’或“don’t’’开头的祈使句Neverdothingsbyhalves.做事不可半途而废。NeverGTOSSabridgetillyoucometoit.船到桥头自然直。Don’tfishintroubledwater.勿浑水摸鱼。(十)以“thereis”开头的句子Thereisnoplacelikehome.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Thereisnostrengthwithoutunity.N结就是力量。三、修辞手法的特点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既丰富又相对固定的短语或者句子,谚语除了具有文字形4 式简洁、语法结构明了的特点外,还包含了重要的修辞设计。比如明喻,暗喻,对比,拟人,夸张等等。这些修辞在谚语中都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下面,我们来看各种修辞类型,根据定义,了解其在谚语中的特点。(一)Simile:asimileisastatementofthefigurativeresemblanceofonepersonorthingtoanotherexpressedintheformofacomparison,inwhichtwounlikeobjectsareexplicitlycomparedbymeansoftheword“like”or“as”.(明喻,比喻的一种,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常用“如”、“像”)Evilenterslikeaneedleandspreadslikeanoaktree,邪恶侵入,如针无孔不入,扩散如橡树盘根错节。Curses,likechickens,comehometoroost.害人者终将自食恶果。(二)Mctaphor:metaphorislikeasimile,alsomakesacomparisonbetweentwounlikedement,inwhichthecomparison,unlikesimile,isimpliedinsteadofbeingformallystated.(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跟明喻不同,暗喻是一种暗示而不是直接的比喻)AmbitionCancreepaswellassoar.大丈夫能屈能伸。Crownshavecares.带上皇冠也会有忧虑。Procrastinationisthethiefoftime.拖延是时间的小偷。(三)Antithesis:afigureofspeechmadeupofopposingorcontrastedwordsorsentimentsarrangedinparallelconstructioninthesamesentence.(对偶,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Leastsaid,soonestmended.说的少,弥补得快。Pennywise,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Longabsent,soonforgotten.离得远,忘得快。(四)Personification:afigureofspeechgiveshumanformoffeelingstoanimals,orlifeandpersonalattributestoinanimateobjects,ortoideasandabstractions.(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的修辞 方式)。Prejudicesisthechildofignorance.偏见是无知之子。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水壶笑锅子黑。Experiencekeepsnoschool,sheteachesherpupilssingly.经验要亲身体验。(五)Hyperbole:itisthedeliberateuseofoverstatementorexaggerationtoachieveemphasis.(夸张: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Marriageisbothheavenandhell。结婚是天堂亦是地狱。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Manistomanawolf.人吃人。(六)Metonymy:afigureofspeechinwhichthenameofoneobjectisusedforthatofanotherwhichitclearlysuggests.(借代,也称为转喻,指不相类似的甲乙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修辞方式。)Foureyesseemorethantwo,集思广益。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文力胜过武力。(七)Onomatopoeia:afigureofspeechinwhichthesoundofawordoragroupofwordsimitatesthesoundthatnamesordescribes.(拟声,是指模拟自然界声响,需要人的主观情感蕴含在内的,从而产生相类似并让人认同或感知的声音的一种修辞手法。)Thefrog’Sowncroakbetrayshim.话多必有失。AcrackedbellCanneversoundwell.有裂缝的钟表发不出好声音。Onemusthowlwiththewolves.入乡随俗。(]\)Allegory:afigureofspeechinwhichadeepermeaningunderliesthesuperficialorliteralmeaningbyusingsomethingorastorytoimplysomeprinciple.(寓言,是建立在假借过去或别处的事例与对象之上,传达暗示,影射或者讥讽现世各种现象的含义。)EveryasSlovestohearhimselfbray.愚蠢的人最爱高谈阔论。6 Talltreescatchmuchwind.树大招风。Thefoxknewtoomuch.that’Showhelosthistail.算计太精明,反误了性命。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英语谚语还有一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押韵。押韵是指两个字或多个字在声音上的一致,用在谚语中达到一种音律和谐的效果。使谚语更容易读也更好听。谚语音律的和谐增加了我们对谚语的喜爱。就像‘"Nolivingmallallthingscan."(世上没有万能的人)“Intheendthingswillmend.”(车到山前必有路)和“Manyalittlemakesamiracle.”(积少成多)都是一些好的例子。另外,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谚语,不仅音律和谐还带有丰富的内涵。像:“Ifabeardwereasignofsmartness,thegoatwouldbeSocrates."(要是胡子就是知识的话,那么山羊也会成为苏格拉底)‘"ThewaytoanEnglishman’Sheartisthroughhisstomach.”(要想得到男人的心,先要满足他的胃)"Moretearsaleshedinplay-housesthaninchurches.”(人往往在剧院里流的泪比在教堂里还多)第三节谚语学习和文化谚语除了上面一些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和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人类学家Edward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思想之中,不管人们身处何时何地,都会潜意识地借此来评价他人的言行。文化几乎成了判定他人言行是否得当的标准。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可以反映一个特定群落及其文化的发展。它不再被孤立地看做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社会交流和社会适应与文化互相协调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将语言放到文化中去思考。因为语言不但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不可避免的被文化影响和塑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不仅是所有历史和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基于他7 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他们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同样反映在他们的语言之中。比如说,中国强调尊老,产生大量的关于家庭宗谱的词。法国的男孩可以说出几十种酒的名字,阿拉伯人对骆驼和人的身体部位有几百种说法。而爱斯基摩人或者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圈对各种类型的雪更为敏感。跟其他的人种相比,他们对于雪地的生活环境更为熟悉。他们使用更多的关于雪的词汇来表现他们的生活环境中跟雪有关的天气。由于文化和语言的这种紧密关系。任何一种成功的外语学习方式都要求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一个人对于目标文化知道的越多,他对于目标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也就越高。学习外语的人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对语言‘技巧的要求,对于文化习惯的理解是成功交流的关键。任何简单的一句话都是不能够脱离其语言文化背景独立存在,所以在语言交流中,一个人必须要知道说话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没有对于文化的了解,是很难学好一门外语的。因为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它的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透过文字的传达去与另一种文化思维进行沟通。总之,语言是根植于文化的,不同的语言受到其对应的文化的影响。而谚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精华,不管使用的是正式语言还是非正式语言,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传载着人类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积累下来的智慧,必然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谚语被视为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揭示出不同文化间的思想和习惯。Mieder(1982)相信“文化的基本思想会从其谚语中表达出来,而且一个人只有通过使用某种语言的谚语才能够真正的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接受。”总之,谚语是文化的传承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谚语对某种文化的思想和习惯进行理解。谚语,像“Thosewholiveinaglasshouseshouldnotthrowstones”(正人先正己),“Paddleyourowncanoe"’(人要自力更生)and“Takecareoftodayandtomorrowwilltakecareofitself’(活在当下)都是表达美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思想的典型例证。美国推崇独立自强的精神,所以从“Paddleyourowncanoe”和‘"Takecareoftodayandtomorrowwilltakecareofitself’这两句美国的谚语中,我们就可以体会为什么在美国这个国家,人们对于独立和进取的精神是如此的看重。世界上不同文化通 过谚语所反应的价值也可以在Gleason(1992)的ProverbsFromAroundtheWorld(世界谚语)中看出,他将谚语所揭示的内容按照A.W的书顺序用82个章节讲述出来,包括‘"Competence"’(能力),‘"Death”(死亡),“GoodandEvil”(善与恶),“Love"’(爱),“Vanity"’(虚荣),‘"TruthandFalsehood”(真与假)等等。谚语大量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语言之中,所以无论是生活在哪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我们都可以从其丰富的谚语中去窥探他们的整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另外,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大大加速了谚语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交流,这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下的谚语。由于谚语普遍被大众同常交流所用,所以许多学者鼓励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谚语来学习别的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总之,谚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带有丰富的智慧和很强的民族特点以及独特的文化暗示。因此,在交流中,谚语是传播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当然,这也会无法避免地在交流中出现令人头痛的理解上的偏误。这些困难通常是由文化差异等因素引起的,我们称之为文化冲突或者文化差异。这些问题在一些关于信仰、宗教和价值观的作品中最常涉及。为了能够在使用两种语言的谚语时做到合乎理解习惯,除了两种语言的应用能力外,学习者有必要通过学习目的语文化,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提高跨文化理解与沟通意识,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英语谚语和文化密切关联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避免主观臆测,认真查阅有关辞典,仔细推敲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弄清其真正含义。第四节谚语和文化研究的现状我国对谚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干多年前。那时,对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收集和来源的考证方面,而对谚语的性质认定等理论方面的探讨涉及不多。现代对谚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谚语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论探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十世纪前那种重9 语言材料收集轻理论探讨,重来源考证轻性质认定,重典籍轻口语的倾向。到了二十一世纪,谚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谚语的研究不再只是对结构形式、语义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分类和描写,而是运用了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谚语研究的方向转向对语义的形成机制、理解认知以及社会功用等深层次问题。王德春的《汉英谚语与文化》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此书既从语言角度探讨文化,又从文化角度研究语言,阐明了两种社会现象的密切关系,全面分析了汉英谚语的来源、语言特点、社会功用和文化含义等方面的内容。这个时期的英汉对比研究也不再被英语语法所束缚,丌始通过文化对比来对谚语进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汉英对比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研究谚语的主要方法。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显出来。⋯⋯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Hartmann指出,“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可以说,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一种类型的比较,因为对某一语言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现的比较。”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谚语。从汉语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汉语谚语记述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面貌,呈现出汉民族的独特个性。同样,英语谚语也与其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对英语谚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法、词汇和翻译的学习,而是要追求建构一种对两种不同文化理解上的认知模式。当今世界,英语是-N最流行的语言,也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一种必备技能。而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不能不进行文化教学。对于将文化教学贯穿到语言教学中的研究就自然成为了很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以吕必松,赵贤洲,张占一等为代表的学者针对语言教学领域,提出了对文化的界定。胡文仲,高一虹从外语教学10 的角度出发,用文化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文化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文化是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也就是特定人群的行为及支配行为的价值观念系统。胡、高等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该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将文化研究放入外语课堂的西方学者Kramsch认为,在外语课堂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创造和规定的。对话的参与者不仅复制该文化下的一个语境,而且由于是用外语表达,还能潜在地塑造一个新的文化。文化是特定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的总和,它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往往可以用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而语言之中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背景。RobertLado认为在教师进行语言结构对比的同时,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在体现文化特征方面,谚语比其他的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谚语的学习中,将文化导入作为正确理解、使用谚语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相比,是有很大的成效的。而如何使文化教学让大多数学习者都能够获得文化对比意识,进行语言学习,达到真正的理解谚语、正确使用谚语的目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第五节研究方法一、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解释的基础,解释则是语言描写的归宿。本文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于谚语的历史、发展、特性、功能进行细致的描述。而后对谚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类,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作出解释。最后通过引入文化教学策略来对当前英语谚语教学给出建议。二、对比分析方法汉英谚语数量众多,类型纷繁,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从复杂的谚语现象中寻找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从谚语的结构、语义和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 从而认识汉英谚语的文化共性和个性。三、调查问卷方法英语谚语通常句式简单而含义深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误。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学生英语谚语习得情况的数据,然后分析学生对英语谚语理解偏误的原因,探讨文化因素对英语谚语习得的影响。(调查问卷见附录) 第二章英语谚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谚语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误。通过对新乡学院80名大学生英语谚语习得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谚语过程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望文生义;二是生搬硬套;三是无视个别语法现象。下面分别加以说明。第一节望文生义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地只从字面取义;二是随便地借用与汉语形同异义的比喻或谚语来进行理解。例如调查问卷测试题中第一题对汉语谚语“咸鱼翻身”,有同学选择了A"Nofishinglikefishinginthesea"’,很多同学选择此项是受题干中“鱼”的影响,所以看到选项Aqa有“fishing"’这个鱼的概念,就误认为A项为正确选项。‘"Nofishinglikefishinginthesea”这句英语谚语的真正释义为“捕鱼要入海”,与题干中的咸鱼翻身的隐喻是不同的,正确的答案为B项“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出头日,“dog"’在此句中暗喻所有的普通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很多带“狗”的谚语都暗喻为“人”的概念,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对于很多英语谚语的理解就会大有帮助。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测试题第4题Wherethereissmoke,thereisfire,由于受到题干中“smoke"和“fire"’的影响,很多学生选择了A选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thereissmoke,thereisfire”的含义是有烟就会有火,指事出有因,与汉语谚语“无风不起浪”语义相符,应选B。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像“HoneyisnotfortheasS·Smouth对这条谚语甚至国内有些介绍英语谚语的书也把它误解为“狼吞虎咽的人不配吃精致的食物“。将“ass’smouth”误认为“狼吞虎咽”的人,其实英语“ass”常指傻子,honey也常作“好话”解,这条谚语真正的意思是“好言好语劝不醒傻瓜”或“傻瓜吃硬不吃软”。英谚中一些与汉语形同异义的比喻或谚语,也容易引起混淆或误解.例如A missisasgoodasamile这条谚语容易让人联想或理解为汉语谚语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它的真正含义是“大错小错都是错,功败垂成仍是败”。还可表达“死里逃生总是生”的意思,程度虽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表达的却是一个差距的概念,不但不能表达英谚中的修辞效果,还会造成误解和混乱。又如Agoldenkeycanopenanydoor.在字面上它与汉谚中“有了金钥匙,不愁锁不开。”用了同样的喻体,这就容易使我们误认这英谚也象汉谚一样表达同样的意思:“只要有好方法,就不愁问题解决不了。”但它是“金匙能开锁,金钱能开路。”英汉设喻相同,但深层喻义却不尽相同。第二节生搬硬套学习外语不可避免会受到本族语的影响,学习英语谚语也如此。不少英谚常会使我们联想起汉语中相似的谚语。另外,为了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谚语,我们也常常会用一些汉谚来表达、翻译英谚。这个方法的确使我们,尤其是初学者对所学的英谚感到亲切、形象、易于接受。像调查问卷中第19题翻译英谚“Longhairandshortwit"’可以直接按照字面翻译成对应的汉谚“头发长,见识短”。这是因为中西文化具有相似性。第20题“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也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个汉语谚语其实是出自于英语谚语“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吸收的结果。这些在后面都会具体讲到,这里仅简单举例说明。由于很多中西谚语有对应的情况,所以有时英语学习者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生搬硬套。例如在调查问卷中第18题翻译英谚“YoucannotmakeasilkpurseoutofaSOW·Sear.”这条谚语往往使我们把它与汉谚中相当常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联系,而且这种译法还收入了某部词典。汉谚中的“无米之炊”是指完全没有材料。英谚却有“sow’sear"’,只是表达材料太劣质,做不出“silkpurse"’罢了,这句英谚旬意为母猪的耳朵做不出丝线钱包,喻意与汉语中“朽木不可雕也”或“粗丝难织细绢”基本相当。另外像“Oncebittwiceshy"’这条谚语也容易使人联想并误认14 与汉谚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相似,因为它们在字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实际上在整体意义和实际用法上相同的却很少。英谚意思是“一回上当,二回乖”、“吃一堑,长一智”强调从经验教训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汉谚却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把绳也看作蛇,害怕到神经过敏的程度,是消极的意义,所以也不可以混为一谈。第三节无视个别语法现象由于古语的用法,表达的方式或口语的关系等原因有些英谚存在一些不符合现行语法规则的现象。如:“Carekilledacat"’,“The∞urSeoftrueloveneverdidrunsmooth"’这两条谚语都用了一般过去时而不是一般现在时来表达通用不变的真理。又如“Lightcome,lightgo.""Moneymakesthemaretogo.“"Diamondcutdiamond."以上例子都明显地用了不符合现行语法规则的表达形式,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些现象,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而下面例句的句法结构则更易造成误解。在调查问卷中翻译第24题“It.s900dhorsethatneverstumbles".是“人有失手,马有失蹄”用现在的语法来理解这条谚语是“好马永远不失足”。由于它所使用的语法结构是莎士比亚时代的用法,与现行的表达形式刚好相反,因此容易造成我们理解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好马也有失蹄时”。英谚中保留这种结构的谚语还有不少。“It’salonglanethathasnotutti,9099无论怎样长的路都要转弯,路必有弯,事必有变.而不是长路不拐弯。“It’SasbllfultechnicianthatlleVel"blunders”意为工匠再灵巧,差错免不了,而不是巧匠永远不会错。“It’Sanillwindthatblowsnobodygood”意为再恶的风也不会吹得人人不舒服或天下无绝对的坏事,而不是使人人遭殃的风才是恶风。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些英谚的表达形式存在着与现行语法不符的现象,了解这些情况,注意这些现象,才不致于在学习中出现误解,盲目模仿或随意变用词语等现象。 第三章英语谚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质在于文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英语谚语的理解上的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缺乏跨文化意识和相关人文知识积累所致。第一节中西文化异同概述各个民族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由于客观世界有普遍的共同规律,而人的思维又具有全人类性,所以各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对于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和寓意是基本一致的,比如“Asnowyear,arichyear。(瑞雪兆丰年)”,“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Aneighborisbetterthanadistantcousin(远亲不如紧邻)’’和“Everysinbringsitspunishmentwimit(恶有恶报)"另外,由于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带给人们更多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某种文化往往吸收别的文化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结果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一些形式相同或者含义相同的谚语。以汉语谚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为例,这个谚语其实是出自于英语谚语“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同样的是,像英语的谚语“Donotclimbatreeforafish”源自于古汉语谚语中的“勿缘木求鱼”。总之,在社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基础上,很多谚语都可以从其他的语言中找到他们的改编形式。很多语言的谚语实际上也代表着各种文化的共同经验,对于一种文化的认知往往也可以适用于别的文化。在学习中,这种文化的共同性使我们能够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来理解某些具有文化共性的英语谚语而不会产生理解的偏误,对于谚语内涵的理解出入不大。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也会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Nord在他的TranslatingAs口PurposefulActivity中提出“Aculture.specificphenomenonisonethatisfoundtoexistinaparticularform01"16 functioninonlyoneofthetwoculturesbeingcompared”(Nord,2001:34)(文化的独特性只有在跟其他的文化对比时才能看出来。)由于文化的这种独特性,英美人在理解英语谚语时是不存在理解障碍的,就像我们很容易去理解汉语谚语一样。而如果我们用汉民族文化的观点去理解那些体现英美特有文化的谚语时,就自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例如英语谚语“Whenthewindisintheeast,itisneitherformannorbe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和“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isatthe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我们国人看到这两条英谚,会觉得很无法理解。如为什么风起东方就会人畜不安。要了解这两个谚语的立意,就得先了解谚语的文化背景。因为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的东风恰好相反,而英国的西风则与中国的东风近似。由于地理,气象的差别,使eastwind,westwind这类词语隐含着民族文化色彩。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我们在理解这些带有“westwind”的英语谚语时,可以像理解汉语“东风"那样理解为“春风”。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诗人雪莱为什么写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了。很多的学者都很重视谚语的研究,就是因为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社会价值观等等。第二节中西文化异同在谚语中的体现各民族在文化上有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差异,民族间的这种文化上的异同也会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特别会反映在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谚语之中。正是由于对两种文化的异同认识不清,学生在学习谚语时往往会出现上一章所讲到的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等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下谚语的异同。使学生在谚语中了解文化,在文化中理解谚语,从而在英语谚语的学习中树立一种文化意识。一、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和17 文化。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三教合一,中国有很多谚语都体现了这三教的思想。比如体现佛教思想的谚语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这两句谚语中我们能够窥视出佛教的一些思想。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均因姻缘和合而生,众生与佛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皆具有佛性,但是因为妄想执著的障碍而不能显现。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它以“无为而治"治国,以“清虚自守”修身。它往往以“道”和“德”作为行动的总准则。道教从顺应自然的原则中,得出“物极必反”,“阴阳互济’’等朴素的辩证思想。汉语谚语中体现道教思想的谚语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的很多朝代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在思想意识上居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在汉语的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儒学所关心的主要是“人”的问题,包括人在世间的位置、人际关系、人性与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调和并统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体现这种思想的谚语像“天下人为王"“严于利己,宽以待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等等。前面分别谈到了佛教、道教和儒教。其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相互补充,甚至合而为一,共同对中国文化和群众认识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拿来与英语谚语基督教文化含义比较时,多半采用儒释道的共同文化含义。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拯救者。基督教强调要以爱心与人相处,要尽到对国家,对别人的责任。凭借信,教徒才能够有自由,而自由会凭着爱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有关这些内容的英语谚语有:“Godprovidesforhimthattrust."(上帝赡养信奉者)“ThatneverendsillwhichbeginsinGod’Sname."(奉上帝之名开始的事绝不会有坏结果)“Lovemakesonefitforanywork."(爱使人适合任何工作)等等。综上对于各宗教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与西方的基督教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既反映到思想文化上,又反映到语言及其谚语上。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其谚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无神教或者泛神教。基督教则不同,它是有神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者。这种有神和无神的差别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若干谚语中反映出来。汉语中表现人与神关系的谚语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泥菩萨也要人抬。"“三个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等等。英语谚语则不同,上帝的权威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如“Godisabovea11.”(上帝高于一切)“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等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将上帝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的基督教却主张人的平等;而人皆可成神的泛神论的儒释道则主张人的等级森严。在基督教中,除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人际关系也是平等的。在英语中有不少表现平等关系的谚语如“Sixfeetofearthmakeallmenequal."(六英尺长的土地使所有人一律平等"Everymanshouldtakehisown."(每个人都应得到自己的一份).和“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等。在这种平等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当然就会蔑视皇权。所以有这样的英语谚语像“Akingwithoutlearningisbutacrownedass”(无知的皇帝只不过是一匹带皇冠的驴子)和“Kinggomad,andpeoplesufferforit.,’(帝王疯狂,人民为之遭殃)等等。与这种观念相反,中国的儒释道都没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当众多的神。但是,在人际关系之间却是等级森严。这种等级差异给制造偶像,崇拜偶像提供了可能性。反映这种等级观念,强弱尊卑对比的谚语有“人微言轻。一“官大一级压死人。’’“小鬼斗不过阎王。”等。英汉谚语中还有很多是关于原罪与性善论,恩赐与因果报应,博爱与慈悲等宗教思想的表达。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注意内在的文化异同,对比理解。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二、反映人文思想的谚语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与西方文化交相辉映,在人类文化史上对促进世界文明起了巨大的作用。本节试通过汉英两种语言中谚语比较中西文化中入文思想的表现的异同。19 人文主义注意发挥人的光辉,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意人本身发扬光大的学说都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人文主义学说以人的问题为中心,但由于对人本身的看法不同,人的问题所涉及的方面又极为广泛,所以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在西方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同样也反映在其谚语之中。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就非常关心人本身,讨论了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即便是当时神话中的神也被赋予了人的个性。反映在谚语中也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如“WithoutCeresandBacchus.Venusgrowscold.”(没有酒神和谷神,维纳斯也会感到寂寞)。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传统到了中世纪有所削弱。因为当时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人的地位变得低下,上帝是最高的主宰,人的全部活动都要服从于上帝的意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新兴起。人文主义者强调尊重人,强烈要求摆脱神学的束缚,发扬人性的思想一直为他们所遵循。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的诗人彼得拉克公然宣称:“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在这种思潮下,产生了很多劝人及时行乐的谚语。如“Gatherrosewhileyoumay.”(当你能摘玫瑰时就摘下)o"Eat,嘶nk,andbemerry,fortomorrowwedie."(吃,喝,尽情享乐,因为我们明天会死)。到了19世纪,传统人文主义发展成为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尼采,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叔本华,认为利己和自私是人的本性。于是西方人道主义者注重“自我”,从自我出发,再惠及到家庭、集体、国家。这就是长期受到批判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英语中有不少强调自我,甚至宣扬利己主义的谚语。像“Everymanisnearest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Selfcomesfirst.”(自我第一),“Everyoneforhimselfandletthedeviltakethehindmost."(人人为己,让魔鬼抓落在最后的人)。与西方相异,中国没有经历过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儒学,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统治时间,从根本上说,它也是-f-j研究人的学问。可以说,儒学开辟了我国人文主义的先河。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仁者人也。”在他的语录中有很多重视人的谚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值得强调的是,儒学虽然研究人,但是它从一开始就不注重20 “自我”。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份子,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个人必须要循规蹈矩,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尽到自己的本分。个人不能拥有个人意志,一切都要将社会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由此可见,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西方的利己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的谚语中,有很多反映先人后己,善待别人的思想。如:“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严于利己,宽以待人。”“要受人尊重,首先尊重人。”与西方个人主义相对,中国很多谚语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和“一人进山难打虎,众人下海可擒龙"等等。三、反映道德观念的谚语道德和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在法律未健全或者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起着主要的约束作用。它通过众所周知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大众舆论,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制约,从而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法律健全或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道德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的来说,中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在现代道德上观念有不少差异。这些道德观念的差异也同样在谚语中有所体现。在传统道德观念上中西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歌颂勤俭,反对贪婪;赞美诚实、谦逊,反对欺瞒,自负等等。汉英谚语中都有歌颂勤俭的谚语。比如,汉语谚语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等。英语中相对应的谚语有“Alazyyouth,alousy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Constantdroppingwearsawayastone."(经常不断的水滴能磨损石头),“Frugalityisanestatealone."(节俭本身就是财产)。除反映勤劳的谚语外,汉语中还有不少反映谦虚的谚语,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如“Humilityoftengainsmorethanpride.”(谦虚常常比骄傲得益),‘‘Afullcupmustbecarriedsteadily.”(杯满必溢)。汉英谚语中还有一些重视名誉的谚语,如汉语谚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英语谚语有“Wherethedeerisslain.someofherbloodwilllie.”(鹿死的地方会留下一些血迹),‘"Takeawaymygoodnameandtakeawaymy life."(取我好名声等于取我性命)。中西传统道德中有很多相同或类似的观念,但是,即使是传统道德观念,中西方国家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有些是同中有异,有些则迥然不同。在交友观念和态度方面,中西方大致相同。比如汉语谚语中有“朋友易得,知己难求",英语谚语中有“Afaithfulfriendishardtofind."(诚挚的朋友难以寻求)。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利。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Loveyourfriend,butlookafter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sarethievesof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而中国文化传统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d,N益。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须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因此,汉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知交”等。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惠互利,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在谚语中也有反映。如英语谚语“Hungerknowsnofriend”(饥饿不识朋友)。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传统道德观念中关于“面子”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在谚语中的反映。中国人非常要面子,所以渴望获得人们的尊重,任何可能会让自己失去尊重的行为都会让自己很失面子。中国人的这种心态在谚语中的表现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只要面子不要夹里”等。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对不利于自己的流言也非常在意,这也在谚语中有所体现,如“放入之口甚于防川",“水浮不起石子,人担不起闲话”等。在西方传统道德观念中,名誉也很重要,人们要随时检查自己的行为,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不触犯法律,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别人如何评价无足轻重,所以,西方人对人言并不畏惧。这一豁达的心态在谚语中也有所反应。如“Sticksandstonesmaybreakmybones,butwordswillneverhurtme.”(棍棒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绝对不会伤害我),“Hardwordsbreaknobones."(难听的话不会伤筋动骨)。22 四、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的谚语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在各该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从生产经验来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关于农林牧渔的丰富经验。很多经验以通俗易懂、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口耳相传,世代相继,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众所周知的谚语。由于这些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经验,一般称为“农谚”,例如,“春分有雨家家忙”,“沙地多栽杨,泥地多栽柳”,“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菜不移栽不发,牛无夜草不肥"等。英语中也有不少农谚,但数量没有汉语里那么多。由于自然条件有同有异,谚语反映的经验也有异有同。表现类似经验的有:汉语谚语“瑞雪兆丰年”,对应英语谚语“Asnowyear,arichyear.”。这是由于冬季大雪可以把过冬的害虫冻死,雪水还可以滋润土壤,有利于来年庄稼的丰收。这种经验不约而同的反映到汉英两种不同的谚语中。类似的的例子还有,汉语谚语“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对应英语谚语“CastnotaclouttillMaybeout”(到了五月来,才把棉衣脱)。汉语谚语“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对应英语谚语“Whenroundthemoonthereisahalo,theweatherwillbecoldandTough."(当环月有晕时,天将冷而有雨)等等。从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的世界有相同的规律,所以谚语在表述这些客观事物时,往往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汉语中的农谚极为丰富,我们在上一段已经提及。而英国,四面环海,是航海强国,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航海的谚语,从海洋,水手,捕捞,海运,应有尽有。例如,“A900dsailormaymistakeinadarkn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Asthewindblows,youmustsetyoursail."(当起风时,你必须扬起风帆),“InⅡlcdeepestwateristhebestfishing."(最深的水里最好捕鱼)等等,这些谚语都是水手们的经验之谈,它们既直接适用于航海,又具有广泛的普世意义。汉语中也有一些与航海或船舶有关的谚语,但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类似谚语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汉语中有-N与船舶有关的谚语“不要脚踏两只船”,现在这句谚语的含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应用于航海之外的多种情景中。而英 语中也有一条与之相似的谚语“Betweentwostoolsyoufalltotheground."(坐在两条板凳中间会跌跤)。这句谚语从字面上看似乎与航海无关,其实它是源于英国一种非常有趣的欢迎新水手的方式。当新船员即将上船工作时,老船员为了表示对新船员的欢迎,会准备两条凳子并且在中间放一大盆水,凳子和盆上盖上布,然后两名老船员坐在这两条凳子上。当新船员刚刚坐下,两名老船员就站起来,这样新船员就跌倒在水笳中了。这一特殊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条谚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反映在谚语中,又通过谚语来传习经验。以上,我们从中西宗教观念,人文主义观念,道德观念,生活、生产经验四个方面比较并分析了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我们发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之中,尤其蕴含在谚语中。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文化的异同,不仅是研究民族文化的方法,也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手段。 第四章文化策略在英语谚语教学中的应用第一节英语谚语教学中的误区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和相关人文知识积累,只能从字面和自己的文化角度去理解英语谚语?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我们的传统教学理念中缺少文化教育的意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中,英语教学主要强调学生昕、说、读、写四种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读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作用下,中国学生深深困扰于所谓的“哑巴英语”,因为大部分学生学英语很多年后对英语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几个单词,几种语法上,真正用时发现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最可怕的是,即便用了也不清楚是否合乎英语的表达习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策。想要打破这种交流障碍,关键是要了解英美人和我们之间在生活、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也就是中英文化的差异。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导入文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谚语是文化的结晶,通过对比学习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对英汉文化有非常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将谚语的学习作为文化教学的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从前面的介绍中可知谚语的句法特点虽然是有规律可循,但是其背后隐藏的深意并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可以体会的出的。所以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多数学生对于谚语的理解都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理解英语谚语,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甚至可能完全偏颇于谚语的本来意思。而那些能够对一些常用的中英谚语背后隐喻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学习者必定可以从中了解英美人跟我们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异同,这样在跟英美人交际时就可以做到应对自如了。 二、教师文化引导的缺失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没有将学习语言知识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教学中对社会文化因素重要性的忽视,是造成脱离社会文化领域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教师总是特别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一特点。教师的这种缺乏文化教学意识的普遍现象,是造成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所在,以致在交际和使用中出现语用偏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学生的初学阶段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否能学好--f丁#b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质量。有些教师之所以不重视文化教学是因为他们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并不是很深刻,这样学生更不可能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得到文化教学的指导。三、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习惯接受填鸭式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造成了“教师写,学生记”的局面,而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学生在英语谚语学习中,常把中英文化等同,忽略其差异,不熟悉外国文化,在理解方面出现了很多的误区,致使他们不能顺利的理解具有文化背景的谚语。在文化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将美国文化中的“自信,自立”的精神引导给我们学生,鼓励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交流中去。英语谚语数量繁多、文字简练、遣词隽永。在英语学习中若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英语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还能够起到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在学习英语写作上合适的应用谚语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在交际时更可以起到幽默、贴切、风趣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谚语作为文化的结晶,在对于英语谚语的学习中需要引入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教学。培养文化意识,实施文化导入是解决学生学习谚语偏误的最好的办法。26 第二节熟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策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同样是文化的使者。作为外语教师,应该十分熟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对比意义。对外语教师来说,在语言教学之外,另设--N文化课或是将语言与文化分开来讲授并非难事。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来讲授就绝非易事了。外语教师怎样才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昵?我们认为:当英汉文化相冲突或表现类似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对比;应该学会站在不同文化的立场上分析同一现象;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的过程中,要坚持用一种自然的、循序渐进的、相联系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一、利用文化导向教学模式文化导向教学模式就是指英语教学过程中,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将中西文化的对比贯穿始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与了解到的外国社会知识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不仅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进行交际,成为跨文化交际者的好方法,还是社会文化知识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例如:当课文内容为节日时,我们可要求学生将中外节假日(如万圣节与中国的清明节)作比较;学习与家庭有关的课文,可比较国内外家庭结构的异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更加可以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是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课堂的教学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仅凭课堂教学来完成文化知识的全面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教师应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外阅读材料,比如:圣经、伊索寓言,莎士比亚文集等。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往往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因为英语中有很多短语和句子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谚语,其中总是暗含着英语国家27 的历史、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些材料时总能获得更多的收获。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领略英美人与我们不同的智慧与幽默。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提高阅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将对英语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教学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只有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那么他(她)所掌握的知识才能牢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新课之前,应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本篇课文早所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书本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来了解相关文化,让学生通过预习这种方式先学习,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随后课堂讲解,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印象必定会更加深刻。第三节文化教学具体到谚语学习的一些方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增长。《普通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才能理解掌握并驾驭好-f-j语言。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只重视语法教学而对文化教学置之不理,以致我们的学生只会考试而在实际情境中却不能有效地交际。如今,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人们逐渐发现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己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具体到英语谚语教授过程中,探索性地尝试一些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异同比较法比较汉英文化的不同,从而获得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英语和汉语28 在语言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既有相似处也有差异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起源、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对于目的语的理解偏误是广泛存在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去处理这种文化差异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风俗和社会体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对这些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英、汉谚语问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在教学中只注重谚语的形式,表层意义而忽略文化差异,往往使学生在交际中造成语用失误甚至文化冲突。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谚语,有助于加深对于中西两种谚语的了解,消除误解。不同文化问的对比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大至价值观、思维方式,小至社会规范、生活习俗。将英汉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学生可以对英谚理解得更加透彻,避免不恰当地套用造成的生搬硬套,影响了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当然,适当的套用的确对学习有不少帮助。但应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汉语来表达,宁可不用谚语对译。而用一般的句子以尽量保持英谚的本色,避免造成歧义或误解。中英谚语文化异同对比的具体例子可以参考第三章内容。总之,结合语言教学,对母语和目的语谚语的不同文化内涵的对比应引起特别的重视。二、以点带面法在处理某一类具有文化背景知识的谚语例子时,不仅讲授谚语的文化背景,同时进行适度的横向扩展。如给出类似的例子,以便加深印象,获得更多反复的机会,最后总结一下这类谚语的情况。例如在讲授“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这句谚语时,可将英谚中很多包含‘"dog"’字眼的英语谚语举例给学生,像“Everydoghashisday(凡人都有得意时)Neverteacholddogssomenewtricks(不要教老狗学新把戏)Betterbem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Giveadogabadnameandhanghim(人言可畏)Hemohasamindtobeathisdogwilleasilyfindastick(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让学生从中感受“狗”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古代游牧狩猎的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因此,西方人对狗有一29 种特有的哀怜情感。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同时可以结合异同比较法,将汉语中跟狗有关的谚语介绍给学生,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窝里养不出金钱豹”,“狗改不了吃屎”,“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挂羊头,卖狗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让学生分析理解“狗”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寓意的不同。在讲授‘吼egrapesaresour(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句来自《伊索寓言》(TheFablesofAesop)的谚语时,可给学生多举一些出自《伊索寓言》中的谚语,使其感受出自同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谚语的共同特征。三、直接阐释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加以注释、讲解,或者指明其文化意义,或者指明其运用的文化规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某一特定谚语所承载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直接阐述说明,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并逐渐熟悉和理解英美文化。例如,在讲授谚语“Christmascomesbutoneye呱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一句时,教师要注意其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其中蕴含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节日期间,人们总是用此谚语劝人对他人的行为要宽容;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在节日中多行善事,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要有意识的介绍西方圣诞节的来历,庆祝方式,相应的风俗习惯,包括饮食、礼物等,使学生了解圣诞节在西方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四、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某些问题理解的更透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理解偏误的谚语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在课堂上讲授“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这句英谚的时候,很多同学直接将“devil”翻译成恶魔。也有的同学由“talk”和“appear”联想到汉语谚语的“说曹操,曹操到。”但是对于“devil”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并不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进行讨论,将“devil”和“曹操"进行对应翻译的效果如何。通过讨论,学生会注意到在这句英语谚语中的理解重点是英语专有词汇“devil”和“曹操”。30 中国人对于“devil”含义是很陌生的。我们在自订面的章节中讲到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devil”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一种最为恐怖的恶魔,是人类无法战胜的恶神。从“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这句英谚中可以看出厄运会随时降临的含义。而“曹操”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英美人却极少知道。在汉语谚语中用到“说曹操,曹操到”通常指某个及时出现的事物,并无褒贬之分。所以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在谚语的理解上有很多文化层面的内容。由此,当学生遇到“Inthelandoftheblind,one—eyedisking”时,就很容易横向联想到汉语谚语中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讨论后教师通过具体谚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如中西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等,这样可以使与文化有关的内容较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记忆中。五、大众媒介法各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都会在该民族谚语使用中有所表露,形成特有的民族特色。注意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对于这些浓厚异国色彩的谚语就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反过来,学习谚语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然而,由于学生缺乏文化意识,在学习谚语的过程中,无法将所学谚语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学习,所以无法对其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文化教学的导入,界定其地位和内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目的语中更敏锐和深刻的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对其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化的知识也需要积累。阅读报刊、杂志是了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最直接的途径。电影、电视等媒体不仅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还给学生对英美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同于中国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而谚语作为生活的结晶,广泛地出现于以上媒介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媒介手段来进行文化导入,学习谚语。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益举措。英语谚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谚语教学 中渗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相信,在英语谚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谚语的理解及应用能力。32 多士{五:口,口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益举措。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和经验,又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异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谚语时应该兼顾的。在谚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相信,在英语谚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能极大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谚语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1]t德春等.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4】郭建民.英语谚语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程立.英汉文化比较词典[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7]王菊泉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温端政.谚语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9】曾自立.英汉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lO】周磐林.中西谚语比较研究【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11】温洪瑞.英汉谚语文化含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4(4)[12】谢庆芳.英语谚语探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204(6)[13】张舒.汉英谚语文化含义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4)[14]EP.WilsonThe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Proverbs,1982,OxfordUniversityPress[15】T.H.10ngmanDictionaryofEnglishIdioms,1979,LongrnanGrougLimited34 附录关于大学生英语谚语习得情况调查问卷希望你在百忙之间抽空回答我的问卷,此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研究,非商业盈利目的,请大家放心作答。对你们的耐心作答,我先作衷心的感谢。A基本情况1.你是学什么专业的?A英语专业B非英语专业2至今为止,你学习英语有多少年了?A<7年B芝7年,并且<10年C≥10年3.你觉得学习英语谚语是一件容易的事吗?A非常容易B容易C一般D比较难E非常难4你的生活有出现过一些因为误解了英语谚语而闹出了笑话的状况吗?A有B没有C不记得了5你有没有上过一些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或者跨文化交际的课程?A有B没有6你是否觉得类似这些学习文化的课程重要呢A是的B不是B测试以下是一组测试,目的在于给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英文谚语提出建议,请放心作答。一、1。5题为单选题,请选出与题目意思相当的中文或英文谚语l咸鱼翻身ANofishinglikefishingintheseaBeverydoghashisday CAcathasninelives2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AInthelandoftheblind,theone—eyediskingBWhileinRome,doRomedoes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3.AwordspokenispastrecallingA君子一言,驷马难追B言过其实,敞帚自珍C覆水难收4Wherethereissmoke,thereisfireA锱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B无风不起浪C有志者事竞成5Aclosedmouthcaughtnoflies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恶有恶报二、6.10题为单选题,请选出符合语境的英文谚语选项6AsIhadcancelledmyapplicationtogoabroad,Ihadapromiseofmoneyformyfare.it.AThewindblowsnotalwaysWest.BForbiddenfruitissweetItwasacaseofafterdeath,thedoctor7.Thetroubleisyou’retoogood—naturedandpeopletakeadvantageoftoomuch。andyouwillhavetoleamtorefusepeoplewhoaskA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Ab BAmistymorningmayhaveafinedayC础llayloadonthewillinghorse.8.YoushouldcalmdownbeforeyoudecidethenextmOVe。AAngerandhastehindergoodcounsel。MakehaywhilethesunshinesCItneverrainsbutitpours9.Hemayalwayspossessmeritswhichmakeupforeverything;AWhenthesunrises,thediseasewillabateifhelosesontheswings,hemaywinontheroundaboutsCEverymanmustbearhisowngross10.Hesaidthathisteacherconsideredhisworkbrilliant,but1wouldratherhearitfromhisteacher’Sownmouth.A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EverypotterpraiseshisOWrlpot.cYoureapwhatyousnow三请将以下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I1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12Morehaste,lessspeed13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14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15AsyouSow"SOshallyoureapl6A1lisnotgoldthatglitters17Thegrapesaresour18Youcannotmakeasilkpurseoutofasow’Sear19Longhairandshortwit37 20Aneyeforalleye,atoothforatooth2lDonotclimba仃eeforafish”22Anewbroomsweepsclean.23StrikewhiletheironiShot24It’Sagoodhorsethatneverstumbles25Onegoodtumdeservesanother38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IIJ)jr]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提交,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作者签名:塾塑日期:卫年三月卫目